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25

第25章 密钥Ⅴ.习得心灵的窥探术 (2)

其中,第一组(激励组)的成绩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学习积极性要高于第二组(受训组)。而第二组(受训组)的成绩则出现一定的波动。研究人员由这个实验得出结论:在学习(或工作)活动中,及时对结果进行反馈与评价,能够加强人们的学习(或工作)动机与学习(或工作)积极性,对学习(或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并且,适当激励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的效果,而对学习(或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要比不闻不问的效果好许多。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布朗针对反馈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人员招募了一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实验。首先,研究人员将学生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算数练习。此时,经过统计可以看到,他们的算术演算能力基本相当,练习时间也相同。然后,研究人员对两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由教师进行批改修正,第二组由学生自己改正。当学生自己改正作业时,会将每日所有的正确答案数和错误答案数分列成表,借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学期终结时两组学生的成绩产生了明显差异。第二组自己为自己修改作业的学生成绩要明显优于由老师批改作业的第一组学生成绩。可见,反馈主体和方式的不同对学习和工作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学生为自己修改作业要比老师帮修改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更大,学习效果更好,因为前者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在学习活动中,由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他人的反馈。

在生活中,能够得到反馈要比得不到反馈的效果好,而且即时得到的反馈要比长时间后的反馈效果好。反馈效应提醒了人们,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活动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对于别人的活动必须及时地反馈调节。因此,在企业管理和学习指导等活动中,人们就开始使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即时地搜集和评定活动效果,如观察交谈、现场提问、效果评价等,然后及时反馈信息,随时调节活动过程。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测试,以及对学生的鼓励与批评都是反馈效应的真实体现。

虽然在生活中,反馈效应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要避免错误的反馈所起到的误导作用。接受太多错误的反馈,可以导致人们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我们都听过《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皇帝穿上骗子为他“做好”的新衣服,并且很得意地展示给大臣和百姓。而大臣和百姓为了自己的面子,都谎称衣服十分合体,十分美丽,直到一个孩子揭穿他们的谎言。这种尴尬既好笑,又令人深思。

现象揭秘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信号的效应。在心理学中,常常利用反馈效应来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并且对这种了解起到强化作用,促使人们的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在生活中,能够得到反馈要比得不到反馈的效果好,而且即时得到的反馈要比长时间后的反馈效果好。因此,正确的反馈效应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8.竞争,还是合作呢

不用我们说,你也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利益面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么在面对较大的利益时,人们是倾向于竞争,还是倾向于合作呢?

在上公共汽车时,明明知道依次上车会更快,可是一看到车进站,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蜂拥而上,结果是许多人卡在车门口,半天谁也进不去。这样做导致大家的上车速度全都变慢了。人往往就是这样不理性,明知道谦让一下、合作一下对大家都有好处,可是大家心里都想:凭什么要我谦让,他为什么不谦让呢?我如果谦让,我就吃亏了。这就是“竞争优势定律”的作用,或者说,人们的天性更加倾向于竞争而不是合作。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人员拿出100元钱,让参与测试的学生两两组合,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纸上写下自己想得到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100,那么,他们就要按一定比例给教授钱。结果如何呢?只有少数的组合写的钱数之和小于100,而大部分学生都想得到更多的钱,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着想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即使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定律”。

竞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和本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优秀,能够在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竞争。竞争是人的本性,人在和别人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竞争。从心理学上说,竞争意味着自尊、自信,迫使你的追求变成一种社会存在,逼着你去实现它。竞争以内驱力为前提,把一个人最微弱的潜力也激发出来。

可见,竞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大自然的竞争,猿就变不成人;没有社会的竞争,人就不能登上月球,甚至连整个人类社会都会停滞不前。然而,社会是共生的,像一架大钢琴,每个人都是琴上的键,上面既需要高音琴键,又需要中音和低音琴键,各键只有依据曲本的要求,对准属于自己的音,才能奏出美妙的曲子。这就需要合作。诚如俗话所说“一木难支大厦”“一个人玩不成棒球”。

就拿足球为例。足球队由11人组成,每个人所处的位置都不同,11个人必须依靠合作来与对手竞争,合作作为当然的原则而被强制执行,不合作就不可能胜利。在很多情况下,合作才是对所有人都更有利的。那么人们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竞争,而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合作呢?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选择竞争还是合作,是由刺激、对方的力量、交流信息和个性特征等因素决定的。

首先,刺激包括对个体有益或有害的刺激,如奖励或惩罚,利益的得到或失去。如果对合作增加有益的刺激,选择竞争的趋势就会下降。其次,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根据力量对比的大小来决定自己应该选择竞争行为还是合作行为。如果对方的力量实在太大,那么,自己多半会选择与之联合共同完成任务,不愿拿鸡蛋去碰石头。但如果自己有更大的力量选择,多半会选择竞争。看来,有优势的一方很容易得到对方的合作。

