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总有一个忠告受益终身
10727500000036

第36章 不要漠视他人,要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要想在社会上走得稳当、顺畅,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拥有了广泛的人际关系,才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信息网,这样就比别人多了一些成功的机遇和桥梁。当你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也能找到更多的人帮你渡过难关。

坦利在他的《行销致富》一书中就说过:“成功是一本厚厚的名片簿。更重要的是成功者广结人际网络的能力,这或许便是他们成功的主因。”

美国作家柯达曾说:“人际网络非一日所成,它是数十年来累积的成果。如果你到了40岁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人际关系,麻烦可就大了。”只有拥有一个好的人际圈子,聚集在你周围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你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

黄昏时候,洪水最终撕开了江堤。一个个小院子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清晨,受灾的人们三三两两在堤上凝望着水中的家园。

忽然,有人惊呼:“看,那是什么?”

一个黑点正顺着波浪漂过来,一沉一浮,像是一个人!有人“嗖”地跳下水去,很快就靠近了黑点,但见他只停了一下,掉头回游,转瞬上了岸。

“一个蚁球。”那人说。

“蚁球?”人们不解。

说话间蚁球正漂过来,越来越近,看清了:一个小足球大的蚁球!黑乎乎的蚂蚁密匝匝地紧紧抱在一起。风浪波涌,蚁球漂流不断有小团蚂蚁被浪头打开,像铁器上的油漆片儿剥离开去。

人们看得惊心动魄。

蚁球靠岸了。蚁球一层层散开,像打开的登陆艇。蚁群迅速而秩序井然地一排排冲上堤岸,胜利登陆了。岸边水中仍留下了一团蚁球,那是英勇的牺牲者,它们再也爬不上来了,但它们的尸体,仍然紧紧抱在一起。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大家聚在一起抱成团,就会散发出惊人的力量,很多不可能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与人相处是有技巧的,其中的学问也是非常广博的。想要一窥其妙,就要潜心研究。

与人相处,应酬是少不了的。要想与人培养感情,应酬是条不错的纽带。

生活中的应酬,是一门人情练达的学问。应酬是一门社交艺术,只有善用心思的人,才能达到联络感情的目的。

比如当同事过生日时,你应该适时送上一份礼物以表心意。同事收到后,不仅会很开心你还记得他的生日,顿时也会觉得你很亲切,你们的关系定会更近一步。另外,逢年过节的,别人都给上司送礼物,你最好也不要落下,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拍马屁之举而为表清高不屑参与,要知道,上司可能记不住所有给他送东西的人,但他一定记得住没有给他送东西的人,将来说不定哪天,你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上司摆了一道。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看法,切记不要将你的看法强加在别人身上,那只会让人厌恶而已,你和他的关系也会因此而僵滞,甚至倒退。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一向是人际沟通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关键。“将心比心”是自古就有的训诫,但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也许跟现在独生子女多而且备受宠爱有关吧,但这对他们可没有什么好处。

另外还要记住,与人相处,莫要把人当傻瓜看待,各人有各人的优点,谁也不比谁聪明。

那些把别人当傻瓜看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傻瓜。越聪明的人越容易被聪明所累,自以为可以欺骗别人,在贪欲的怂恿下一次次玩着骗人的伎俩,但他迟早会因此举而受到惩罚。

与人交谈时,还要注意倾听,会听的人更容易被他人所接纳。那些只顾顺着自己的意思滔滔不绝,甚至在别人说话时经常打岔的人,只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使别人不愿与之相交相处。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因写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而闻名世界,崇拜者数以百万计,其丰厚的著作收入也着实令人目瞪口呆。在一般人看来,托尔斯泰应是幸福无比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的人生悲剧,缘于他的婚姻生活。

