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成功靠什么
10702100000017

第17章 男人成功离不开机遇(3)

将错就错计就是要求我们全面地看待错误,错误当然不是我们希望出现的,但错误有时暗藏着意想不到的机遇。将错就错要求我们对于错误细心分析,长个心眼,以便从中发现和捕捉到有利于成功的机遇。

相信大家都知道,错误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过当人们一旦醒悟,总会积极去思考。如果没有错误发生,做什么事都一次性成功,那么人的思考容易停滞,认识也会僵化,更谈不上捕捉反败为胜的机遇了。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的:“在科学上要得到正确的东西,总要先犯很多错误;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之后,那最后得到的就是正确的结果了。”再说,有些错误中可能包含某些合理因素,也会给人以启示。印度诗人泰戈尔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这就是为什么“将错就错”也是捕捉机遇的一种妙计。

“将错就错”并不是提倡犯错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错误会给我们带来损失。作为一种妙计,“将错就错”强调巧妙利用已出现的错误,达到捕捉机遇的目的,让错误也能变“废”为“宝”。

将错就错要真正发挥作用,也要讲究运用这种计策的艺术,例如:

【1】善于观察。1781年的一天,法国矿物学家阿羽依到朋友家做客。主人柜橱里陈列的各种矿石标本吸引了他。阿羽依取出一块半透明的斜六面体的方解石来看,一不小心就将方解石掉在地上摔成了几块。阿羽依非常内疚,一边向朋友道歉,一边去捡地上的矿石。这时,他观察到地上的碎块竟以相同角度、顺着同样平面碎裂,一个个仍保持着斜六面体形。阿羽依和他的朋友感到很惊讶便索性用锤子把碎块又敲得更小。他们仔细观察发现,尽管这些碎块有大有小,可是无一例外都呈现出相同的形状--斜六面体。这无形中给阿羽依提供了一次机遇,让他提出了“结晶学面角守恒和整数定律”。可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对于用好“将错就错”计来捕捉机遇,是十分必要的。“将错就错”而产生电影的“倒映法”也证明了这一点。

电影发明家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师,有一次在放映他们拍摄的影片时,错误地将影片装反了。结果放映时,银幕上出现了拆倒的墙好像重新砌好了似的,又恢复了原样。他们为了仔细观察这一“奇妙”镜头,又重复将影片装反放映了好几次,发现这种倒映的效果出乎意料。于是,卢米埃尔兄弟重新拍摄了一部叫《拆墙》的影片,影片中使倒塌的墙,从一片灰尘中重新竖立起来。这部《拆墙》就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用“倒映法”拍摄的影片,从此“倒映法”经常被一些影片采用。

【2】开动脑筋。相信很多人见过水果罐头、肉罐头之类的罐头,但未必见过养花专用的花罐头吧!发明花罐头的人,是一位日本家庭妇女。她能发明花罐头与“将错就错”有很大的关系,但与她能开动脑筋更分不开。

富田惠子是一位家庭主妇,有一天她的邻居去欧洲度假,临走时把家中的几盆花托惠子代养。由于惠子本人以前没有养花的经验,所以不太会给花浇水施肥,可怜这几盆娇艳的花竟枯死了。

怎样才能让外行人也能养好花呢?这个念头在惠子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次她忽然想到能否也把花草和罐头组合在一起?如果能像吃罐头那样,只要打开里面放有泥土、花籽和肥料的罐头,每天往里浇点水,外行人不也能种养艳丽的鲜花了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惠子在丈夫的帮助下终于研制出了养花用的罐头。他们按照严格的配方,在罐头里添装好复合配料、泥土和种子,然后再密封起来待售。由于每个人都可以轻易的养好这种花,所以花罐头的销路特别好,当年就获利2000万日元,惠子本人也由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跃成了令人羡慕的企业家。

【3】突破常规。机械地认定“错误”就是“谬误”,不想“将错就错”,只会使自己陷入被动,进而丧失可能到手的机遇。正确的做法是:想用好“将错就错”必须勇敢地突破常规,巧妙地寻找捕捉机遇的突破口,从而变“山穷水尽”为“柳暗花明”。18世纪风行一时的“燃素说”,已由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而化学家拉瓦锡等人却突破常规,也来个“将错就错”,提出了氧和燃烧的科学理论。

