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10670500000025

第25章 犬韬篇(2)

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车,绝粮道,击便寇也。故车骑不敌战,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三军之众成阵而相当,则易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险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卒。夫车骑者,车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人数也。”

武王曰:“车骑之吏数,与阵法奈何?”

太公曰:“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聚,二十车为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五车一长,纵横相去二里,各返故道。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

武王曰:“善哉!”

【注释】

当:相当、抵。

遮走北:断其退路。

伺候:侦察敌人。伺,侦察。

踵:跟随、接着。

吏数:军官的编制方法。

率:这里指车兵的一级单位。

辈:这里指骑兵的一种战斗编组。

周环:即周旋、交战的意思。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用车兵与步兵打仗,一辆战车相当于几名步兵?几名步兵相当一辆战车?用骑兵与步兵打仗,一名骑兵相当于几名步兵?几名步兵相当于一名骑兵?用战车与骑兵打仗,一辆战车相当于几名骑兵?几名骑兵相当于一辆战车?”

太公回答说:“战车是军队的羽翼,用以突击敌军、截击强敌、阻断敌人退路。骑兵是三军的耳目,用以侦察敌情、追击逃敌、断绝敌人的粮道、袭击流寇。因此,车与骑运用不当的话,若与敌战,一名骑兵还不能抵挡一名步兵。如果三军布列成阵,在平坦的地形上作战,车、骑便于驰骋,一辆战车便可以抵挡80名步兵,80名步兵相当于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8名步兵,8名步兵相当于一名骑兵;一辆战车可以抵挡10名骑兵,10名骑兵相当于一辆战车。如果在险阻的地形上作战,一辆战车可以抵挡40名步兵,40名步兵相当于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4名步兵,4名步兵相当于一名骑兵;一辆战车可以抵挡6名骑兵,6名骑兵相当于一辆战车。战车和骑兵,是部队中最武勇的实力。10辆战车可以击败敌人之步兵1000人,100辆战车可以击败敌人之步兵1万人;10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之步兵100人;百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之步兵1000人。这些都是大约的数字。”

武王又问道:“车兵、骑兵的军官数目和阵法怎样呢?”

太公回答说:“配置车兵的军官数目是:5辆战车设一长,10辆战车设一吏,50辆战车设一率,百辆战车设一将。在平坦的地形上作战,其法是:5辆战车为一列,前后相距40步。左右间隔10步,列队间距离和间隔各36步,在险阻的地形上作战,其法是:战车必须沿道路行驶,10辆战车为一聚,20辆战车为一屯,车与车前后相距20步,左右相距6步,列队间距离和间隔各36步。5辆战车设一长,纵横相距2里,每辆战车撤出战斗后仍由原路返回。配置骑兵的军官数目是:5名骑兵设一长,10名骑兵设一吏,百名骑兵设一率,200名骑兵设一将。在平坦的地形上作战,其法是:5名骑兵为一列,前后相距20步,左右间隔4步,列队间距和间隔各50步。在险阻地形上作战时,前后相距10步,左右间隔2步,列队间距离和间隔各25步,30名骑兵为一屯,60名骑兵为一辈,每10名骑兵设一吏,纵横前后相距左右各百步,环绕一圈,各自归回原处。”

武王说:“好啊!”

【心得】

此篇讲述车兵、骑兵、步兵的性能和作战能力的比较,以及车骑的编制和阵法。太公指出,车与骑如果运用不当的话,若于敌战,一名骑兵还不能抵挡一名步名。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对人才的运用,好的统帅或领导一定会知晓“才有参差,各得其所”的道理。

人的能力参差有别,大小不同。就像升不可盛斛,满则外溢而丢弃。用人也是这样,如果用非其能,又怎能不产生差错呢?姜太公说:“平时多言多语,恶言满口,终日不绝,这样的人为众人所憎恶,被人们嫉恨。可安排他们在闾巷间当差,察奸举祸。这类人喜弄权术,好事多事,晚睡早起,劳而无怨,只有妇人之能所以只配做妇人之事。胸无城府,预先告诉别人检察之事,心肠软,劝人改过而勉加餐饭,为人老实,寡言少语,分配财物平均,这样的人只能做十人之将。对上善于言辞,恭敬有礼,对下专横,不听劝谏,好用刑罚,刑必见血,不避亲情。这种人可做百人之将。言辞间争强好胜,嫉恶如仇,斥人以刑,而使众人整齐划一,这是千人之将。神情谨慎,言语很少,关心士兵饥饱,熟悉下级艰难,这样的人足可做万人之将。战战栗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事一日比一日谨慎,勤于所任之事,亲近贤士,采纳众谋,用人有节制,言语不傲慢,忠心耿耿,竭诚尽力,这样的人堪为十万人之将。为人温良敦厚,做事堪称典范,一心一意,见贤则荐,严于执法,正直不阿,这样的人,可以做百万人之将。功名显赫,声传邻国,出入于豪门华屋,百姓们却愿意亲附;诚而有信,宽容大度,长于领导组织,卓有成效地做事,善于反败为胜,成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对四海之内的臣民就如同对待妻儿老小一样,这样的人是英雄的楷模,是天下之英主。”

此篇有很多古代军事数学的知识,是军事运筹与作战实践的经验总结。这种贯穿着数学精神的兵种编制和阵法,随着武器的进步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兵力设计方程式的运算永远是不可废的,因为它是任何一个军队实力估计的必要手段。

六武车士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选车士奈何?”

