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20

第20章 密钥Ⅳ.揭开一些社会现象的本来面目 (3)

还有一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关于群体的实验。研究人员招募一部分大学新生,为他们提供免费住宿16周,交换条件是他们定期接受测验以及参加与研究者的面谈。在住进宿舍之前,研究人员会为这些彼此不认识的实验参与者进行一项关于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测验,并且将测验结果相似或者不相似的人安排在同一间宿舍。然后,定期对这些大学新生进行测验,考察他们对事情的态度看法,以及对自己室友的喜爱程度。在实验的最后阶段,研究人员让这些大学生自由选择谁与其住同一个房间。结果表明,相同意见和态度的人均选择住同一个房间。

在实验进行的初期,空间距离是决定大学生们彼此交往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到了后期,他们彼此的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相似性,超过了空间距离的重要性而成为密切人际关系的基础。那些态度相似的同屋人倾向于彼此接受和喜欢,并大多成为好朋友。而一起居住但特征相异的学生虽然朝夕相处,却关系冷淡而疏远。态度相似性之所以能密切人际关系,可能是由于彼此观点一致,争辩机会较少,人与人之间互相支持,从而使友谊得以发展。

人们一般都喜欢与跟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达成观点的一致,也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比如,跟那些背景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例如大学新生中的老乡,相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都会产生亲近感。跟那些与自己的观点、态度相似的人在一起,还会为我们提供社会证实的作用,让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社会支持的。能够得到对方的肯定,便会增加“自我正确”的安心感。人们之间发生争辩的机会较少,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很少会受到伤害,比较有安全感。并且,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也会喜欢自己,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些相似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另外,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更容易进行。

有着共同爱好或者处境相似的人会很容易地走到一起,成为朋友或者情侣。而那些爱好兴趣不同,或者处境迥异的人,则会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觉。古代“割席断交”(《世说新语·德行》)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读书。一天,两个人一起在地里锄草。管宁刨到了一块黄金,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继续干活。华歆听说捡到金子了,忙跑过来,激动地拿在手里看,显出贪婪之色。管宁责备华歆不该贪图不义之财,华歆却不以为然。

后来,两个人一起坐在席子上读书。忽然听到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夹杂着人们看热闹的声音。走到窗前一看,是一位达官显贵从这里经过,他的队伍衣着华丽,威风凛凛。管宁看过就回到原处继续读书,而华歆却完全被这种张扬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管宁看到华歆的行为很失望,拿出刀子把他们共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地说:“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交到很多朋友,但是真正志趣相投的朋友却不是那么容易能够交到,怪不得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现象揭秘人是社会性极强的群居性动物,很难忍受长时间与人隔绝。交往是个性发展与人格健全的必经之路。离开社会的交往环境,离开与他人的合作,个体是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而在人们决定成为哪个群体的一员时,相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这些相似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另外,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更容易进行。

39.三个和尚没水喝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小和尚一个人住在庙里,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案桌上观音菩萨的净水瓶添水,夜里防止老鼠来偷吃东西,生活过得逍遥自在。不久,有一个高个儿和尚来到庙里,由于长途跋涉很渴,他一口气就喝掉了半缸水。小和尚看高和尚准备长住下来,便要高和尚去挑水。高和尚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去,便要求跟小和尚一起用扁担抬水桶。为了公平起见,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这样两人才觉得心里平衡。后来,庙里又来了一个胖和尚。小和尚觉得自己是主人,不应该去挑水;高和尚觉得胖和尚是新来的,理应去挑水;胖和尚觉得自己初来乍到,哪有让客人挑水的道理?于是三个人谁也不挑水了。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因为没人添水,花草渐渐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他们三个都看到了,但是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自然也就有水喝了。

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故事中的三个和尚都不想出力,都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结果谁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没有水喝。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叫作“社会惰化”现象。一般来说,团队绩效会随着成员数目的增加而提高,但是提高的比率是递减的。新加入成员对生产的贡献率会逐渐降低,这就是社会惰化现象。

法国科学家瑞琼曼进行过一项实验,目的是探讨团体行为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工人尽力拉绳子,并测量拉力。参加者有时独自拉,有时以3人或8人为一组拉。结果发现,如果是1人独自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达63千克;如果是群体参与,则参加的人数越多,每个人贡献的平均拉力就越小。此次实验中,2人一起拔河,每个人的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千克;3个人时下降为每人55.3千克;8人时人均拉力仅剩31千克。

后来的科学家从另外的角度也证明了社会惰化现象的存在。研究人员召集了一些志愿者,要求他们每个人都大声喊叫,并记录其音量。然后将他们编组,分别为每组2人、4人、6人不等,也要求他们大声喊叫,并记录每个人的音量。结果发现虽然群体的音量随着人数的增多而有所增高,但是每个人的音量却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多而降低。假若单独1人的音量为100dB(分贝),2人共同喊叫的人均音量便降为82dB,6人的人均音量更是降为74dB。

