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些举止也很重要,能透露出自己内心的重要信息。对这个问题,南大师讲了这样一则笑话:“清朝末年,国库空虚,于是鬻官卖爵,设立捐班,定下价格,捐多少钱,便可做多大的官,以资敛取。当时有一个发了横财的船夫,捐了一大笔钱,得了一个七品顶戴,也在礼部学了礼,大概用苦功学了一段时间,在场面上也能摆出一副官架子来了。可是有一次,和一些同一阶层的官员们在一起吃饭,这位捐班出身的大人,在拿起筷子来夹菜之间,仍不改他在船上吃饭时的习惯,右手拿的筷子往左掌心一戳,把两根筷子,弄得齐平。他的这个小动作,被同席的人看见了,一猜就知道他是捐班出身,而且以前可能是作船夫的。这还是小事。饭后大家坐下来喝茶聊天,其中有一位进士出身的清廉县知事,穿的一双靴子破了,但他仍毫无愧色地伸在前面摆开了八字脚。这位捐班的船夫看见了,于是说,某大人!你的靴子破了。这位县知事听了不但没有难为情,反而举起脚来说:‘我这靴子的面子虽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这是一句双关语,意思是说:我这县官的底子,是凭学问考来的,不像你老哥这个官儿是用钞票买来的,所以羞红了脸垂下头去的,反而是这位笑别人破靴子的船夫。”
人的举止都是多年习惯的自然表达。像这位船夫大人在手心里齐齐筷子,就透露出了他过去的职业。所以说,想当官、当老板的朋友最好平时多在举止方面进行训练,免得将来心想事成时,一不小心就露馅,让人家觉得“望之不似人君”。
三是着装。一般来说,当了领导,不担心没有好衣服穿。但衣服好,不等于形象好。有些人衣着华丽,可是越看越不像那么回事,好像这件衣服是他偷来的一样。要反衣服穿出领导味来,并不那么简单,据说美国总统竞选,都要请专家为自己精心设计形象,搭配衣着、领带,设计发型、整饰面容,为的是给选民留下精神焕发、可以信赖的强烈印象。由此可见美国人也跟我们中国人一样重视“官相”。
四是声音。声音虽然看不见,但一个人只要一开口,差不多就能透露他的底细。领导说话,要讲权威感、信赖感。这也需要修炼。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本来的又细又尖,为了参加竞选时给选民们留下值得信任的印象,她向“形象专家”请教,终于训练出一种雄浑有力的声音。后来,当她在国会“舌战群儒”时,她的声音也是她获胜的武器之一。大部分都不会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需要训练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声音。
孟子所说的“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是观人品、观器识。当领导的人,不仅要有“威仪”,也需要“威德”,能震得住人。这并不是要用气势汹汹的神态来吓唬对方,或者用粗鲁无礼的举动来折辱对方。而是要用一种润物无声的德行和修养感动对方,让他为之折服。
威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见识。领导最大的才能是远见卓识,缺了这一条,别人就不服气,有这一条,别人就心悦诚服。比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读书并不多,但他悟性高,见识异于常人。张良潜心研究过《太公兵法》,他跟别人讲兵法时,别人就像听天书一样,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跟刘邦讲兵法,刘邦却一听就懂,一用就灵。张良不得不惊叹:“沛公殆天授!”(《史记·高祖本纪》)张良是贵族子弟,刘邦是农家子;张良少年成名,刘邦四十多岁时还默默无名。如果刘邦没有远见卓识,张良是很难对他心服并忠心追随的。
二是礼仪。当领导的人,待人接物一定要依礼仪,一方面让对方感觉舒服,一方面把气氛搞得庄重严肃。刘邦出身平民,对礼仪的事不太懂,他那帮哥们也大多是贩夫走卒之徒,更不懂这一套。所以他早期“闹革命”时,留下了很多不讲礼仪的事例。后来他当了皇帝,他手下那班将领还是老习惯,喝酒争功,拔剑击柱,搞得乌烟瘴气。刘邦觉得这不像话,请儒士叔孙通制订礼仪,从此文臣武将上朝,都规规矩矩,跪拜如仪,气氛就出来了。
领导如果不讲礼仪,等于自降身价,别人就可能看不到你值得尊敬的地方在哪里。
三是谦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欲上人,必以言下之。”你想站在别人上面,当别人的领导,那么说话就要谦逊,态度就要客气,绝不能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
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国国君。伯禽辞行时,周公告诫他说:“你可不要依仗鲁国瞧不起贤士呀!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成王的叔父,又是天子的宰相,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低呀。然而,为了接待贤士,我曾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跑出去迎接,吃一顿饭三次把饭吐出来跑出去恭迎,就是这样,我还怕怠慢天下的士人。我听说:‘品德高尚又保持恭敬的人,能获荣耀;土地广大富庶又能保持节俭的人,能获平安;地位尊荣又保持谦卑的人,能够显贵;人多兵强又保持敬畏的人,能打胜仗;聪明能干又保持愚笨的人,能够获利;博学多才又保持几分浅薄的人,能够益智。这六条,都是谦逊之德。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如果不谦虚,也会失去天下,身遭灭亡,夏桀、商纣就是最好的例子。天子都会因为不谦逊而致败,其他的人怎么能不谨慎吗?所以《易经》说:‘有一种方法,大足以守住天下,中足以守住国家,小足以守住自身。’说的就是谦逊啊!天道总是毁损自满的人而补益自谦的人;地道总是扰乱自满的人而顺应自谦的人;鬼神总是祸害自满的人而降福自谦的人,人们总是厌恶自满的人而喜欢自谦的人。《易经》说:‘保持谦逊,万事亨通,君子善终,大吉!’你好自为之吧,千万不要瞧不起贤士啊!”
