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诗意地哲思
10768000000120

第120章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环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它的所有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由于晕轮效应的存在,教师往往对学生偏见式地认知、认识,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优点取人、以貌取人上,而且还表现在以服饰定地位、性格,以及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人品,尤其对不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为突出、明显。显然,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师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是极其不利的。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准确、适当地评价,对于师生交往乃至教育教学是有着显而易见的正面效应。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的长期性、艰苦性,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懈怠,对于学生的观察往往不是深入观察,而是走马观花式的依据表面现象去思考、思索,这样很容易犯形而上学之类的错误。

教师对于学生品行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倘若受一些表面因素的影响,那样就会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爱默生说的好:“生活是一辆永无终点的公共车,当你买票上车后,很难说你会遇见怎么样的人。”教育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可以说,学生来自千家万户,其家庭背景、外貌、衣着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家庭背景不应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因素,因为自古以来,寒门子弟有出息的比比皆是,对家庭贫寒的学生先入为主地认为不听话、不认真、不努力,是非常不公平的。其实,就算是家庭贫寒的学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也要关心他们。同样,外貌更不能成为教师歧视学生的因素。人人都希望自己靓丽轩昂,但是外貌决定于遗传,属于不可努力之范畴,因而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不但要关心乖巧、漂亮的学生,更要关心调皮、丑陋的学生!当然还有衣着、生活方式等其他影响因素,教师也要基于实际情况给予中肯的评价。

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它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由于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或特点进行信息整合,这些其他的信息也就会被笼罩上了“好的”或“坏的”晕轮。举个例子,假如有个学生平时非常调皮,成绩很差,经常捣蛋,有一天他突然主动提出帮助教师搬东西,教师往往认为这个同学是不安好心地来帮忙。可以说,晕轮效应最大的弊端在于给学生贴了一张标签,上面写着“好”、“坏”、“一般”等,不管学生有任何的进步、退步或变化、发展,他们都被一成不变地看待。所谓的“一俊遮百丑”、“龙生龙、凤生凤”之类的成语就是晕轮效应的体现!

犹如天上的月亮,即使其周围有一层晕轮,但是我们认为其还是美丽的。可以说,晕轮模糊了教师的视线、迷糊了教师的理解,最终产生了糊涂的见解。那为什么晕轮效应还在教育现象中存在?其实不难理解,晕轮效应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行为,那么晕轮现象在教育中的存在自然不难理解了。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晕轮效应呢,教师要做到四个“一”。首先要一分为二。教师看待学生时既要看到他们的正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反面,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不夸大优点缺点,也不忽视优点缺点。其次要一视同仁。不管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外貌等差异如何,需一视同仁对待学生。三是要一心一意。教育是一种细致活,教师要一心一意潜心从教,深入研究教育现象,在教育中努力摆脱晕轮效应,防止片面评价学生。四是要一看再看,学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性过程,教师要关注发展中学生的未完成性和准备性。不能以一次的印象就贸然给学生下一个固定的结论,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为依据,给他们下一个中肯的结论。

可见,晕轮效应对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晕轮效应不可怕,教师要克服晕轮效应,关键是要与学生多接触、多交往,深入地了解学生,切莫浮光掠影、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