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做事做老板做管理
10748100000019

第19章 办事效率(3)

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喜欢在闲暇时间捕捉蝴蝶和甲虫,他利用闲暇时间积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昆虫标本。成为第一个昆虫分类学者。达尔文从小就对打猎、旅行、搜集生物标本有着特殊的爱好,上大学时又利用闲暇时间广泛采集植物、昆虫和动物标本,后来将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专长,成了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在近、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奠基性贡献的第一批科学家,有许多都不是以研究自然科学为职业的人。如达·芬奇是弗朗西斯一世的臣仆;天体力学和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刻卜勒的正式职业是编辑;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哈维的职业是医生;现代实验磁学的奠基人基尔伯特是御医;创立解析几何的笛卡儿是军官;与牛顿同时发明了微积分的莱布尼兹是外交官……

17世纪以后,在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并日趋专业化和精密化的情况下,业余研究仍然是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有不少第一流科学家是从业余研究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如达尔文、截维、爱因斯坦等等。

善于利用闲暇时间,就要确立闲暇时间是一笔宝贵财富的观念。当代著名的法国未来学家贝尔特朗·德·菇维涅里提出,在未来的社会人感到最重要的不是能用于买到一切的钱,也不是商品,而是业余时间——这种时间可给人以知识文化。有人算了一笔账,虽然对于正在工作和学习的人来说,在一天里闲暇时间几乎等同于工作时间。但从人的一生来看,闲暇时间几乎4倍于工作时间。闲暇时间是有志者实现志向的大好时光,是创业者艰苦创业的良时美辰。另外,在闲暇时间里,人们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了补偿,家庭关系更加和睦,社会交往不断扩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融洽;在闲暇时间里通过开辟“第二职业”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业余学习和高尚的娱乐,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改善和提高,人格得到充分的修养和完善。对脑力劳动者来说,闲暇时间有时比冥思苦想更能促进思想上的突破,它能激发人的心理潜力,使大脑皮层在几十年里收藏的各种材料、经验一一沟通,产生新的思想。如果只把“8小时以内”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天,而把闲暇时间只当做这1/3时间的附属品,怎么能指望享受一天快乐的生活呢?又怎么能指望取得人生的更大成功呢?

科学地安排闲暇时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也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开发式,就是把闲暇时间作为开发自己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时间;二是结合式,闲暇时间与工作时间是相互反馈、相互影响的,结合式实际上就是把闲暇活动作为本职工作的延伸与扩展,专业知识的储备和补充;三是陶冶式,即在闲暇时间里从事多种有益活动,以陶冶性情,增长学识;四是调剂式,即闲暇活动与工作互相调剂,比如脑力劳动者在闲暇时间最好是干些体力活儿,室内工作者在闲暇时间最好到室外去,逻辑思维工作者的闲暇时间应以形象思维为主。调剂的另一层意思是做到紧松、忙闲、劳逸、张弛相结合。既不是只张不弛、张而忘弛,也不要弛而不张,弛而忘张,要张弛结合,劳逸适度。

闲暇时间是可贵的,闲暇时间的长度是惊人的。据一所世界体育中心调查:一个70岁的西方人,一生的工作时间是16年;睡眠时间是19年,剩下的便是闲暇时间。可见,所谓时间管理,就其本质来说,主要是对闲暇时间的管理。

调整心态和思维

专家们认为,人的脑神经就像人的肌肉一样,越练反应越灵敏。因此应该经常练习集中注意力,使某一部分脑神经能及时调动起来,这样还会使相关的神经活跃起来,进而使你进入最佳状态。

进入状态的关键是你能否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目标上,如果能,那么一切内外干扰就都被排除在外了。例如,一位爵士音乐爱好者可以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中音萨克斯管上,这样,其他乐器都可以听不见了。这种情景就叫作“进入状态”。相反,有些人就难以进入状态,例如有些运动员每次比赛之前,想这想那,心情高度紧张,结果比赛水平发挥失常.丢掉了本该拿到手的奖牌。可见,“进入状态”对成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状态呢?

