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膑兵书
10671600000039

第39章 将败(2)

莎士比亚说过,“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南宋名将文天祥,写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佳句。思想品德修养,是做人的基本功,也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首要标准。领导者加强品格修养,就必须在每时每处留心自己所处的品格层次,找到差距,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层次,使自己达到时时处处发自内心地、下意识地“先别人,后自己”的品格修养层次,只有这样才能惊天地,泣鬼神,涤人心。作为一名企业领导,既是企业的管理者、领导者,又是社会资本的支配者和社会财富创造者,其品德修养如何,不仅对自己的人生、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社会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把思想品德修养作为自己人生的必备素质和发展事业的一项基本要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各种考验,真正达到“经商先做人,做人德为先”的境界。

古人把管理者应具备的思想品格概括为“恭、宽、信、敏、惠”,还讲到,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好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可以说,诚信正义、乐于奉献、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和谐包容已成为新时期人生态度的主流。但是,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自私自利、贪图享乐、金钱崇拜等扭曲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一些人的心态失常、行为失序、生活堕落、人性丧失。把人生价值与商品价值混为一谈,把金钱、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认为有钱就是“英雄”,无钱就是“狗熊”,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些人为了金钱,甚至不惜出卖良心、人格和尊严。一个人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来生活,他就会忘掉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丧失道德感、羞耻感,最终将会陷入罪恶的深渊。一个企业如果以这样的态度来经营,则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

一个企业领导的形象就是企业的形象。一个成功企业领导的良好形象可对社会公众产生强大的神秘感和信赖感,在企业内部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员工有着激励和感召作用。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工作、生活环境比较特殊和复杂,在遇到天人、群己、公私、义利、苦乐、祸福、荣辱、成败等人生重大问题时,对什么是是非、善恶、美丑、应当和不应当等都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物质的富有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仓廪实、衣食足,既可以使人知礼节、知荣辱,也可以使人滋生非分之想、淫邪之欲。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成为一个有抱负、生活有意义的人,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塑造好自己的社会形象。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要乐于奉献。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人们共同的理想和愿望。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是在满足群体与他人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中体现的。个人必须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必须围绕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来推进自己的事业,必须立志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幸福安康作奉献。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奋斗、而奉献,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要诚实守信。诚信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当然也是经营之本、立企之本。古人讲“言必信,行必果”,俗话说“经营信为本,买卖礼当先”、“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这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诚实守信是做人、经商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人,没有信誉,谁都信不过,其他都无从谈起;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没有信誉,谁都不愿打交道,事业还怎么发展?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生产经营中,最基本的是要诚实守信,坚持以信取利、以诚取利、以义取利。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顾客,取信于社会,树立企业的形象,打造企业的品牌。

要勤俭朴实。“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人的生活作风如何,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企业领导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工作辛苦、身份特别,经济上比较富有,按道理讲,吃穿住行条件好一点也是需要,生活消费高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懂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在生活作风方面,增强慎独意识和自律精神。如果把自己手中的财富作为享乐的工具去炫耀,穷奢极欲,挥金如土,醉生梦死,甚至违法乱纪,伤天害理,那只能说明一个富有者腐化堕落的本质,而不能体现一个企业家的价值和尊严。

要谦虚平和。西方有句名言,“上帝让你灭亡,首先让你猖狂”。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仅是人之美德,也是企业家应有的素养。做为一个企业领导,无论企业有多大,财富有多少,都要头脑清醒。傲气、霸气十足的人不得人心。国内外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在这方面都是很有修养的。他们不但能够平等待人、尊重下属、体贴员工,而且能够不耻下问,倾听下属的意见,接受员工的建议,有效的改善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我们有少数企业领导在这方面的修养就不够,手中有了一点钱,就财大气粗,忘乎所以,谁也不往眼里放,谁的话也难听进去,既影响了个人形象,又影响了企业发展。

