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诗意地哲思
10768000000095

第95章 过度理由效应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

其实,在教育管理中过度理由效应并不鲜见。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总是有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其理由是其他同学也这样,而不是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反思。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使得教师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令教师处于“法不责众”的尴尬局面。

教育中的过度理由效应,其实就是指学生善于为自己的错误、失误、谬误寻求自欺欺人式的理由,以求得心理的安慰。“理由”的“过度”,不但不仅是教育管理的难点,更是教育失效的起点。

过度理由效应的特点在于它总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求外部原因。任何学生个体行为,总是基于自身原因。当不方便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的时候,为自己寻找一个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成为心理防卫机制的现实体现。

那么,教师在教育中如何避免、减少过度理由效应呢?首先,要由外及内。任何内部原因,其实多多少少被外部原因所遮盖,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内部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被五彩斑斓的外部形象所迷惑,要透过外部现象分析、总结出内部原因。其次,要由表及里。即使是一些内部原因,其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表层答案,但是仅仅知道这些表层答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学会一针见血地找出问题的实质,从而意识到自己最本质、本源的原因来。最后,要由远及近。教师在管理中应提倡把时间距离远点的事情抛在一边,而是从最近的事情入手,寻求最近原因的背后实质,由此扩散到远点事情的内部缘由。

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人们评价一件事情是非常地不自觉、不理性,有时还停留在表面现象。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最表层的现象得出最本质的结论。

过度理由效应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希望学生的某种行为得以保持,那么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对于学生而言,奖励、激励是一种促使学生保持高涨热情的重要外部理由。但是,如果长时期不变,就会使奖励成为工作的过度理由,一旦失去外在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其需要时,结果就会不如以前。其实,奖励更为有效的是精神的鼓励,而不是仅靠外部原因。因此,教师要学会表扬、鼓励和信任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学生保持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

“意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在教育管理中运用过度理由效应,也许效果会有所不同。如果教师故意给学生的错误行为一些物质奖励,把学生行为的这种内在需求引到外在需求上,一段时间后突然取消学生的奖励,这时学生会产生认知失调,从而停止不良行为。这样,教师既能让学生停止这些违纪行为,又避免了与学生的正面冲突。

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站在更高、更深、更好的角度看教育,体会到教育的博大精深,教师只有切实掌握过度理由效应,才能在教育中不走弯路、死路,而走直路、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