太公曰:“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缚束旌旗,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

【注释】

车士:乘车作战的武士,即车兵。

周旋:指对付、应战。

缚束:这里指控制、掌执的意思。

彀:把弓拉满。

八石弩:即拉力为960斤的弩。石:重量单位,古代120斤为一石。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要怎样选拔车兵的武士呢?”

太公回答说:“选拔车兵武士的方法是:选年龄40岁以下,身长7尺5寸以上;跑步能追赶奔马,并能在驰逐时驾驭车马,能应付前后、左右、上下各方的情况,能控制旗帜,拉满8石的弓弩,熟练地向左右、前后射杀敌人者。这种人是武艺高强的车兵,待遇不可不优厚。”

【心得】

战车上的武王不仅要勇敢,还要有全方位的素质和技能,善于奔跑、行动敏捷,能够驾车、扛旗、射箭,比一般的步兵、骑兵有更高的武艺,是古代士兵中作战技术最全面的人。对待这种士兵,太公主张待遇要特别优厚。

看来古代士兵的待遇——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薪水——是有等级之分的,其基本的原则是按能付酬。

“按能付酬”这种薪水制度,似乎比“按劳付酬”的给薪方式更为合理。按劳付酬只适用于一种消极的简单劳动,不适用于较为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消极的简单劳动,比如我有东西,请你帮我挑到某处,我按这挑东西的重量和路程付给你相应的报酬。这种劳动不创造什么,只是一种劳动力的简单出卖。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则不同,它需要人的智慧、才干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它要创造新的东西,这种新东西的价值,也许根本就不是金钱可以计算的。对这种劳动我们不能按劳付酬,而只能按能付酬。比如公司聘请一位经理,大学聘请一位教授,你怎么按劳付酬?若是经理人或教师都采行按劳付酬,按照所给予的报酬来付出他的劳动,也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他就用不着努力去发挥他的创造性潜能了。按劳付酬在这里反而产生了消极作用,也是个不科学的概念。

所以,按能付酬才是一种最积极的薪水制度,它能充分调动人们的主体性潜能,让人们更加积极地去从事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增加更多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把按劳付酬与按能付酬做一适当的结合与调整,并以按能付酬为主,否则将会影响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七武骑士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选骑士奈何?”

太公曰:“选骑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敌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注释】

骑士:乘马作战的武士,指骑兵。

伦等:指一般的人。伦,类。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要怎样选择骑兵呢?”

太公回答说:“选择骑兵的原则是:选年龄40岁以下,身长7.5尺以上,身强力壮,行动快捷,超过一般人的人。他们能在纵马疾驰中弯弓射箭,善于回旋进退,善于从前后左右各方对付敌人,敢于跨越沟堑,攀登高地,冲过险阻,横渡大水,追逐强敌,击败众多的敌人。这种人称为武骑士,待遇不可不优厚。”

【心得】

这是武王问太公如何选骑兵的问题。太公认为,所选的骑兵年龄要在40岁以下,身体要强壮,行动要快捷;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以及各种艰难险阻,都能够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骑兵,才能够厚待之。的确,骑兵需要拥有很好的体能和技能,而且必须勇敢和矫健,因为他常常要面临单独作战的局面。一个合乎要求的骑兵,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训练出来的,所以年龄的上限可放宽至40岁。

技能是一种生命,它具有超生理的力量。即使是在古代,40岁的步兵,恐怕也归入老弱之列,在今天的部队中更找不到这种老兵了。但是对于技术性很强的兵种,年龄却可以大大地放宽,比如40岁的空军就可以驾驶飞机,驰骋蓝天,与敌交战,年轻的毛头小子未必是他的对手。

人的生理能量和生命是有限的,但掌握技能、技术的能力却是无限的。生存于现代,拥有多项专业技能是必需的,若身无几项技能,身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很容易就被时代淘汰了。

八战车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

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凡车之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圮下渐泽、黑土黏埴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阪者,车之逆地也。殷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也。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车之坏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胜之地奈何?”

太公曰:“敌之前后,行阵未定,即陷之。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陷之。阵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曰:“善哉!”

【注释】

别径奇道:岔道、小路。

死地:不利的地形,导致战败的地形。

胜地:有利的时机、处境,导致胜利的形势。

圮下渐泽:指坍塌积水、低湿泥泞的地带。圮,毁坏、坍塌。下,低湿之处。渐,浸水。泽,沼泽、洼地。

黏埴:黏土。

仰阪:高坡。阪,山坡。

拂地:违背意愿,令人不如意的地方。

沟渎:水沟水渠接连不断的地形。渎,小水沟、小水渠。

皆薄而起:纷纷行动的意思。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用战车和敌人作战的方法应该怎样?”

太公回答说:“步兵作战贵在随机应变,车兵作战贵在熟悉地形,骑兵作战贵在熟悉各种道路的特点,步、车、骑三军同是作战部队,但运用的方法各不相同。车兵会遭遇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有10种,遭遇对自己有利的情况有8种。”

武王问道:“有哪10种是对自己不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