当领导的人为什么必须谦逊呢?因为领导的地位全靠下属抬起来。如果在下属面前骄气逼人,下属一走开,你就从上面掉下来了,地位也没有了。
以上“威仪”、“威德”两个部分虽然是分开探讨,但两者是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了领导的整个形象。某个方面差一点,形象分就要降低一点,那么下属的认同度也会随之降低。
南怀瑾大师讲过一件关于领导形象的趣事:
东晋宰相率兵入川时,看见了诸葛亮当年摆下的“八阵图”。桓温觉得诸葛亮不过如此,就问身边一位在年轻时曾经跟随过诸葛亮的老兵:“你是跟过诸葛丞相的,你看看我和诸葛公比较起来怎样?”
老兵连声说:“差不多!差不多!威风差不多,可是……”顿了一下,他又叹了一口气说:“我跟过诸葛丞相多年,可是诸葛丞相死后,这几十年来,又看了许多人,就没有一个比得上诸葛丞相的。”
桓温听了,气得脸都白了。
桓温平日很欣赏自己的雄姿、风度、气质,认为和晋宣帝司马懿和刘琨的气质不相上下。司马懿倒是没当过皇帝,他这个帝位是他当上皇帝的孝顺儿子封的。刘琨就是那个跟祖逖“闻鸡起兵舞”的人,年轻时就有“隽朗”之誉,以雄豪著名,曾任刺史、司马等职。桓温征伐秦国回来时,买了一个年纪大的女仆人,查问之下,这个老仆妇以前就是刘琨的女仆,她一见到桓温,就禁不住流下眼泪,说道:“您很像刘司马。”
桓温一听,高兴得不得了,急忙正正帽子,拉拉衣领,然后问:“你再仔细看我,到底像刘司马像到什么程度?”
老仆妇一面仔细看他,一面说:“您的面貌很像,就是面皮薄了一点,不像他那么富泰;眼睛也很像,可惜小了一点,再大一点就好;嗯,胡须的样子也很像,可惜您是红胡子,不像他的那么乌亮;整个身材也差不多,可惜您不及他高;声音也像,但您的声音有点娘娘腔,不像那么雄健。”
老仆妇品头论足,说什么都像,又什么都差一点,把个桓温气得摘下帽子,脱了袍子,干脆蒙头大睡,好几天都不快活。
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固然要在修炼才能方面下功夫,在形象训练方面,也马虎不得。形象不好,成功的难度固然会增大。即使获得成功了,在别人眼里,却“望之不似人君”,对你毫无敬意,岂不是很无聊吗?
一日一心得
《辞海》有威信条曰:“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领导威信是群众发自内心对领导的一种真实感情、是领导者一言一行引起群众共鸣的综合反映。一个领导者,要有效地实现领导目标,不但要有权力,而且更需具有威信。
惩罚的效力极有限
南怀瑾语录:人并不是绝对怕死的,为政不用道德来感化,只用杀戮来威胁,是绝对压不住的……应该以自己的道德来做领导。你自己用善心来行事,下面的风气自然跟着善化了。
老子的“民不畏死”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春秋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不少人为了生存,或聚而为盗,或揭竿造反。当时最著名的强盗大概是盗跖,据《庄子·杂篇》介绍,此人是大贤士柳下惠的弟弟,“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司马迁在《史记》中则说他“性格残忍凶暴,然部下盛赞其信义”。官府多次出兵镇压,都拿他没有办法。
当然老子并不是单讲盗跖,而是泛指镇压盗匪这件事。他认为,老百姓没有活路才去做强盗,镇压是没有用的。如果让老百姓有活路,他们就会爱惜生命,害怕死亡。这时候,惩处个别为非作歹的人,就没有人敢为非作歹了。官府穷奢极欲,搞得老百姓没有活路,他们连死都不怕了,哪怕官府镇压呢?在正常情况下,处死罪犯本来该由刽子手执行,镇压暴乱就好比代替刽子手行刑一样,又好比替木匠削木头一样。“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哪有不“伤手”的呢?
