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女性生活指南
10725500000020

第20章 女性心理(5)

(3)从封闭型变为开放型。如今妇女,虽然不再是大门不出的闺秀,但是由于她们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以及沉重的家务负担,广大中年女性参加社会活动、广泛交友的时间很少,因此缩小了她们的视野,限制了她们兴趣和才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视机、电话、电脑等现代家用电器,打开了人们的眼界,通过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妇女参加工作机会多了,兴趣和爱好得到发展,社交范围不断扩大。

(4)在需求上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自身价值的提高,在满足了温饱之后,也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获得在科学、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享受,使自身需要向更高层次迈进。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外,更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如读书、学习、看影视剧、参加文体活动、健身健美等。中年女性需求层次的可喜变化,是女性心理、精神面貌的重要特点。

中年女性除上述心理特点之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良的心理特点:

(1)从众心理,指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在认识和行为上盲目地趋向于大多数人的观点,跟社会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性是这样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那些智力较高、知识丰富、情绪稳定、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独立性强、不墨守成现者,就不会盲目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和习俗,那些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和传统习惯,用自己头脑思考问题的人,才会从从众心理中解脱出来。

(2)狭隘心理。指由于思想狭窄,心胸不广,而引起对他人不友好行为的心理现象。这类在中年女性中为数不少。她们喜欢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一事当前,先想到自己,吃一点亏,就大吵大闹;嫉妒心强,瞧不起比自己强的同事;不能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人,缺乏修养,自我克制能力不强,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摩擦和冲突,给自己招致种种麻烦。

(3)过敏心理。由于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而造成的心理上的不安和紧张感,称为过敏心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每天都会获得许多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和事,其中有的与自己有关,但多数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有的女性听见风便是雨,总爱把它与自己联系起来,过分考虑它对自己的利弊,表现出极度的自我关注,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心理烦恼和情绪波动。

(4)片面心理。在接触人和事时,在认识和评价别人时,不能够全面地、周到地去想去看,做出全面评价,而喜欢从主观愿望出发,以点代面,甚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结果,事与愿违,反而把事物的本来面目弄得模糊不清,有时把好事办坏。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自控能力越高,受控于人的程度就越小,施控于人的程度就越强。心理自控的核心在于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想以此矫正不良的心理特点,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相应地还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保证所追求的目标全面实现。

患病女性的敏感心理

一个人患病,特别是在确诊之后,其心理会变得敏感和脆弱。病人的心理反应与病人的个性心理特点、文化修养、医学知识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患病女人的心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焦虑感增高。焦虑是病人对疾病造成的危害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患病后,谁都会这样;对病情不了解,担心检查结果很坏,于是焦急不安起来。有些住院病人更是这样,由熟悉的工作、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更容易引起焦虑,其表现为肌肉紧张、出汗、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上升等。

(2)猜疑心加重。病人,特别是病情危重的病人,对别人,尤其是对医务人员与家属的言行十分敏感,不大相信别人告诉他的病情,对别人的安慰有时将信将疑。听到别人的小声说话。就误认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病情。有的人怕别人说自己装病,小病大养;有的人甚至怀疑诊断错误或治疗不当,因此情绪不稳,疑心加重。

(3)感觉过敏。有些处于神经过敏状态的病人,对一些外界刺激,如声、光、温度等特别敏感,对自己的身体变化也非常细心,例如可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对外界刺激的敏感,会增加病人的不适感。对自身变化的敏感,如这痛那痛,甚至有点不舒服也会觉得病情加重,于是更加焦虑不安。

(4)急于了解诊断结果。住院病人都希望从医生或家属那里得知自己到底患的什么病,病情如何,有没有危险,以及如何治疗,效果会怎样,常表现出急切不安、忧心忡忡的情绪。此时,医生应满足病人的这种需求,使病人密切配合,以免加重病情。

