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我们中国文学的形容辞是,拨开慧剑,斩断情丝。有时我们剑是拉不开啊!有时候又只拉一半;有时候剑拉出来了,看看剑却愣住了。不要说斩啦,扯都扯不断,那个剑早就钝了。所以说。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佛家提倡的法忍与世俗的忍辱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那就是佛家的忍比俗世的忍更彻底,俗人已经忍无可忍。出家人还要继续忍。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地冲进情舍来。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怒火。佛陀默默地听着他的无理谩骂,等他安静下来后,向他说道:“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当然有。为何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那是当然的啊。”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谩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加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佛陀于是随口说出这样的话:“对愤怒的人,以牙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面对愤怒的人,不为所动,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后来,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j
关于佛陀忍辱的故事还有这样一个。
有一次,有一个人去侮辱佛陀——他朝佛陀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
佛陀擦了擦脸,然后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好像他说过什么似的。
这个人糊涂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料到会有这种回答,他走了。可他整夜不能入睡,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做了件绝对错误的事,觉得有罪恶感。
第二天早上,他来了,跪在佛陀脚下说:“饶恕我吧!”佛陀说:“现在谁来饶恕你?你对着吐唾沫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吐唾沫的那个人也不在了——所以,谁将饶恕谁?忘了它吧.现在,什么事都无法做了,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因为没有人了,昨天的两个人都已经死了,还能做什么呢?今天你是一个崭新的人。我也是一个崭新的人。”
佛家说:“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月船禅师是一位绘画高手,他的画惟妙惟肖,却贵得出奇。同时,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要先收钱再作画。有一天,一个女子找月船禅师作画。、
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钱?”
女子回答:“你要多少就付多少,但要在我家当众作画。”。
月船禅师答应,如约而去。
那女子正在家中宴请宾客。月船禅师当众画完画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那女子却对宾客说道:“这位画家只知道要钱,画虽好,其中却透露着金钱的污秽,这种画是不宜挂在客厅里的,它只配用来装饰我的裙子。”说着便将自己的外裙脱下,当众要月船禅师在上面作画。
月船禅师仍不动声色,问道:“你能付多少钱?’’
女子答道:“随便你要。”
月船禅师要了一个高价,然后平心静气地在那女子的裙子上作画,画完之后又若无其事地离去。
众人提说此事都非常纳闷:“月船禅师衣食无忧,为什么如此看重金钱?只要给钱,好像受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真是不可思议!”
多年后,大家才知道个中原因。原来,月船禅师禅居之地常发生灾荒,那些有钱的富人不肯出钱赈灾,因此他准备建造一座粮仓,以备不时之需。除此之外,月船禅师还想完成师父的遗愿——建造一座寺院。他又不愿一味地等待他人的布施,只好以作画筹集资金。心愿完成之后,他便退隐山林,不再作画。
人生在世,总得有点追求。无论身处多深的苦难中,只要找到生存的意义,找到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树立自己的理想,再大的困难也无法将人击倒。西方心理学家弗兰克的经历足以证明这一点。
二战时期,弗兰克被关押到纳粹集中营。当时,在纳粹集中营,每个人全身上下的毛发都被剃光,名字也被隐去,只剩下一个编号,每天的食物就是一片粗面包和难以下咽的一碗汤,却必须在天寒地冻中不停地工作,否则就会被鞭笞,甚至送到毒气室烧死。在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过自杀的意图,但当他们了解“生命对他仍有指望,未来仍有某件事等待他去完成”的思想之后,都打消了这种念头,默默地继续忍受那非人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某件事”就是指他亲爱的儿子仍在远方等待他生还的消息;他正在撰写一部尚未完竣的书籍;他要亲手挽着女儿走上红毯……这些事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取代,就会产生惊人的毅力,忍住“任何”煎熬,千方百计使自己活下去,因为他了解自己“为何”而活。
无疑地,故事中的月船禅师明确地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作画,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意义,因而,即使那位请他作画的女子当众侮辱他,他依然不为所动,只是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也许这是因为月船禅师的修养极好,有涵养的他能够容忍他人对自己的侮辱;也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意义,因而不在意别人的侮辱,一心一意及为了实现理想。
