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滏阳河史料集
10770500000019

第19章 滏阳河流域的环境整治(2)

第二节 堤防

《河北通志稿》所载滏阳河堤【20】

磁州固城堤相传为宋时筑。

磁州新堤清康熙二十八年建。

西南两闸明万历十五年建。西闸在磁州西十二里,东闸在磁州东北二十五里。

赵垒堤明嘉靖三十年筑。在邯郸县东北。

邯郸沁河堤明正德间筑。在城南。

欧堤明万历中筑。在邯郸县西。

罗城、柳林、苏里诸闸明万历中及清顺治初建。

永年县护城堤相传窦建德所筑。

贾葛谭堤在永年县西南。

永年县境滏阳河诸闸惠民闸、广仁闸、普惠闸、便民闸、益民闸、广济闸、济民闸、润民闸、阜民闸、利民闸、安民闸、便民闸、东惠民闸、贾葛潭沟闸。

曲周县护城堤

滏河东岸堤清乾隆四年增修。在曲周县东三里。

宏济闸、七岔路闸明嘉靖中建。在曲周县东北。

鸡泽县护城堤明嘉靖二十年增筑。

滏阳堤明筑。在鸡泽县东。

新河堤清康熙七年筑。在鸡泽县西南。

七利闸清乾隆十八年建。在鸡泽县东。

利民闸清乾隆九年建。在鸡泽县东。

青龙、文明等闸

金龙闸,清康熙时建。青龙闸、文明闸,清乾隆时建。在鸡泽县境。

平乡县滏阳堤明正统二年修。在县东南。

落漠河堤明正统六年修。在平乡县西南。

安东堤在平乡县东。

奠中堤在乎乡县东十里。

镇西堤在平乡县南五里。

平乡滏阳河诸闸复兴闸、文明闸、利民六闸。

任县滏阳河堤在任县东南。

任县滏阳河诸闸禅堂闸、郝家闸、牛家闸、胡家闸、王家西闸、王家东闸、李家闸、赵家闸、贾家闸、朱家闸、牛辛闸、刘家闸、永济闸、鸡爪闸。

任县滏阳河东岸涵洞在县境内。

任县滏阳河西岸涵洞在县境内。

巨鹿县滏阳河堤在县西北。

乐利堤明弘治中筑。在巨鹿县西。

张庄闸在巨鹿县西北。

范家庄闸清乾隆十二年建。在巨鹿县西北。

隆平县永赖堤在县东南。

隆平县滏阳河诸闸范家庄闸、匿子阮闸、盐池闸、白家寨闸、西门庄闸、马拦闸、任村闸、杨家桥闸、朱家桥闸、徐麻营闸、苏家庄闸、千户营闸、狮子圪塔闸、枣陀村闸、连仲村闸、马家合闸、赵家台闸。

宁晋县滏阳河堤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在县东南

新挑河堤在宁晋县东南。

新河县护城堤元至正筑,在县城外。

南宫县长堤明万历元年重修。在旧城北。

南宫县护城堤明隆庆六年筑。

埝口大堤清顺治十五年修。在冀州西十五里。

南迭道明天启三年修。在冀州城南。

西迭道清顺治间修。在冀州城西。

衡水县护城堤明嘉靖二十年修。

沿河堤明弘治十七年筑。在衡水县境。

刘公堤明万历三十三年筑。在衡水县境。

衡水县新堤清康熙初年筑。

护河堤在衡水、武强县境。

武邑县护城堤

武强县护城堤清乾隆十七年筑。

《畿辅安澜志》所载滏阳河堤【21】

固城堤是一名程公堤,在磁州西南,长三里一百四十步,宽二丈五尺,高八尺,相传宋程珦所筑,以防滏水,小堤在磁州东南。

《磁州志》:州东南小堤一道,长一里四十步,宽二丈五尺,高四尺。

西闸在磁州西十二里槐树村,跨滏阳河,明万历中知州孙健建,初止一空,十二年知县刘安仁增为七空,石堰长十二丈,高五尺,下为石底,广一丈五尺,两端为石台,高一丈二尺,广各半亩。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州蒋擢重修。

《磁州志》:山水暴涨,常高于闸,人无所施力,冲决之患往往有之,知州刘安仁增立闸七空,又于闸之两旁设立绞椿,启板甚便,暴涨始不能为害。

东闸在磁州东北二十五里琉璃村,跨滏阳河,明崇祯八年知州李为珩仿西闸建。偏闸在磁州东城桥,康熙四十七年知州蒋擢建。

《磁州志》东西两闸之水,西常有余而东常不足,乃于康熙四十七年于红渠上建闸一座,引水东流由广济桥而归大渠之内。

(谨案)雍正二年,磁人于东闸北十里阎家浅建闸拦河,名第三闸,由是下流邯郸、永年二县,当春耕时不得沾滏水涓滴之利奉。

旨两省堪议割磁州入直隶广平,毁第三闸,刻日分水始得均利。《部议略》议得总督李卫议覆张廷勷條奏磁州拦河三闸一案,疏称据河道赵国麟详据磁、永、邯、曲、鸡五州县覆称滏河一水向因磁州筑闸,任意启闭,以致水利不均,今公同会议磁州东、西二闸仍循旧例,以三月为始,至八月终止,定限十日,输流启闭周而复始。窃思三月至八月,正田禾长养成粒之时,倘遇雨泽稀少,必待十日始得灌注。恐磁、永上下俱失水泽之利,且滏为商船往来之道,若必十日始放,则商船于两闸之间坐守一旬,将来必至复有敛金买水之事,均有未便。应以五日为限,留水灌溉,磁州则东西两闸五日俱闭,放水灌邯、永等县,则东西二闸五日俱开,永杜争讼。

《州议略》:案磁州西闸有七洞,每洞下板八块,每块计一尺三寸为度,积水至板六块即可分注沟渠,至八块而各田充足,请自二月三十日以后将闸板全下,每月开启六次。启闭之法,水底留六块,水面去板二块,使本地之沟水常存,而下游之余波不绝。既不闸水以病邻,亦不竭上以益下。东闸止一洞,下板十三块,每块以一尺为度,使与西闸同日启闭,水底留板九块,水面去板四块,每遇启闭委官看视俟,与板平即止,以一启五日为率,由东闸而下阎家浅,第三闸拆毁不许复建。

