书城传记袁世凯传
10771300000029

第29章 梦断紫禁——帝制梦想的破灭(2)

五、骑虎难下撤销帝制

内外交困局面的出现,使袁世凯骑虎难下,惶恐不安。他原来准备在元旦或2月3日(阴历正月初一)登基,随后不得不一再延缓下来。然而长期的谋划和造势,狂热的劝进活动却无法马上冷却下来。元旦到2月间,各省官员与商民吁请“早登大位”的电文就不断飞到新华宫。这些千篇一律的电文再也不能引起袁世凯的乐趣,而是徒增烦恼而已,因为他既不敢悍然登基,又不愿承认帝制失败。为了摆脱被动局面,争取各国列强的同情,2月23日,袁世凯下令延缓登基,禁止再递呈吁请登基的文电。他说:“现值滇、黔倡乱,惊扰闾阎,湘西、川南一带,因寇至而荡析离居者,耳不忍闻。痛念吾民,难安寝馈。加以奸人造言,无奇不有,以致救民救国之初心,转资争利争权之借口,遽正大位,何以自安?予意已决,必须从缓办理,凡我爱国之官吏士庶,当能相谅。此后凡有吁请早正大位各文电,均不许呈递。”此刻,他不得不改弦更张,重新捡起被他丢在垃圾桶的民国制度来。2月底,他接连颁发文告,命令以上年国民会议议员选举复选当选人作为立法院议员,提前于5月1日召集立法院。在告令中,他大讲立法机构的重要性,说什么当此“厉行宪政”的时刻,“尤贵有集民意之立法机关,以宏久安长治之远谋。”这种有病乱投医的手法,并不是“实行法制,尊重民意”,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把戏。

袁世凯一直把扭转不利局面的希望寄托在北洋军身上。为了收揽军心,鼓舞士气,他不断往前线增兵,并给前线将士派送大批慰问品。2月中下旬,北洋军源源不断涌入四川和湖南,在与护国军兵力对比上占了绝对优势。战争的天平马上向北洋军倾斜,袁世凯严令全线反攻。3月3日,冯玉祥部攻占叙州,袁世凯破格封他为三等男爵。7日,张敬尧等攻占纳溪和江安等地,袁世凯申令给张敬尧晋授勋三位,加陆军上将衔,旅长熊祥生、吴佩孚和吴新田均升授陆军中将。接着,川军统领杨起元率领一支奇兵,由会理南下,夜袭摩鱼鲊,由姜驿渡过金沙江,进抵芝麻口,攻入滇北。随后,龙觐光军攻占滇桂边剥隘,第六师攻占湖南麻阳。袁世凯以为云贵“不难指日荡平”,特派熊希龄为湘西宣慰使,曾鉴为川南宣慰使,各携带财政部拨款五万元和他的个人捐款一万元,分别前往川、湘抚恤,处理善后。3月10日发行洪宪六厘公债两千万元,强令商民认购助战。次日又公布《颂爵条例》,规定“有大功绩者”可特封为亲王(年俸两万元)、郡王(年俸一万元)和公侯伯子男等世袭爵位。尽管袁世凯不断用封爵赏禄鼓舞士气,北洋军的攻势也未能持久。入川北洋军占领纳溪后,已成强弩之末,无力再发动进攻,只得与护国军对峙于纳溪和大洲驿之间。正在这时,却突然发生了广西陆荣廷宣布独立反袁的大事件。

