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转动人脉
10710800000009

第9章 修炼篇:超强人脉术养成计划(6)

卡尼斯·基尔勃格是美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明星,他那浑厚、激昂的声音赢得了众人的青睐。但就是这种青睐,使他养成了一种坏脾气。但是,艾登·博格基尼却成功地做了他的音乐经纪人达5年之久。说到其中奥妙,艾登·博格基尼谈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

一次演出的头天晚上,卡尼斯·基尔勃格在与朋友的聚会上不小心吃了一块辣椒。结果可想而知。万幸的是及时采取了措施,还没有什么大的妨碍。当天下午4点,卡尼斯·基尔勃格打电话给艾登·博格基尼,说他的嗓子又痛了起来,无法演出。这下急坏了博格基尼,他立刻赶到了基尔勃格的住所,询问他的情况。他十分明智,没有提当天晚上的事,只是叮嘱他好好休息。下午6点,博格基尼又来询问了一次,基尔勃格看起来仍十分难受,博格基尼只好压住焦急的情绪,安慰了他几句。晚上7点,仍不见好转,博格基尼对基尔勃格说:“既然你仍不能进入状态,那就只好取消这次演出了,虽然这会使你少收入几千美元,但这比起你的荣誉来,算不了什么。”就在博格基尼驱车前往纽约歌剧院,打算取消这次演出时,基尔勃格终于打电话来了,他说他愿意参加今天晚上的演出,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他就对不起博格基尼了,是博格基尼的慰藉使他恢复了状态。

博格基尼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顺着对方的意图,晓以利害,这样就使基尔勃格自觉地回到博格基尼的“圈套”里来了。所以说,“顺着别人的意图”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策划手段,既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可见,只要顺着别人的思路来,就能在交往中无阻无碍,办事时顺顺利利。

在思考中,我们应该跳出在无意识中为自己设定的范围,在关注对方需求的基础上,同时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以一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遇到分歧或发生争执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这样想:“如果我处在他的当时的困难中,我将有何感受,有何反应?”这样你就可省去许多时间与烦恼。

专家点拨:

1.人们往往愿意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

2.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按照对方的观点去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事,顺着别人的意图,就能够缓解紧张的氛围,得到对方的认可和信赖,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猜疑是人脉的腐蚀剂

在人际交往中,猜忌是最忌讳的一种心态。猜忌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它可以使所有幸福的东西毁于一旦。如果在与人交往时总是猜疑别人,那么彼此的关系就难以继续维持。信任,才能加速人脉的提升,能深化朋友之间的感情。

案例分享:

一个小卖部的店主刚刚开门,准备一天的营业,当他刚把公用电话摆到柜台上,就有一位女士用电话。当她放下话筒时,店主看了一下计时器,告诉她收费两元七角。女士从精美的手提兜里掏出一张百元面值的钞票递过来,店主无法找回钱去,手里没备这么多要找的钱。小卖部属小本经营,有时一天也卖不了这么多的钱,何况又是才开业。于是店主说:“你什么时候有零钱再送来吧。”女士脸上现出惊讶的神色,问店主:“你认识我吗?”店主笑了笑说:“我不认识您,可我信任您。”

这位女士不再说什么,转身离去了。十几分钟后,这位女士又出现在小卖部里,把3元钱电话费送给店主,她说:“为了换开这一百元钱,我特意去了一趟百米之外的农贸市场,现在给您。我是公出到这个小城,早上顺便打个长途,我要是没给电话费走了,你也无法找到我。可我一定要回来,一个人能被人信任不容易,我要珍惜。”

经验总结:

信任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我们每一个人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我们每一个人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而猜疑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它可以使触手可及的成功机会毁于一旦。猜疑会使人际关系交往中本来小小的疙瘩发展成长期的不和。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毁掉事业。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实,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言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成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当作证据。

楚汉相争时期,范增是项羽得力谋士,刘邦的好几次计谋都被他识破。当楚汉两军在荥阳相持不下时,项羽为了打败刘邦,便借议和为名,派遣使者入汉,顺便探察汉军的虚实。当楚国使者进入荥阳城后,刘邦的谋士陈平将他带入会馆,留他午宴。陈平问道:“范亚父(范增)可好!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国使者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布亚父所派遣。”陈平听后,故意装作十分惊慌的样子,立即掩饰说:“刚才说的是戏言,原来是项王使臣!”

