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诸葛亮兵书
10670200000009

第9章 将苑(8)

利于带兵打仗的形势有3种:一是自然,二是地理,三是人事。自然形势,是指阳光明媚,月色清朗,五星运行正常,没有彗星出现的不好兆头,而且风调雨顺;地理形势是指城墙高大险峻,河流深广且波涛汹涌,还有石块所形成的天然屏障,以及像羊肠阪、曲沃城那样有利的地形;人事的形势,是指君主圣明、将领有才能,全军遵循礼法、士卒听从命令、粮食充足、武器精良。善于带兵打仗的将领,能凭借自然的时机,利用地理形势,依靠人事便利,因此所到之处没有敌手,进攻时万无一失。

【心得】

行兵打仗欲取得胜利,应由3个方面来决定:一是天时,二是地利,三是人和。天时,指的是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地利,指的是有利于我方的地理位置;人和则包括统治、将领、士兵、军士、粮食、武器等的储备情况。即使在现代战争中,这些因素都应该认真地加以考虑,三者的完美结合往往能成为胜利的保障。诸葛亮指出,作为好的统帅,就应该凭借天时,根据地利的险势,充分发挥调动对我方军士将领有利的因素,如此就会所向无敌,战无不胜,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战国初期的晋国,国家的大权掌握在智伯、魏恒子、赵襄子、韩康子4个人手中。公元前455年,智伯为了削弱魏、赵、韩3家的实力,假晋王的名义要求他们各拿出100里土地归还国家,韩、魏因惧怕智伯而交出了土地,但赵襄子一口回绝。于是,智伯率领智、魏、韩3家的人马将赵襄子围困于晋阳城中,这场战斗一直进行了两年多,双方都无法取胜。有一天,智伯想到了一条计谋,他命令士兵在晋水的上游修筑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再挖一条河道通向晋阳城,并在自己营地外筑起一道拦水坝。雨季很快就来了,当蓄水池蓄满水时,智伯命令士兵挖开堤坝,顿时,汹涌的大水顺着河道涌入了晋阳城,整个城池都被水淹没了。赵襄子看到情势危急,连忙悄悄派人出城联络魏、韩二人,密谋除掉智伯。两天后的深夜,赵、魏、韩共同行动,杀死守堤的士兵,挖开护营的堤坝,晋水顿时灌入智伯的大营,智伯的大军几乎全部葬身水中,而智伯也被魏、韩的士兵杀死。在这场战争中,赵襄子不费一兵一卒,就大获全胜,可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是将帅成功的保证。

东汉末年,曹操统率83万大军沿长江东进,企图征服占有江南六郡的孙权。然而,实力不如曹操的孙权在孙刘联盟后,由诸葛亮、周瑜等进行了周密谋划,使不善水战的曹军中了庞统的“连环”计策,把所有的船只用铁索连成了一片。精通天文地理的诸葛亮早已预测会有一场强劲的东南风出现,故意演了一出“借东风”的好戏。东南风乍起之时,以苦肉计骗得曹操信任的黄盖,驾着10余艘载满各种易燃物品和干草的小船,在夜幕的掩护下袭近曹军的船队。黄盖一声令下,点燃干草,10余艘小船在东南风的劲吹之下,就像一群火龙直扑曹操的船队。剎那间,火借风势,江面上火光冲天,连在一起的曹军船队顿时陷入火海,就连岸边的曹营也没能幸免。20万人军转眼之间化为乌有,孙、刘联军趁势水、陆并进,曹操侥幸得以从华容道逃脱。

东吴大军,巧借了水、风、火等自然力量来辅助自己,使自己从弱者转化成了强者、从劣势转化成了优势,兵势的道理就在于此。

二十七胜败

【原文】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注释】

望:盼望,这里指崇尚。

惰慢:懒惰怠慢。

妖言:怪诞的言语。

【译文】

让有道德才能的人居于上位,让没有本事的人居下位,全军上下关系融洽,士兵敬畏服从,互相议论的是勇敢和战斗,互相崇尚的是凶猛威武,而用刑罚和奖赏来互相劝勉,这是取得胜利的征兆。如果士兵懒惰怠慢,全军多次被惊扰,下属不遵守礼义信用,人们都不畏惧法规的惩处,而用敌人来互相恐吓,互相交谈的是利益,互相嘱托的是吉凶祸福。除此之外,还用怪诞的言语来迷惑人心,这是注定要失败的征兆啊!