云南起义后,袁世凯令陆荣廷率领桂军自广西进攻云南。陆荣廷以饷械不足为由,一再推托。贵州宣布独立后,他又主动要求带兵征贵州,请求拨饷械。袁世凯对陆荣廷一直有所怀疑,于是以广西地位险要为辞,驳回了他的要求,还命令他协助龙觐光攻云南。陆荣廷派他的儿子陆裕光带领桂军五营随龙军出发。袁世凯封陆裕光为三等男爵,以笼络陆氏父子。然而,陆荣廷见全国反帝制运动高涨,表面上对袁世凯极力表示恭顺,暗中却决定反袁世凯,并和进步党人梁启超等建立了联系。袁世凯派去监视的巡按使王祖同对陆荣廷的秘密活动毫无觉察,到3月初还密报称他可靠。袁世凯信以为真,为了进一步笼络他,批准拨给他军饷100万元和枪5000杆,还任命他为贵州宣抚使,率桂军进攻贵州。袁世凯本想在云贵开辟一个新战场,一举消灭护国军,没想到陆荣廷在领到饷械之后,忽然于15日在柳州宣布广西独立讨袁。与此同时,陆裕光在广西百色将龙觐光的司令部包围,迫使龙觐光缴械投降,接受改编。当袁世凯要封龙觐光为督理云南军务兼署云南巡按使时,他已沦为阶下囚了。

陆荣廷的这一举动使局势完全逆转,使云南、贵州和广西连成一片,同时直接威胁广东、四川和湖南。四川前线的护国军又乘机反攻,从3月17日起,仅仅几天时间就夺回了纳溪、江安等县。张敬尧负伤,仓皇逃到沪州,急电北洋政府求援,不断索要军饷器械。北洋军的反戈一击和护国军的反攻,使袁世凯的军事围攻政策完全破产。加之日本准备承认南方独立各省为“交战国”,广东准备独立,以及长江中下游各地的动荡,局面对北洋政府日益不利。广西独立还推翻了“多米诺骨牌”,正当袁世凯被一片告警、求援、索饷弄得焦头烂额时,一道密电让他彻底死心。3月18日,广西宣布独立后三天,江苏将军冯国璋、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湖南将军汤芗铭、山东将军靳云鹏联名密电袁世凯,要求取消帝制,惩办祸首,以安人心,立场与西南一致。五个将军都是地方实力派,全是他一手提拔的亲信,他们手握的兵力约十六七万人,而长江中上游的王占元、陈宦和前敌督师的曹锟还辖有约七万军队,他们与冯国璋等暗通着声气,对局势持观望态度。这样,北洋军队的一半,袁世凯实际上已指挥不动了,北方的部队已不够应付局面,继续打下去,不仅全无胜算,而且很可能酿出更大的危机。正当他愤愤不已时,徐世昌来信劝说道:“及今尚可转圜,失此将无余地。”英国顾问莫理循也告诫他:“除非立刻取消帝制,否则危险将不可避免。”眼看众叛亲离,朝不保夕,袁世凯只得匆匆改弦更张,他决定取消帝制,以求断尾求生。云南起义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当袁军与蔡军在川南拉锯,各有胜负之时,北洋系纷起反袁。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不得不面对现实,3月17日,袁世凯召“智囊”梁士诒入府,商量撤销帝制的事情。

3月20日,袁世凯先分别召见了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和梁士诒等人,一一说明他的决定。又召集张一麐,指令他起草取消帝制令,说:“予昏愦不能听汝之言,以至于此。今日之令非汝作不可。”又拿出王式通起草的一份稿子交张一麐参考,并说:“吾意宜径令取消,并将推戴书焚毁。”张一麐说:“此事为小人蒙蔽。”袁世凯道:“此是余自己不好,不能咎人。”21日,袁世凯在新华宫召集会议,参加的人有杨士琦、张镇芳、朱启钤、梁士诒、倪嗣冲等,徐世昌和段祺瑞也出席。会议上,袁世凯提出取消帝制,并作出新的人事安排:“撤销帝制后,中央政事由徐菊人(世昌)、段芝泉(祺瑞)担任。安定中原军事,由冯华甫(国璋)担任。”对此,与会者大都唯唯诺诺,表示除此以外别无更好办法云云。只有倪嗣冲叫嚣:“君主政体中国行之数千年,何物小丑,敢以取消为要挟,臣誓死扫荡而后已。”被袁世凯连忙劝止。当天还撤销陆征祥国务卿职务,令徐世昌接任,即日上任。