在婚姻的最初阶段,他们相敬如宾,关系很好,但几年之后,他的妻子却变得越来越爱唠叨。

托尔斯泰追求简朴,而他的妻子却喜欢奢侈;托尔斯泰不重名利,而他的妻子却渴求名誉和社会地位;托尔斯泰视钱财如罪恶,而他的妻子却贪得无厌地追求金钱与财产。在多年的时间里,她常常因此而埋怨、斥责她的丈夫,甚至因为托尔斯泰主动放弃书籍出版权,不收任何版税的做法而大为恼火。当她的要求得不到丈夫的允诺时,她就发狂地在地上打滚撒泼,还时常以自杀要挟丈夫。

妻子无尽无休的唠叨像一条毒蛇,吞噬着托尔斯泰至善的心灵。1910年10月的一个雪夜,82岁的托尔斯泰绝望地逃离了他不幸的家庭,11天后,他病死在一个车站上。他在临死之前的惟一要求,就是不要让唠叨的妻子再来到他面前。

丈夫的临终遗愿,深深震撼了托尔斯泰妻子的心灵,她开始反省自己——可惜她知道得太迟了。在她行将去世之前,终于承认:“是我无休止的唠叨害死了他!”

托尔斯泰的临终遗愿看起来很不尽情意,但原因却是他夫人因不懂倾听只知无休无止地唠叨所致,这又让人同情起他来。在社交场合中也一样,任何人只要有喋喋不休的坏习惯,所有的人都会敬而远之,因为他们忽略了别人对这种行为的厌恶。

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不但要会听,还要会说。

有一位母亲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谈到了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要求母亲为自己买一条牛仔裤——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要求。

但是,儿子怕遭到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了一条牛仔裤,而母亲不可能满足他所有的要求。于是儿子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苦苦哀求,或撒泼耍赖,而是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妈妈,你见没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

这颇为天真而又略带计谋的问话,一下子打动了母亲。事后,这位母亲谈起这件事,谈到了当时自己的感受:“儿子的话让我觉得若不答应他的要求,简直有点对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点,也不能太委屈了孩子。”

另一个实现自己的“非分之想”,而用言语打动人的是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让我们看看他用的是什么方法。伽俐略年轻时就立下雄心壮志,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他对父亲说:“爸爸,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妈妈的婚事?”

“我看上她了。”父亲平静地说。

伽俐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为什么?”

“没有,孩子。家里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只钟情于你的母亲,她从前可是一位风姿绰约迷人的姑娘。”

伽俐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您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别的对我而言毫无用途也毫无吸引力!难道要我去追求财富、追求荣誉?科学是我惟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就是这样。”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傻孩子!”

伽俐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爸爸,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从没想过那方面的事。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别的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作为终身伴侣,而我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始终没有说话,仔细地听着。

伽俐略继续说:“亲爱的爸爸,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而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这时候父亲为难地开了口:“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爸爸,您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可以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您和他们的交情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您的。也许您能到宫廷去把事办妥,他们只须去问一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嘿,你说得有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俐略抓住父亲的手,激动地说:“我求求您,爸爸,求您想个法子,尽力而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惟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就这样,伽俐略用了一种美妙的“谈判”方式最终说动了父亲,并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懂得用语言引起彼此之间的共鸣,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达成自己的目的,还能让别人真心实意地帮你而不落埋怨。

还有,为人处世时,高明的人都懂得凡事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才不会在事情毫无转机时真的没有转圜的地步。

此外,社会复杂,人心险恶,与人相处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不可对刚认识的人轻易托付真心,也不可轻易否决他人,更不可因表面的印象而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切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只有长时间的接触和交往,才能了解一个人的本性。如果只凭第一印象就下结论,十有八九会出问题。第一印象只涉及容貌和言谈举止,而本性等内在因素是长时间交往中逐步表现出来的。

无论何时,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人相处,更要深谙相处之道。人际交往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很少有人能精通,但只要知道一些常识,相处之法也就不再是难理解之事了。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几种相处之法,虽不全,但了解了这些,相信对你在为人处世上还是会有较大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