你可以为自己所干的事创造一套程序。

你可以为自己制定规则、树立目标、加快频率。

你可以说出你的想法,使你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做的工作上,还可以提醒你别忘了某些事情。

为了使你永葆“状态”.你可以把自己放在零处,放在拼命追赶的位置上。

在你完成一项工作后,不要马上就投入到下一项工作中去。

其实,进入状态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集中意志,可以把心智和创意发挥到极致,人在专注思考工作时,平常要花几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几分钟就做完了。这种“瞄准目标”的能力是成功的要素。集中意志是高难度的心灵控制技巧,愈常练,就愈能掌握,效果也会愈好。下边是几项秘诀:

1.营造环境

座掎要舒适,桌面要整洁。需用的工具准备好,气氛要能配合工作的性质——例如,阅读性工作应有明亮的台灯,思考性工作则需要柔和的光线。

2.避开纷扰

集中的注意力很容易再分散,一定要小心维护。如果是在家里工作.就应该关掉电视,让孩子们离开。如果是在办公室,则请秘书代接电话,防人干扰,或紧闭屋门。

3.远离人群

如果闭上屋门仍然不足,那只好逃得远远的了。有位企业主管的逃避方法是租一个旅馆房间来工作。

4.暖身运动

先放松心情,批阅一些简短的文件.觉得自己头脑的机器已经运转灵活了,再着手比较艰巨的工程。

5.分段进行

花一分钟先作点儿规划,把大计划分成几个小计划,预估今天可以完成哪一部分。这样,你清楚知道今天的目标,容易掌握,比较有成就感。

6.乘胜直追

头脑的机器正全速运转时,别停下来。这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灵光闪现,难题迎刃而解,欣喜之余,很想为自己这不时出现的才华庆祝一番,但是且慢!灵感不是随时都有的,赶快工作。

7.在家工作

办公室里常有事让你分心,本来这不见得是坏事,但是在需要专注思考时,却不合适。也许可以安排一部分时间在家工作。此外,成就非凡的人i除上班时间外,每周至少会多花几个小时在家工作。

8.利用零碎时间

你可曾因飞机误点,在机场苦等三小时?这类事总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这正是你专心思考的最佳时机,因为这时你无事可做。另外,上厕所的时间也可利用。

9.顺势而行

有时候也不要太墨守成规。在周六晚间的宴会中,或是半夜三点躺在床上,忽然感到灵思启动。别犹豫,马上赶到工作室去,别让灵感溜走。

10.急流勇退

如果不喜欢这份工作,尽早另谋高就,沉浸在自己讨厌的工作里是艰难的。相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根本不需要费力去集中精神。

别做完美主义者

不要等到所有的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那样的话你可能一事无成。

在我们的周围,你会发现一些人,、他们才智过人,工作能力也很不错,而且又非常勤奋,一工作起来常常什么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们就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眼看着比他们在各方面都差一些的人成果都十分显著了,而他们却依然默默无闻。

寻找这类人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才华虽然说不上盖世,但比起我们常人却超出了一截,他们的脑筋也很灵光,工作也够勤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有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

你可能要说:“完美主义”不好么?回答是:不好。如前所说,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绩,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不是他们缺少能力,而是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意念与冲动。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是可取的,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也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程度然后才会去做。因而,这些人的人生始终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之中。他们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们不想去做,而是他们一直等待所有的条件成熟,因而没有做,他们就在等待完美中度过了自己不够完美的人生。

比如,他想写一篇关于某一方面的论文,他首先会在尝试几种、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案之后才去动手去写论文。这么做当然是好的,因为他可能在比较之中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开始写的时候,他又会发现他选择的那种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够完美,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点。于是,他就将这种方案又重新搁置起来,继续去寻找他认为的“绝对完美”的新方案,或者,将这一论文的选题又放下,又去想别的事情。实际上,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他要寻找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总是不愿出现任何一种失误,担心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名誉。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的烦恼中度过,结果什么事情也没能做成。 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你可以从你的人生档案中找出你拖延着没有做的事情,没有完成的项目或者课题,这样的事情你可能也会找出一大堆:搬了新家窗帘还没有装,所以没有请朋友来家里玩;这篇文章的构思还不是非常成熟,所以还没有写;这只现价30元的股票原想等掉到5元钱再买,但它一直掉不到5元钱,所以就一直未买,等等。归纳一下你会发现,你一直在等待所谓的条件完全具备,你好将它做得尽善尽美。可是,你可能会发现社会上同样的事情有些人的方案或者条件还不如你的成熟,但他们的成果已经问世,或者已经赚了一大笔钱,你又会因此而烦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你也患上了“完美主义”的毛病。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表面看起来相当精明能干的人,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坷颇多,进退维谷。

你还可以做这样的试验,把手头的某项工作交给你的两位部下,一位是完美主义者,一位是现实主义者,看看他们面对同一工作会有哪些不同。等他们的方案提交上来,你会发现,完美主义者可以一下子给你提供十多种可能的方案,分别说明了其可行性与利弊得失。但是它无法确定哪种方案最好。而现实主义者则不然,他可能只有一种方案,也就是他要实施的那套方案。在聪明才智方面,他比不上前者,但他能够制定一套很实在,并且马上就可实施的方案。

