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示:本章通过对“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睦生存环境、和谐自我”的概念、重点和要点分析,帮助读者朋友们认真审视“和谐”理念,深刻领悟“和谐”理念的内涵,提高对“和谐理念”的现实性、实用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认识。通过梳理对这一系列“和谐”问题的认识,增强以“和谐为主基调”的修炼意识。一句话,领悟“和谐”理念的由来,有利于我们搬开路障,排除自我干扰,展开“经济人”真正“跨越行难”和“战胜自我”之行动。
我们在前面的几个部分,通过对中国现代社会“道德品质”的发展历史分析,寻找现代道德品质观的年幼历史,以使人们能客观地对待社会道德品质缺失的现状;通过对“经济人”特性分析,解剖“利己”存在的客观现实性,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行路难”主客观因素认识,倡导人们追求“高于生活”的“利人利己”人生价值理念。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理念”、个人的“品质理念”和“个人品质”理念为我们“跨越行难、排除路障、战胜自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人生目标,那么,“和谐”理念就是对以上理念在认识和方法上的延伸和深化。审视和领悟“和谐”理念,有利于我们搬开路障,排除自我干扰,促进“经济人”真正“跨越行难”和“战胜自我”行动的展开。
第一节 审视传统的“和合”理念
一、传统的“和合”理念
1.“和合”的基本概念
何谓“和”?“和”从字典上解释,意指相安、谐调、和睦、和平、温和。“和”表达出一种承认和尊重的情节。何谓“合”?“合”意指结合、融合、合作。何谓“和合”?“和合”意指和谐、协调与合作。
2.“和”的特征
“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同生共长”。“和”的特性是“以沟通求理解、以共识求平衡、以包容求和谐”。“和”的途径:一是沟通。通过沟通,求得理解,达到共识。二是包容。通过包容,团结一致和衷共济。三是协调。通过协调,和睦相处,达到各得其所和谐发展。
二、“和合”理念是传统文化之精华
1.“和合”理念的主要思想
中国的“和合”文化,有着几千年源远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儒家学派推崇的“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理念;还是道家学派提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理念,都体现出丰富的“和合”思想。在“和合”、“和为贵”等理念的指导下,承载着以“友爱、尊重和包容”等为主基调的“和谐”思想之精华。
2.“和合”理念的优秀性
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进步的方面,甚至于至今,仍具有现代人可借鉴和继承的精华和优秀的一面,其优秀性表现在通过“和合”思想,分析人类各种社会现象,概括其本质的东西,其精华在于“和合”这一基本点上。也就是说,通过阴与阳、人与天等方面的论述,承认客观事物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提倡“阴阳和合、天人合一”有机地结合,通过认识事物矛盾存在的客观现实性,提倡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存在的路径和生存环境。
三、“和合”理念与“和谐”理念的区别
与国家管理目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人权、精神和思想等方面比较,传统的“和合”理念与现代的“和谐”理念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差异,主要反映在“和”的对象与目的上。
1.“和”的对象不同
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教育人们应该为他人而约束自己,即“和”的对象是“为别人而活”,是一种“愚和”或“虚和”。而现代的“和谐”理念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学会妥协、协调和包容。包容他人的目的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发展环境,通过同舟共济,达到共同发展、共享成果之“利人利己”目的。虽然,从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上讲,“和谐”看似为别人,而从经济社会的“经济人”和“经济国”本质分析,实质上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犹如我在“解剖经济人”一章中所分析的那样,通过“和谐利人”的同时也实现了“和谐利己”。因此,现代“和”的对象是“为自己而活”,“和谐自我”是为了实现“自我健康”。在这一点上,与传统“和”理念相比,这是人类“新型独立人格”进化后所形成的“新和”或“实和”。
2.“和”的目的不同
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和合”文化时,必须剔除其封建糟粕的方面,看清其本质是在封建专制的社会条件下,在缺乏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其“和”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在此前提下提倡、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提倡和追求的公平、民主、自由和法制,国家是人民的,社会财富也是人民的,在这一基础上,“和”的目的是创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与维护君主制度统治下的封建王国截然不同的。虽然,“和合”经过几千年提炼而产生的中华文化之精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安邦治国的法宝,也是几千年社会发展之精神动力。然而,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又具有初级狭隘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为了确切地承传“和合”文化之精华,为此,我们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梳理和审视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对于我们现代“和谐”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