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118

第118章

扎实开展扶贫解困工作,残疾人脱贫致富取得实效突出抓好扶贫解困工作,把解决残疾人温饱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一个重点。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制定扶贫工作计划,建立贫困户档案,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在资金、项目、政策上给予倾斜,并采取县、乡、村三级干部“带、帮、包”、责任到人的措施,重点扶持贫困残疾人家庭100户,为100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发放创业致富资金10万元,为328户残疾人发放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54万元,努力改善他们的生产条件,鼓励他们自强、自立、脱贫致富。既“输血”又“造血”,特别重视“造血”功能的提高,先后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60期,培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610人次,其中,城镇156人次,农村人1454次。农村残疾人培训主要依托乡镇利用冬春两季农闲时间,聘请县农技中心、畜牧局等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内容主要有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和修理业等。城镇残疾人培训由残联组织、县劳动就业局配合,聘请教师在县劳动就业局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有服装裁剪、电焊、修理、计算机应用、餐饮服务业等。通过培训,技术和技能得到提高,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在全区、全市职业技能大赛中捧回16枚奖牌。2006年9月18日至20日,由自治区残联、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举办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银川市举行,平罗县残疾人技能代表队喜获摄影、电焊、服装裁剪三项全区第一,工艺制作单项全区第二和计算机组装、操作、保健按摩四项全区第三的好成绩。这次全区技能竞赛,平罗县共选派了13名残疾人参加了大部分项目的竞赛,全体参赛选手,克服自身障碍和困难,表现出了顽强的竞争意识,充分展示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精湛的职业技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肢体残疾人选手安静贤、在夺取了全市技能竞赛第一名的殊荣后,又摘取了全区技能竞赛摄影、服装裁剪的桂冠,高庄乡银光村6队的肢体残疾人李正东喜获全区电焊第一名,听力言语残疾女青年王丽,肢体残疾选手马彩凤、彭军、马学银、叶尚国分别获得刺绣、计算机组装、操作和保健按摩项目竞赛的第二、第三名。参赛选手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奖金。李忠昌获得“全区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年共无偿投资46.3万元扶持贫困残疾人家庭103户,332人实现脱贫;116名残疾人受益。

加强宣传和对外交流,落实各项公益活动,丰富残疾人生活积极开展了友好协作,大力争取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捐资助学,扩大对外交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状况,积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社会氛围。邀请北京“让爱飞翔”艺术团和“北科院参奥残疾人艺术团”来平罗县演出,全县各级领导和近6000名干部、职工、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观看,营造了自强、自立和“奉献爱心、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采取电视、广播、报刊、标语、设立咨询台、召开座谈会、印发知识问卷、举行大型文艺演出等形式,宣传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和科普知识,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扶残助残的意识。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体活动,建立残疾人人才档案,组队参加区、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捧回了奖牌16枚为平罗县争得了荣誉,为残疾人争了光。

新农村建设

(一)从实现以工补农入手,强力推进村队企业化建设

农村现代化,必须企业化。按照“以工补农、以企带村、村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推进企业与农村联合,发挥农村和企业双方优势,因村因企制宜,在农村兴办村企合作企业,发展一项产业。这与80年代的村办企业相比,具有不同的体制。一是村上出土地、出资产、出劳力,企业出钱、出技术、出管理、包市场,村上不参与管理、不举债,只以土地收取固定回报,可以规避经营风险,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实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家业两顾,把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建设家乡的财富。三是可以降低企业的后勤保障成本,减少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建立稳定的职工队伍。四是拉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试点,形成了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带动型、土地开发型四种村企合作模式。2006年有56家企业与47个村进行合作,开工建设了56个项目,总投资2.8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增加地区生产总值3亿元,企业可新增利税30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000万元,村集体增收448.5万元,消灭28个“空壳村”。

(二)从转变农民生产方式入手,强力推进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建设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法律依据,却无具体的办法,特别使农民既不失地,又能获利的办法。为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农村的集体荒碱地进行农业开发,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在不改变集体土地用途和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了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新机制。以村为单位,对集体荒地和其他资产进行评估,经主管部门注册登记,组建法人实体。土地信用合作社突出信用,微利服务,为农民或其他法人存贷、托管土地或其他资产,可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2006年,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18个,存贷土地4万多亩。

(三)从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入手,强力推进农民新型生活方式示范社区建设

一是全面完成了村庄布局规划和50%的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新建、改造农民新型生活方式示范社区21个,涉及农户1358户。二是从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入手,靠近大市场、小城镇、主干道路、水系等地方建设中心村。引导农民通过市场信号调整生产和经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改善生产方式,使农民既安居,又乐业。三是示范社区更加注重道路、水电、通讯、绿化、文体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

(四)从搭建农村人才平台入手,建立能人返乡建设新农村的新机制

农村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致富人才缺乏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重新搭建了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引导人才返乡。实施了“新农村人才工程”,招考了100名大中专毕业生带薪到农村基层组织任职或领办协办经济组织。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选拔优秀村干部和经济组织带头人,在身份不变的前提下担任乡镇领导和其他经济部门负责人。2006年有6名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被选为乡镇党委委员。让优秀的人才逐步认识到:在农村工作,同样可以政治上有前途,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

(五)从挖掘资源优势入手,强力推进水产业开发建设

平罗县宜渔荒地和湖泊湿地资源丰富。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采取“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多元化融资方式和“谁出资、谁拥有”的利益回报方式。2006年重点开发建设了平原水库、明月湖、威镇湖和“上禽下渔”、“上农下渔”等生态水产业基地1.8万亩,占全区开发总面积的60%。使大量的荒碱地、湿地资源变成水生植物、水中养殖、水上旅游的生态水产基地,变废为宝。同时,调节了气候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起到了调洪、蓄水、补灌作用,减轻了山洪对平原地区的危害,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六)突出用第二、第三产业拉第一产业,强力推进流通、加工、生产一体化进程

