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何进传》载称:“大将军司马许凉、假司马伍宕说进曰:‘《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厌(压)四方。’进以为然,入言之于帝。于是乃诏进大发四方兵,讲武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12重五彩华盖,高10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9重华盖,高9丈,列步兵、骑士数万人,结营为陈(阵)。天子亲出临军,驻大华盖下,进驻小华盖下。礼毕,帝躬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阵)三匝而还。”由《六韬》而引出这么一场规模宏大的天子阅兵典礼来。可以想见其书的非同寻常。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在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曾叮嘱:“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学《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由此可知,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也经常地要从《六韬》一书中汲取营养。刘备的发迹创业与刘禅的降魏亡国,是否与学与不学《六韬》等兵书有关呢?
我看还是那句话:只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然的话,刘备也不至于非在遗诏中郑重其事地要求阿斗(刘禅的小字)学习兵书了。(按,《申》指申不害的《申子》、《韩》指《韩非子》,它们与《商君书)》《管子》等诸子著作一样,都包含有许多论兵的篇章。
孔德骐先生在几年前曾写了一本《六韬浅说》(书由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出版),他在绪论部分指出:“《六韬》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先秦军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充实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宝库。”“正是由于受到《六韬》事的思想的熏陶,许多人成为一代名将。
同时,由于该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又为历代帝王和政府所重视。宋代元丰年间所颁布的《武经七书》中就包括《六韬》。”《武经七书》乃是武学必读之书,可见《六韬》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历代校勘、注释、研究《六韬》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今约近百种。其重要者如,唐代魏征有《太公六韬治要》,宋代何去非有《校正六韬》,明代刘寅有《六韬直解》,明代归有光、文震孟有《子牙子评点》。
另外,自16世纪开始,《六韬》一书先后传入我国近邻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并被大量翻译和广泛研究。尤其是日本学者,对《六韬》更是推崇备至,仅与之有关的著作就达40~50种之多。
在今人的研究、评注著作中,孔德骐的《六韬浅说》写得深入浅出,值得一读。该书共分四部分:
一、《六韬》的作者、成书时代和版本问题。
二、《六韬》的军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六韬》六卷原文、译文及浅说。
四、附录:《六韬逸文》(清)孙同元辑。
书前有吴如嵩先生为《六韬浅说》所作的序言。该书的不足之处是对汉墓竹书《六韬》残篇;敦煌写本《六韬》残卷及《群书治要》所录《六韬》文关注较少。
关于《六韬》版本,从全本角度说,现存有20余种,分别是:
宋元丰二年何去非校定的《武经七书》本;
宋元丰年间朱服校刊的《武经七书》本;
明嘉靖十年施德刊《校正武经七书》本;
明嘉靖三十二翁氏刊《武学经传三种》本;
明嘉靖四十年临海陈锡刊《武经七书》本;
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抄本;
清光绪年间刊《武经三子全书》本。
民国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写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刊《武经七书》本;
……
所谓《武经七书》,一是《孙子》,二是《吴子》,三是《六韬》,四是《司马法》,五是《三略》,六是《尉缭子》,七是《李卫公问对》。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始设武学,专门用以培养军事人才。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扩大武学规模,置教授,任以熟谙兵法的人,讲以《孙子》、《吴子》、《六韬》三种兵书。
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改置博士、教谕,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予刊行,即为《武经七书》。校定者何去非,是我国第一位武学博士,为人精通兵法,学识渊博。他在京城任教武学期间的教案,经苏轼荐举,得以《何博士备论》一书面世,是重要的军事人物评论专集。
《何博士备论》现存各种版本虽均散佚不全,但已流传到了日本及西方各国,引起了世界军事史界的广泛重视。
四《六韬》精神通天下
上文曾说过“古今通,精神通”的话,这里还需要补充一句,叫“中外通,行业通”。古今、中外、行业“三通”,归结到一点,还是“精神通”。所谓“精神通”,就是基本原理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或许有人会说:《六韬》是易经八卦不成,怎么能有那么大的神通?我要提醒大家的仅仅是:举一可以反三,窥一班可以知全豹;咀嚼体验,自能神会灵通。
大家知道,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古代的兵书,美国人也非常喜欢中国古代的兵书。喜欢中国古代兵书的人们,不限于军事家,还有体育家、企业家、商人,还有政治家、外交家、学者,上至国家首脑,下至平民百姓。人,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向上、获胜的本能,而竞争、向上、获胜是不分古今中外的,是不分男女老幼的,是不分各行各业的。由此说到兵书,兵书讲的就正是竞争、向上、获胜的学问。兵法,乃是胜利之法,成功之宝。所有意欲一搏,为事业成功而“战”的人们,不甘失败,不甘落后,不甘遭到淘汰的人们,都应该读读兵书。
《六韬》是兵书的精华。
《六韬》中有许许多多足以作为人生格言的警句、妙论,我们分类集录下来,供读者采摘。
《六韬》格言之一——道法自然
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新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
——《文韬·文师》
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韬·文师》
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文韬·文师》
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
——《文韬·文师》
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韬·大礼》
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韬·大礼》
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
——《文韬·明传》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
——《文韬·守土》
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
——《文韬·守国》
莫如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
——《文韬,守国》
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
——《文韬·兵道》
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
——《文韬·上贤》
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武韬·发启》
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
——《武韬·发启》
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
——《武韬·文启》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