赵垒堤在邯郸县东北赵垒村南,长六、七里许,明嘉靖三十二年筑,万历初知县张第以不便议废。

沁河堤在邯郸县城南,明正德中知县韩骃筑。

《明大学士李东阳筑堤改渠记略》:广平之属县曰邯郸,在府治西南五十余里,漳滏之水抱其左,葛堵邯紫诸山环其右。有泉水出于紫山曰渚沁水,东趋数十里抵县城,始折而北。每秋雨暴至势极湍悍,无锡华君来知府事相地势,改河故道避城而北入于漳。障以长堤高厚各三丈,受水之处甃石百丈有奇,贯以铁定关键旁午,沿堤植柳万余,根节交错,峙为崇邱,牢不可动。始于正德甲戌三月,至丙子十月而成。

欧堤在邯郸县西半里,明万历中知县欧阳调律筑,亦以防沁水也。

罗城头闸在邯郸县东南五里之罗城头,跨滏阳河,明万历中建。

柳林闸在县东三里柳林村,跨滏阳河,明万历中建。苏里闸在县东北二十里苏里村,跨滏阳河,顺治初建。

(谨案)永、邯二邑,互争水利,自明万历以后无有止息。本朝以磁州改隶广平郡,既定分水之议,而永、邯分水亦定。雍正五年,磁、永、邯、曲、鸡五州县公议邯郸界在磁州下、永上,地势颇高,向例自八月二十三日以后,至次年三月二十三日以前始开闸蓄水,浇地种麦。若照磁闸之例,五日启闭则点水不能到地,无可灌麦。今议以初九、十九、二十日每月开闭三日,开日彻底尽启,以通商船。至夜乃上板蓄水,农民既灌溉有资,船户应期而至,实为两得。其平其永年以下曲、鸡等处,既地势低洼,皆用两旁偏闸进水,并无拦河截水之大闸,向系民间自行启闭,应从民便。是年五月,总督李卫准详泐石河干。

永年县护城堤在府治西南,延袤三十里。

《一统志》:明嘉靖中筑。《广平府志》:相传筑于宝建德,嘉靖间知府李腾霄增筑。

贾葛潭堤在永年县城西南,沿袤三十里,如复岭然所以障滏水。

《方舆纪要》:贾葛口堤东沿滏河,至府城东南,复迤逦而北,长三十里许。

(谨案)滏阳河自邯郸县东北,达于永年县西南,往时滏挟漳流,驶波直注永年,往往受害郡城,亦虞冲决。于是于邯郸之东北赵垒村筑堤以御之,使滏水不得奔突郡城,而复於永年县西南筑此堤。护城堤内又有堤势如复岭,皆明嘉靖中与赵垒堤同筑也。然赵垒筑而滏水不得返流,遂至湮没邯郸。由是万历间,邯郸令张第建议,力争赵垒遂废,而永之所恃以御滏者,惟此堤矣。《广平府志》谓明嘉靖、万历迄于本朝顺治二年、康熙七年,滏水屡决,堤至城下仅乃得免。盖彼时滏挟漳而来,故其势甚横。自康熙三十三年漳河南徒,滏水独流,久无决啮,堤亦遂多残缺,因旧之功,先时之防是在守土者焉。又案《方舆纪要》永年县滏水在府西南五里,有堤东去城二里。唐武德五年,太宗攻刘黑闼于洺州,别将程名振载鼓六十具,于城西二里堤上击之,城中地皆震动,即滏阳河堤矣。然则护城堤岂即唐堤之遗址耶?又往时兵与郡城恃滏水为固,自金防御使伯德特离补,引滏阳河水护城,盗不能入。厥后元时亦踵其计,至明末流贼之祸,尤恃滏以限贼骑,然皆决堤放水,虽济一时之急,而堤亦从此倾坏。《府志》载城南迤东沿堤之口,铁锅口、莲花口、凤凰口、娘娘口四口以备导泄。明末兵兴,知县宋祖乙仿金元引水护城,郡人申佳允疏请挑外口以守闗,全城赖之。而铁锅决口,河东村庄漂溺殆尽,则修筑之功在无事时尤宜亟请也。

惠民闸在永年县西南十里阎村,明嘉靖间知府高汝行建,万历十三年知府将以忠重修。

广仁闸在县西二十里贾万村,明万历四十二年知府张和中建,今废。

普惠闸在县西南十六里马到固,明嘉靖四十二年知县朱泰建。

便民闸在县西南十五里大慈村,明万历间知府将以忠建。

益民闸在线西南十四里新庄,康熙四年建。

广济闸在县西南十二里阎村,明崇祯十四年知县郝建。

济民闸在县西南十一里王家庄,明嘉靖间知府柳希玭、推官杨沛建。

润民闸在县西南十里西阎村,万历间知府蒋以忠建。

阜民闸在县西南五里田家堡,明嘉靖间知府翟晟建,万历间知县马重修。

利民闸本名惠民闸,在县东南五里,明成化间知府朱进建,二十三年知府王衡重修,改今名。

本朝顺治中知县余维枢重修。

《永年县志》:引水入濠,灌环城之田,诸闸惟此最先,疑即元人旧迹。《广平府志》:灌田之余引以入濠,于是乃有菡萏霞菼之利。李进自记于河堤高厚处,开沟续用椿木、砖石包砌。临河闸二座引水灌田,二闸东西开总渠一道,南北分开副渠六道,副渠之间又各开水渠支分区别,以便浇灌。闸口设老人一名、夫三十名,总渠设总甲一名、副渠设小甲六名,各蠲徭役责令看守。《重修利民闸记略》:利民闸创自城西,诸闸之先临滏阳河上就大堤决渠,导水灌田七百余亩。有总渠、副渠,凡六道副渠之间,各有小渠支派井如。又设老人渠长总甲、小甲,为约束启闭以时,运灌以次,侵夺者有罚著为合历年既久,水啮址不治河亦改徒故道。顺治丙甲申,余承乏兹邑会郡守许公讲求水利,相与鸠工治事,徒旧址稍东表里建闸,浚开沟洫,一准诸前法,乃随引水至城南,涨则闭之,俾水循河故道,负郭斥卤悉成沃壤。