一是新建、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25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346个,区、市级农产品龙头企业达到13家,增强了产业化的带动能力。二是新建、扩建了8个农贸市场。完善和发挥农民经济组织的服务作用,强化农机协会服务能力,推广为农民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的生产模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三是推进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羊、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40万只和13万头,同比分别增长7.7%和8.3%;蔬菜种植面积达22万亩,其中地膜马铃薯9.62万亩,脱水蔬菜5.64万亩,蔬菜制种5.06万亩;粮食总产达2.73亿公斤,连续3年居全区第一。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七)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改造中低产田17.2万亩,完成机深松耕6万亩,完成农田示范方33个,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区7个。新开、扩整支、斗、农沟2667条;砌护支、斗、农渠127.8公里,新建和维修各类配套建筑物3910座。二是完成造林面积3.19万亩,栽植各类乔灌木385.7万株(穴)。建设生态经济林4482亩。三是投资1.32亿元,修建乡村道路和村庄巷道18条、62.73公里。

(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是在全区率先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500人得到特困救助;为650户贫困户配送了彩电,为296名农村贫困大学生发放救助金113.8万元。二是投资410万元实施“安居工程”,为农村贫困户和残疾人新建标准化坡屋顶住房820间。三是开通了110法律服务直通车和法律爱心服务室,实行公安、司法办公场所联建,携手排除、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四是实施“六百工程”,评选“模范守法户、好青年、好媳妇、好学生、能人、孝子”581名,促进了乡风文明。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截至2006年年底,全县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3个,文明乡镇1个,文明村1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19家,文明乡镇3个,文明村5个;市级文明单位73家,文明乡镇4个,文明社区11个,文明村14个;县级文明单位204家,文明乡镇5个,文明村42个。2003~2006年评选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26户、市级149户、县级386户。

“六百工程”成效显著2005年4月,平罗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实施六百工程、构建和谐社会”主题活动,在全县评选出100个模范守法户、100个孝子、100个好媳妇、100个好青年、100个好学生、100个能人。各乡镇各单位坚持“不搞平衡、不限名额、普遍参与、优中选优”的工作原则,严格评选程序,使那些群众公认度高、事迹特别突出的人(户)当选为候选人。在“六百工程”评选过程中,县上坚持边评选边宣传重在过程的原则,通过电视、橱窗、张榜等形式对“六百工程”候选人进行公示,县电视台开设“实施六百工程,构建和谐社会”栏目,集中报道“六百工程”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县上召开平罗县“六百工程”总结表彰暨精神文明建设动员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581名当选人。组成“知荣辱、树新风、谋发展、促和谐”演讲团,深入基层进行巡回演讲。“六百工程”的实践意义正在日益显现,入选人已经成为平罗县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的榜样。

“三大创建”“九大诚信”力挺“诚信平罗”创建工作平罗县以提高全社会诚实守信的道德水准和文明水平为出发点,突出“三大创建”,做实“九大诚信”,力挺以“树立诚信理念,建立诚信机制,营造诚信环境”为主题的“诚信平罗”创建活动。三大创建:以“重承诺、守信誉”为重点创建诚信政府,以“重信用、守合同”为重点创建诚信企业,以“重公德、守信义”为重点创建公民诚信。九大诚信:共同铸造公民诚信、教育诚信、卫生诚信、文化诚信、质量诚信、建设诚信、交通诚信、政法诚信、工商诚信。抓载体、抓活动,不断丰富创建内容。以建设平罗诚信信息库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个人信息录入管理办法。开通《平罗诚信网》,及时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状况通过互联网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咨询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抓典型,抓奖惩,不断强化创建意识。将失信行为纳入诚信系统,实行“黑名单”制度,加大对不诚信的人和事的曝光力度,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多处受制,让守信者时时守信,处处受益。抓行业、抓系统,不断增强创建实效。各责任单位制定“十佳”创评标准,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文明办、妇联、人劳、交通、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十佳诚信单位”、“十佳诚信公务员”、“十佳诚信企业”、“十佳诚信个体工商户”、“十佳诚信家庭”、“十佳诚信村”、“十佳诚信驾驶员”、“十佳诚信医务工作者”、“十佳诚信教师”和“十佳诚信学生”。着力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环境。

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县上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注重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县上提出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大部分农村实现了生产生活区的分离,53%的农村完成了饮用水改造。通过创建卫生乡镇、改造厕所、除四害、国道省道两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脏乱差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为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县文明办结合农村实际,起草了《平罗县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乡风及民主政治建设试点村、村企共建、新型农民生活示范点、一村多亮点等活动初见成效。

积极开展“创业与文明”两个教育选取创业、道德和法律方面先进人物、专业人士组成“两个教育”宣讲团,通过集中讲座、观看专题片和进村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将农村创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要求体现在单位规章、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中。广泛倡导爱国、诚信、友善、勤俭、敬业等道德规范,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集中解决公民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诚信建设和礼仪知识普及。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品牌型、环保型、和谐型”平罗的信心。

富民工程建设

(一)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实施“富民工程”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从2000年至2003年,利用3年的时间,按照“市场引导、干部服务、科技支撑、项目带动、机制创新”的方针,在全县深入实施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种养园区建设带动项目入户为重点,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的“富民工程”,3年时间里,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项目入户目标圆满完成3年来,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从落实一家一户增收措施入手,深入开展了设施蔬菜种植、牛羊养殖繁育、第二和第三产业项目入户,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带动了全县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5.1元,比1999年增长12.56%,年均增长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