3月22日,袁世凯公开发布撤销帝制案,由徐世昌副署发表,同时恢复黎元洪的副总统职务。翌日,告令“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在撤销承认帝制的申令中袭用帝王“罪己诏”中常用的“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以自谴,以期平民愤。他说:“民国肇建,变故纷乘,薄德如予,躬膺艰巨,忧国之士怵于祸至之无日,多主恢复帝制,以绝争端,而策久安。癸丑以来,言不绝耳,予屡加呵斥,至为严峻。自上年时异势殊,几不可遏,佥谓中国国体非实行君主立宪,决不足以图存……文电纷陈,迫切呼吁。予以原有之地位,应有维持国体之责,一再宣言,人不之谅。嗣经代行立法院议定由国民代表大会解决国体,各省区国民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并合词推戴……已至无可逶避,始以筹备为词,藉塞众望,并未实行。”袁世凯妄称帝制“并未实行”,还狡辩道:“盖在主张帝制者,本图巩固国基,然爱国非其道,转足以害国;其反对帝制者,亦为发抒政见,然断不至矫枉过正,危及国家。”申令结尾特别强调:“今承认之案业已撤销,如有扰乱地方,自贻口实,则祸福皆由自召,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亦不能坐视沦胥而不顾也。”如此轻描淡写,将一干责任都敷衍过去。

从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12日)算起,至取消帝制之日(1916年3月22日)止,总共102天;如果从洪宪元年(1916年元旦)算起,至颁令废止洪宪年号之日(3月23日)止,则只有83天而已。短命的洪宪王朝,落得个千古骂名,这一切都是袁世凯逆时代潮流而行的必然结果。

六、羞愤而亡

正式撤销帝制之后,各方民怨仍难以平息,不少人要求他辞去总统以谢天下,烂摊子如何收拾?此时,袁世凯已成为孤家寡人,为千夫所指。而当初簇拥在他身旁的那些帝制的拥护者,什么“六君子”、“十三太保”之类,基本上都是无实力也无能力的软柿子,根本没有能力收拾残局。内部纷扰,外敌环伺,能力挽狂澜的还是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旧将。3月22日,段祺瑞出马任参谋总长。4月21日,他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公布《政府组织令》,规定国务员辅弼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卿总理国务。5月8日,改政事堂为国务院,幻想以此骗取人民信任。他还派阮忠枢到南方鼓动冯国璋带头,联合未独立各省通电拥袁,向护国军示威,并指使内务总长王揖唐公开为其地位问题进行辩护。5月29日,袁世凯公布《帝制始末案》,一面推卸罪责,一面威胁反对者,同时积极筹措军费,作困兽之斗。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历辛亥以来的种种暴政恶政,前述一切安排,实难消弭民怨,讨袁风潮依旧此伏彼起,各地接二连三地闹独立。5月1日,两广都设立司令部,誓师北伐,向湖南、福建进军。8日,滇、黔、桂、粤四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推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梁启超等为抚军,发表宣言,拥黎元洪为总统,军务院负责指挥全国军政,筹办善后。接着,陕西独立。南方独立诸省,在护国军军务院成立之后,对袁氏下野之要求,更趋激烈。5月17日,在冯国璋与张勋联合邀请之下,尚未独立的十七省各派代表会议于南京,各省虽仍效忠枢府,尊重元戎,但奉劝息肩荣休,则是多数之决议。冯国璋是袁世凯的“义婿四哥”,此刻也不避嫌疑,迭电劝退,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劝退、迫退、乞退,乃至斥退的函电日夜不绝。5月22日,袁世凯的心腹、四川将军陈宦宣布四川独立,并声明与袁世凯断绝个人关系。就在袁世凯公布《帝制始末案》的同一天,他的另一心腹湖南将军汤芗铭亦被迫宣布了湖南独立。弄到目前这步田地,对袁世凯而言,死亡无疑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解脱。