——《武韬·文启》
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武韬·三疑》
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龙韬·军势》
《六韬》格言之二——因势利导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文韬·大礼》
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
——《文韬·守士》
太上因之,其次化之。
——《武韬·文启》
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
——《武韬·文伐》
微饰圣人,国乃大偷。
——《武韬·文伐》
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武韬·三疑》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
——《武韬·三疑》
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武韬·三疑》
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龙韬·奇兵》
资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
——《龙韬·军势》
心怖可击。
——《犬韬·武锋》
《六韬》格言之三——攻心为上
人食其禄,乃服于君。
——《文韬·文师》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韬·文师》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
——《文韬·国务》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
——《武韬·发启》
欲锢其心,必厚赂之。
——《武韬·文伐》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龙韬·励军)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
——《武韬·三疑》
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
——《虎韬·必出》
《六韬》格言之四——赏罚分明
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
——《文韬·赏罚》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
——《文韬·盈虚》
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文韬·赏罚》
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
——《龙韬·将威》
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龙韬·将威》
先期至者赏,后期至者斩。
——《文韬·分合》
《六韬》格言之五——收揽人才
将相分职,而各以官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文韬·举贤》
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韬·举贤》
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龙韬·论将》
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龙韬·论将》
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龙韬·选将》
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灭。
——《龙韬·奇兵》
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
——《文韬·上贤》
《六韬》格言之六——自立自强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
——《武韬·发启》
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韬·盈虚》
为上唯临,为下唯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
——《文韬·大礼》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韬·大礼》
勿妄而许,勿逆而拒。
——《文韬·大礼》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文韬·大礼》
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亡。
——《文韬·明传》
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
——《文韬·守土》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
——《文韬·守土》
莫进而争,莫退而让。
——《文韬·守国》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武韬·顺启》
《六韬》格言之七——全胜战略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武韬·发启》
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
——《武韬·发启》
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武韬·文启》
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
——《龙韬·军势》
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
——《龙韬·军势》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龙韬·军势》
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龙韬·军势》
《六韬》格言之八——当机立断
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势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
——《文韬·守土》
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
——《文韬·守国》
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韬·上贤》
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龙韬·论将》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龙韬·立将》
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
——《龙韬·立将》
至事不语,用兵不言。
——《龙韬·军势》
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因,辨则危。
——《龙韬·军势》
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
——《龙韬·军势》
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
——《龙韬·军势》
《六韬》格言之九——机动灵活
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龙韬·军势》
所谓鸟云者,鸟合而云散,变化无穷者也。
——《豹韬·鸟云泽兵》
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文韬·兵道》
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也。
——《犬韬·战车》
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
——《龙韬·奇兵》
《六韬》格言之十——知己知彼
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
——《武韬·发启》
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
——《虎韬·临境》
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
——《虎韬·垒虚》
《六韬》格言之十一——有备无患
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
——《虎韬·军略》
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
——《虎韬·金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