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轻松告别亚健康
10711000000006

第6章 身体给你的健康警讯(5)

“肥胖”成了现在生活的主题,瘦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就是美丽的代名词。有些人并不胖,但为了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美丽”,纷纷加入“另类减肥”行列。不要认为瘦就代表美丽,其实消瘦与肥胖一样,是身体拉响的健康警报。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肥胖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人现代人都开始瘦为美。当今“减肥”盛行,减肥药品层出不穷。然而,不可忽视,仍有许多因苦于“消瘦”而四处寻医问药之人。虽说肥胖也不是健康的表现,但是消瘦也并非就是健康的。吃饭不香,睡觉做噩梦,浑身没劲,心躁不安,身体日渐消瘦,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有什么病。很多人都认为肥胖是“亚健康”人群的专利,却不知道,其实消瘦也是“亚健康”的一种表现。

《难经·十四难》中说:“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

这里所说了的就是肌肉脂肪的消减。爱看电影的男士们都知道施瓦辛格和史泰龙,他们可以称为典型的“肌肉男”,不知道有多少男士羡慕他们的身材。有人说肌肉是在健身房里练出来的,但并不是所以人都能在健身房里找到肱三头肌,腹肌,胸肌……。中医认为肌肉为脾所滋濡,所以主要与脾胃的关系较大。脾主肌肉,脾胃虚则饮食不为肌肤,所以消瘦是脾胃功能异常的外镜。脾胃可是说是人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消瘦和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以及精、气津、血的化源皆密切相关。因此,消瘦也是预报疾病的一声警哨。

杨女士家的孙女13岁,是个大胖姑娘。小外孙今年11岁,是一个“瘦豆芽”,比起同龄人来说,不但个头小,而且体重轻。杨女士平时对外孙和孙女的照顾都十分细心。孙女什么都爱吃,从不挑食,而小外孙挑食的十分严重,吃什么都没有胃口,平时性格也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晚上也常常睡不着,这让杨女士十分担心。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吃饭的欲望中枢在大脑中的,它的功能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应该应该处于平衡状态。太强了出现暴饮暴食,太弱容易挑食偏食,严重的可能导致厌食。也就是中医里所说,吃得太多的人是胃阳过盛,吃得太少的人是脾阳太虚。所以中医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阳明指胃,太阴指脾。脾阳不足则食欲过少,吸收太少,营养不良,导致身体消瘦。脾胃气虚型消瘦的人,多由思虑过度,损伤脾胃所致。

消瘦导致的贫血的现象也是十分多的。过于消瘦者普遍存在营养摄入不均衡的问题,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物质本身就摄入不足;由于吃得少,基础代谢率也比常人要低,因此肠胃运动较慢、胃酸分泌较少,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这些都是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另外,营养不良则身体免疫力降低,还容易出现继发性贫血。

有些女性朋友总是羡慕身边的“瘦子”,他们总是几小口饭就能对付一顿午餐。其实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他们的胃每天都在经受多大的摧残。食欲不振,还总是感觉胀气、胀痛。是他们的常见想象,如果为此去做一次令人痛不欲生的胃镜检查,那诊断结果可能是:胃下垂。不要觉得惊讶,当人体过分消瘦时,身体内腹壁松弛、腹肌薄弱,导致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弛无力,腹压下降,于是整个胃的生理位置就降低、胃蠕动减弱,从而引发胃下垂。

记忆衰退也是瘦子们的专利了,脂肪虽然是很多女性朋友最讨厌的东西,恨不得去掉身体上所以的脂肪。可是没有脂肪给大脑发“工资”,可能大脑就要“罢工”了。因为大脑工作的动力是来源于脂肪的。它们能刺激大脑,加速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短期与长期记忆。消瘦的人体内脂肪摄入量和存贮量不足,机体营养匮乏,这种营养缺乏使脑细胞受损严重,将直接影响记忆力,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健忘了。

许多体重超标的人将减肥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对于瘦子们来说,其实增胖也应该是一项长期的事业!

对于瘦子们来说,身心愉快是告别消瘦的第一要点。一般情况下,体重过轻与遗传因素有关系,同时,一些情绪容易亢奋的人,结果可能是漏掉一餐或者食欲不振,一次损失上千卡热量自然不在话下,这些人看似如同一个“铁人”一样,但其实身体并不健康,更就谈不上长胖了。还要注意的是个人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紧张和压力、生活中一些小事的想不开、超出人体负荷的“疯狂”学习或工作等,都会使人愈加消瘦。相反,愉快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有助于增肥。

增加膳食的摄入量,就必须向机体提供合成组织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膳食内容应丰富多样,不挑食,不偏食,饭菜要尽量做到美味可口。在摄入足够蛋白质的情况下,宜多进食一些含脂肪、碳水化合物(即淀粉、糖类等)较丰富的食物。这样,多余的能量就可以转化为脂肪储存于皮下,使瘦弱者丰富起来。

除了平衡饮食外,还应保持充足而良好的睡眠。人的睡眠若比较充足,胃口就比较好,而且也有利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不少瘦人喜欢过夜生活,动不动就玩个通宵,第二天又要强打精神去上班,严重影响了睡眠的质量,这样下去不瘦才怪。

对于那些长期坐办公室的瘦人来说,每天应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锻炼,这不仅有利于改善食欲,也能使肌肉强壮、体魄健美。人体的肌肉是“用进废退”,如果长期得不到锻炼,肌肉纤维就会相对萎缩,变得薄弱无力,人也就显得瘦弱。

为什么感冒的总是你?