(5)情绪容易波动。患病女人大多情绪不稳,对一些不顺心的事情,甚至一些微小刺激都能引起较强的情绪反应,而且经常是闷闷不乐,把苦恼埋在心里,尽量压抑自己,脸上装出笑意。

(6)依赖性增强。她们由于疾病带来的痛苦,很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希望得到亲人的谅解和照顾,病情越重,依赖性越强。希望听到别人的安慰和鼓励,一旦得到医务人员的劝慰话语,心中如同打开窗子,非常高兴。

(7)住院病人还具有以下三种心理状态:①不安感:病人住进医院,意味着病情较重或较为复杂,因此心里会焦急不安,忧心忡忡;②孤独感:一个人住院,环境改变,离开家庭,离开亲人,立即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③牵挂感:病人住院,身在病房,心总是牵挂家中生活的安排、子女的冷暖及自已的工作等,心理负担很重。

寡居女性的心理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飞来横祸”。婚后丈夫由于病魔或者意外事件(如车祸、溺水等)而造成突然死亡,以使妻子成为寡孀。寡孀女性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呢?

亲人的丧亡无疑会给生者带来很大痛苦,但是痛苦的程度和因此产生的情绪反应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是意外骤死以至毫无思想准备,还是病来已久早就有所预料;与死者生前的相处关系,感情深浅等等。不过就妻子来说,听到丈夫去世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反应特点。她们常常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不承认事实阶段

对噩耗不敢相信,对消息传递人或医生抱敌视态度。此时,感情变得迟钝、麻木不仁,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若罔闻,整个身心坠落到无限空虚、寂寞的境地,认为人生如梦,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欲死的悲观心理。这阶段短则几分钟,一般要数日,也有长达数周难以自拔的地步。

精神恍惚阶段

这一时期,有些丧夫之妻变得沉默不语,极少与周围人交谈,常自责自怨,感到许多往事对不起死者。她们不愿看到丈夫留下的遗物,经常梦见与丈夫团聚。在行动上,增加缺乏目的性的活动,坐立不安,机械操持家务或做着日常的工作,但心不在焉。同时她们有吃不香、睡不好、疲劳无力、精神不振等许多身体不适的感觉。

恢复阶段

经过数周乃至数月之后,悲伤程度明显减轻。她们开始收拾、整理丈夫遗物,对丈夫生前活动的回忆不再引起大的悲痛,并逐步调整生活方式,恢复并建立新的社会联系,直至最终完全克服忧伤心情。

不少寡居妇女在丈夫死后有誓死不再改嫁的打算,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这种心理更为突出。她们除了屈于社会舆论外,还有许多具体的心理活动。有的因以前家庭生活美满,夫妻感情和谐,她们怕再婚后的家庭达不到原有程度,宁可保留脑海中的美好回忆,不忍心加以破坏。相反,因以前家庭生活并不如意,小闹大吵的情景时时在脑中出现,她们怕重建家庭以后仍会重蹈覆辙,勾起痛苦的回忆。有的认为丈夫死后,自己应将所有的爱,包括对丈夫的爱,都倾注于下一代身上。她要挑起丈夫所遗留下来的家庭重担,独自承受原来应该是夫妇共同负担的义务。但是,不论出于哪一种心理因素的寡居女性,每当深夜人静、独守空床于辗转反侧之际,精神便会变得沮丧,情绪抑郁,心理失去了平衡。她们最怕漫长的失眠之夜和逢年过节,此时心中不免有股惆怅之情。另一方面,看着儿女一天天长大成人,她们先是高兴,转而又变为担忧,怕儿女成婚建立家庭后会远走高飞,而自己风烛残年孤独地生活。

老年妇女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类平均年龄不断延长。由于女性比男性长寿,所以在老年人中,老年妇女又占极大多数。目前世界人口出现了老化趋势,我国人口结构也面临同样的变化,老龄问题已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老年期生理和心理变化作一定的了解。

老年妇女的生理变化

(1)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改变,如表皮菲薄,汗腺和皮脂腺萎缩,皮下脂肪减少,结缔组织中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出现退行性变化。