【心得】

战争的胜利与失败,往往在开战之前就能预知。如果将帅能重用贤才,根据他们才能的高低授予不同的职位;能得到士卒的拥护,使全军团结一致;士兵勇敢尚武,将帅同心协力;以赏罚严明来整治军纪军规,这些都是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相反的,如果士兵懒惰散漫、不守信用、贪生怕死、法纪不严,那就难以服众,再加上军队中谣言传说不止,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因此,优秀的将领在未战之前先要治军,只有先治己才能后治敌。

让有才能的将领担当重任的重要性,可以从孙权任命儒将陆逊为三军统帅而大败刘备的故事中窥知一二。刘备为报其弟张飞之仇,统率大军讨伐东吴。东吴慑于蜀军的威势,主动献出暗杀张飞的范疆、张达二人,希望刘备能够退兵。但刘备在把范疆、张达凌迟处死并祭奠张飞之后依然怒气未消,他不听马良的劝阻,决定要继续进兵江南灭掉东吴。而此时的东吴在周瑜、鲁肃和吕子明先后亡故后,似乎已经没有能够担当大任的将才了,所以孙权相当惊慌,不知该如何对付大兵压境的刘备,最后起用了阚泽推荐的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文武兼备的陆逊不仅用破蜀之奇谋妙策使全军上下无不佩服,而且还因此大大提高了东吴将士的士气,士卒们不再惧怕蜀军的声势,将领们也有了要和蜀军一争高下的勇气。全军将士在这位白面书生的指挥下,火烧连营700里,取得了江陵、彝陵的胜利,使得刘备大败而归,不久之后在白帝城归天。东吴有陆逊这样的良将担当要职,战争的胜利是可以预见的。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十四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亲率11万大军,号称20万,攻打明朝。后金兵不血刃攻下辽西一些城池,最后进围宁远(今辽宁省兴城)。明朝守将袁崇焕率1万7千人抵抗,形势极为险恶。他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刚等,集合全体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正确运用了一系列谋略:坚壁清野,大力修筑宁远,配备了威力强大的“西洋大炮”,让城外全部居民携带防守器具迁入城中,然后放火烧掉所有城外房屋,使敌人来时面临坚城而一无所获;袁崇焕当众醮血为书,激励士气,并向全体将士下拜,拜请大家能与他一起为国捐躯,将士们忠愤之心被激发,全军团结得如一个人一样,誓死与宁远城共存亡;袁崇焕又发出紧急公文给前屯和山海关的守将杨麟等,要求“凡宁远将士逃至此者,悉斩首示众”。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明军同仇敌汽,万众一心,奋勇还击。后金军在明军“西洋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大败,连努尔哈赤本人也被击成重伤,不得不立即撤军。

公元1862年,湘军主帅曾国藩令其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由北沿长江东下,进攻天京。1861年,曾国荃兵进雨花台,兵部侍郎彭玉麟所率的湘军水师进驻护河口,至此,曾国藩已成功地指挥湘军对天京形成了合围之势。这时的太平天国早已因内部权力的纷争而实力大损,且洪秀全唯一可用的人李秀成并没有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那样的才干。面对湘军强大的军事围攻,洪秀全只得多次诏令李秀成迅速返回天京救援,而忙于上海战场的李秀成在10月才抵达天京护驾。李秀成同湘军在雨花台激战后不久,天京城外的防御工事就被湘军全部摧毁,身负重任、担任援救天京主帅要职的李秀成原本就没有力挽狂澜的军事才干,也无使全军将士信服的能力,再加上外无援军、内缺粮草,他竟然向洪秀全提出了“弃城远走”这种动摇军心的计划。洪秀全当然不会答应,只能死守。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

太平天国天京的失守,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洪秀全把重担交给了能力有限的李秀成,这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十八假权

【原文】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注释】

县:同“悬”,维系。

离娄:人名,古之明目者。

伊、吕:指伊尹、吕尚(姜太公),都是有谋略的贤臣。

韩、白:指韩信、白起,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

亚夫:汉代著名将领周亚夫。

【译文】

将领,关系着士卒的性命,操纵着战事的成败与否,也是灾祸抑或幸福的凭藉。如果君主不将奖赏和惩罚的权力交给将领,便好像束缚住猿猴的四肢,却要求它轻捷地腾跃;蒙住离娄的眼睛,却要他分辨青黄的颜色,这是不能够做到的啊!如果把奖赏的权力交给掌权的大臣,惩罚却不由将领做主,则人人贪图私利,谁还有作战的心情呢?那么,即使有伊尹、吕尚的谋略,韩信、白起的功劳,也不能保护自己。所以孙武说:“将领统军在外,君主的命令,可以不必接受。”周亚夫说:“在军中是只听将领的命令,不听君主的诏令。”

【心得】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古代战争,交用、通信工具落后,君主不可能随时掌握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为了胜利,随着战场情况的变化,前线指挥员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实施指挥。对于君主发布的不适合战场实际情况的命令,战场指挥员不能机械接受。

