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121

第121章

1.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方式,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工业,优化产业布局,建设沿110国道两侧的工业产业带,培育壮大机械制造、新材料、特色冶金、重化工等几个工业产业园,对市域内一些零散的高耗能、高污染中小企业要因企施策,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分期分批进行集中整治,归并整合。在项目引进和建设上,积极发展高效、节能环保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开发下游产业。积极建设花园式、生态型工业园区和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沿109国道两侧的农业产业带,规划发展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和商贸流通园,扩大规模,聚合优势,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加快农田林网、“绿色通道”、黄河护岸林和城镇、园区、庄点绿化,巩固封山禁牧成果,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主导地位;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沿山沿河生态旅游产业带,依托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生态观光、大漠风情、人文古迹等旅游项目,拉动和繁荣第三产业,形成具有石嘴山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

2.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控制并逐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整治水、大气、土壤污染,加快研究制定并实施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总体规则,用3~5年时间对太沙、红果子、隆湖、平罗火车站等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分门别类制订政策,限期治理,使全市环境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加强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工业园区建设,坚决杜绝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体系。

3.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意识,保护优秀文化资源,建设生态社区,营造绿色生活空间,推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科研人员、公务员和志愿者,积极鼓励与支持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参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活动。

4.推进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建设,继续加快森林公园扩建和西山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营造贺兰山东麓绿色屏障;大力实施北沙湖湿地综合整治工程,做好景点布置和水面连接工作,规划建设沟通南北沙湖的景观水道,形成让绿色进城、绕城,让花园进城、绕城,让水系进城、绕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特色景观。加快大武口中心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提高城市内涵,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和经济要素的聚集,发展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高标准搞好新区建设,精心打造西部地区最适宜人居住的山水园林城市。

三、民心工程

基本思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千方百计增加城乡人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就业解困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关心民众,改善民生,纡解民困,珍惜民力,以实际行动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总体目标:到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45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710元以上,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6%;全市三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82.5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0%,城镇人均住宅面积21平方米,拥有公交车辆830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45标台,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加大全民健身工程、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健身路径建设力度,日营业额过万元以上的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达到20家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达到80%;基本养老保险费收缴在2003年基础上增加5%,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费社会化按时足额发放率巩固在100%。

工作重点:

1.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继续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按照“一化促三化”的思路,做深做特第一产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做新做优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互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增强后劲,壮大实力。坚定不移地深化各项改革,争创机制体制新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内外结合,上下联动,奋力谋求全市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全市各类人才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改革创新步伐,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强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努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扩大参保面,对城乡贫困群众实行医疗救助,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水平。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培育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产业集团。积极发展交通、通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扩大覆盖面,提高群众受益率。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市战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石嘴山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

3.切实加强就业解困工作。努力拓展劳务输出、社区服务、商贸流通和种养业等领域,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投入,积极引导、扶持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及新增未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强力推进劳务输出工作,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认真抓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群众救济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计划地抓紧组织矿区人口下迁安置。坚持并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帮扶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四、实施三大工程的组织领导

1.成立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工作,制订年度和阶段目标,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担任(通知另发)。

2.领导小组下设三个专门工作机构,即产业对接工程办公室、蓝天碧水工程办公室、民心工程办公室。各办公室主任分别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各工作机构要分别制订专项工程分步实施计划,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互相通报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人民政府将建立专项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3.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三大工程”的实施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统揽全局的中心工作,围绕实施“三大工程”,用心想事,用心做事,用心抓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中共石嘴山市委员会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

2004年2月16日

在全市实施“三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石嘴山市委书记杨春光

(2004年2月16日)

同志们:

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动员大会,主要是按照市委七届八次全委会议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三大工程”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统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振奋精神,抢抓机遇,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三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点意见。

一、立足现实,着眼全局,充分认识实施“三大工程”的重大意义

去年年底,市委立足石嘴山的现实,着眼于石嘴山未来发展,在深刻分析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形势、有利因素以及面临的一些全局性、紧迫性、突出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的思路和要求。在市委七届八次全委会议上,正式把“三大工程”建设确立为统揽石嘴山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纲。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市十一届一次人代会上正式获得通过。为什么要实施“三大工程”,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和考虑。

第一,实施“三大工程”,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认清形势,把握形势,顺应形势,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是提出实施“三大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目前,我们正处在本世纪头20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西部大开发正在深入实施,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同时确定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的战略决策,这些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和条件。我们必须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按照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牢、抓实,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效益,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三大工程”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其核心就在于立足石嘴山的实际,着眼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实,通过采取一系列系统、连贯、有的放矢的策略和措施,不断调整和理顺生产关系,最大限度地推进生产力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第二,实施“三大工程”,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谋求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前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全市73万人民的迫切愿望。深入分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产业雷同、布局零散、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趋于枯竭、产业接续缓慢、就业解困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乏力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周边乌海、银川、吴忠等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南北夹击、内困外压的局面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进则退,不进则亡,严酷的现实已把我们逼上绝路。如何实现绝路逢生,是摆在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面前的头等重大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市场分析和调查研究,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石嘴山市的特性,从破解发展难题,挖掘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寻求战略突破,走出一条符合石嘴山实际的可持续、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出发,提出了实施“三大工程”的战略发展思路。也就是说,“三大工程”就是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对过去工作中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提炼,是在把握外部形势和内在要求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树立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实现石嘴山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

第三,实施“三大工程”,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所在。石嘴山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实现经济与社会同频共振,才能体现发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现在,我们面临着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有稳定方面的,有生态方面的,有就业方面的,有教育方面的,有医疗卫生方面的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必须从更深更高的层面上,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与互为作用、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立统一与互为作用上,加深研究,加快调整,加强突破,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们再不能重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形成一个整体联动、相互协调的工作网络和体系,着力从根本上下工夫,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逐个研究,逐个破解,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加快“三大工程”实施步伐

“三大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实施“三大工程”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技术、两种资本,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突出、效益明显、就业充分的经济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努力形成西部最佳的人居置业环境。大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把我市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石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