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最受欢迎的哈佛管理课
10722100000030

第30章 分:简单回顾了一下事件基本情况。(5)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等。所以,晕轮效应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在对人的外表特征的知觉中,如对人容貌的识记,晕轮效应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晕轮效应的消极作用往往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妨碍我们去全面地观察、评价一个人,使我们不能从消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发现其积极的品质和优点,也不能在积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看到其缺点和不足,从而对人作出“一无是处”或“完美无缺”的评价。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一无是处和完美无缺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晕轮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容易影响对人的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管理中因晕轮效应而犯的错误有很多,例如,业绩很好的销售人员会被想当然地认为其业务管理能力也很强,而被提拔到销售主管的位置,但最终发现其并不善于领导一个团队。一个说话结巴的人会被想当然地认为其不适合从事谈判工作,其实很多谈判高手并不一定是口齿伶俐的人,缜密的思维和对谈判心理的掌握才是谈判制胜的关键。

名人效应也是一种典型的晕轮效应。一个作家,一旦出名,则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就不愁发表,其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一般来说,外貌的魅力很容易导致晕轮效应。传说杨贵妃死后,一位老太太拾到了杨贵妃的一只鞋子,她把这只鞋子拿到市场上展示,并索要1000文钱以让参观者闻一下,愿意出钱的人竟然络绎不绝,这恐怕应该算是晕轮效应发挥到极致了。但即使是在强调个人意识的今天,晕轮效应也并不因为人们追求个性化的行动而减弱。青少年追星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青少年因为喜欢一个歌星或影星而极力地模仿这位歌星,从服装、发型到说话做事的方式,都是在竭尽全力地模仿。一个有名的歌星的演唱会,票价会炒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花上这么多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比电视里的好,但是许多人还是为能亲自感受一下现场听歌星演唱的氛围而情愿付出,并感到无比自豪。

认识和掌握这一社会心理效应,有助于人们克服看待别人的偏见,也有利于人们了解别人产生偏见的原因。例如,在招聘时,面试人可能会由于应聘者的优秀外表或某些出色的表现,而把其他优点如聪明、能干等,一并加在他身上,这种就是“晕轮效应”;而相反地,面试人会因为一个缺点就认为应聘者什么都差从而不予考虑,这种就是“弦月效应”。这两种情况所产生的面试结果都是非常主观的,会使招聘部门作出错误的决定。这种情况下,避免晕轮效应的办法就是多方位沟通,并向应聘者索取一些他自己已准备的报告,或对近期工作的深度概括,以此作为评估能力的客观依据。

另外,营销策略中常见的名人效应策略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特例。出现晕轮效应,是因为当人们在判断人或事物时,总是先把人或事物分成“好”与“不好”两种。当某事物被列为“好”时,一切好的品质便都加在该事物上面;相反地,如果某事物被列为“不好”时,则一切不好的品质又都加在该事物上了。商业企业可以利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甚至使消费者“创造”出一种自我应验的感觉,于是在一个形象的保护伞下,就会出现消费者对商业企业销售的某种品牌商品的继续购买。商业企业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商业企业营造的“光环”,它能有效地影响社会大众对商业企业及其商品的看法和评价。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稳定和吸引消费者

按现代零售商业晕圈理论:大中型商业企业的商业晕圈(以下简称商圈),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主要商圈、次要商圈和边际商圈。主要商圈,指最接近商业企业并拥有高密度顾客群的区域,通常本区域50%左右的消费者来该商业企业购物;25%~30%的消费者来自于次要商圈;边际商圈,指属于本商业企业的辐射商圈,一般该商业企业20%~25%的消费者来自于这一区域。商业企业形象的影响力强度,是与稳定主要商圈消费者、吸引次要商圈和边际商圈的消费者成正比的。如郑州亚细亚商场的形象强度,使其成为全国各地去郑州的旅客的首选商场,其商业企业辐射力已面向全国。

2.强化商品竞争力

现代的商业企业已很难再从商品价格、服务等方面入手来吸引顾客对其销售的新商品感兴趣。如果一种季节性流行的商品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市场,那么就有可能使商业企业陷入困境。

为何人们喜欢“随大流”?

--从众效应

从众就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作出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着,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者(即所谓的“托儿”)。阿希要大家作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者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者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作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这就是著名的阿希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一个群体之中。所以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往往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压力是从众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一个团体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其他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团体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地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而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消极的从众效应则互相壮胆干坏事,如看到别人乱穿马路,不少人也会跟着走捷径。因此,在做事时应作出正确判断,以避免盲从,酿成恶果。

为什么有时候先表明态度会比较有利?

--名片效应

所谓名片效应,就是在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了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自己对未来的发展展望。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名片”递送程序的被试者要比未经过“名片”递送程序的被试者,更快、更容易地接受我们所主张的思想观点,而自己在对方面前也容易成为一个他们所能接受的、感到亲切的、同他们有许多共同点的人。因此,只要我们摸准对方的预设立场和基本态度,而后恰当地运用“名片”,就能比较有效地对别人施加影响,并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位求职者所使用的,就是“名片”效应。

名片效应指的是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首先向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及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即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前总统里根迎合选民的手法就变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讲话时,他说:“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这么一家意大利人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房间里,但已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们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间,我的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一个房间’。”这个笑话明显地拉近了他与选民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推广了他的形象。他所使用的,就是一种名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