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做事做老板做管理
10748100000051

第51章 本事再大,也需要人照应(2)

找一个机会,例如业余聚会时,婉转地告诉大家:“老板不久前私下召见我,他认为一家有规模的公司必须有规有矩,为了保证一定的效率,他希望我们能认真地遵守工作时间。我已告诉他,我们向来工作认真,也乐意与公司合作。”借老板之名作挡箭牌,就可完全避免冲突。

一视同仁

不可避免,人与人之间总会有摩擦,这种情况若发生在你的两名下属身上,作为上司的你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要是两人因公事发生龃龉,告状告到你跟前,请将两人分开接见,避免两人当面争吵而使事件白热化。单独接见时,请对方平心静气地将事情始末叙述一次,但不要加任何批评,只着重淡化事件好了。

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人所讲的必然有出入,那就要由你去断定是非了。一旦分出了黑白,你虽然心中有数,但也不要公开指出谁是谁非,以免进一步影响两人的感情和形象。告诉两人,你已经晓得事件的真相,你如今最注重的是今后他们必须为了公司的利益而精诚合作。如果事情纯属私事,但是两人在公事上采取不合作态度,对你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你不能袖手旁观。分别召见两人,对他们说:“我不晓得也不打算知晓你们之间的恩怨,但我的工作作风是要所有职员通力合作,不容有误,希望你们清楚这点。”

下属分成了新旧两派,时有龃龆,这情况直接影响到你的事业发展。大家心存芥蒂恐怕只会费时误事,同时又伤和气,工作做不好,你是责无旁贷的。

如果才能圆满解决这种问题?请先了解问题所在。一般来说,新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多少会有些自以为是,因为觉得学历胜人一筹,又有许多新主意,不懂尊重老同事。而已工作多年的同事经验十足,但有可能会倚老卖老,对新人不屑一顾。

其实双方面均有一定的责任,这样,你不妨当众赞赏老同事经验老到,亦对新人的冲劲十足表示欣赏。还有,多制造大家一起消遣、娱乐的机会,以促进双方的了解,使他们拉近距离,消除敌意。

有人“犯众怒”,受到其他同事的集体攻击,不单工作上不合作,有时候还会在背后窃窃私语,令工作气氛欠和谐。

要改变此情况是颇为棘手的,一则你不能偏帮一方,二则亦不可以强施压力,否则必会弄巧成拙,制造更多更大的麻烦。

比较圆满的解决方法是,分别向两方面进行了解,并且采取“非官式”态度,跟他们“谈心”,旁敲侧击地了解不满者的牢骚,同时发掘被攻击者受争议关键所在,然后再进一步解决。

在闲谈间表示:“每个人的工作作风不同,初期合作容易有摩擦,但并不表示彼此间一定有嫌隙,凡事不先人为主,情况必然明朗得多。”

对被攻击者则可私下劝慰:“看来你对我们工作的程序不大清楚,如果有什么疑难,请先跟我说,拖延下去,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同事的。”

许多人为了搞好公司里的气氛,喜欢为同事们的生日和升级庆祝,那么,身为主管的你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如果完全谢绝难免有拒人千里之嫌,有违你的本意。然而,所有职员的生日或升级俱送礼,岂非破产?而且容易惹来厚此薄彼的是非,何不送一张贺卡呢?既经济又得体。

即使被贺者是你的上司,也不必花钞票去送礼,一视同仁好了。如果其他同事凑钱送礼。你倒不妨参加一份。总之,别孤立自己。

替他们挡驾

在老板眼中,仍然既是“头头”,那么下属犯错等于是你的错,起码你是犯了监督不力或委托错人的错误。何况主管的义务之一就是教导下属做事。

所以,下属闯祸请先冷静检讨一下自己,如果完全是因为下属自己的疏忽,可叫他到跟前来,冷静地向他分析整件事情,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最后重申你的宗旨——要每一位下属做事全力以赴,你永远是他们的后盾。

要是下属犯错,那么你也有间接责任,就请你与下属单独会面时将事情弄清楚,这不是叫你认错,而是一起去研讨犯错的前因后果,并鼓励下属以后多与你磋商。

无论成因是哪一种,请切忌向下属大发雷霆,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前,你尊重下属,下属才会更内疚,现敢于正视问题,同时还避免了日后跟你闹情绪。

还有,在老板面前也不应只顾推卸责任,因这只会令老板反感,仍然应该有主管风度,与下属一起承认错误。另一方面,即使有其他人诸多是非,你仍应站在下属一边,替他挡驾。

不过,挡驾也不能毫无原则,比如:

一位客户向你投诉,你的下属十分无礼,又缺乏责任感,教他怪不好受。你要做的是立刻替下属道歉:“对不起,他可能只是无心之失,平日他的表现不是这样的。我保证以后不会有同样事情发生,请你多多包涵。”下属做事不力,你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将客户的怒火平抑了,事情却仍未摆平,你必须有所行动。然而,立刻找来下属责备则是最不智之举,应该先对事情进行了解。例如,下属平日待人是否也是十分傲气?处事是否马虎随便?

事情属实的话,即是说下属的确经常得罪客户,你必须找下属来倾谈一下了。告诉他有客户投诉其工作态度,而你已代为道歉,并予以训诲。.