一日一心得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说:“受得住委曲,方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洼反能盈满,凋敝反得新生,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痴迷。”人生在世只要运用“方圆”之理,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让,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做功德是无穷无尽的
南怀瑾语录: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许多地方,佛带领一般弟子修行,学生中有眼睛看不到的,佛帮忙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说您老人家怎么还来帮忙呢?他说我也是要培养功德,他说一个人做功德是无穷无尽的。
南怀瑾先生年逾70岁之时,还不辞辛苦的前往厦门参加南普陀寺的一次福践活动,这和佛的行为是一样的,不能说你公德大了就居功自傲,更不能为此心安理得地过上安逸的“寄生虫”生活。百丈怀海禅师就是个做功德无休止之人。
百丈怀海禅师是福建人,为马祖席下最著名的入室弟子,后住江西百丈山,世称为百丈禅师。四方禅僧,纷至沓来,席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为一代宗师。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了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而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让禅僧去干农活。甚至有人批评他是背离祖师。百丈禅师除了领众僧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生活中自食其力,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怀海禅师对禅宗的又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他不但要求寺院众人劳动,而且自己总是亲自带头实践,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老。
据说百丈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耕地、种菜、拾柴。弟子们担心师傅的身体,把他的农具悄悄地藏起来,想让他休息。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我不是大德之人,怎么敢让别人白白养着我呢?今天,我没有劳动,我也不用吃饭了。”当天他真的坚决不进食。
弟子们再也不敢阻止师父劳动了,同时,禅院里再也没有一个人偷懒。百丈怀海禅师告诫弟子们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也从此千古传颂。下面这个故事,对居功自傲之人,更有警示意义。有一次,很多老百姓聚在一个悬崖上面,要架一座独木桥到对岸的悬崖上。因为那两个悬崖之间是一道很深很深的、水又流得很急的河沟,所以大家运来了一根又大又坚固的梁木。他们用很粗的绳索捆住梁木的两端,拉着一端的绳索,把梁木放下到河沟里去;让一部分人攀着岩石爬下河沟,以便涉水过去,再爬上那边的悬崖,然后两边的人同时拉着绳索,把梁木拉上去,就可以把桥架好了。
但是,那河沟里的水却实在太急了,那些涉水的人有好几个被水冲走了,有一两个就在仓猝之间殉了难,于是其余的人都退缩了回来,再也不敢向前,而那梁木也快要被水冲走了。看起来,这独木桥一时是架不起来了。可是,在这些老百姓当中却有一个人,胆子和力气都比别人大,他在危急之中奋力在急流中挣扎,拉住梁木,终于渡过对面,爬上悬崖,把桥架了起来。
这个人的功劳特别大,他的同伴们都很感激他,把他尊崇为英雄。他们拿大坛的酒和整个的羊来感谢他,还叫石匠来把他的名字刻在河沟旁边的石壁上。大家做这些事情都是实心实意的,因为他们诚心感激他、尊敬他,而且热爱他。
不料,这个人竞因此逐渐变得万分傲慢,俨然以酋长自居了,在村庄中横行霸道起来。大家最初还忍耐着,但有一天,他竟当众宣言:“没有我,你们连一条独木桥都架不起来!现在,你们看,我就要把它丢进河里去,看你们怎么办!”大家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呢,而他却真的提起桥木的一端,“嘭”地一下丢进河沟里去了。老百姓们真的不能再忍耐了,一齐跑了过去,也提起他的两脚,把他一摔,就摔进河沟里去了。老百姓还当天就把刻在石壁上的他的名字也刨掉,而且很快就重新架起了独木桥。
我们在平时做事时,即使被人冠以“功高盖世”的头衔,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向上奋进,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就如同佛说的——修功德也是没有尽头的一样。
一日一心得
古人云:“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自古打下江山的英雄为什么还要励精图治,爱国爱民呢?因为他们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旦懈怠,那么下场不是夏桀、商纣,就是阿斗、李煜。“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流芳百世很难,但遗臭万年也许只是因为一件小事。
一无所有是惊喜的开始
南怀瑾语录:天下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在变,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不变的人,没有不变的事。因为我们对自己都没有把握,下一秒钟我们自己的思想中是什么?也没有把握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