安民闸在县东南五里东桥,明嘉靖间知府柳希玭建。

便民闸在县东北五里马庄,顺治十三年知县余维枢重修。

惠民闸即通水闸,故址也在县东北三里,雍正八年建,高一丈六尺,宽二丈五尺,长四丈,砌以砖石,外筑月堤以护闸口。

贾葛潭沟闸在永年县东北三里半小漳河东岸,乾隆二十八年开浚沟潭,因建此闸。

曲周县护城堤在县西南十二里滏阳集,时漳河自此入滏,筑堤御之,自集抵城东至马疃村,长三十里,使不得直北注于城。

滏河东岸堤在曲周县东三里,乾隆四年知县周顾劝筑,五年知县陆拱辰增修。

安积闸在曲周县东北济川桥南,明嘉靖中知县王友贤建,今废。

护城闸在县城东,明万历中知县赵允昌建,今废。

七岔路闸亦王友贤建,今废。

鸡泽县护城堤四周高一丈,广八尺,明嘉靖二十年知县高希增筑,以防漳、滏、沙、洺之水。

滏阳堤在鸡泽县东滏阳河西岸,高一丈四尺,广一丈二尺,长十五里,明筑。

《鸡泽县志》:滏河堤在县东,定例五年一大修,主修三村曰旧城营、邢家堤、东于口,协修各村曰三贯庄、库史庄、丁陈庄、附马寨、靳家庄、槐玉桥、常家庄、于林要、四河口、司马堡、郝庄、八家塞、台头、贾庄、叶柳营、东马方营、程官营、东安上、西于口、刘家庄、北马方营、三青堤、龙泉各村,案牌分段授工,加高焙厚,每年小修,各按地头填补或有塌卸处随时修整。

新河堤在鸡泽县西南,起冯郑村讫亭自头,长二里,康熙七年知县姜昭筑。

七利闸在鸡泽县东,沿文明、兴隆二河开子沟七道,南四北三各为闸以蓄泄之,自一至七以次而名,乾隆十八年知县王光燮建。

利民闸在县东六里邢家堤滏阳河西岸,乾隆九年知县李世基建。

青龙闸在县城东北隅兴隆河入城濠处也,乾隆十七年知县王光燮建。

文明闸在县城东南隅文明河入城濠处也,乾隆十八年知县王光燮建。

平乡县滏阳河堤在平乡县东,起自县东南界,南接鸡泽县界,北抵任县界东岸,长三十五里三百余步,西岸长四十一里二百余步,高五、六尺至七、八尺,正统二年知县邱陵修筑,今东岸堤多废。

落漠河堤在县西南起,循落漠河东岸,北抵南和县界,长六里,正统六年知县邱陵修。(谨案)此即刘累河堤也。

安东堤在县东南三十里起,自县东南三十八里麟儿庄,讫于县东南二十六里姚家庄,介旧漳河、新漳河之中,斜长十六里,所以障漳河至泛涨于曲周者也。奠中堤在平乡县东十里,起自县东南十六里,讫于县东北三十六里,介于滏阳河、旧漳河中,长十六里,所以障漳、滏二河之泛涨于鸡泽、曲周而入县境者也。

镇西堤在县南五里,起自县东南八里滏阳河西岸,绕县城而西,讫于乡西北十四里任县界,长三十四里,所以障滏阳河之泛漳于鸡泽而北注者也。

《平乡县志》:弘治十五年诸河皆溢,知县唐泽请与曲周各沿新河联筑长堤,以漳、滏水五口堤成,而曲周苟且塞命乃即其侧筑斜堤,属于旧漳之左,未几曲周果决,水抵斜堤而还,名曰安东堤。请于鸡泽、南和各修旧堤,恐其或类曲周,乃于漳东滏西两间斜堤长堤以相联,而邑西无患,名曰镇西堤。二堤成而东西河、古庙、麟儿、小寨四村,置安东外、南北柴村、麻头寨、东西新寨五村,置镇西外均免其门头、修筑、军需、车骡等役永为定例。滏东堤旧越鸡泽罗官营,抵曲周五间房而止,水发每自彼溢,唐公乃接筑斜堤上属于旧漳堤右,而邑中无患,名曰奠中堤。

(谨案)镇西、安东、奠中为平乡县之大堤,皆明弘治十六年筑,计共长一百七十里,址阔三十丈,高十丈,顶阔十丈,其城濠四周又有护城堤,所以防水患者至矣。盖县境低洼,曲周鸡泽漳、滏二水返流北注,皆径县界,以达于任县之大陆泽,故其防之周密如此。然惟镇西一堤为防滏要害,安东、奠中皆以防漳。今漳河南徒,昔之防漳者,转以防滏矣,故详志于此。

复兴闸在平乡县东南八里张家桥西,滏阳河西岸,乾隆十二年知县杨乔重修。

文明闸在县东七里郭家桥南,滏阳河西岸,明万历六年知县何允升建。

本朝雍正元年知县赵道元重修。

霍林闸在县东六里郭家桥桥北滏阳河西岸。

洪济闸在县东七里横头桥滏阳河东岸。

乐利闸在县东北十二里马庄桥南滏阳河东岸。

游召闸在县东北二十里游召村滏阳河东岸。

均利闸在县东北三十里豆庄桥南滏阳河西岸。

祥瑞闸在县东北三十二里王仲义桥北滏阳河北岸,明万历中建。

(谨案)以上六闸统谓之利民闸,皆明万历三十年知县蒋廷仪建。本朝雍正三年,知县赵道元重修,今以滏阳河上流磁州、邯郸、永年、鸡泽层层蓄水,水流甚微,艰于资用,诸闸皆废。