匆匆登基,匆匆退位,又匆匆病逝,1916年春夏之间,对袁世凯和他身边的人来说,一切显得那么的纷纷扰扰,匆忙凌乱。“大典筹备处”为他订制的两套价值20万袁大头(一说40万)的一袭龙袍,还来不及试穿;精雕细刻的九龙戏珠的宝座,还来不及试坐。在心身交煎之下,袁世凯病倒了,不久转为尿毒症,经抢救无效,1916年6月6日上午10时病死。袁世凯病得蹊跷,死得唐突,各种传闻不绝于耳。袁氏起病的经过,据他女儿说,是在1916年的元宵节,在阖家吃团圆饭时,几个小姨太太为了“妃”、“嫔”的名分与他当面争吵起来,袁世凯心情郁闷,面对着争吵不休的姨太太们,他把筷子一撂,长叹一口气,说:“你们别闹啦!你们都要回彰德,等着送我的灵柩一块儿回去吧!”说完,就走回办公室去了。从这以后,他就吃不下东西,觉得食量渐减,精神不振,慢慢地就忧虑成疾。

袁世凯原有家族遗传性糖尿病,也有人称他患有膀胱结石,这些都是常见的富贵病,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由于连年累月的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而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局面使他穷于应付,疾病自然日益加重,以致药石无灵。加上在治疗上他又固执己见,延误了时机。袁世凯一向笃信中医,从不请西医为他看病,也很少吃西药。起兵之初,他不过小便困难,若住院导尿或开刀,应不会有生命危险的,但他不肯找西医来诊视。到了最后的几天,不能吃,不能尿,尿毒渐渐地在全身蔓延开来,中医已经束手无策。这时,长子袁克定坚决主张改请西医,经袁世凯的许可,请法国医生贝希叶来府诊治——他至死不愿上医院。经过一番抢救,终于无力回天。6月5日黄昏,袁世凯似乎意识到自己即将撒手人寰,于是让人把段祺瑞和徐世昌找到跟前,把大总统印交付给徐世昌,并嘱咐说:“总统应该是黎宋卿(即黎元洪)的。我就是好了,也准备回彰德啦。”交代完就昏迷不醒了。到了6月6日,早晨6时,袁世凯停止了呼吸,终年58岁。

袁世凯生前对家族事务进行了安排。5月初,他将徐世昌及一干亲信叫到病榻前,给大家出示一纸清单,包含所有存款、股票等共约200万元。从朝鲜十年,到开府山东、总督北洋以来,袁世凯历任封疆大吏、朝廷重臣,直至民国大总统,在政治高层干了近20年。若是贪财好货之人,绝不止如此身家。较之金钱,他对权力更感兴趣。环顾当时达官显宦,衮衮诸公,袁的家产实在算不上很多。袁世凯一妻九妾,子女30余人,在他过世后十余年,好几支就生活困顿。当时和后世有不少传言说袁世凯集敛了数以千万计的家产,似乎并不可信。

袁世凯老于官场,精于算计,奈何会在称帝问题上失算,由实至名归的新政干臣,到海内翘首的共和元勋,短短几年沦为千夫所指的独夫民贼,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帝制失败后,袁世凯曾对幕僚张一麐吐露心迹:“吾今日始知淡于功名、富贵、官爵、利欲者,乃真国士也。仲仁在予幕数十年,未尝有一字要求官阶俸给,严范孙(严修)与我交数十年,亦未尝言及官阶升迁,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国士在前,而不能听从其谏劝,吾甚耻之……总之,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如此说辞,颇有愧疚内省之意。据七子袁克齐回忆,弥留之际,袁世凯将袁克定等叫到床前,告诉他“这个事我做错了,你以后不要再上那几个人的当”。过了半小时就咽气了。“那几个人”是谁?是兴兵反袁的蔡锷还是称病拒绝讨蔡的段祺瑞?如今已不得而知,成为千古之谜。

