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16

第16章 密钥Ⅲ.赶走邪恶的迷思 (5)

当自我效能感低到极致状态的时候,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它是指个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我们总认为自己不行的原因,并不是来自我们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以及失败,而是经历了这些之后我们所产生的心理暗示、心理压力。它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认知,让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意志力、个性品质等产生了怀疑。往往这种怀疑会使我们尽量回避与外界接触,从而减缓自卑的压力。时间长了,这种逃避心理会使我们遇到事情时不敢积极面对,而是消极退缩,而这种退缩正好验证了自己一开始的“预言”——我不行。

在较少成功经验者的经历中,他们遭受了太多次的失败与挫折,就像实验中的狗,在经历了频繁的挫折体验—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这若干个连锁的过程中,逐渐丢失了与命运抗争的心理能量。这种习得性无助感会导致三种缺陷:第一,如果已经意识到自己对事物没有控制力,就会影响个体的尝试动机,个体就会像塞利格曼实验中狗对电击所表现的行为反应一样“坐以待毙”,而不是奋力躲避。也就是说,放弃努力是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第二,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对事物没有控制力,那么你学习到的可控制事物的能力就受到干扰,这在塞利格曼实验中也能观察到,即使狗偶尔做出的某种反应能逃避电击,但它似乎未曾注意到此反应可解除痛苦,致使往后的尝试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电击的境况。或者说,因为习得性无助,学习者形成思维定势,陷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常常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丧失一次次唾手可得的机会,最终一事无成。第三,因为意识到对事物没有控制力,产生悲观或抑郁心理,这些现象在实验室中同样可以被观察到。

罗斯福曾经说过:“我们唯一该怕的是‘恐慌心理’。”正是这种恐慌心理使得许多人对成功望而却步。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自卑感的产生不是来自各种事实或者经验,而是来自对这些事实和经验的分析与评价。

现象揭秘当人们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会积极地付诸行动。但是当自我效能感低到极致状态的时候,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我们总认为自己不行的原因,并不是来自我们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以及失败,而是经历了这些之后我们所产生的心理暗示、心理压力。它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认知,使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意志力、个性品质等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人们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正是这种恐慌心理使得许多人对成功望而却步。

32.患得患失的后果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当你出席一些重大的场合时,会在心里不停地叮嘱自己“一定要镇定,要镇定……”,但是你的心跳却越来越快,没办法控制;当你面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人时,会在心里不停地叮嘱自己“千万不要出丑,千万不要出丑……”,但是你真的会打翻咖啡杯,然后让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过分患得患失,只会让人真的面对糟糕的结果。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她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一心想着走钢丝这件事,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出现的结果。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作“瓦伦达心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球大多会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沃斯特以277名新兵作为试验对象。他们刚到新兵营训练的第一天,沃斯特就采访了他们。沃斯特询问他们每一个人爱好什么样的职业,打听他们当兵前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的情况,并请他们做了职业测量。然后,让他们在两个职位中任选其一。这两个职位在职业测量中是被他们认为有一定吸引力的,并且他们被告知,这两个职位是他们在当前唯一有条件得到的。接着,这些新兵被分成四组,每一组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重新评估自己先前所选择的职位。

第一组在做出决定的1分钟之内重新评估两个职位的吸引力。第二组间隔4分钟,第三组间隔15分钟,第四组间隔90分钟。在此之前,被试者们独自待在房间里什么也不做,一直等到研究者进来让他们重新评估。研究发现,当间隔时间不到1分钟的时候,被试者对职位的评估前后没什么变化。但间隔4分钟时,被试者对自己所选定的职位的评价有所下降,有些被试者认为自己选中的职位不大好,而被自己拒绝的职位比较好。当间隔15分钟时,被试者对被选中的职位的评价大为提高,而对被拒绝的职位的评价大大降低。间隔90分钟时,被试者对自己所选中的职位的评价趋于降温,对被拒绝的职位的评价又有所提高。

研究证明,人们总有患得患失的心态。现实生活中,在做某件事情前,人们如果太过在意事情的结果和周围人的言谈,就会疏忽事情的本身。我们的心每天都被各种无形的压力和欲望压得喘不过气来,身体状况也日渐下滑,在这样的身心负荷下,人们越是不停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成就某件事情,越是容易南辕北辙,偏离预定轨道。比如对现在的工作或者职位不太满意,就会懊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

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所有中国人都希望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可以夺得首枚金牌。这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将在女子10米气步枪中诞生,所以,作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10米气步枪冠军得主和世界纪录保持者的杜丽,可谓承载着十几亿中国人的愿望与梦想,她心中的压力可想而知。在2008年8月9日的第一个比赛日,杜丽在现场啦啦队的助威声中打出了第一枪,经过预赛和决赛的十几轮较量,杜丽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发挥失常,不仅没能摘下北京奥运会的首金,且无缘奖牌。

事后,杜丽流着泪对媒体坦诚说:“压力太大,比赛感觉有些紧张,而且对手的发挥确实不错。”赛后,国家射击队主教练王义夫说:“杜丽的失常可以理解,首金的帽子太大了,谁戴上都会觉得晃荡。”王义夫相信杜丽有在这个项目上夺金的实力,但“对心理因素至关重要的射击比赛而言,心中的压力会让比赛的变数很大,结果很难预料”。

据一项数据显示,从历届奥运会,尤其是最近七届的情况来看,即便主办方想方设法地把本国优势项目提前,但东道主选手通常还是不能旗开得胜,这被人们称作“东道主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