要公平正义。坚持公平正义,既是一种思想境界,又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为了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代表一定的公共利益,维护一定的公共道德。领导者道义上的威信就是建立在履行社会职能的过程中。做为一名企业领导,坚持公平正义,就是要做到“对内讲公平,对外求正义”。在履职中,既要处理被领导者的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也要处理自己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如果领导者只要求被领导者超越自己的特殊利益,站到公共利益的立场上处理问题,而自己却站在自己的特殊利益上处理问题,对人对己实行双重原则,那么领导这身体力行的原则就否定了要被领导者执行的原则,使自己成为言行不一的伪善者,从而在群众中丧失道义上的威信。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要做到公平公正,特别是在涉及人事、工资、福利等员工切身利益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在企业外部的经营中,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遵纪守法,维护正义,特别是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妥善处理好与同行企业的关系,不搞歪门邪道,不阳奉阴违,不趋炎附势,不欺弱怕强,以正义的行为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树立企业的外部形象。

要有社会责任感。古人云: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具有法定的义务;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更有着特殊的使命,既要对个人负责、对企业负责,又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既要对产品负责、员工负责,又要对市场负责、消费者负责;既要爱企业、爱事业、爱家乡,又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充满仁爱之心,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赏,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企业既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又是社会躯体的细胞。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社会利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全球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既是企业家,也是慈善家,他乐善好施,出巨资用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沃尔玛自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信守“服务社区、回馈社会”的承诺,以多种形式向受灾地区、社会福利机构捐赠,款项已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在我国,也有许多民营企业家致富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扶贫开发、助贫帮困,热情捐助社会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希望工程”、“光彩事业”这两项活动,就是由民营企业家提倡并发起的。香港李嘉诚、邵逸夫等成为富豪级企业家后,仍然热衷于慈善事业,多次捐献巨资办学助学。这些善举,不仅帮助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而且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也使民营企业家更深切的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自觉修养,在工作实践中刻苦磨练,勇于超越自我,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就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就一定会跨上一个新台阶。

企业家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兴衰。据统计,世界上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与企业家决策失误有关。美国企业倒闭的学者阿乐德·曼曾指出,从30年代到80年代的日本企业倒闭的原因在管理者方面的占90%。可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保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关于企业家素质内涵的阐述有不同的见解。远大公司总裁张跃先生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企业家素质应该包含:一高、二强、三多、四稳。一高:境界高;二强:欲望强、耐力强;三多:多才、多艺、多兴趣;四稳:原则稳固、方向稳当、作风稳健、情绪稳定。企业家是一个完美的人,是承担责任的人。作为承担责任完美的人,这十条都是必需的。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开创者胡润,向全球发布“2003中国财富品质榜”中推出的财富品质报告认为企业家素质应该包括:诚信、把握机遇、创新、务实、终身、勤奋、领导才能、执着、直觉、冒险。而且其对中国内地100名顶级企业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家认为诚信是最主要的品质,把握机遇是第二重要,创新和务实也很重要,而领导才能则排在第七位。可见,企业家的素质中品德修养是比才能更重要的因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提出企业家必须具备以下十大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计划能力,学习能力。经济学家熊彼得则将企业家素质概括为:具有能完全胜任不胜其烦的会议和交涉的特殊的体力和魄力,善于说服他人并能获得支持及具有通过巧妙的交涉操纵他人的谋略和胆识等。

一般而言,企业家的素质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诚信。北大教授张维迎曾经指出,信誉是基础,如果没有了信誉,法律同样苍白无力。而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而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诚信则是契约得以签定和履行的前提。虽然目前一些不具备诚信素质的企业家仍然存在但这些不诚信的企业家已经感到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诚信表现在对客户的诚信、对合作伙伴的诚信、对、社区的诚信、对下属、员工的诚信。

第二、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企业的发展实质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要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现状有全面的认知和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如国际国内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状况、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化等,也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如企业的组织结构、营销、财务状况、人力资源素质等。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实质是反映企业家经营理念的变革与战略能力的提升,也就是一种学习能力。

第三、创新的思维、敢于冒险的精神与务实的作风。当一种战略或一种生产方式被行业广泛采用时,它本身将不构成任何竞争优势。同样由于每个企业自身资源的不同以及所处的环境差别,盲目模仿成功企业可能引发毁灭之灾。因此,创新思维就成为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之一。但创新总是有风险的,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冒险的精神,同时又具有务实的作风,善于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措施规避创新带来的经营风险。

第四、良好的个人品质与杰出的管理才能。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企业都将面临许多不同的利益主体,如果都必须通过完备的契约安排来协调彼此的利益,则企业的成本将无比高昂。因此,凭借企业家良好的个人品质与杰出的管理才能建立起来的个人权威与协调机制至关重要。这也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创造热情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