使臣回到楚营后,马上去见项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项羽。项羽生性寡断多疑,加之性格刚愎自用。听了这些话,他愤恨地说道:“前日我已听到关于他的传闻,今日看来,这老匹夫果然私通刘邦。”当即就想派人将范增拿来问罪,其左右替范增劝解,项羽这才暂时忍住,但对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想起自己对项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灭汉,他不仅不听自己的忠言,反而怀疑自己,十分伤心,便离开了项羽。项羽之所以失去了一个得力的谋士,就是吃了猜疑的亏,猜疑实在是害己又害人。由此可见,对成功路上艰难跋涉的追求者来说,猜疑是一个随时可能吞没你整个宏伟事业的陷阱。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减少猜疑,学会信任别人。少一份猜疑,多一份信任,成功的道路就会在你的脚下。

专家点拨:

1.猜忌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它可以使所有幸福的东西毁于一旦。

2.信任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3.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减少猜疑,学会信任别人。

投人脾气,喜人所好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利用对方的爱好打开缺口,你们就能惺惺相惜,成为好朋友。哪怕是对于抱有敌意的人,只要主动出击,就会消除其内心的隔膜,双方在坦诚相待之后,心有所感,成为知心的朋友。

案例分享:

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时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资在一家小印刷厂了。他又想办法使自己当选为费城州议会的文书办事员。这样他就能获得为议会印刷文件的工作。但议会中一个最有钱最能干的议员却非常不喜欢富兰克林,甚至公开责骂他。这种情形对富兰克林取得文书办事员的职位极为不利。

富兰克林决心使对方喜欢他。通过有关渠道了解到议员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书,富兰克林就给他写了一封便笺,表示特别想看看这本书,请求他把那本书借给他看几天,仔细地阅读一遍。议员马上叫人把那本书送来了。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富兰克林把那本书还给议员,还附上一封信,强烈地表达对他的谢意。于是,下一次当他们在议会里相遇的时候,他居然跟富兰克林打招呼,并且极为有礼。从那以后,他随时乐意帮富兰克林的忙,于是他们两个成为好朋友。

经验总结:

兵法有句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与人相处的时候,或多或少都要了解他人的喜好。真正拥有大成功的人,真正人际关系好的人,要了解“别人真正需要什么”以及“别人不需要什么”。

如果你在单位十分辛苦地工作,却不得领导的欣赏,那么你就有必要反思一下:“老板为什么不喜欢自己?是因为你工作不努力?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也许你会给老板提建议,又或者会给老板送礼。但这些真的有用吗?这些真的是老板想要的吗?许多人习惯逢迎拍马,却常常“因为运气不好”马屁拍在了马腿上,其实并不是因为运气不好,而是因为你不了解人际关系学中的“需要”与“不需要”、“喜欢”与“不喜欢”。建议也好,“马屁”也好,都以“别人”为出发点,而不是自己。许多人总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去考虑别人的问题,当然很少有成功的时候,除非你与他真的是同一类人。

有一个人到一家自行车店里去买自行车,由于知道自己身长腿短,长得不成比例,选好车子付了钱之后,便请老板把车座调低,谁知车店的老板一番仔细瞧看后,以极具真诚的表情说:“先生,你的腿绝对是长的!”说得这个人飘飘然了,骑着高座儿的自行车驶向温暖的家。路上,这个人想着老板充满自信又果断的“你的腿绝对是长的”这句话,内心感到无比幸福。

从对方的喜好入手,你会发现你们的关系会更进一层。袁世凯曾在送慈禧什么礼物上颇费了一番脑汁:老佛爷比皇帝还牛,她缺什么、稀罕什么、在乎什么呀?要送,必须是别出心裁的、表达体贴的、经常用得着的东西。结果,选择了向老佛爷送一只恭桶,即马桶。

恭桶当然不是一只普通马桶,它相当精致,且独具匠心。恭桶里面细细地铺上了一层黄沙,其上铺有一层水银,于是解决内急时出而无味,落而无声,解决了骚臭的异味、尴尬的噪音这两个老大难问题。同时,马桶一年365天每日每夜都得亲近好几回,于是慈禧每每享受马桶时便会不由得想到袁世凯。可见,袁世凯日后能当上大总统,还是有一定真本事的。

专家点拨:

1.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利用对方的爱好打开缺口,你们就能惺惺相惜,成为好朋友。

2.真正拥有大成功的人,真正人际关系好的人,要了解“别人真正需要什么”以及“别人不需要什么”。

3.建议也好,“马屁”也好,都以“别人”为出发点,而不是自己。

适度暴露自己,缩短心理距离

生活中,有很多人穿着“防护衣”,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让人看不到她的内心、她的个性、她的兴趣、甚至某一个小小的意见。这些人自以为展现了最“完美”的一面,可以收获好人缘,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