用心体会下属的用心

领导,作为单位的“头头”,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可见,有些领导者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看上”上,而不重视、甚至极少“看下”。须知,这种做法是极为有害的。

真正决定你成败的已不再是某个上司,而是你的属下。你有必要重做一番“感情投资”。只有在你与下属建立良好关系、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和谐的工作气候时,你的单位才可能获得长足发展。

别忘了,“家和”方可“万事兴”啊!

汉景帝有13个儿子封了王,其中有个叫刘发的,被封到长沙国(国都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称为长沙定王。长沙离首都长安很远,当时还是个非常偏僻贫穷的地方,加上那里又低洼潮湿,别人都不愿意去。因为刘发的母亲本来只是个宫女,地位很低,所以就让刘发去了。刘发见兄弟们都封了好地方,只有自己一个人倒霉,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皇帝的命令又不能违抗,所以只好忍着,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诸侯王都到京城朝见景帝,景帝让他们一个一个上前祝寿,并且必须要唱歌跳舞。其他诸侯王都做得轻松自如,像模像样。轮到刘发时,只见他手臂缩在袖子里,好像伸不直似的,给人一种笨手笨脚的感觉,跳的舞也显得怪模怪样,惹得旁边人捂着嘴偷偷发笑。汉景帝一见觉得奇怪,心想这孩子怎么会笨成这个样子,就问他:“你这是怎么了?”刘发忙回答:“孩儿的封国太小,土地狭窄,手脚都放不开,所以只好这样跳。只要胳膊脚一伸开,可就到人家的封地上了,故孩儿不敢随便跳舞。”景帝从刘发的一番谈吐中意识到他先前待遇的不公平,决定重新拨三个郡地,以补偿刘发。而后来,刘发由于感激皇恩浩荡,对景帝一直都誓死效忠。由此可见,体会下属的心声,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同时也能起到收服下属之心的效果。

可是,有些上司却对此不屑一顾。有的上司认为与下属交心是懦弱的表现,他们认为:作为领导者应该有驰骋于“疆场”纵横杀“敌”、一往无前的战将风范,或者有以口舌雄辩于“疆场”,将各个敌手斩落于马下,而捧着胜利品凯旋的儒将气度。

这当然是一个理想的上司形象。但是,上司在前线如此骁勇,没有下属在后方为他筑起的坚固“后防”行吗?

当年的西楚霸王如何?其英勇有谁能抵,他不也是纵横无敌、城必攻、敌必克吗?到头来,乌江自刎,又是为什么?你不能说他不勇敢,也不能说他武艺不精。毛病就出在他所信奉的“以力征经营天下”的信条上,他没能笼络住下属的心,得不到下属的忠心拥戴。结果身首异处,为后世惜。

鉴于古事,你作何感慨?

有的上司也许以为与下属交心属小事,不值得他去费多少心思。

谬也!上司与下属的关系,密切联系着单位与员工的关系。很难想像,一个对上司存在厌恶情绪的员工会为单位的存在和发展披肝沥胆。可以说,员工对于单位的前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想单位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让员工信任上司;上司要赢得下属的信任,就必须学会体会下属的用心。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想完全了解别人的心思是何等困难。作为上司,你不可能一下子把员工的全部心思都了解透彻,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在不断解决矛盾中逐渐积累认识的过程。

有的上司一见员工出了差错,就着急,就发火,接着便把员工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狠训一顿。这样,上司消除了一腔怒气,但对于员工而言,无疑会加上一副格外沉重的枷锁。这种处理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遇到这种事,脾气暴躁的上司要格外小心,切莫一时逞性子而坏了大事。

你首先要做的是作一番调查研究,看看员工出现如此失误究竟是何原因。这样,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盲目蛮干。

如果员工的确是出于一片好心,他为了公司着想,只是不小心才把事情做糟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了操作失误,这时,员工心里肯定是很委屈的,同时,他也一定在责备自己,他随时准备着接受你的批评。如果这时你不调查不核实,粗暴地猛训他一顿。那么,即使他心中承认自己有失误,也会对你的这种做法大为不满,从而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他会认为你是“把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不再会为单位而“自找苦吃”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不仅严重挫败了当事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到周围的员工,使周围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久而久之,整个单位员工的上进心、积极性都消失了,你这个单位也就到了该解体的时候了。

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心平气和地与职工谈话,逐渐消除他的紧张心理和严重的自责情绪。同时,你也应当明确地对他这种为单位着想的工作态度予以肯定。

你要让他明白,你这个上司是充满人情味儿的,绝不是一个“六亲不认”的无情无意的“冷血人”。

你可以轻松地告诉他:“假如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的。”你与员工的心理位置尽可以倒换一下,把你为他设身处地着想的意图明确地告诉他。这样,受此激发,员工也会自然而然地为你去着想,他会想:“假如我是上司,我会如何如何。”这样,就会平衡员工的心理。使员工在不受到外力压迫的情况下,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有效地督促自己努力,为公司发展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激励了其他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这件事,其他雇员会明确地接收到一个信息:只要为单位着想,终会受到领导的赏识。于是,雇员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被空前地调动起来,个个为单位发展,人人为把单位搞好。万众一心,何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