所以,在人生中,无论是对待工作、事业,还是对待自己、他人,我们不妨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而不要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完美主义者有可能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而妥协者却会多多少少有些进展。

请记住:不要等到所有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如果坚持要等到万事俱备,你就只能永远等待下去了。同时,对待自己也要宽大些,不必追求自己永远绝对完美。这样,你不但少了许多烦恼,同时,你会发现,你的工作、事业在一个较短时间就会有很大的发展。

不要为别人活着

毫无疑问地,你在工作上是一个全心投入的人。而且几乎是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主管交给你的任务,你从来不打马虎眼,要求你额外超时加班,你也毫无怨言。同事拜托你的事,不管是不是你分内的职责,你总是不忍拒绝。其实,你早已忙得分身乏术,焦头烂额,但你还是强打精神说:“没事!没事!”没有人知道你累得半死,但是,你就是不愿开口对人说:“不!”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碍于情面而不敢说“不”,或者因为不好意思说“不”,结果很多原本明明不该是自己的事,统统落在自己头上。要不就是所做的事大大超过自己的能力负荷,让自己面临崩溃的边缘。

做老板的都喜欢拼命的员工,但你可知道。如果你一心讲究牺牲奉献,处处想讨好别人,做一般人心目中的模范员工,最后你可能会丧失自我。

最明显的现象莫过于,你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你并不想做的事,即使有不满的情绪,你也强忍去做。你认为别人把这些事情交给你做,是因为看得起你,信任你的能力。你一旦拒绝,别人就会怪罪你,批评你不善于与人合作,使你产生一种罪恶感。总而言之,你不希望你的印象被别人大打折扣。

在一个团体中,这种“讨好”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心理学家称这种举动为“寄生依赖者”——企图凭借外在的人和事来提升自我的价值。然而,行为心理专家发现,绝大多数寄生依赖者都不快乐,他们内心很容易焦虑。这种人往往过度依赖别人的期望,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渴求别人的赞美来给自己定位。如果不能得到好评,他们就会自责,怀疑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

根据分析,很多“工作狂”都是寄生依赖者。他们每天工作动辄超过十几个小时,就连节假日也不放过,他们兢兢业业,牺牲了个人的休闲以及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在他们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之际,却日渐疏离了与家人的关系。这种过度依存于工作的工作狂,就像是沉迷于赌博或宗教信仰一样,行为完全被控制。

对工作狂而言,一旦不需工作,拥有了自由,就好像是遭人遗弃一样。所以,任何事他都想一手包办,那样可以让他觉得被人爱戴。如果你劝他:“何必那么累?有些事可以交给别人做嘛!”他会用更坚定的语气回答你:“我不做不行!除了我,还有谁能做?”表面看来。工作虽然是束缚,捆绑得他动弹不得,其实反而让他觉得安慰,令他产生被人关心、被人需要的满足。因为他相信,只有当他工作卖力的时候,别人才会注意到他的一言一行。

还有的人,则是缺乏自信,担心拒绝别人,就好像表示自己太懒惰,太不通情理,会遭受责骂。他们害怕别人的权威,为了博取好感,维持与别人的关系,即使是无理的要求,也点头说“好”。

心理专家同时指出,比较起来,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成为寄生依赖者。因为女性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听话”、“温顺”,当别人有所要求时,“拒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很多女性成长以后,周旋在丈夫、儿女、公婆、老板之中,她们极力扮演好各种角色,处处讨好别人,一旦她们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就会陷入极度沮丧的情绪中。

事实上,我们常常过度在乎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就好像我们常常听到调侃别人的一句话:“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责任,妄想着去完成,这根本是在自找苦吃。你真正该尽的责任是,对你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你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自己价值观的优先顺序。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绝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对自己道德意识的认同。

你虽然造成这种说法,可是你觉得还是有些为难,你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不”。真有那么困难吗?其实那是我们天生的本能。心理学家说,人类所学的第一个抽象概念就是用“摇头”来说“不”,譬如,一岁多的幼儿就会用摇头来拒绝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这个象征性的动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绝”,但也代表“选择”。一个人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当你说“不”的时候,就等于说“是”,你“是”一个不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勇敢说“不”,这并不一定会替你带来麻烦,反而是替你减轻压力。如果你现在不愿说“不”,继续积压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极限,你失控地大吼:“不!”此时,别人可能会反过头来不谅解地问你:“你为什么不早说?”

如果你想活得自在一点,有时候,你可以勇敢地站出来说“不”。记住,你不必内疚,因为那是你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