老子的话是劝告统治者不要迷信惩罚的效力,最好的管理办法是让老百姓生活富足,这样他们就会自尊自爱,不管理他们,他们也懂得自律。即使有个别坏人,管起来也容易多了。
南怀瑾大师认为,中国人从孔子起,就喜欢说教,老是劝别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老子就很现实,不玩虚的。把他的观点归结起来,就是两句话:让好人有条件做好人,让坏人不需要做坏人。
这世上愿意做好人的毕竟很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做不起好人,也只好干瞪眼。
这世上真心愿做坏人的毕竟不多,半夜三更翻窗入户,容易吗?如果他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请他去做坏人他都不愿干。
所以说,世上的坏人多起来,一定不是人心变坏了,而是管理出了问题。
在管理一家公司或一个团队时,情况也是如此,最好不要搞到员工不怕炒鱿鱼的地步。“让好人有条件做好人,让坏人不需要做坏人”,即是管理要点。其法有二:
第一,同舟共济,勇于承担道义责任。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不会为别人的目标而奋斗。老板如此,员工也是如此。但是,如果老板把员工视为自己人,同进共退,双方的目标却能趋于一致。这样,大家就会全心协力地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
杰出人士都勇于承担道义责任。他就像一位勇敢的船长,具有与船共存亡的决心。正因为有这种决心,他的船更不容易沉没。
在1929年危机中,IBM公司陷入困境。它的产品积压在仓库里,无人问津。看来不裁员是无法熬过去了。到底谁会流落到那1400万人的失业大军中去?他的5万员工都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沃森的决定。
这时,沃森宣布:决不解雇任何人。
这个决定让每一位员工欢呼雀跃。
沃森到处借钱,维持正常生产,然后将产品堆积在仓库里。他决心陪员工一起熬过这漫漫长冬。
有人建议,公司有一大批59岁的员工,再过一年就到了退休年龄,不如先将他们辞退,以节省费用。沃森断然拒绝:“不行!在我的字典里,还没有变相解雇员工的概念。”
这场危机持续时间很长。面对堆积如山的产品,管理人员都惊慌失措,问沃森怎么办。在此急难之时,乐观豁达的沃森还不忘幽上一默:“别声张!让它们在仓库里养精蓄锐吧!”
三年后,就在沃森再也借不到钱时,一笔大生意找上门来了——美国政府打算选择一家最有实力的厂商,购买一批计算机。别的厂家或大量裁员,或停产减产,只有IBM公司5万员工每天干得热火朝天,无疑最有实力,于是轻松得到这个大订单,一下子摆脱了困境。以此为契机,IBM日后还垄断了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生意。
经济危机过去后,IBM公司堆积如山的产品开始显出价值来了,在别的公司筹备生产时,它已将产品送到用户手中,抢占了绝大部分市场,一举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在一个沃森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员工怎么会不竭心尽力呢?
有的老板将公司看成自己的领地,员工只是手中的工具。毫无疑问,他们只能得到一些得过且过混生活的员工,不可能建立起一支忠诚的、能干大事业的队伍。
杰出人士将公司看成全员共同创业的场所,员工自然会将公事当成自己的事,充分释放自己的潜力。这样,何愁事业不能做大呢?
第二,尊重和信赖。美国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说:“在那些优秀的公司里,尊重个人是压倒一切的主题。”你越是尊重员工,员工越是自尊自爱;你越是信任员工,员工越是值得信赖。
美国惠普公司是全球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之一,迄今已有60多年历史。惠普公司的工作方式极为特殊:公司没有时刻表,不进行考勤。可以从早上6点、7点或8点开始上班,只要完成8小时工作即可。这是为了让员工能按个人生活的需要调整工作时间,也表明了公司对员工的高度信任。
惠普的创始人比尔·休利特说:“惠普的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是来自于一种信念,就是相信惠普员工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得更好。”
休利特是一个人格高尚而且精通人情世故的人,他完全清楚信任员工的好处,也敢于相信员工。他还特别强调对员工人格的尊重,反对等级差别。有一次,惠普有意购买一家工厂。该工厂有华丽的主管套房,办公室和实验室都装有空调系统,但生产部门却没有冷气。休利特当即打消了购买的念头。原因很简单:当时惠普还没有条件全部安装空调系统。把冷气装在办公室而不是装在工作场所,对休利特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尊重和信任无疑是人际关系的融合剂。在整个惠普公司,洋溢着友善、随和而轻松的气氛;而且这种和谐的气氛已维持了几十年,实在难能可贵。
有的老板就像地主请长工似的,天天盯着员工的一举一动,生怕他们偷懒。假如制度不合理,员工没有成为优秀员工的意愿,盯得再紧又有什么用呢?
一日一心得
惩罚是应该的。但是,我这里讲的是当员工犯错误时,不只有惩罚,还可变惩罚为激励,运用惩罚的手段达到激励和奖励的目的,甚至可以达到单纯奖励所不能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惩罚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领导的艺术性,变惩罚为激励,变惩罚为鼓舞,让员工在接受惩罚时怀着感激之情,进而达到激励的目的,而不单单是规范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