当然,在正常情况下,下级要服从上级,否则就不能统一意志,统一步伐,统一行动。因此,“君命有所不受”是有原则、有条件的,它决不能成为违抗命令的借口。《孙子兵法·地形篇》说:“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可以算是“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概括地说是“利合于主”,即以对整个战争全局有利为准。

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人民的生死。可见,一军之将担负的责任非比寻常,他掌握着士兵的生命,并操纵着战事的胜败。因此,要想取胜,必须给予将领绝对的权力,无论奖赏、进退,将领都必须有决定权,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不能干涉军中事务,这才能保证将领能自如地指挥军队。而作为将领,应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能由这样的将领指挥的军队才是无敌之师。

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领兵攻打扰乱边疆的突厥。在李靖的频频攻击下,突厥军队损失惨重,颉利可汗只得派人向唐太宗请罪,表示要归顺朝廷。

唐太宗大喜,一边派鸿胪卿唐俭到颉利可汗的驻地铁山去安抚突厥,同时又下令李靖率兵去迎接颉利可汗内附。李靖不相信颉利可汗真心投降,认为这是他收拢残兵败将、养精蓄锐的缓兵之计,一旦羽翼丰满,他还会再次起兵,或逃入漠北继续为患。但既然唐朝的使者已来到颉利可汗的牙帐之中,他一定会放松警惕性,以为唐朝不会再攻击他了。当即决定趁这个机会,选出一万精骑,携带20天的干粮,昼夜奔袭,决定将其彻底消灭。

颉利可汗见唐朝使者到来,以为自己的缓兵之计已经得逞,心中十分高兴,摆开盛宴招待唐俭,戒备也松懈下来了。这时恰好起了大雾,李靖利用大雾的掩护渐渐接近突厥的营帐。待突厥骑兵发觉时,颉利可汗已经来不及整军迎战,只能急忙翻身上马,落荒而逃。剩下的突厥兵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唐军消灭了,混乱中唐俭也安然回到唐军营中。

用兵贵在“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但李靖在攻灭突厥之战中,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很大,因为唐朝使节唐俭正在突厥人的手中。只是李靖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而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受到后人的非议。抱着“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坚定信念,他果敢地发兵攻袭,果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颉利可汗的如意算盘落空。

二十九哀死

【原文】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注释】

哀死:为感恩而拼死效忠。

【译文】

古时善于带兵打仗的将领,对待士兵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遇到困难危险,必身先士卒;有功劳,则退居一旁;见到伤兵,含着眼泪去安抚他:对阵亡士兵,怀着悲痛的心情埋葬他们;对饥饿的士兵,则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当士兵感到寒冷,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们;对有智谋的人,必依礼厚待;对勇敢作战的人,必以重赏勉励。假使将领能够做到这些,必然所向无敌。

【心得】

统帅是军队的表率。诸葛亮指出,作为一军之将,必须做到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体恤将士,奖罚分明,并能尊重拼死疆场的亡灵,只有这样才能在军中建立良好的威信,使士兵信服。这样的将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战斗,全军上下都能团结一心,每战必胜。

赵简子率领军队包围卫国的时候,卫国城池中不断地掷射出箭和石头。赵简子用犀牛皮制的大盾做掩护,躲在安全的地方,用鼓指挥大军。结果士兵却动也不动,赵筒子气得将鼓槌丢在地上,叹息道;“唉!我军士气,怎么会如此衰微!”这时其谋士独过脱掉盔甲说:“这是主公您的错呀!怎么可以说是我军士气衰微呢?以前先王献公,并吞了17个国家,使30国屈服,8战12胜,都是依靠晋国的人民。献公死后,惠公即位,残暴傲慢,纵情声色,于是秦国便随意地侵入我国,甚至已经入侵到了离都城17里的地方,但这样还不是靠晋国人民来防御?惠公死后,文公即位,围攻卫国取得邺地,城濮之战,5次大败楚军,成为天下霸主,用的还是晋国百姓。怎么说晋国军队没有勇气呢?这主要是您做得不够好,而不是我军士气衰微的缘故。”赵简子听后,马上丢下大盾,冲到阵前,再次击鼓下令冲锋。士兵们大受鼓舞,个个奋勇争先,最后终于大获全胜。难怪赵简子说:“与其甲车千辆,不如闻独过一言也。”赵简子取胜是由于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历史上许多战争的胜利都是指挥员以身作则的产物。

据《三国志·吴志·宗室传》中记载,孙策称霸江东之后,在建安四年,曾率兵西袭庐江太守刘勋,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仅很快攻克了庐江,也使得士卒们对这位江东之主更加忠心。此后,每次战斗中士卒们都拼死为其效命,在占领豫章之后,江东声势大振。战斗中身先士卒的孙策的确值得敬佩,但如果说到如何对待在作战中阵亡的英勇将士,就不得不提曹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