任县滏阳河堤起自县东南,上接平乡界,迄于县东北,下入巨鹿县界西岸。

禅堂闸在任县东北,又北为郝家闸,又北为牛家闸,俱在滏阳河西岸,牛家闸又东北为胡家闸。胡家闸西北为王家西闸,东为王家东闸,又北为李家闸,俱在东岸。又赵家闸在朱家闸西北,又北为贾家闸,俱在西岸。又北为朱家闸,又北为牛辛闸,俱在东岸。牛闸西为刘家闸,在西岸。又北为永济闸,跨滏河中,俱雍正四年建。

(谨案)永济闸,明万历二十八年知县徐璘所建,复为子闸,曰天口。田家庄、吴家庄、邓家口、王家湾、贾家庄、边家庄、恒利共八座。天口即今郝家闸,王家湾即今王家东西闸,余闸皆雍正四年循旧迹,与复并为增添耳。

鸡爪闸在任县东北五十里邢家湾,滏阳河西岸,为大陆泽滏水交通处,明建。

东岸涵洞在县东北,沿滏阳河东岸凡九十一道,在新店村者九,南新庄者十八,北定村者十四,天口村者十五,田玉庄者八,甄庄者十二,边家庄八,黄家庄者五,邢家湾者二。

西岸涵洞在县东北,沿滏阳河西岸凡九十道,在新居村者十三,刘家庄者十九,北定桥者八,天口村者十三,宁家庄者六,甄庄者十八,边家庄者五,黄家庄者七,邢家湾者一。

巨鹿县滏阳河堤在县西北二十里,长一里一百七十三丈九尺。

乐利堤一名长堤,在县西境,起自县南十五里平乡县交界大宋冈,迤达县境西南,折而西又环而北,迄于县北五十里之杜家常路,南连平乡西界任县,北接隆平回环,长一百余里,高六、七尺至八、九尺,广八、九尺至三尺至三丈,以防滏阳河水之东溢入县境,明弘治间筑。本朝顺治十三年,知县傅登庸重修。

张家庄在巨鹿县西北二十里张家庄,滏阳河东岸,引渠东流达于乐利堤西郭村涵洞,乾隆九年知县张文庄建。

范家庄闸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范家庄,滏阳河东岸,引渠东南流达于乐利堤盐池涵洞,乾隆十二年知县张文庄建。

永赖堤在隆平县东南境,自县东南上接巨鹿县界,迄于县东北下入宁晋县界,长五十三里。

范家庄闸在隆平县东南范家庄北,滏阳河东岸,又西北三里为莲子坑闸,在西岸,俱乾隆十三年建。又东北三里为北盐池闸,在东岸,系十年建。又北五里为白家寨闸,在东岸,明建。又西北四里为西门庄闸,在西岸,雍正十三年建。又东北一里为马拦闸,又北五里为任村闸,俱在东岸,明建。又西北一里为杨家楼闸,在西岸,明建。又东北为牛家桥闸,在东岸,雍正元年建。又北二里为徐麻营闸,在东岸,明建。又西北二里为苏家庄闸,在西岸,乾隆五年建。又东北四里为千户营闸,在东岸,雍正五年建。又西北二里为狮子圪塔闸,在西岸,乾隆六年建。又北六里为枣陀村闸,在西岸,乾隆二年建。又东北二里为连仲村闸,在东岸。又北二里为马家台闸,在西岸。又东北东北一里为赵家台闸,在东岸,俱乾隆六年建。宁晋县滏阳河堤在县东西两岸,各长五十五里,高八尺,顶宽一丈二尺,底宽五丈,乾隆二十八年重修。新挑河堤在宁晋县东北,长十一里七分,高一丈,顶宽一丈二尺,底宽四丈七尺。

(谨案)滏阳河堤起自磁州,讫于宁晋,宁晋而下为滹沱所夺,水力强悍,借堤捍御,尤为吃紧,然自发源以讫下尾,皆用民修,颇不坚固,曲、鸡、平、任时患横溢,冀、衡之间冲决弥甚。《畿辅通志》谓滏阳河堤岸系濒河村庄修筑,工多力少,难免溃决,应照千里长堤之例,将该州县所有堤工丈尺查明,通邑里甲摊派,均修造册,存案永著,为令工少人多自成巩固矣。

(又案)广阳堤废滹水南趋,将宁晋县洨口冲决淤塞,大营上村河槽致有改道,附录奏略于后。

《嘉庆十三年总督温承惠奏略》:滏阳河因乾隆五十年间,广阳堤工渐次坍废,跌成深坑,难以修复,滹水渐向南趋。嘉庆四年六、七月间,滹水异涨,致将宁晋县洨口冲决,淹及河东邱头、冀州、南田等村,其宁晋县之大营上村一带河槽俱被淤塞。近年来因冀州、新河、宁晋堤工俱有漫口,通连宁晋泊,盐艘商船皆由冀州之柏牙庄、新河县之大田庄、宁晋县之侯家口等村,挽入宁晋泊前进,河泊相连,积潦难涸,自应将耿家庄等处分段挑挖成河,俾商艘民船不致阻塞。(详宁晋泊篇)

《广平府志》所载滏阳河堤【22】

堤堰

永年县

护城堤在城西二里,相传窦建德所筑。明嘉靖间知府李腾霄增修(《畿辅通志》)。自西而北,而东北延袤可三十里(舆图)。唐武德五年世民攻刘黑闼于洺州,别将程名振载鼓六十具于城西二里堤上,击之,城中地皆震动,即此(《方舆纪要》)。道光十五年,知县玉瑸大加修筑,长一千一百余丈。光绪十二年,知府谭实琦遊击,贾宏材重加修筑。(房册)

贾葛口堤在城西南二十里,遥障郡城,与城南堤相属,形如复岭。(县新志)自贾葛村东沿滏河至府城东南,复迤逦而北长三十里。(《方舆纪要》)

