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10670500000012

第12章 龙韬篇(3)

武王问太公说:“主将怎样树立威信,怎样严明军纪,怎样做到所禁必止,所令必行?”

太公回答说:“主将以诛杀地位高的人来树立威信,以奖赏地位低的人来严明军纪,以公正的惩罚来做到令行禁止。因此杀一人能使三军震慑的就杀之,赏一人能使万人欢喜的就赏之。诛杀,贵在能施于地位崇高之人,奖赏贵在能施于地位低贱之人。能诛杀那些高官显贵,就说明了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能奖赏到牛僮、马夫等饲牧者,说明奖赏能达到最下层。真正做到刑罚能及于最上层,奖赏能达到最下层,说明主将的威信树立并且能贯彻上下了。”

【心得】

作为三军统帅,怎样树立自己的威信?怎样体现自己的廉明?怎样做到使全军令行禁止?姜太公认为,这主要是怎样严明赏罚的问题。

赏罚最容易掺杂个人的因素,对人不对事,不能做到论功行赏,以罪量刑。一般的情况是惩罚不加于地位崇高之人,奖赏不施于地位低贱之人。这样,赏罚就失去了应有的公正和严肃,失去了赏功罚罪、惩恶扬善的积极意义。面对这样的赏罚,地位高或与主将有私恩的人,就不会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渎职犯罪也有恃无恐;地位卑微或与主将有怨的人就会了无建功立业之心,不愿努力杀敌。如此一来,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削弱。

所以,太公主张“刑上极,赏下通”,这样一来,主将的威信自然就树立起来了。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有谁还敢有恃无恐,玩忽职守;又有谁会不努力效命,誓建功勋?

赏罚都是为了严明纪律,激发士卒奋勇作战。统御者要把着眼点放在激励部属这一最终目的上。古代将帅为达此目的,往往在执行赏罚时,注重“诛大赏小”。

“诛大赏小”历来受将帅的重视。因为,如果主将能够在全军将士面前做到“诛大赏小”,就在事实上表明了军法的威严和主将坚决执法的至公之心与明察秋毫的至诚之心。使将士不敢稍有疏犯,又使将士内心悦服,“无心谓小者尚无遗赏,则肤功岂肯忘心?”

历史上孙武杀吴王宠姬,一下子慑服宫女;司马穰苴斩庄贾,使敌为之却步。都说明了,诛杀那些违反法纪的有影响的人物的巨大作用。试想,如果只对一般士卒施以极刑,而那些位高权重者违犯军法却不处置,怎么可能使全军震动呢?唐代明将高仙芝部下的节度判官封常清执法严明,高仙芝乳母的儿子郑德诠官居“郎将”,凭他和高仙芝的特殊关系“威动军中”。当他违反军纪时,封常清令左右将其押来,叱责道:“郎将安得无礼?须暂假郎将死,以肃吾军。”关起门来将其杖死,面朝地拽了出去,以肃军纪。高仙芝妻及乳母在门外求情,不能得逞,告到高仙芝。高仙芝大吃一惊,却因封秉公执法而不敢发作。军中莫不股栗。

吴起极力主张奖励有功。每次战后,魏武侯就在宫廷设宴,上等功坐前排,并使用贵重的器皿,食用整只的牛、羊、猪三牲;二等功的坐中排,器皿次一等;没立功的坐后排,没有贵重器皿。赏赐有功人员父母妻儿,使之得到乡里尊重。3年之后,秦国出兵,临近百何,魏国士卒听到这个消息,不等将使命令,自动穿戴盔甲奋起抗战的有上万人。

“诛大赏小”都只是在少数人身上实施,处理好坏,对全局影响极大。因而,要慎之又慎。抓住典型,牵一发而动全身。罚,要先从上面的违纪者开始,上不正,无以正下。赏,重点放在第一线立下汗马功劳的小人物,以鼓舞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诛”和“赏”是统御手段的两个方面。是手段而非目的。还要有其他方面的手段相配合,教育部属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将帅本身要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身教。

赏罚关系着全军的军心、士气和战斗力,运用得当便会产生巨大的功效;运用不当,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六励军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胜)。”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热,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上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刀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注释】

金声:即钲声。钲,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金声是打仗时收兵的信号。

鼓声:古代作战用鼓声作为指挥进攻的信号。

盖:伞盖。

不身服礼:不能亲自躬行礼法,即不能以身作则。服,从事。

犯泥涂:越过泥沼坎路。涂,通途、道路。

不身服力:不能身体力行,即不能以身作则。力,劳力、勤劳。

定次:扎营、驻扎。

举火:点灯照明。

白刀始合:指两军互相冲杀。始合,敌我双方交战。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要使全军官兵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锋,听到退兵的锣响便感愤怒,听到进攻的鼓响则欢喜,有什么办法呢?”

