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02

第2章 密钥Ⅰ.遇见真正的自己 (2)

我们跟朋友聊天时,回忆起之前经历的某件事情,可能会发现朋友所讲的某些细节与自己记忆中的不一样。当然如果我们仅仅是将一顿丰盛的西式晚餐记成了火锅,没有人会介意这种无关紧要的记忆错觉。但是有的时候记忆的可信度可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美国法庭曾经有个误判的案件。一个名叫杰克逊的年轻人因为与真正的强奸犯长得过于相似而被指证,百口莫辩。结果杰克逊被判入狱,直到5年后真正的罪犯服法,他才得以重见天日。

100多年前,记忆就已经成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之一。许多心理学家惊奇地发现,人们对之前所经历过的事情的记忆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后来的事情不断修正。记忆并不像录音机那样能够忠实地记录下事情的过程,而是具有一定的重构性:也许记忆的某一方面是精确的,但是当后来的事情进入到以前的记忆中去,就会改变之前的记忆内容。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为什么朋友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的体会与他们的有所不同。

很多人曾经做过一个游戏:由一个人将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动作表达给另一个人,再这样一个一个地传达给其他人,最后一个得到信息的人会发现自己所理解的与第一个人所想要表达的事情具有很大的差异。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就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让第一个实验参与者看一张图片,图片上描绘了相对而立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是衣冠整齐的黑人,另外一个是手持刀刃的白人。实验参与者看完图片之后,要凭借自己的记忆,将图片内容传达给第二个实验参与者,而第二个实验参与者则需要将自己听到的一切告知第三个人,如此接力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几轮转述之后,图片中的内容就被扭曲:衣冠整齐的变成白人,而刀子则在黑人手中。

许多实验都清晰地证明了记忆具有重构性。我们看到事情的发生,但是在储存事情记忆的同时,完全可能将虚假的信息也纳进来。这些虚假的信息可能是由于我们人生经验产生的倾向性,也可能仅仅是由于事情发生时正巧获得了这些信息。我们觉得自己的记忆是如此清晰,以至于从未怀疑过记忆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当我们与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们会斩钉截铁地说:“我绝不会记错!”但是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却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如此自信。这么多的原材料进入我们记忆之中,完全可能成为真假信息的综合体。心理学家研究记忆在质和量上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知识经验如何影响对记忆的提取时,发现记忆的内容与事实是不符的,这就是记忆扭曲现象。

美国的心理学家洛夫托斯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实验研究,说明了记忆扭曲现象的存在。研究人员邀请两组学生观看一段车祸录像,然后分别回答10个问题。A组学生所需要回答的问题中有一个是这样表述的:那辆白色的跑车行驶时时速是多少?而B组学生所需要回答的问题中有一个是:那辆白色的跑车行驶过农仓时时速是多少?一周之后,两组学生一起回答另外的问题,其中一个是:在这段录像中你有没有看到一个农仓?A组学生中有2.7%的人表示看到了,而B组学生中有17.3%的人回答看到农仓。事实上,这段录像中根本就没有农仓。这表明,研究者误导式的提问使实验参与者的记忆发生了重构。

心理学家认为,造成记忆扭曲的原因可能来自记忆过程发生本身。当人们接受事情时,只看到了事情的某一方面,而没有将事情的固有特征完全照实收录进大脑,在记忆接受阶段就造成收录误差;在人们储存记忆时,大脑中长期收录的大量信息可能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事情信息的准确性;而在人们输出记忆的时候,回忆往事可能会受到提问人的言语干扰,从而回忆出错误的信息。例如前面提到的“黑人与白人”的实验中,人们长期以来对黑人的误解,使得他们更相信刀子这种能够伤害他人的物体是在黑人手中而不是在白人手中。而在洛夫托斯的实验中,研究者使用“农仓”一词进行提问,就是将这个词的记忆植入实验参与者的大脑中,明显影响了他们所回忆出来的内容。