老许堤在城东,(《畿辅通志》)又城南三里有冯家堤,城东三里有夏家堤,又有史家堤、宋家堤、朱家堤,皆堤上村名也。(采访册)

莲花口堤在城东南五里,明末引水卫城,屡开屡塞。

国初漳水并入堤,益危,邑令王报春筑之。(旧志)光绪九年十一年滏水决,此知府佛尔恭额署、知府谭宝碕、知县杨诚一相继修筑,正堤长二十六丈,宽三丈,高一丈二尺。东西各筑套堤一道,并筑滏河内岸旧堤,自西大慈村起至李家庄止,长五十里。修垫南北大路高出水上,宽二丈长四百丈。(房册。邑人村霁远记略曰:衡漳昔在列人,去郡颇远,频年北徙,漳滏合流者十余年,滏水夙称安澜,记丙寅堤溃,西郊为壑,郡固无虞也。自戎马在郊,开莲花口引水卫城,屡开屡塞,土不坚实,兼之漳水南来,势益洶涌,虑且难支。癸巳漳返故道,里人举手庆宁居矣。甲午大霖雨,洪涛接天,鱼遊树杪,赖邑大夫。朝邑育万王公拮据备至,仅以无患郡形。卑下识者忧之安危,恃在一堤而堤之薄脆,难以终。倖王公为虑久远,出俸银买地改凿,塞其故流使避堤而南,此万世之利也。)

铁锅口堤在城东五里滏河东岸,堤旧卑薄,明万历间,滏水决此。

国朝光绪九年河决,复筑。十八年复决补筑。县旧志兼采访,邑人王煓记略:滏河自邯郸经府城东达曲周,悉由地中行,独城东南至利民闸北,至宏济桥约七百里许,地势极下。两岸筑堤障之堤于西而为城,计者阔皆一二里许,基址坚牢。虽嘉靖间一以洺水溢,而城北之堤溃,再以山水发而城西之堤溃。而城东之漳滏之堤终如故也。至堤于东而为民计者,则阔者止十余步许,至杨家口、吕家口、铁锅口等处仅三五步许。且当水之外弦坍塌恒易,兼地势倍下于西,是以稍有泛涨,民即凛凛,惧其鱼也。然恃协力严防卒亦不遇于患,至万历乙巳迄丁未,秋水灌滏,汹涌异常,河西居民设不必然之虑。借口仓库为重,宜决滏东之堤以泄水。守君未审滏之未尝为城患也,遂听其说误于铁锅口再行开决。虽守君悟后,深自痛悔追责言者屡于受害处厚行蠲赈,然河东二十余村之田舍漂泊尽矣,老稚头畜已伤过半矣,吁亦何及哉!时蓬元张公凤翔为司理屡争于守君而不获,乃毅然以杜口为己任,鸠畚锸,督理经划昼夜不辍,于是水患息而遇难者始幸安堵。呜呼!公之所以护卫我民者,不既切且劳哉!未几,公以铨曹去民如失慈母。殆公以巡抚,畿辅民大喜以永绝开决,为请公为责郡县立碑河干,俾永远遵守,毋得议决以殃小民。呜呼!公之所以护卫我民者,不又深且远哉!且因谋刻之石,庶君之仁,我民与我民之感君也,胥与滏水以不朽云。

娘娘口在城东北借马庄,又凤凰口亦在城东北堤上。(详见前康熙志)

郗家湾坝在城西南八里草桥东,滏流至此纡曲,夏秋盛涨奔流蚀岸。乾隆五十九年河决为患甚巨。自是修坝筑堤,河流顺轨者数十年,日久堤薄。同治十一年知县钱敏别开新河,于旧河身筑土坝一道,长二十五丈,上宽三丈,下宽五丈,培筑河东西岸长一百五十丈(县新志)。

辛村坝在城西北三十五里,明万历中洺河决此,知县马翰如筑堰捍御,使归故道。国朝乾隆二十二年、五十九年复决,六十年筑坝。嘉庆三年知县李景梅补修。六年复决,二十五年知县凌泰交尽是、道光二年知县沈厚相继补筑。同治十年知府长启、绅士武汝清督修决口大坝,长五十八丈。坝外为土埝,长五十丈。又外为迎水坝,长三十丈,旁为护堤百八十丈。南岸上接皮坡庄,长七八百丈,一律培筑,十二年知县王墉续修。