有一位热爱电脑的年轻人,非但不怕他的电脑坏,反而怕电脑不出毛病,一般人在电脑出毛病时按常规求助于行家,但这位电脑爱好者却一反常规自己对着书来纠“错”。还真有几次让他给纠正了,慢慢地办公室的电脑出了毛病,别人就试着找他,他也敢试着“治”。就这样,电脑一出毛病,这位年轻人就能学到点东西。于是,他十分“感谢”电脑出错或犯“病”,毛病或错误见多了,“治”多了,也就久病成“医”了。

从这个年轻人与电脑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错误”虽然理应加以否定,但有时却能利用,在错误中获得机遇。不过到底能不能抓到机遇,那得看你会不会突破常规、标新立异了。

敢冒风险才能抓住机遇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人都知道这句话,但很多人只有等到机会从身边溜走之后,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这时才急得寻找对策,但为时已晚。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关键要看你是否是一个有心人。只有敢于睁大眼睛看世界的人才会捕捉到机遇!

机遇常与风险并存。一些人看见风险便退避三舍,再好的机遇都在他眼皮底下溜之大吉。这种人往往在机遇来临之时踌躇不前,瞻前顾后,最终什么事也干不成。我们虽然不赞成赌徒式的冒险,但任何机会都有一定的风险性,结果因为怕风险就连机会也不要了,哪里还有什么成功可言。

大凡自信的人,无不慧眼辨机,他们在机会中看到风险,更在风险中逮住机遇。

机会常常有,结伴而来的风险其实也并不可怕,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逮住它。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有自信,并对自己负责的人会不经过风险和考验。因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不去冒风险,又怎能知道这条路就是通往成功的路呢?

机会稍纵即逝,犹如白驹过隙,当机会来临时,善于发现并立即抓住它,要比貌似谨慎的犹豫好得多,犹豫的结果只能是错失良机,果断出击才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办法。

人每天都必须有勇气承担生活中所面临的风险,只有在风险的杠杆上,你才能越荡越高。偶尔走错一两步路总比这一生中原地踏步要强得多。敢于冒风险的人才有机会赢得成功。

机会的得失往往在反复考虑之间,所以,机会来临时,你便应打开大门迎接,以免稍有迟疑而使你失去它。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他的眼光是敏锐的,他能够及时发现机会、把握时机、发挥优势、进退自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保罗·高尔文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在镇上停留一会的火车上卖小零食。一年夏天,爱搞创意设计的他发明了一种新产品,他设计了一个半月形的箱子,用吊带挎在肩上,在箱子中部的小空间里放上半箱冰淇淋,箱边上刻出一些小洞,正好堆放蛋卷,然后拿到火车上去卖。高尔文的这种新鲜的蛋卷冰淇淋深受旅客欢迎,生意也非常红火。

在火车上做买卖成了一个大热门,不但镇上的孩子们纷纷加入竞争行列,而且铁路沿线其他村镇的孩子也纷纷效仿。高尔文隐隐感到这种混乱的生意局面不会维持太久,便在赚了一笔钱后果断退出了竞争。不出所料,不久之后,车站就贴出通告,禁止一切人员在车站和火车上买卖。

每当面临一个新的机会,在斟酌得失之间,恐惧便会在你的内心里悄然出现,阻挠你去抓住机遇的动机。有时候,机会来得太突然,反而使人心生犹豫,让机会在人犹豫中白白的溜走。

因此,任何人平时应养成主动接受挑战的习惯。倘若有在众人面前表演或发表意见的机会,就应尽量去把握,这样,一方面可以克服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自己的胆识。

现实并不缺少机遇,而是缺少发现

机遇对每一个男人来说,它都存在于你的身边,关键在于你能否发现它、拥有它、利用它去创造你的未来和人生价值。生活中并不缺少机遇,缺少的只是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眼光。