记忆扭曲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人们经历了同样的事情,他们的回忆也会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但是如果在法庭上,法官的提问与证人之间的交流都能造成记忆的扭曲,此时产生的后果则是十分严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庭要采用多个证人的多种证据,而且独立提问每个证人,以避免记忆扭曲造成不必要的冤假错案。心理学家丹尼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40名实验参与者分为两组,让每个人都单独看完一本漫画,漫画内容是两个男人一起去打台球,有一个女人将其中一个人的钱包偷走了。

丹尼尔告诉实验参与者他们看到的漫画是相同的,但是实际上有一点不同:A组人看到的漫画是女人单独作案,而B组人看到的是女人在同伙的协助下偷走钱包。首先,研究人员就他们看到的漫画内容对每个实验参与者进行单独提问:“漫画中的女人是否有同伙?”这时只有一个人回答错误。然后,研究人员开始对实验参与者进行两人一组的提问,其中一人来自A组,另一人来自B组。问题与刚才的相同,但是在回答问题之前允许两人进行沟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两个人看到的漫画内容并不相同,他们根本不可能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研究结果却显示,20个小组中只有5个小组的人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其他的15个小组居然给出了统一的答案,其中8个小组报告说没有同伙,7个小组认为有同伙。这意味着,有15个人被他们的同伙说服,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依赖于记忆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但是也依赖着那些看似真实却未必真实的信息,从而影响了我们对事情进行真实并且客观的评价。所以,没有记忆是不行的,但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记忆也是行不通的。当我们自信地与朋友争执的时候,是否可以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的记忆可靠吗?

现象揭秘记忆并不像录音机那样能够忠实地记录下事情的过程,而是具有一定的重构性:也许记忆的某一方面是精确的,但是当后来的事情进入到以前的记忆中去时,就有可能改变之前的记忆内容。也就是说,人们对之前所经历过的事情的记忆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后来的事情不断修正,有可能会改变最初的样子。这就是我们的记忆出现差错的原因。

004.感觉剥夺的后果

当我们喝水时被开水烫到手指,或者不小心被尖锐物品划破身体时,强烈的痛感会使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咒骂,并且幻想着如果感觉不到痛该多好。虽然疼痛让人难以忍受,但是没有痛感的状况更加糟糕。如果我们感觉不到疼痛,那么碰到滚烫的物体时就不会自发地弹开躲避,从而导致更严重的烫伤。同样,如果没有阑尾炎所伴随的腹痛作为警告信号,那受伤的阑尾将可能破裂,然后感染到体内的其他器官。这时,你真的愿意过那种没有痛感的日子吗?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每个正常人的身上。在心理学的定义中,感觉指的是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觉是人们一些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源泉,而且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不在意的时候,感官系统随时随地都在接受丰富多样的外界刺激。有时候也许我们会厌烦,想要身处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环境中,但是一旦真正处于消失感觉的状态下,那滋味可并不是那么好受。

加拿大几位心理学家一起进行了一个关于感觉剥夺的实验,这是第一个以人为对象进行的相关实验。实验对象是用高额报酬招募来的大学生,他们每天要做的事是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时间尽可能长,可以吃饭、上厕所,但是感官都被加以严格限制。每个实验参与者都单独待在一个小的隔离室内,戴上可以透进光线但是不能看到东西的半透明眼罩,戴上纸板做的套袖和棉布做的手套,头枕在塑料泡沫做成的U形枕头上,只能通过操作机械取得食物和饮料。这样,他们的视觉、听觉与触觉等都处于限制之中。

实验参与者本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既能挣钱又不用付出什么劳动,只要舒服地躺着就行。但是很快他们发现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许多人都因为无法忍受这种状态而要求停止实验。因为在这个被隔绝的监视室里,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想什么事情,思绪开始变得杂乱无章。一半实验参与者表示自己产生了幻觉,比如眼前有闪烁的光跳来跳去,能够听到警笛声、打字声、滴水声、狗吠声等,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表示自己感到有冰冷的钢块压在自己的前额和面颊,或者有人把自己身下的床垫收走。在实验结束后一段时间之内,实验参与者还是会受到实验影响,他们感到自己无法进行清晰的思考,思维仿佛一直在跳来跳去。