光绪三年,直隶总督李公鸿章以阅五,亲临河上相度指示,复捐资筹款工,大加修筑。知县钱敏复筹定岁修经费,遇坝工大修,永邑任其半,鸡泽、南和各任其半,通详立案(同上)。直隶总督李鸿章洺河坝成复故道碑记:洺源出晋之遼州,经武安入直境,山河七十二道回漩东注,汇而为一,与西毗者为永年古洺州地,两邑之交锋峦错峙,皆太行支麓,临洺关以东平衍多沙,河流承束泊之余,得宽博之所,夏秋山涨,浩瀚迅厉,势若莫御,由是而东北折入鸡泽、南和,再北入任县,经大陆泽会于宁晋泊,逶迤而东注于海,永、鸡、南各邑闸挹洞,注田稼以肥,俗曰福河。乾隆中叶决辛村南入牛尾河,牛尾者泄滏阳八闸及郡城西南无源潦水钟而成泽,亦由鸡、南、任汇南北泊,漕故窄不能兼容,时时泛滥为患,曾六次堵塞,迄不能就。沿洺农田失溉润之利者,垂百年余。莅直之明年,南和士民王荣焕等以复故道,请因檄永年钱令复堪顺德任守,会同广平长守相度经划,佥以河身高仰,决口有建瓴之势,非逐段挖深不能挽流归故,而塞决大坝,非草图所能抵御。余以石坝费巨,三合土夯硪如法亦足经久。议既定,以邑绅综理其事而以鸡南绅董助之。凡筑大坝一长五十七丈,底宽三丈,面宽二丈,高一丈七尺,入地三分,立基中贯木樁,内土外灰,合筑成一,其形如弓。迤西护堤一百八十丈高,广减于坝,复以坝之当卫也。于其北筑土埝五十丈,以障其前且以溜之直射也。埝之右建迎水坝三十丈,以杀其势。堤防既固,犹虑大溜至此,无以停顿,游衍将河口拓宽加深,以遂其东注之性,其上皮坡庄南岸筑土堤四百五十丈以堵决溢,逼水下行。以下辛村起辛庄堡止,河身七千六百有四丈。下为鸡泽境仝家庄起沙杨村止,河身八千八百二十丈。再下南和境丁家庄起双蓬头止,河身四千六百八十丈。再下任境南接双蓬头北讫甄庄,河身六千三百丈,俱系官督绅办,连次挑挖,一律深通甄庄。以下西北入北澧故道,泥壅沙积,不复知为大陆泽地。既升科道亦迂远,惟并入刘累河,则功力大减。刘累者,牛尾河委与洺委东西只隔百丈,刘累本入洺,洺既上决中涸下尾随变为刘累,兹复其旧以达于澧,由澧入宁晋。下游既治,复念上游坝工为全河关键,一有蛰陷,全功皆堕,又饬署永年王令镛补修新坝四十一二丈,用灰沙拌土,将大坝加高帮阔,其南北参用黄土接长百余丈。沿河堤岸多栽柳枝,永南二邑皆建龙王庙义塾于河滨,总计是役经始同治辛末仲春,讫癸酉夏末。始蒇事役夫多者几逾万人,承修坝工之员则永年前令。今涿州牧钱敏帮修之员,则候补令戴垂勋,训导高海风、典史罗继勋、驿丞周祖楷总理。绅士则前刑部副郎武汝清、河南候补县李待时。中段河工鸡泽则章故令淡如夏、前令子鎏、候补令言家驹。南和则尹前令开先。任县尾闾则曹前令德森、何令庚生、候补令张春熙,验收各邑工程之员则吴直牧荥。统筹上下游则广平守长启顺德前守,今开归陈许道任道镕及薛守斯来。总提大纲,督催成功则前方伯今河南中丞钱公鼎铭也。各项经费坝工最大,永鸡南三邑合捐京钱一万二千串,其余堤工、挑挖工、土木工及下稍地价皆各署士民,按亩匀派,而余与司道府县捐廉为之,助其善后修坝截沙经费,永邑捐二千串,鸡、南各捐一千串,分存阴贾按月生息,由钱令筹劝,绅士轮管,盖此举也。钱令与武部郎之勋为多河既成,山水暴至激荡冲刷,槽道深利沿河之民,既免泛溢,复得沾溉则相与赛神报社,庆扑歌舞,欢然如登衽席,而当其初佔种河身者,均以水害为言,案牍纷陈几若利未必,而害先至。岂知转盼之间,全河顺轨,乐利之至于斯哉?凡民可与乐成,难与图始,今幸克底于成,以后修守之责图终之。道官绅当共任之矣。余前阅伍过洺,亲临勘验,慨然于群策群力趋事之效,因为文以纪其实,使后之官斯土者有所考也。

曲周县

护城堤自曲周县西南十二里滏阳集起,迤而东北抵城东,至马疃村止,长三十里,往时漳水由此入滏,故筑堤以御(《畿辅通志》)。

滏河东岸堤在县东三里,西岸已有护城堤可资防卫,东岸地衍土松,屡经水患。乾隆四年,知县周硕动筑堤堵御,于是两堤讫峙。五年知县陆拱辰增修(《畿辅通志》参县志)。

旧漳河堤在县东二十里起,安儿寨至韩村(《县志》)

高口堤在相公庄(同上)

李军门堤起县东水得堡、东魏村,经邺县界至张逯村南北五十里(同上),明万历时筑(《畿辅通志》康熙志作顺治十一年筑)

案县志,漳河南徒后,昔年泛涨之处尽为沃壤,旧堤亦渐陵夷,惟沿滏河堤岸尚宜随时修筑,以备不虞。

又案康熙志,平乡当滏水下流,昔年为横堤以断流。境内被害屡起争端。后两县查勘毁堤立石。邑人王胘显祚有记。

鸡泽县

护城堤高一丈,宽八尺,明嘉靖二十年知县曹希会建。四十三年(《县志》作四十二年),知县常世动,隆庆五年知县张汝学增修。

国朝乾隆十六年,知县王光燮重修。(《畿辅通志》)

沙河堤今为牛尾河堤,在县西一里,高一丈,宽一丈,长三十三里。明嘉靖四十三年,同知张九一筑。隆庆五年,知县张汝学增修。

国朝康熙七年知县姜炤,乾隆十六年知县王光燮相继重修(同上)。光绪十六年知县钱锡寀补修。(县新志)

案《新唐书·地理志》鸡泽县有沙河南堤一,永徽五年筑,不识此堤是否昔时遗址。

新河堤在县西南,自冯郑村至亭自头,长二里。康熙七年知县姜炤筑。(同上)

滏河堤在县东滏河西岸,大堤高一丈四尺,宽二丈二尺,长十五里,明时筑。(《畿辅通志》)至今里民岁修。(旧志。案县新志定例五年一大修,主修者三村,曰旧城营、邢家堤、东于口,协修者二十八村,曰三贯庄、库史庄、丁陈庄、附马寨、靳家庄、槐玉桥、常家庄、于林要庄、四河口、司马堡、郝庄、八家寨、台头、贾庄、叶官营、柳官营、东马坊营、张路固、吴官营、郭家庄、适官营、程官营、东安上、西于口、刘家庄、北马坊营、三青堤、龙泉各村按牌分段授工,每年小修,按地顶轸填补,务在修整完固。)