七、归葬彰德

诚如蔡锷所说,“项城退,万难都解”。袁世凯的死去,解开了当时纷扰而僵持的政局,可谓是天从人愿,死当其时。袁世凯死后,经各方又一番较量,终于同意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被袁世凯废止的“临时约法”和解散的参众两院也得以恢复。黎元洪是一个没有实力的“忠厚人”,相当一个“虚君”,这个局面既不妨害北洋独大,也有利于各地军头割据一方。袁世凯病逝前恢复“责任内阁制”,段祺瑞出任总理,实权在握;冯国璋当选为副总统,有望在将来圆其总统之梦;西南方面解除了“倒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又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心满意足;孙中山最大的政敌消失,其手订的“临时约法”得以恢复;进步党、国民党的议员们得以重拾铁饭碗,北上赴任;日本及欧美“友邦”也总算松了一口气。一下子,似乎一切都和谐起来,大家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袁世凯死后,政治秩序暂时恢复了正常,北洋集团的袍泽部下们冰释前嫌,念起他的好处和恩典,其身后的丧礼也倍极哀荣,极尽奢华。袁世凯以在职总统逝世,中央政府按在职国家元首的规格为其治丧,光是参与办理丧事的就多达1000多人。大总统黎元洪下令,拨发50万元治丧费用,通令全国各文武机关下半旗和停止宴乐27天,民间娱乐也停止7天,文武官吏及驻京军队一律佩戴黑纱服丧,并由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齐三人承办大典丧礼,在怀仁堂附近设立“恭办丧礼处”,有关丧葬方面的大事,均由“恭办丧礼处”随时请示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后才能办理。袁世凯的灵堂设于中南海怀仁堂,灵堂内外满布祭幛、挽联和花圈,门前还搭了鲜花扎成的牌坊一座,新华门外还搭有素彩牌坊三座。京城各机关文官和驻京军队按日分班到灵前致祭行礼,停灵期间,京都各大寺院道观的和尚、道士、喇嘛被请来做道场,超度亡魂,鼓号笙管齐鸣,热闹非常。6月28日出殡,用皇杠起灵,棺罩所用也是皇家规制。送殡者,新华门内用32人的小杠,出新华门后换80人的大杠。路线由怀仁堂出新华门,经天安门向南过中华门、正阳门至前门车站,路上黄土垫地,清水喷洒。总统黎元洪以下文武官员在新华门处行礼,此后由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率警察开道,陆军仪仗队一个团,海军仪仗队一个连,总计2000人组成的队列跟随其后。此后为灵柩和送灵的袁氏家人亲属队伍,袁克定等男性子孙均披麻戴孝,手执哭丧棒一根在灵柩后步行,袁世凯的妻妾、女儿、媳妇等女眷则乘轿跟在后面。其后是执绋送葬的人群和官员队伍,外国使节、清室代表送到中华门止,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以下文武官员胸戴白花,臂缠黑纱,步行送灵到前门车站。整个送葬队伍计约5000人,前头的队伍已到车站,后面的大杠还在新华门前,一路上人山人海。在车站举行路祭之后,灵柩被抬上灵车。当日,京汉铁路客运停运一天,除灵车之外,还专门拨了两列专列,一列搭乘护卫军队、治丧人员和物品,一列运送前往彰德送葬的文武官员和知交故旧。

