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诸葛亮兵书
10670200000027

第27章 附录诸葛亮与《诸葛亮兵书》(3)

诸葛亮在对战争的目的、军队的任务有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又明确指出,以义伐不义的正义战争必然胜利。正义战争,据道讨逆,必然胜利。他说:“据道讨淫,不在众寡”,“据正道而临有罪”则必胜。就是说,有道义的正义战争,可以少胜多,最终夺取天下;无道义的不义战争,即使有众多强大的兵力,最终也要失败。

四、讲究战法,巧于战术

诸葛亮既深通兵略,又精通战法。他的《作木牛流马法》、《八阵图法》、《兵法》等战术、战法,至今仍传为佳话。他观天文,察地理,通人事,故对战法颇有精论、妙用,于战术颇为讲究、运用,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第一、用兵乘势,因势求胜。

诸葛亮论兵法、讲战法,极为重视“势”的作用。他说:

“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欺,此用兵之势也。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于前,无敌于后,此用兵之势也。”(《便宜十六策·治军》)

用兵贵势。所谓“势”,就是突然爆发的打击力量,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如鹰击获物,江河决堤,高山滚圆石,不可阻挡,高屋建瓴,所向无敌。因此,用兵要审因、因势,因势利导,乘势取胜。

第二、奇正相生,刚柔相济。

诸葛亮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和孙子的奇正、刚柔、强弱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而主张以奇用兵,出奇制胜,做好奇正、刚柔的转化,战胜敌人。他说:

“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终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兵以奇正为始,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便宜十六策·治军》)

兵为诡道,兵不厌诈,以奇用兵,出奇制胜。奇正相生,循环无端,变化无穷,神妙莫测,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使“敌不知其所守”,“敌不知其所攻”,而我则能奇奇正正,左右相趋,前后相赴,如常山之蛇,灵活多变,首尾俱到。这就是以奇用兵。如此用兵,何患不胜!

第三、把握时机,乘机取胜。

诸葛亮认为,用兵乘势,因势取生,以奇用兵,以奇取胜,其要在以智用兵,只有智者,才能观察战机,把握战机,适时合变,见机而战,乘机取胜中,可操胜券。故他对“战机”、“机势”问题,甚为重视。他指出:贤者、智者、勇者,能见机而行,伺机而动,抓住战机,因机而胜,毫不犹豫,必然胜利。反之,彷徨犹豫,坐失良机,误失战机,必然失败。

五、选贤任将,因材而用

诸葛亮指出,将帅是国家的辅弼、利器,掌握着人的生死,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因此,他极为重视将帅的选拔问题。他在《将苑》等著作中,全面而精辟地论述了为将之道,择将之要。

关于将帅的重要地位、作用问题,诸葛亮作了精当的论述: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将苑·假权》)

将帅的职责,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三军的生命,战争的成败,祸福的转化,所以选贤任能,择材任将是建军的要务。基于这种认识,诸葛亮全面而具体地论述了为将、选将、用将的诸种问题。

第一,任将授权,有职有权。

由于将帅责任重大、身系民命,为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指挥才能,就必须授予全权,使其在战争中根据战场形势和敌我态势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对敌之策,所以不能规定固定的战斗模式而限制将帅才能的发挥。

第二,知人而用,择材而用。

将帅既重要,又责任重大,故要选择贤材而用,做到知人善任,贤者举之,有能者用之,不肖者罢之,无能者去之。

第三,任善用智,戒骄去弊。

诸葛亮认为,一个优秀的将帅应当是有智慧、有志节的人,而不是骄傲自恃、有各种弊病的劣者,所以他强调“将善”,“将智”,反对“将弊”、“将骄”。他要求将领要做“善将”,不做“恶将”。

第四,为将有情,爱兵如子。

诸葛亮指出,良将、善将,应当有人情,有爱心,体恤士卒,爱兵如子,身先士卒,同甘共苦,故他极为注意“将情”,并以此作为“为将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衡量将帅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诸葛亮在其一生的军国大计中,演出了许多威武壮观的场面,留下千古绝唱,至今仍令人传颂、敬仰。如七擒孟获,他以攻心为上,捉了放,再捉再放,直到孟获真心归顺。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志,而诸葛亮做的却是要对方心悦诚服,这也不能不让后人折服。

六诸葛亮的政绩

一、都江堰

《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

这份政令内容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二、佤族抗英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七诸葛亮的不足之处

用人上的失误

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对于人才的限制

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用兵上的失误

“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八诸葛亮著作

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悼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