邯郸县

沁河堤在县西北,明正德年间知府华津、知县韩骃筑,改挑河避城而北,障以长堤,高厚各三丈,沿堤植柳(旧志。明李东阳记略:广平之属县曰邯郸,在府治西南五十余里,盖七国时赵所分晋地,漳滏二水抱其左,葛堵邯紫诸山发自太行山者环其右,有泉出于紫山曰渚沁水,东趋数十里抵县城,始折而北。每秋雨暴至,势极湍悍,城辄坏民,弗堪其劳,无锡华君来知府事以为河流不改,则终无善策,相地势溯流而上可一里许,改河故道避城而北,以入于漳划地,计功分职领役,凡新河七百二十丈,深丈有八尺,阔十丈五尺,障以长堤,高厚各三丈,受水之处甃石百丈有奇,贯以铁定关键旁午,沿堤植柳万余,根节交错,峙为崇邺,牢不可动。城故为水齿者,即加增三面,卑薄者则增之,楼橹铺舍百废并举,水患既息,城亦永奠,经始于正德甲戌三月,至丙子十月而成。)

欧堤在县西,明万历中,知县欧阳调律筑以防沁水(同上),国朝雍正中知县郑方坤重修(县志。郑方坤记略:邑在西山之麓,沁水经其西,夏秋多雨,则狂涛怒吼,奔溃跳踯。万历间大水,邑令欧阳公特于西陂口筑堰使北趋,折而东与滏水合,不为城患者百有余载。今岁六月霪雨,经旬山水骤下,河决西堰,入西二里许,邑城西南隅大雨挟流洞之势,猛不可当,城坏须臾耳。余躬督民役,持锸千柄筑坝,城下人皆立巨浪中与水争持,一夕竟成城,借以全呜呼危矣。次日稍霁,水势渐杀,即向所决之处,速具樁苇柳梢等物作堤,务坚且厚,复成外堤一道,长亘倍之。越旬报竣,有请为文以记者,伏惟四海升平。圣天子威德远播。川渎之神,靡不安澜为职,而邯处辇谷之下,今日之事所宜大书,垂示无穷,且天下事为之则难者易,不为之则易者亦难,方水之至也所触倒垣屋崩土石,观者变色。余则以水必可遏城,必不可使坏,毅然以身先之卒至无虞,可知一念之诚足开金石,如其不然又手蒿目诿诸时势,自古以来坐此败事者,曷可胜数。今从客之请亦用自勖焉,并告邑之人,如见令之有懈政,即持斯言为规,是又余之所极不忘者矣。)

赵垒堤在县东北,长七八里,障西山之水以入滏河,今废(旧志参县志。明邑令张第赵垒堤不应筑,议赵垒原无堤,堤之筑起自嘉靖三十二年,盖因本府城西有胡贾等村俱秧稻地,实与邯之赵垒村接境,秋水暴至,水自西山来者由赵垒而东,则胡贾等村之稻不得全收,遂有永年民齐龙、张深等告于赵垒筑堤一道,彼时在位未能深察,遽从其请,由是赵垒诸村竟为鱼龟之区矣。幸堤旋溃决,水得流通,获免昏垫,遂有永民复欲修筑事,闻本府贺公亲行查看,的知其不可竟罢之。贺公去后,复有倡修堤之说者,本府又委成安、肥乡、邯郸三县并永年薛主簿,公同踏勘,时左右居民相聚者,千余人俱称修堤不便事,亦中止。永民见此计不行乃别出一议,谓不修害及府城以为词,则本府修堤之意不坚,多官之议不止,不知赵垒去府城,盖四十余里来水即有泛涨,一入旷野即四散平流,岂能侵悬远之城哉!且赵垒之堤一筑,即逼水南行入于滏阳,滏阳河身有限,安能受此无穷之水,所以贾葛口四岁而三决,修筑之费不赀,则赵垒筑堤之害晓然矣。)

案康熙志,赵垒堤嘉靖三十二年筑,永邯之界壤相接,盖以遏西山暴水,恐浸府城耳,邯郸缓而永年急,增卑培薄,所以定计于先也。两县之民为府任劳同舟共济可矣。

鄢米堤在县东十里鄢米二口,与肥乡接界(同上。明张第议略:堵塞二口,肥曲争议久矣。余尝溯其源,委漳河在磁州界,其北岸名三台口,西至讲武城东至孙家庄,约十五里,其岸稍卑,每岁五六月大雨,漳河泛涨溢岸而流,北至临漳谷子里,分为三股,二股入鄢米口口北一里许曰汉坝,折而东入肥乡、曲周、汉坝飞沙堆累,水自南来者阻塞不通,积于二口,水势浩大,堤岸崩决,淹邯郸东、肥乡西北、曲周西南,今议者专欲塞二口,夫塞之诚是矣。但漳水未必起自邯郸,二口塞则邯郸独为壑矣。为今之计有二议,自磁州讲武城而东,临漳县孙家庄而西,筑堤以障漳水。漳水不至横逆,则三股之水可除二口,亦无冲决之患,此穷源之说于策为上,不然疏漳河故道,决汉坝,而东达苏明寨口,入于滏阳,庶各县均受益矣。)

汉坝在县东十里鄢米口北一里,飞沙堆积,漳水自南来者阻塞不通,明万历中尝议决汉坝,而东达曲周苏胡寨入滏,后漳徙遂止。(《畿辅通志》参县志)

磁州

艮桥东堤在州东北,长五丈,高二丈,宽三丈。康熙四十八年,知州蒋擢筑,以受北城濠之余水灌民田。(《畿辅通志》参州志)

五爪渠西堤在梁王桥南,长二里,宽一丈,高七尺。康熙三十八年,知州蒋擢筑,以防西南暴涨之水。

南左良堤在左良西,长一里,宽七尺,高六尺。康熙四十一年,知州蒋擢筑,以御东南豆公等处倒泄之水。

高臾村堤在州北十里铺,长二里,宽一丈,高八尺。康熙四十二年,知州蒋擢筑,以御西南各渠余水,引之归水沟。(俱同上以上新堤)

固城堤一名程公堤,相传为宋程珦所筑,在州西南,长三里一百四十步,宽二丈五尺,高八尺(《畿辅通志》),以防滏水。今圮(州志)

务本堤在州东南白道村,东与临漳县接界,长五里二百二十一步,宽二丈,高八尺。明隆庆五年,知州秦邦彦筑。又有小堤长一里四十步,宽二丈五尺,高四尺,亦在州东南(《畿辅通志》以上旧堤)

