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和谐自我跨越行难
10704000000030

第30章 解剖“经济人”清除路障和谐自我(5)

第五节 “经济人”的利益得失观

所谓“经济人”的利益得失观,是指“经济人”在决策选择和行为过程中,平衡“利己”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得与失,平衡“名和利”的得与失时所持有的理念和观点。通常,“经济人”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从自身或站在“利己”的角度待人看事,因自我利益“得与失”平衡点把握难度大,所以,经常会显现“思己怪他”的心理失衡状态。由于许多“经济人”持有片面的利益得失观,不仅为自己设置了“路障”,而且也使自己陷入“路难行”的困境;不仅造成了自我不和谐,而且增加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一、“经济人”面对“利益得失”的表现

在一般情况下,“经济人”面对自我利益的得与失时,以“最大化利己”为第一反映。时常在想“利己”之事,并在“想”中希望“得到”,在“想”中不愿“失去”。

1.“想”法体现“利己”

“经济人”时常持有不同的“想”法,这种“想”法,表现出“经济人”的一种愿望、希望和期望。“愿望”表示了“经济人”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利己”目的想法。“希望”是人的一种心愿,表示“经济人”心里想着实现某种“利己”状况。“期望”表示了“经济人”希望实现“利己”的愿望。“经济人”的“愿望、希望”通常反映在“想”法上,并在“想”中期望得到“利己”的好处。

2.“想”法希望“得到”

“经济人”通过“想”,表示自己“利己”的心愿,时常考虑在“利己产品”的交换过程中,以最大化的“利己”效应为目的。“经济人”经常围绕“希望得到什么,希望得到多少,不希望得到什么,不希望失去什么,期望如何得到,期望怎样得到”这些主题在“想”事,几乎每一个“经济人”都会在希望与不希望、期望与不期望“想”的过程中,结合有利于自己的“合算与不合算、值得与不值得”方面进行平衡计算。也有不少的“经济人”不仅期望“得到”“利己”的好处,而且期望“利己”的好处得到多一些。经常加大“利己”的期望值,即期望得到“最大化的利己”收益,期望把“失去”降到最小值,期望支付最小的费用和成本。

3.“想”法不愿“失去”

一般情况下,“经济人”以“利己”为基本出发点,围绕“利己、最大化的利己、最小的成本支出”“三项利己原则”而实施待人处事的行为。在“利己和最大化的利己”实现过程中,许多“经济人”既想“得到”最大化的“利己”收益,又不想“失去”或不愿支付较多的成本费用。在此意愿的支配下,因不同“利益得失观”决定不同的行事方式。

“天上掉馅饼”,是社会流传了多年最普通的一句话。如果以你想得到它为前提,采取什么方法取得?这里,有五种“得与失”的方式。第一种是靠“勤”和“劳”。即你得到了是因为你起早,失去较多的睡眠休息,花费比他人更多一些的时间提前去等去找。第二种是去“抢和偷”。你不愿支付自己的“勤劳”成本,但又一定想得到,只有支付自己的“风险”成本,从别人手中抢来或偷来。第三种是去“讨”。当你在与他人商量的过程中,支付自己一定的“感情”成本,说服别人分点给你,当然,这还得看对方的意愿而定。第四种是去“骗”。这时,你需要支付相当的“虚假感情”成本,在骗取别人的同情下,而到达“利己”的目的。第五种是去“捡”。这个方面纯属偶尔和意外因素,造成捡到了便宜,类似中头彩的性质,其运气概率是极小的。同时,当你得到这块馅饼后,又期望不想失去时,你必定会采取“防、守、攻”这三种手段或方法。

二、“利益得失观”产生“经济人”行为的动机

何谓动机?“动机”意指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经济人”行为是由其“最大化利己”动机支配下而产生的。“经济人”的动机在形成过程中受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起因于外部条件“诱惑”所引发的“反射动机”,另一方面来自于内在“最大化利己”愿望下产生的“冲力动机”。外部的“反射动机”和内在的“冲力动机”均都受制于自我的“利益得失观”,通过对“利益得失”平衡和抉择中产生的行为动机。