太公回答说:“将帅有三种克敌制胜的方法。”

武王又问:“请问这三个方法的具体内容。”

太公说:“作将帅的,冬天再冷也不穿皮袄,夏天再热也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就可称做是‘礼将’。将帅不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行军出征,穿越险阻的关口,跋涉泥泞的小道,将帅应当先下马步行,这样就可称之为‘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驻扎时,全军都安营就宿,将帅才进帐安歇;士卒的饭菜都做好了,将帅才开始进食;士卒尚未点灯,将帅也不点灯,这样就是‘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就无从体验士卒的饥饱。由于将帅与士卒共寒暑、共劳苦且共饥饱,所以全军官兵,听到进军的号令就踊跃而欢喜;听到退兵的命令就愤恨而怨怒。面对敌军的高城深池,羽箭纷纷,士卒无不奋勇先登;若在野战,两军交锋,士卒无不争先冲杀。士兵们并不是甘于牺牲、乐于伤残,而是因为将帅能深知和体贴他们的寒暑、饥饱和劳苦,所以甘愿尽力报效啊!”

【心得】

本篇阐明将帅必须以身作则,体贴士兵的寒暑、饥饱和劳苦,与他们同甘共苦,才能激励全军官兵乐于战斗、奋不顾身。

为此,太公要求统帅必须是“礼将”、“力将”、“止欲将”,其中“礼将”是关键。所谓“礼将”,就是懂得在人格上、生活上与士卒平等相待,绝无特殊。只有特殊的领导权力,而无其他特殊的权利。做统帅的,仅仅是管理下属、指挥下属,而不是把下属当成手中的工具。

《淮南子·兵略训》说:“将必与卒同甘苦,俟饥寒,故其死可得而尽也。”《医时六言·卷一·将篇》也说:“势在危急,上下同命。主将必与士卒同甘苦,均劳逸,问病抚伤,如家人父子,民始归心。”“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

另外,《练兵实纪》、《兵经百字》等书,都对“同甘共苦”有许多论述。可见,作为一种治军率众的谋略,自姜太公之后,这种思想已为历代兵家所重视。《黄石公三略·上略》也把这称为“将礼”,并举例说,从前越王勾践统兵打仗,有人赠送他一罐酒,他叫人把酒倒进河里,与士兵同流而饮。一罐酒虽然不能使整条河的水都染有酒味,但是全军将士却因将帅能与自己同甘共苦而感激奋发,愿意拼死作战,又引《军谶》语说:“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袭,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

此一谋略的要义在于:将帅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感化士卒,以达到促使士卒自觉投入战斗,与之同生共死,拼命与敌人作战的目的。

公元75年,汉将耿恭守柳中城(今新疆鄯善以西)。时值汉明帝驾崩,章帝新立,国有大丧,救兵不至。匈奴兵与车师叛乱军合攻耿恭,形势极端险恶。然而耿恭镇定自若,率众御敌。耿恭与士卒推诚相见,誓同生死,当食尽穷困之际,就煮铠弩,吃上面的皮革。虽然处境如此艰苦,士卒皆无二心,意志毫不动摇。众人顽强抵抗,一直坚持到公元76年,救兵来援,胜利而还,幸存者仅13人。

与士卒同甘苦,可以取信于士卒,以一人之心,争取万人之心,精诚团结,英勇作战,历史上这类战例很多,因而,历代将帅都把它当作治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之一。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仅能对其晓之以理,还可以对其动之以情。一个优秀的将帅,应该不只是教育士兵了解打仗的目的和意义,还必须关心他们的生活,体贴他们的甘苦,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成人。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力量,使用他们的力量。使用人就是使用他的力量,而这个力量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推动,并且通过对方本人的主动才能发挥出来。所以,一个将帅如果只是把士兵当成工具,而不是一个人,就无法领兵打胜仗了。

七阴符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闻、泄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卒有缓急:突然有紧急情况。卒,突然。急,紧急情况。

阴符:古代秘密通讯的符节。符:用铜或竹制成,上刻有纹花,用纹花或尺寸大小作为秘密通信之符节。

中外相知之术:朝廷与出征将帅互通报情况的方法。

识:识破。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将帅带兵深入诸侯的国境内作战,如果军队突然遇到紧急情况,情况对于我军或者有利,或者有害,我想从近处通知远方,从国内接应在外作战的部队,以供给三军的需要,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君主与将帅之间秘密通信的阴符共有八类:有我军大胜、全歼敌人的,其长一尺;有击败敌军、生擒敌将的,其长九寸;有占领城市、夺取城邑的,其长八寸;有击退敌人、报其远遁的,其长七寸;有警告军民、誓师坚守的,其长六寸;有请求发给粮草,增加兵援的,其长五寸;有战争失败、将领伤亡的,其长四寸;有战事不利,士卒伤亡的,其长三寸。凡是奉命传递阴符的人,如有延误时限,泄露机密,无论是听到的或是告知传播的人,都一律处死。上述八类阴符,是君主和将帅之间保守秘密、暗中传递消息,而用于朝廷和出征将帅间相互通报情况的最好方式,即使敌方有圣人般的聪明,也不能识破。