这次实验之后,很多心理学家发展出了其他形式的感觉剥夺实验,所有的实验都证明了感觉剥夺状态下的人会出现情绪紧张、心情忧郁、记忆减退、判断力下降等情况,甚至会产生各种幻觉与妄想。可见,丰富的感官刺激给人们带来的不是困扰,而是人们生理、心理功能维护正常状态的必要条件。一些雷达测试员和长途汽车司机在长时间的工作中会偶尔处于轻微的感觉剥夺状态,因此他们有时会看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或者对一些障碍视而不见,从而引发事故。

英国喜剧明星亚当·布鲁姆自愿参与了一项关于感觉剥夺的实验。同时参加实验的有6个人,他们被分别关在一间与外界几乎隔绝的密闭小室里,研究人员通过摄像头观察他们参加实验的过程。实验之前,布鲁姆将过程想象得很简单,他渴望挑战一些奇怪的实验,并且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应付。实验开始后,他使用各种方法自娱自乐,比如唱歌、跳舞,自己给自己讲笑话等。但是过了一会儿,他开始觉得很无聊。后来布鲁姆回忆说,那时候他躺在床上开始胡思乱想,回忆过去的生活,甚至开始为家人担心。

几个小时后,布鲁姆睡着了。当他醒来后却发现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因为没有日光和钟表,他已经完全失去了时间的概念,只有寻找以前可以做的事情来消磨时间。8个小时后,布鲁姆开始出现妄想症状,他的情绪逐渐失控,一会儿唱歌,一会儿痛哭,一些荒唐的念头攫住他的思维。他甚至开始想象整个实验是一个骗局,他将会永远被关在这个小黑屋里。24小时后,布鲁姆的注意力开始涣散,感觉时刻就要睡着一样。40小时后,布鲁姆产生幻觉,他感觉整个房间飞了起来,并且充满牡蛎壳上发出的光芒。整个实验持续了48小时,当布鲁姆走出密闭小室后,研究人员对他进行了测试,证实了他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受损,记忆力减退,暗示感受增强。不过布鲁姆本人认为参加这个实验十分值得。

加拿大心理学家也曾经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不过他们中途放弃了,因为没有人能够忍受48小时的“与世隔绝”。这些实验都证明了丰富多变的环境刺激对有机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而且相关研究有利于病理心理的发现与治疗,对航天、航海、潜水等特殊领域工作人员的心理保健也有重要意义。并且,研究还证实,短时间的感觉剥夺能够极大地放松紧绷的身心,使精神信念体系发生松懈。而此时注意力集中至内心导致的自省可能会改变或者逆转平时不自知的不良习惯,产生新的信念。心理学家发现,短时间的感觉剥夺可以帮助戒烟的人们达到更好的效果。

现象揭秘令人讨厌的疼痛并不是一种多余的感觉,因为这些感觉对有机体生存与发展相当重要,长时间处于没有感觉的状态会使人体机能受损。并且,相关研究有利于病理心理的发现与治疗,对航天、航海、潜水等特殊领域工作人员的心理保健也有重要意义。但是,短时间的感觉剥夺却能够极大地放松紧绷的身心,使精神信念体系发生松懈。

5.为何喜欢靠边的位置

在地铁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乘客们选择座位的情景。如果车厢内比较空,乘客们往往首先选择座位的两端位置,随后上车的人会选择中间的位置,后来再上车的人则会选择两者中间的位置。大致看来,乘客之间的距离则是差不多相等的。在火车上也有这样一种情况,乘客大都希望能够坐在靠窗的位置。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靠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