袁世凯没有安葬在京城,也没有安葬在老家项城,而是选在彰德,即今河南安阳。早在辛亥革命前,1911年6月,袁世凯即在致端方的信中写道:“兄衰病日增,行将就木,牛眠之区,去冬已卜得一段。”显然,他1910年就选定了葬地。其二子袁克文记述:“昔先公居洹时,曾自选窀穸地,在太行山中,邃而高旷,永安之所也。”在袁氏后人最后讨论葬地时,袁克文提出按其父生前的意愿办,长子袁克定坚决反对,决定将其葬在彰德府洹上村旁,也是他曾经归隐的地方。为什么不归葬其老家项城呢?这要从袁世凯的身世和遭遇说起。按照袁家“保、世、克、家”来排辈分,袁世凯是庶出的,其父保中有八个子女,其中嫡出的有长子世昌、次子世敦和两个女儿,其余四子皆是庶出,也就是姨太太所生的。袁世凯排行老四,七岁时又过继给了叔父袁保庆。按照封建伦理,嫡长子的地位要高于庶出的,虽然袁世凯发迹后,地位尊崇,然而在家族内依然无法改变卑下的地位。做山东巡抚时,他的母亲刘氏在天津病逝,灵柩运回项城之后,次兄袁世敦以嫡子身份主持家务,他以刘氏不是正房为由,坚决不准从正门出殡,灵柩也不能埋入祖坟正穴,和袁保中合葬。虽然袁世凯颇有权势,甚至向哥哥跪下哀求,也没有得到袁世敦的许可。无奈之下,只得另购坟地,单独埋葬。这件事让袁世凯颜面尽失,羞愧难当,与兄长袁世敦绝交,再也没有回项城老家。

彰德与袁世凯渊源颇深,堪称他宦海生涯中的风水宝地。安阳有个洹上村,相传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到那里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到此迎他复任。安阳也是袁世凯的远祖——汉朝大将军袁绍的发祥之地。袁世凯觉得,洹上村对自己是一块吉祥宝地,还在小站练兵的时候,他就买下了这里的200多亩地,只是没想到很快就派上了用场。彰德秋操,北洋军大放异彩,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得以完全展现,更被朝野及外国势力看成是大清的支柱。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刻,他被贬“回籍养疴”,没有回原籍项城,而来到这里。由于洹上村位于河南与直隶交界处,交通方便,离京城也近。隐居这里垂钓洹水,也便于掌握天下动态。正是从这里走出去,他成为手握乾坤的关键人物,并坐上大总统宝座。可以说,袁世凯对安阳的感情至深,远甚于出生地项城,死后归葬于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袁世凯的墓地在他生前即已请堪舆家采定,位置在其洹上住宅之北一里多地。墓园由德国工程师设计监造,河南省省长田文烈负责督修,于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开始筹建,1918年6月竣工,费时两年余。墓碑上刻有“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字,此乃袁世凯之好友、时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手书。墓地“占地一百三十八亩九分八厘八毫六丝九忽,支出银圆七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元一角九分一厘”。其中北洋政府出银五十万元,其余部分由同袍捐款,《袁公林墓工报告》曾记载:“袁公遗产不丰未忍轻动,而库币奇绌难在请求爰兴,段君棋瑞、王君世珍、段君芝贵、张君镇芳、雷君震春、袁君乃宽、阮君忠枢公统筹议,发起微资萃袍泽卅年之谊,竟山陵一篑之功,群策群力集捐款银币二十五万元。”建成后的袁林敞宏阔大,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神道中轴线上,绵亘长达千余米。陵墓的修造完全仿照明皇陵样式,主体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糙石桥、清白石桥、牌楼门、望柱、石像生、碑亭、东西值房、堂院大门、大丹陛、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墓园中西合璧,前半部为明清样式,后半部则为西洋风格。

为什么袁世凯墓不称“陵”而称“林”?“太子”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历代帝王,称其父万年陵墓为“袁陵”。但这一做法遭到大家反对,如当政的徐世昌就明确表示:“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以徐世昌的名望与地位,其所说又不无道理,因此一锤定音。徐世昌的建议也极其巧妙,自古帝王之墓为陵,圣人之墓为林,仿文武二圣(“孔林”、“关林”)而称“袁林”,足以让袁世凯含笑九泉了。

注释:

(1)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载《陈旭麓文集》,第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