作为一个成功的男人,他是不会放走身边的任何一个机遇,他们是机遇女神忠实的守卫,随时随刻迎接着机遇女神的到来。

然而,生活中许多人总是埋怨没有机遇,但却从没有反省过自己。其实,许许多多的机遇就在你的眼前,就看你能否发现它们了。请看以下几个关于前辈们善于抓住机遇,跨入成功之门的例子:

【1】借助泰森咬耳朵创造商机。大家都看过关于泰森打擂咬耳丑闻的报道。许多人看过一笑了之,然而却有人利用这一新闻发了大财。美国的一个巧克力商人在咬耳丑闻发生之后,赶紧推出了一种形状像耳朵的巧克力,上面缺了一个小角,象征着被泰森狠咬的那只著名的霍利菲尔德的耳朵,巧克力包装上还有霍利菲尔德的大照。此举立刻使这个牌子的巧克力备受世人关注,在众多品牌的巧克力中脱颖而出。这个巧克力商人借此狠发了一笔大财!泰森咬耳丑闻,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但是发现这个发财良机的只有这个美国商人。

【2】变劣势为优势。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的布朗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道好,无污染,在市场上很畅销。可是有一年,一场冰雹袭来,把满树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而此时布朗已经预订出了一万吨“质量上等”的苹果。这突如其来的天灾给了布朗沉重的打击!辛辛苦苦一年的成果,难道就这样被毁了。但是布朗不甘心这样,他要把“无利”变为“有利”,把“危机”变为“良机”。他仔细察看了受伤的苹果,立刻想出对策。他刊登出这样一段广告词:“本果园生产的高原苹果清香爽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独特风味;请注意苹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这是高原苹果的特有标记。认清疤痕,谨防假冒!”结果,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以至后来经销商专门请他提供带疤痕的苹果。

【3】少年金庸出书。金庸在读初三时,一次和两个同学复习功课,闲谈中忽发奇想:“初中生为报考高中而天天心想着做功课,效果却不佳,如果我们能编一本指导书,书名叫《怎样考高中》,相信肯定会受到初中生们的欢迎。”

“这是个好主意。”两位同学一致表示赞同,金庸不是那种只会想不会动的人,见两位同学都同意,他马上说,“那我们就赶紧行动吧,一定要赶在考试之前出版。”

经过一番紧张的忙碌,这本书也终于赶在考试之前出版了。书一问世就受到了初中生人的欢迎,十分畅销。自然,这本书给金庸带来的利润也是相当丰厚的。而当时金庸只有15岁。

【4】巧借克林顿之名。美国总统的选举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政治事件,会做生意的美国商人自然会紧盯着这件事不放,寻觅其中可以利用的生意机会。

1992年,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不久,美国一家饭馆的老板迈克先生通过调查,得知了克林顿总统平日里最喜爱吃的菜,同时了解到克林顿年轻的绰号“滑头威利”。于是这位老板先把自己的餐馆改名为“滑头威利餐馆”,接着在自己的“滑头威得餐馆”推出了一系列克林顿最喜欢吃的菜,同时又花钱做了大量广告,宣传本店这些菜都是总统最爱吃的。迈克还在餐馆厅内塑了一座总统克林顿与第一夫人希拉里、女儿一同吃饭的雕塑。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这家餐馆在人们的眼中似乎已经非同一般,与当选总统克林顿好像是有多方面的联系:店名是“滑头威利餐馆”,是克林顿年轻时的绰号;菜是克林顿最爱吃的;餐馆内还有克林顿与夫人、女儿一起进餐的塑像,塑像栩栩如生,人们在匆忙之中还以为真的是克林顿在这里就餐。人几乎都有仰慕、趋同名人的心理,何况都乐意到这里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尝尝总统爱吃的菜是什么滋味,吃完了饭,又和塑像留下影,留下与“总统全家”共餐的纪念。这家餐馆的生意因为了有“总统”的帮忙而变得十分兴隆。可见,这家老板的眼光真独到,善于抓住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时期,推出这样一家餐馆,最终使自己跨入了成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