【心得】

本篇讲述的是古代军中秘密通报传递资讯的一种方法:阴符。这种阴符是按行军打仗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来制作的,共有八类,只供战事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即君主和统帅使用,是第一等的军事机密。这种最高军事机密,谁要予以泄露,就得处死;谁要是延误了它,就得杀头。

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通讯工具极为简陋,不能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相比,但是道理都是一样的。机要秘密的通讯工作始终是连系战事的精神网路,必须秘而不宣,暗中牵动着整个战局的变化。

所谓事莫密于间。《武备集要》中说:“用兵莫善于用间,用间之术,总欲使人不测,机欲密。”《兵经百安·秘字》说:“谋成于密,败于泄。”无论多么高明的计谋,一旦事迹泄露,或引起敌方怀疑,或被敌人看出某些破绽,就可能为敌所用,使敌将计就计,己方必败无疑。

《兵经》对如何隐藏谋略有具体说明,基本原则是“一人之事,不泄于二人;明日之事,不泄于今日”。又说,仔细地推究计谋的每一个细节,谨慎得不容有丝毫的疏忽。行动上保密了,还要防止言谈中泄密;言谈中保密,还要警惕勿从行貌中泄露秘密;行貌中不露声色,还要小心在表情上泄露秘密;表情做到隐而不露,还要当心说梦话泄露秘密。

据《间书》载,西夏与北宋王朝兵戎对峙。西夏王李元昊手下有两员心腹大将,一个叫野利王,一个叫天都王,各统一支精兵,是李元昊部下最狠毒的将军。宋将种世衡一直想要设谋除掉这两名敌将。

紫山寺有个和尚号法嵩,种世衡经过认真地观察,认为他坚强朴实,是个可用之材,便把他请到军中,劝他从军。法嵩作战立了功,世衡表举他出任三班阶职的指挥使。家中事务,衣食住行,种世衡都代他安排得十分周到,法嵩十分感激。

有一天,种世衡突然很生气地指责法嵩:“我把你当作亲儿子一样看待,你却私通贼寇,为什么如此忘恩负义?”接着,对法嵩上刑数十天,并用各种残酷的手段惩罚他。但法嵩始终没有怨恨,只是说道:“俺法嵩是个丈夫,种公听信奸人的谗言,即使把我杀了,也不过是一死而已。”

时过半年,种世衡见法嵩毫无怨言,便把他请到自己家里,亲切地安慰他并解释道:“你本来没有罪过,我只是在试探、考验你。因为我打算派你去做间谍,那个苦处可比这大多了。你能不能答应我绝不泄露机密?”法嵩感激涕零,立即应允下来。

临走时,种世衡交代了任务,让法嵩带了很厚重的礼物,写了一封给野利王的信,用蜡密封好,藏在法嵩衣袍中,再缝好。叮嘱他说:“不到临死不能泄露,到了当泄之时,你就说:‘我辜负了将军的恩德,不能完成您所托付的大事了!’”然后,又把一幅龟画和一根枣树枝交给他,让他送给野利王。之后,种世衡告诉他到了西夏,定要设法见到野利王,因为不通过此人,就不能打入敌方阵营的内部。野利王见枣、龟,心想必有书,就向法嵩索要,法嵩左右而顾说没有书信。野利王将枣、龟封好交给李元昊。李元昊对法嵩严刑拷打,法嵩最后才交出书信。李元昊将信拆开一看,发现原来是种世衡写给野利王的,措词非常亲切机密。李元昊由此怀疑野利王有异心,便把他杀了。

野利王被杀后,种世衡又想设法除掉天都王。于是,他在边境上设立祭坛,悼念野利王。祭文说两将相有意归顺本朝,却在事情快要成功之际突然遭遇惨败。种世衡把写祭文的木板夹在纸钱中,看到敌人来了就赶紧逃跑。因为板上的字迹不会立即被烧掉,敌人捡到板子后便将之献给了李元昊,天都王因此亦遭受怀疑而被治罪。

种世衡工于用间,可算费尽心机。他本来已对选派的间谍进行了严格的考验和切实的观察,但仍然害怕秘密泄露。他把伪造的离间信藏入法嵩衣服里,既要让法嵩“送”,又不让法嵩知道,如此密不泄露,敌人终不能识破此计,因此,种世衡这“间计”可真是用得奇绝无比。

八阴书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三曰:“善哉!”

【注释】

合兵:即交战。

其事烦多:事物复杂而多变。烦:通繁,指多而乱之意。

阴事大虑:隐密之事及远大之虑。

书: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