感冒虽然是我们常见的病,可是经常被感冒缠着,短则一周,长则一月,想逃也逃不了。特别是有些人,上次感冒刚刚好,没过两天又开始新的一轮症状,感冒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有时候此“感冒”并非彼“感冒”。

一个疾病是否可怕,取决于人类对其的认识水平和治疗手段。但是西方医学还是缺少对感冒强有力的防治方法,然而中医对感冒的理解和防治可谓丰富多彩。

李老师是一位中学的教师,工作十分繁忙,常常忽视了身体的健康。因为教的是毕业班,一点小感冒她也就扛扛过去了,时间一长,发现身体越来越差,天气变凉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亚健康的高危人群,即便再好的身体,繁重的工作也容易使他们体质要差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者。虽然感冒在很多常人眼里看似十分平常的病,但是经常感冒却预示着一个人的健康存在问题。

清代《诊余举隅录》认为:“春夏地气上升,秋冬天气下降,人在气交中,一呼一吸,与时消息,间有不和,名曰感冒。”

就是说四季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等,风邪易侵入人体而感冒,甚至引起时行感冒。我们认为容易感冒是因为自身免疫力差所导致的,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方面。大自然气候变化,如果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感受外邪,就可以致病。所以可以看出常常患感冒的人,并非完全由自身免疫力差而导致的,这也就是中医中所说的由于以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所导致的,所以俗称“伤风”。

那么怎么理解风邪呢?风为春季的主气,但是四季皆有风。因此,感冒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为多见。一般来说,随着不同季节,风邪兼夹不同时令之气,侵犯人体而发病,如冬季多见风寒,春季多见风热,夏季多夹暑热,夏秋之间的梅雨季节多夹湿邪,秋季多兼燥邪。但是在四季中,会有很多气候失常的情况,比如春天温度应该温和,但却突然寒冷,冬天原本寒冷却反而温暖,夏天本应炎热却又凉爽,秋天应该凉爽却反而炎热。这种天气的变化,气温的失常,正是风邪兼夹时令之气侵入人体发生感冒的致病因素。所以对一些体质较差,容易感冒的人来说,更应该注意天气的变化,冬季一定要穿着相当温暖的衣衫,不可受风寒;儿童早晨上学,除了衣衫之外,最好还要戴帽子,稍有感染,要立刻进服疏散风寒的汤剂。一定要注意从外部因素上防治感冒的侵扰。

除了外在的因素,中医在重视十分的重视个体体质差异。也就是感冒的内在因素。体质分阴阳,邪气分阴阳,同气相求,个体的体质差也容易导致患上感冒,如内热者,易感风热;寒湿之体,易感风寒;素体气虚者,卫外不固,易感风寒;素体阳虚者,肾阳亏损,易感风寒;素体阴虚者,阴精不足,易感风热或温燥。

易感冒与人的五脏六腑也有很大的关系,若肺气不宣,则卫气不能宣散周身,常见恶寒无汗等症;如肺气虚弱,无力宣发卫气,可造成体表卫气不足,常见怕冷、恶风、汗出,容易感冒等症。二者均可造成卫气布散失常,影响人体卫外功能,病虽在卫,法宜治肺。

人以脏腑经络为本,“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以肾为先天”。女性易感冒者,多是肝血虚亏;男性易感冒者,多责之于肺肾之虚。所以保养好我们的五脏六腑才能从内部因素上避免经常感冒。

此外,容易患感冒的人,还应该避免食用香菜。因为这类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虚,而香菜味辛能散,多食或久食,会耗气、损精神,进而引发或加重气虚,导致感冒更加频繁。除了反复感冒外,气虚者还常表现为多汗、乏力、倦怠等不适。产后、病后初愈的患者也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气虚,因此也应对香菜“敬而远之”。

还有一种看似感冒,喷嚏不断,但却又不是感冒的症状。

侯先生每周骑着摩托车上班常常要“感冒”,20年来经常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晚上症状会加重,感冒治疗后好不过几天又复发……因为对正常工作影响不大,侯先生也疏于对这长期以来的“老朋友”进行治疗。但是近几年来,侯先生的“感冒”呈现出加重的迹象。特别是近期,经常出现鼻涕中带有丝丝血丝。最后侯先生来到医院检查,他的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的症状不仅是感冒的症状,同时也是鼻炎的症状。

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因连续打喷嚏和流涕鼻塞就认为自己得了感冒。其实,他们是混淆了感冒与过敏性鼻炎这两个不同的疾病,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过敏性鼻炎发病的条件有两点:一是个体是过敏性体质,二是接触过敏原。区别感冒和过敏性鼻炎有“三看”说。

看症状:过敏性鼻炎典型的症状为阵发性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鼻痒以及嗅觉功能障碍,出现鼻塞、眼痒、咽痒、耳痒等症状、且常伴有哮喘,严重者可出现嗅觉减退、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看鼻子:如果患了过敏性鼻炎,一般病人的鼻黏膜呈淡红、苍白或暗灰色,有水肿。鼻腔内可见清稀鼻涕,发作间歇期鼻腔黏膜极度苍白、水肿,甚至可形成鼻息肉。

看诱因:过敏性鼻炎是鼻子暴露在过敏源的环境下,刺激到免疫系统而产生的反应。主要分为吸入性变应源和食物性变应源,具体引起过敏性鼻炎的过敏源除了花粉外,还包括冷空气、灰尘、动物毛发皮削、毛制衣物等。大家更容易接触到这些过敏源,因此生活更加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