(2)运动系统的改变,如骨质变脆、疏松、脊柱变形,肌肉萎缩、动作迟钝,并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引起肌肉僵直或震颤。

(3)内脏功能的改变,突出表现为整个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其原因是各脏器细胞功能衰退和细胞数减少,老年妇女月经停止,生殖能力丧失,生殖器官萎缩。

(4)脑发生多方面的退行性变化,如:脑的总质量从35岁起开始减轻,到70岁以后其减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脑中水分所,与比例变化,60岁以前脑的固体成分远较水分为多,其后水分渐减,而固体成分不减。通过化学分析发现,脑组织中总蛋白含量、脂类、尿素、磷酸盐等含量都减少,含硫脂质和脂褐素增加。由组织学观察,发现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和胶质细胞数目增加。脑组织固体成分并不因年龄增长而减少,可能就与消耗性物质蓄积和由胶质细胞代替神经细胞有关。

老年妇女的心理变化

(1)随着年龄的老化,各感觉器官功能逐渐减退、眼花耳聋,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时记忆和机械记忆更差。

(2)情绪容易忧虑和激动,兴趣变得狭隘,性格也明显改变。对先前形成的观念、习惯作风有僵化不变的倾向,处事墨守成规,难于接受新生事物。对家乡、故友以及已逝的情境感情较深,眷恋往昔、缅怀旧悄,把过去的一切看得十分理想,喜欢夸耀和讲述过去的经历。

(3)处事老成、谨慎而有耐心,但反应不够灵活,思维缓慢而广阔。能见微知著,但易产生多疑、忧虑和妒忌心理及衰老感,怕孤单、寂寞,易受暗示。有的还会出现返童现象,即表现自控能力减退,缺乏节制,对小事易妒忌,贪吃,天真得像小孩一样。言语重复哕嗦,兴趣狭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意自己的身体,对外界的接触和参加活动的兴趣减退,乐于静休。

以上变化可因人而异,根据遗传素质、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等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也有的人虽已古稀之年,仍然精神矍铄而不减当年,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

长寿老妪的健康心理

科学家根据细胞老年学的研究认为,人真正的自然衰老应从100岁开始,平均寿命可达到110~150岁。徊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能超过百岁的老人还是极少数。现代医学规定,判断生命的死亡以脑死亡为依据,同时,还肯定了脑的健康和寿命的密切关系。脑的功能、人的心理关系到人的健康长寿。长寿女人的心理具有以下:

(1)心胸开阔,乐观豁达。从实际调查的材料显示,长寿女人都是胸襟开阔、心境明朗、为人热情、处事随和、善于助人、遇事平静不急不怒的。事实也正是这样,心胸宽,忧愁少,心境平,人快活,不得病。性格乐观大度,长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有利于保护脑的功能,能促使对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调节,促进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发挥正常效能,并达到相互平衡。这样,就能延缓重要脏器的衰老进程,减少疾病的发生。

(2)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生活是美好的,有时也充满了矛盾和困难。要热爱生活,去创造条件解决矛盾,克服困难;要敬岗爱业,看到自己工作的社会意义,以为他人服务为荣,以为社会奉献为乐。精神有了寄托,内心则会十分愉快。另外,科学的生活方式、饱满的热情、有规律的生活,会刺激身体各部分器官协调平衡,经常处于最佳状态。

(3)和善贤惠,知足而乐。一些长寿的老太太,她们都是心地和善的贤妻良母,平时敬老爱幼,勤奋刻苦,善良贤惠,不慕功利,任劳任怨,以尽到做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而乐,以能与他人和睦相处而安。这些和善、娴静、知足而乐的性格,使她们的体质内在环境长期处于平衡而有规律的状态,因而能健康长寿。

(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多看别人的长处,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不足。凡事不去斤斤计较,不为小事所烦恼。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对自己、对他人从不苛求。有崇高的思想境界,精神上就会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