案例分享:

日本养乐多棒球队的长岛一茂便是一个看起来非常迟钝笨拙的人,但他却非常受人欢迎。长岛一茂在加入养乐多棒球队的那天与球队订下合约,当一切条件都谈妥要盖章时,他却大声叫了起来:“哎呀!糟糕!我忘了带印章了。”只这么一句话,就使他在一夜之间成了名。到了真正订契约那天,所有的报纸都以《咦!我今天也忘了带印章》为题,大做文章。长岛一茂看了报纸后,不经意地又说了另一句话:“咦!今天也忘了带吗?”这使得他在未打球先轰动的情况下,成了棒球界的红人,更造成大众传播媒体对他的好感。

经验总结: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完美无瑕疵,但如果有时故意露出自己的丑态,使对方产生优越感,就会赢得他人的好感。因为任何人都有缺点,拒绝暴露自己的任何缺点,只能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整个人都失去了真实性。相反,能适当地向对方透露自己的某些缺点,能够给人以诚待人的形象,对方一定会想,你连这么秘密的东西都愿意让我知道,你一定是一个诚实可靠的朋友。

当你对别人敞开心扉,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别人也会反过来邀请你进入他那个神秘的内心世界,双方的这种“社会渗透”,可增进深入了解,有利于持久保持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更多朋友的好感和信赖。

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比如说,当一个人面对着比自己优越的人,总会有种挫折感,在心理上会产生“你比我伟大,所以我讨厌你”的感觉。这种“厌恶”会让彼此心理距离很远。在这个时候,如果能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缺点,就能使对方产生优越感,迅速地缩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对方的态度也会由厌恶变成喜欢。

小错误、小缺点可以赢得大人心。完美的人是可敬的,但不是可爱的,有时候犯点小错误反倒更能赢得人心。事实证明:白璧微瑕比洁白无瑕更讨人喜爱。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犯错误效应”。在为人处世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魅力之道并不在完美,有点小毛病比完美更受欢迎。

那些没有明星架子的演员,因为打破了以往高不可攀的明星形象,才能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人物。因此,面对谨言慎行的初见面者,不妨故意显露自己的缺点,以松懈对方的戒心。这项战略的目的是打破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完美形象,给予他安心感。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自己的暴露恰到好处呢?

首先,告诉朋友你的缺点。在生活里与其做个超人,不如做个凡人。你要把你的缺点说给朋友听,让他们知道你的缺点。

其次,故意暴露一下无关大局的小毛病,比如你可以在聚会时穿错一只袜子,或者说一件自己的丑事。总之,让人感觉到你是个有很多小毛病的人。因为当你偶尔犯错误的时候,你的吸引力会增强,因为这使他更接近于普通人,与大家的距离拉近了。

专家点拨:

1.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完美无瑕疵,但如果有时故意露出自己的丑态,使对方产生优越感,就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2.如果能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缺点,就能使对方产生优越感,迅速地缩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对方的态度也会由厌恶变成喜欢。

3.小错误、小缺点可以赢得大人心。

切忌逞口舌之快

凡能成功之人,必能不固执己见。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如果你辩论、争强,你或许会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得到对方的好感。”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不去提及他人弱点,才是待人应有的礼仪。

案例分享:

一次采购项目的谈判中,甲、乙双方谈判代表落座后,甲方并未从此次采购项目的重点问题入手,而是把话题转到对方公司业绩下滑的问题上,向乙方发起了猛烈攻势。尽管乙方的谈判代表面有不悦,但还是耐心地给予解释。不过,甲方似乎并不想认真听其解释,粗鲁地打断对方,说对方避重就轻,不依不挠地继续追问。乙方只好再回答……就这样,甲方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足足15分钟。

第二轮谈判开始后,甲方为了赢得最大的利益,又对乙方百般刁难,乙方实在忍无可忍,愤然宣布退出谈判。就这样,谈判无疾而终,甲、乙双方空手而归。

经验总结:

甲方把一场完全可以双赢的谈判,演变成了一个“个人秀场”--千方百计令对方难堪,无谓地与对方争辩,逞口舌之快地与对方较量,试图打垮对方,结果却适得其反。嘴上占上风并不代表你有多么了不起,别人不会因为你的“伶牙俐齿”就佩服你,反而会以为你的不识抬举、不懂礼貌而厌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