鉴上村坝在州西,乾隆十年,知州马长淑筑,逼南渠之水,东流灌田(州续志)。

案筑堤立堰或引水以溉田或障水以去患,关乎水之利害,故坿列水利之后。

鸡泽县滏阳河堤【23】

堤堰

沙河堤今为牛尾河堤,在县西一里。(高一丈,阔一丈,长三十二里。明嘉靖四十三年,本府同知张九一,隆庆五年知县,张汝学增修。本朝康熙七年,知县姜焰,乾隆十六年,知县王光燮增修。)

新河堤在县西南。(自冯郑至亭自头,长二里。康熙七年,知县姜熖筑)

滏河堤在县东。(河西大堤高一丈四尺,阔一丈二尺,长十五里。定例五年一大修,主修三村曰旧城营、邢家堤、东于口。协修各村曰三贯庄、库史庄、丁陈庄、附马寨、靳家庄、槐玉桥、常家庄、于林要庄、四河口、司马堡、郝庄、八家寨、台头、贾庄、叶柳营、东马方营、张路固、吴官营、郭家庄、逢官营、程官营、东安上、西于口、刘家庄、北马方营、三青堤、龙泉各村,按牌分段授工,加高培厚,务在完固,每年小修,各按地头填补,或有坍泻处所随时修整。乾隆十七年大修,其东堤稍低窄,亦各按地自修,工程险要者,本村合力修筑)。

漳河堤在县东(高七尺,阔七尺,旧长二十五里,今长八里),《郡志》:鸡泽地势洼下,为众流所汇,田皆斥卤。滏河距城东十里许,旧于旧城营开渠建闸,引以通濠。东南台头等四十村,资其灌溉。明嘉隆间,漳水迸入,频溢为害。天启六年,水大溢,闸溃渠亦堙。尝议复旧制第河,卑地高必更筑横闸拦蓄,而下游平,任之人恶分其利,辄群起争之。夫曲防有禁,若滏之在鸡止,为邻封计而傍岸石田,曾不得沾涓滴,偏枯之叹所不免矣。县西三里为牛尾河,又西三里为洺河,两岸之双塔、沙阳桥等村皆可置闸引水,兹方经始竚观厥成焉。马牛尾乃永年八闸,通滏之下流动,勤挑浚则无雍滞,南和以往或秦越视之,则尾闾塞而胸腹病矣。仰其利弗恤,其灾平情者固不若此。城之周有堤,城东又有漳河堤,今并废。惟沿滏堤十五里,里民岁修。(《修志》:郡伯乌程吴谷辛丑进士)鸡地下众川交流,称泽国焉。每秋水大涨,漂庐没田,为境内患。司牧者谓天时地势所必至,无可如何而不知裁成辅相人事之干旋为急也。沙水道狭,至则散漫无所归,极通水闸启闭在永。旱则蓄为永利,涝则泄为鸡害,此二水皆有害而无利者也。洺势平水厚,漳、滏合率安地中,溢则能变斥卤为膏腴,此利多而害少者也。治沙及旧滏在导之,使下以绝其害。治洺及漳在修闸筑堰,时蓄时泄,以收其灌溉之益,多开沟渠分流,还引以杀其怒张之势,此在永业有成效。诚当今之急务,累世之长计,一方食福岂小补哉?修人事、变天时、奠地势是在司牧者独断而力行之耳(《姜志》)。

滏水发源殊微,经磁、邯、永三属浇灌外,春夏需水时,有断流之虞。夏秋之交,雨潦骤集又往往漫溢为患(《曲周志》)。

岸畦园平邑已经上游疏引,水力稍弱,虽杭稻未宜而夹岸畦园若干顷,灌汲之利于斯焉(《平乡志》)。

附南孟疃筑堤经过【24】

按南孟疃居县治东南,地极洼下,俗名小南海。清乾嘉时屡被水患,居民以渔业为生,疃西界有滏阳河一道,自十字河往北至冀县李家庄。为运输大名、广平、顺德等处盐斤经过地,至嘉庆十年,滏河盐道被滹水淤塞,该盐商强由疃界沿十字河东,另挑新河一道,东至境内老堤头,蜿蜒二十余里,尽南孟疃行粮民地。南官庄、楚皋义愤填胸,约合疃民呈控上宪,奈盐商厚赂受理长官堂訉百八十次,竟不得直且将楚皋刑治,嗣伊子赴京状呈,御座乃将受赂各官分别撤任,复办并批令盐商,借地行盐,代民完粮,每年交给南孟疃京钱四千四百吊,以为完纳粮银费。如遇河堤冲坏之年,该盐商再出京钱八千八百吊,修筑河堤,名为越泊堤费。保定有碑碣可凭,历有年所商民两便,迨火车通行运盐,不由河内前约,遂废。完粮修堤遂由本疃自办。民国六年河堤冲决,南孟疃约正江会同等呈报钟县长转请上宪,并亲赴津呈请熊督办发款洋二千七百元。十三年又因河堤冲毁,江约正二次呈请省署及直隶水灾救济会,发银洋四千六百九十二元八角,始得疏河修堤。十四年将境内滏堤完全竣工,共用洋三万余元。至老堤头迤东一带,系新河县荆家庄等村堤,乃该村人民抗不修筑,无奈一面赶修越堤防患,一面赴津请示办法。旋由河务局派委勘查,明确饬令新河县长赶速督饬荆家庄村民作速筑堤,以防水患而息争端云。

附论曰:禹平水土尽力沟洫,书称大陆既作,必其先治。冀都皆有沟洫故道,故地可耕作也。今宁居冀下流,诸水委注岁久,流漫泊地泛滥为患,使遇暵涸,就七里河与沙河下流,交滏阳河两涘为堤,束水成渠,舤流不溃,民得佃种,亩可倍获。然堤须坚厚,工费不赀动众,虑始劳怨易沮,愚欲力与当事议之,而时木遑也,以俟后之留心民瘼者。

新河县滏阳河堤【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