信息交流可以大大增强合作行为。如果双方不进行信息交流,那么一般都会认为对方将选择竞争,如果对方选择竞争,即使你不喜欢竞争也只好被迫参与。如果双方进行信息交流,坦诚相待,彼此信任,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比如上面的实验,如果双方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此外,人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采取合作行为还是竞争行为。一般来讲,成就动机高,一心想做出优异成绩的人更倾向于竞争,而交往动机强、需要朋友的人多半选择合作。

另外,好强的人比谦虚的人更倾向于竞争。要消除“竞争优势定律”的负面作用,就要推崇“双赢”理论。合作应该成为集体的主旋律。合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营造了发展的空间。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入我们的“我”,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精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现象揭秘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即使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只有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精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49.归还钱包背后的心理动机

丢钱包的确是一种痛苦的经历,让人心痛的不仅仅是钱包里的钱,还有各种补办相当麻烦的证件。如果你恰好第二天要参加考试的话,那可就是雪上加霜了。许多人都表示,如果自己丢掉的钱包能够被归还的话,即使钱包里的钱都没有了也无所谓,只要各种证件还在。这种想法不仅仅我们有过,心理学家也正在研究,如何提高钱包丢失以后被归还的概率呢?

心理学家总是喜欢那些很有意思的实验,比如下面这个:如何找回丢失的钱包。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研究者们故意在繁华的大街上遗失钱包,然后监测钱包被归还的概率。其中,研究成果最丰富的要算哥伦比亚大学的哈维·霍斯坦因,他花了几年时间系统地研究了影响钱包归还率的因素。在一次研究中,霍斯坦因使用了一定的方法,想检测如果归还钱包的行为能够激发人们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感觉,这是否会让人们更乐于归还钱包。

霍斯坦因在实验中使用的方法就是制造一种假象,让捡到钱包的人以为这个钱包不是第一次被弄丢,而是第二次被弄丢了。研究人员在“准备被弄丢”的钱包里放了一张便条,并将钱包放进一个信封,让捡到的人以为:钱包的主人把钱包弄丢了,有人捡到了它,贴上一张便条后将它放进一个信封里,准备寄还给钱包主人。然而,在去邮局的路上,这个捡到钱包的好心人不小心把信封弄丢了,结果导致钱包第二次遗失。

不同钱包里的便条上,写着不同的语言。有一半便条上写着积极的话,比如“能帮助你很高兴……这根本没有给我带来什么麻烦”;而另一半便条上则写着消极的话,比如“我还得费力把钱包寄回给你,希望你明白这给我造成的麻烦”。对此毫不知情的路人捡到了这个还没有封口的信封,由此变成了实验参与者。他们发现了里面装着的钱包以及贴在上面的便条,然后要决定是否将信封寄还给原主人。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语言表达给人们的行为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影响——贴有积极的话的钱包大约有40%被归还,而贴有消极的话的钱包只有12%被归还。

尽管这一发现似乎对丢钱包的人很有意义,但是永远在自己钱包里都贴着一张读起来令人愉悦的便条还是不太方便。这也是许多心理学研究的缺点:研究结果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就是不太实用。那么,有没有什么实用的方法能让丢掉的钱包得到归还呢?研究人员咨询了很多人的意见,并且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回答。其中,有人建议在钱包里放一张照片,照片上可以是一个婴儿、一只宠物狗,或者其他能够表示钱包主人有善心的东西。

然后,一些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后续研究。研究人员买了240个钱包,在所有钱包里都放进同样的日常用品,包括购物彩券、优惠购物券、假的名片等。接着选取了四张照片,每40个钱包里放同一张照片,这些照片的内容分别是一个微笑的婴儿、一只可爱的宠物狗、一个快乐的家庭和一对恩爱的老夫妻。另外40个钱包则装进一张卡片,卡片上注明钱包主人最近刚刚给慈善机构捐了款,最后40个钱包则作为对照组,什么额外的东西也没装。以上的照片、卡片都装在钱包里很显眼的塑料膜后面,一打开钱包就能看见。所有这些钱包都在几个星期内被悄悄地扔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当然被扔的地点离邮箱有一定距离,也远离了垃圾箱、呕吐物和狗的粪便。

实验结果显示,一周之内有52%的钱包得以归还,并呈现出清晰的对比。在归还的钱包中,只有6%来自对照组,8%是装着卡片的钱包,分别装着一对老夫妇照片、一只宠物狗照片、一个快乐家庭照片的钱包被归还得较多,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1%、19%和21%。值得注意的是,被归还得最多的是装着微笑婴儿照片的钱包,其所占比例为35%。

为什么装着婴儿照片的钱包归还率这么高?牛津大学的教授认为答案来自人类的进化史。科学家们对人们进行大脑扫描的时候,发现在观看婴儿脸照片和成人脸照片时,人们大脑内部会产生不一样的活动。在看到照片上婴儿的脸时,位于双眼背后的大脑区域(通常称为“前额脑区”)在七分之一秒内就开始了活动,而在看到成人的脸时却没有活动。这个反应发生得非常快,以至于没法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而这个产生活动的大脑区域正与人们接受美好事物(比如得到一块巧克力或者中彩票)时的活动区域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