可见,在一个团体共同负责的任务中,众人的整体工作成果少于个人的平均工作成果的总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群体中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在一个较大的团队中工作,很难把一个人的努力和其他人的努力分开,个人的投入和团队产出之间的关系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责任。如果让个体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来,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则即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社会惰化作用也将大为削弱。

并且,在群体中个体价值感的下降,往往会抑制了个人的努力意愿,以致达不到最理想效果。比如在选举投票中,每个人对于自己投票的态度并不是那么认真,因为人们常常觉得自己那一票对于结果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团队越大,人们努力的程度就越小。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自己卖命工作,别人就会偷懒搭自己的顺风车,这样看来自己好像是一个傻瓜。每个人都在担忧自己作出贡献却一无所获,做得最好却被别人利用,所以都在观望,看别人怎么做。所有人都这么想,都在观望,因此就没有人肯作出自己的贡献,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然而,美国心理学家雷腾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指出,在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团体作业掩盖了个人的贡献,因此个人的努力动机自动削弱。但在强调集体取向的社会中,个人却愿为团体的荣誉而加倍努力,使得社会抑制变为社会助长。雷腾以美国和中国台湾的中小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台湾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较强,因此也较愿合作为团体尽力。强调个人表现的美国中学生则出现社会抑制作用,减低了整体成绩。雷腾的资料显示,美国学生两人合作时,效率只有88%;台湾学生两人合作时,效率却升高至109%,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男生方面,女生之中则没有特别差异。

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社会惰化现象是可以采取相应手段来抑制的。在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活动中,老师会加强个人参与性以及提高个人努力的可见度。要求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使每个成员的贡献能够被他人所见。如果这个活动有挑战性且有趣味性,人们积极努力的动力就会更大。当团队中某成员贡献较大时,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象征性的回报通常比金钱更加有效,比如优秀员工俱乐部会通过颁发奖牌、举行仪式等来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整个团队。

现象揭秘一般来说,团队绩效会随着成员数目的增加而提高,但是提高的比率是递减的。在一个团体共同负责的任务中,众人的整体工作成果少于个人的平均工作成果的总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群体中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并且,在群体中个体价值感的下降,往往会抑制个人的努力意愿,以致达不到最理想状况。

40.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1964年的一天,吉诺维斯在自己经营的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遭到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那男人刺了她数刀,吉诺维斯拼命喊救命。附近的一名住户打开自家窗户,大声警告那男人:“放开这个女孩。”歹徒转身便打算逃走,但是马上又返回来,继续袭击吉诺维斯。吉诺维斯继续呼救直到有人报警。但是,当警察赶到现场的时候,吉诺维斯已经死了,凶手也早就不知道去向。整个袭击过程持续了55分钟。警察调查发现,附近数十名住户都目睹了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人报了警。有一对夫妇以为别人已经报警,竟然把两把椅子移到窗前,为的是观看这一暴力事件。事发之后,全体美国人都感到震惊,他们谴责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们情感的淡漠,谴责皇后大街的居民们,谴责人类的本性。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这么冷漠,面对暴行却不愿意挺身而出呢?

在吉诺维斯事件中,如果能有人早点伸出援助之手,受害人也许就能幸免于难。这场悲剧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同时还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寻找那阻止所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心理力量。1964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旁观者冷漠是由于大都市工业化生活使人失去良知造成的。这种看法似乎有道理,但没有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后来的心理学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责任扩散效应”。这种效应可以被理解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感到自己应对一起事件负唯一的责任,都在观察他人的举动,希望是别人首先站出来。如果这件事是属于某一个人自己的,他会尽他所能去完成,做不好他会自责。一旦有别的人来插手这件事,他就不再觉得是他个人的事,如果事情没做好,他会认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

按照常理,当人们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周围的人越多越有可能得到帮助,因为人多力量大,人越多人群里也就越可能有见义勇为或助人为乐的人。可是,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也许当有人落水的时候,很快就会有人下水相救;也许面对飞驰而来的列车,有人会奋不顾身地到火车轨道上救人;也许面对偷窃他人财物的案犯,有人会穷追不舍。但是这些情况往往发生在只有一个目击者或者旁观者很少的情况下。而当有人在大街上遭抢劫,在公交车上被偷窃,在公共场所受重伤,在路上病倒的时候,虽然旁观者很多,却常常无一人出手相助。

在群体中,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责任扩散”心理,即随着责任人数量的增多,责任人的责任感就会相对降低,因为他们会觉得,反正也不是自己一个人承担,自己完全没有必要干得那么起劲。于是在相互推诿之下,谁都不努力,结果严重影响办事的效率。我们常常看到,同样一项任务,当责任具体到个人的时候,人们会努力去完成,履行自己的职责;当人们感到责任不是很明确的时候,也还会有一点责任感,能勉强付出一些努力;而当责任完全不明确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放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