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黄帝内经
10678300000033

第33章 刺热

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得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本篇要点

一、五脏热病的症状、演变、预后及其针刺疗法。

二、热病的色诊,可以从外知内,善为运用,确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预防的积极意义。

三、刺热病的孔穴以及护理方法,如五十九刺、脊椎诸穴,和饮之寒水、寒衣、寒处等。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乙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脏发生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颔部疼痛,逢到甲乙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戊己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乙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

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头痛的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

治疗时,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发酸,口渴得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酸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利戊己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戊己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气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日,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需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得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经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足胫部的,是病发于阳而始于下,刺足阳明经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太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的气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方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既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在下取穴在尾骶骨处。

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颊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专家点评

“发热”是众多疾病都很常见的一个共同症状,并且多发生在急危病证中,如不能及时正确地解决,常能变生他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自古以来人们便对“发热”十分重视,例如《内经》仅与“热”有关而命名的文章,即有《素问》的《热论》、《评热病》、《刺热篇》、《水热穴论》,《灵枢》的《热病》、《寒热病》、《寒热》等篇。在《内经》其它篇论及“热”者,也不胜枚举。而“发热”的原因,又以外邪引起者为主,故本文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因此,如何科学地认识外感发热性疾病,掌握其传变规律,分类其证候,即成为医学必须率先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掌握其发展(传变)、明确其证候,才能使治疗工作有的放矢,而取得突出效果。本段经文所载,即全面论述了热病传变规律及其证候。

虽然,《热论》六经病主要论热证、实证,而仲景六经病则三阳病为实热,三阴病多属虚寒;《热论》治法仅概括为“可汗”、“可泄”两方面,而仲景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皆备。但是,《伤寒论》所论六经病之名称、各经病的症状特点、各经病由浅入深传变次第等基本理论,甚至饮食宜忌及“食复”等内容,却无一不遵循《内经》。因此,可以说,《素问·热论》六经分证,是《伤寒论》六经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