例如,就一个人产生跳槽动机而言,一是从外部诱惑引起的“反射动机”来看,人们对金钱财富的追逐、奢侈的物质享受、放荡的“金钱+美女”生活、诱人的名人成功讲座、权力者的生活模式、另一家公司高薪承诺等;二是从内在的“最大化利己”“冲力动机”来看,寻找自我成功之路、探索新的自我发展机会、躲避不利于自己(物质收益或精神收益)的工作环境、取得相对高的物质报酬、提高社会知名度、追求名誉和地位、寻求最大化的利己机会等。再如对少数人寻短轻生者自杀的动机分析,一是从外部条件“诱惑”的“反射动机”看,其生存环境中缺乏关爱和帮助;二是从内在“最大化利己”“冲力动机”来看,寻短轻生者找不到活着对自己有利的地方,因为找不到“利己”之路,从而步入了迷茫和困惑之中,所以产生了轻生“自杀”冲力动机,最终造成了结束生命的绝望行为。

三、剖析“利益得失”动机的偏差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虽然动机为了“利己”,然而结果并未能如己所愿。为什么动机是为了“最大化利己”,而结果却不尽人意?事实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仅受其“利益得失观”因素制约,还受其他错综复杂的主客观综合因素制约,包括每个“经济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文化修养、职业技能、“个人品质”修炼、人脉关系、遗传基因、潜力素质以及实现机遇等诸多综合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有的可以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也有的却受客观条件制约,并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所而转移的。然而,许多“经济人”在产生动机和实践过程中经常疏忽了这些错综复杂的综合因素存在,不能全面分析其中的各种原因,不能结合实际正确的看人看己,形成了动机与现实、期望值过高、承受挫折和失败压力等动机、行为和结果的诸多偏差。

1.动机与现实的偏差

不少“经济人”持有简单、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人、看事和看己。他们在某种“利己”动机产生时,经常忽略动机在实现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内外条件,忽略在行为过程中各类可变因素,忽略自身内在的后备条件,忽略改变、改善、装备和提高自己应变能力等,往往采取一厢情愿而自说自话的处事方法。由于其动机与现实差距甚大,不实的动机形成不实的愿望,不实的愿望采取不实手段和方法。所以,经常出现动机与条件相违、动机与结果相勃,最后产生不佳的效果。

2.缺乏正确认识自己

对于“经济人”来说,一个合理的动机必须与所处的社会阶层、文化修养、职业技能、“个人品质”修炼、人脉关系、遗传基因、潜力素质以及实现机遇等诸多综合因素相结合。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少“经济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属于何种性格的人,不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知道如何扬长避短,甚至更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寻找什么和追求什么,从而存在期望值过高、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做事眼高手低、社会角色错位、“利己”目标设定不合理等各种表现。在缺乏全面分析环境和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产生许多盲目和随意的动机,并为自己的盲目、冲动和随意性支付承受压力和烦恼的代价。

3.缺乏卸压能力

所谓卸压能力,意指“经济人”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卸除由烦恼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卸压和解压,是每个“经济人”应该学会的一种“自我和谐”的技能。但是,不少“经济人”由于缺乏卸压能力,在动机与结果、愿望与现实之间出现较大的差距,而产生了上火、失望、烦恼、痛苦甚至于绝望等一系列失调反映。这种因意愿与结果相违背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导致情绪的波动,带来较多的烦恼,形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压力,许多“经济人”既缺乏及时卸压的能力,又缺乏如何解压的技巧,陷入困境不知如何调整。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经济人”,如何尽可能使自己的动机与结果达到一致呢?最明智的选择是抓住要点进行自我卸压调控。这些要点主要是:结合实际、认识自我、缩小差距、学会解压。当我们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找到动机与现实的差距后,才能使行为相对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