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史
10664000000024

第24章 近代资产阶级文化(7)

梯也里(1795—1854年)被称为法国历史编纂学中的“阶级斗争说之祖”。他是一位反封建的斗士,曾担任过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他最早提出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来解释历史,并且他把阶级关系归结为财产关系。主要著作有《诺曼人征服英国史》、《第三等级的形成和发展史》等。米涅(1796—1884年)也是这一时期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其代表作是《法国革命史》,记述了自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4年拿破仑失败的历史。米涅也用阶级观点来阐述历史,他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原因,认为那是由于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的冲突导致的。

这一时期法国历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基性(1787—1874年)。他是一位学者兼政客,曾在“七月王朝”时期历任外交大臣、内政大臣、首相等职。代表作有《法国历史研究》、《英国革命史》、《欧洲文明史》、《法国文明史》等。基往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和阶级斗争这一客观事实,认为法国大革命就是第三等级反对其他两个特权等级(僧侣和贵族)的斗争。但他运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认为历史的内容和运动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

与基佐同时代的米细勒(1798——1874年)在19世纪法国史学中独树一帜,影响巨大。他认为:一部历史就是一连串波澜壮阔的人类争取自由解放的历史,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斗争场面写出来。他的代表作是《法国通史》与《法国大革命史》。

米细勒说他写《法国大革命史》的目的就是要使当年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志士仁人能在他的笔下“得到第二次的生命”。因此他的描述是极其生动的。而且米细勒有一个可贵的信念,即认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立志写人民的历史,后来被称为“法国第一位人民史学家”。

19世纪对历史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史学家兰克及其创立的兰克学派。兰克(1795—1886年)在史学研究中提倡“纯客观主义”。他认为:写历史必须“如其实在所发生的情形一样”。历史学家应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决不可由于政治上或宗教上的原因而党同伐异。他甚至认为历史学家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事实真相,而不是加以褒贬。兰克的代表作有《教皇史》、《拉丁与日耳曼各族史》等。兰克学派对历史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

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麦考莱(1800—1859年)。其代表作是五卷本的《英国史》。

麦考莱青年时代就蜚声文坛,他的著作以文笔华美见长,行文酣畅淋漓,引人入胜,传诵很广,在英国甚至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但麦考莱治学却不够严谨,甚至出于政治目的而不尊重客观事实。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形成,是19世纪历史学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20世纪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受它影响的史学流派有年鉴学派和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等等。

二十一近代科技与生活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次科技高潮。这三次高潮又随即引发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以蒸汽机为标志;第二次以电力为标志;第三次以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为标志。前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近代完成的,这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先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最终进入了工业化社会。

工业革命与工厂的建立18世纪后半期,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同时,在英国正进行着一场其意义毫不逊色甚至更大的革命,即工业革命。18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此后,机器生产逐渐扩展到采煤、冶金和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特别是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人使用和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和发展。工业生产也逐渐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传统的手工上场日趋衰落,新兴的生产组织形成——工厂兴旺发达。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生产关系发生着巨大变革。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工业革命”,也称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应用是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技术成就。蒸汽机的推广和各个部门的机械化,就更加需要数量多、精度高和规格统一的机器。刨床镟床、汽锤、镗床等工作母机先后被发明出来。19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诞生了。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蒸汽被用作动力古已有之。近代史上,法国工程师巴本(1647—1712年)为蒸汽动力技术的实用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1679年发明了“蒸煮器”(即现在的高压锅),此后,他又制成了单缸活塞式蒸汽机。与巴本同时代的英国工程师萨弗里和纽可门,为蒸汽机的改进和推广作出了卓越贡献。对蒸汽机的改进和改良贡献最大的是苏格兰人瓦特,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蒸汽机进行了一系列改良。经他改进的蒸汽机于1785年安装在诺丁汉舍尔纺纱厂,此后的数年问,瓦特蒸汽机广泛应用在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以及机器制造业等方面,工业革命进入新高潮。

伴随工业革命的进行,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开始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成为组织生产的主要形式。工厂与手工工场相比,变化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以机器为中心,生产工序的划分更为细致、精密、合理,工人的分工更趋于专业化,不同工种之间的协作要求更为严格;工厂的实质就是建立了专业化。协作化的集中生产体制。其次是工人身份的变化,手工工场时期的手工工人同农业还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其中部分人还有简单的工具或租种一小块土地。随着工厂的建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变成依附于机器的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工人同农业的联系被割断了,工人的劳动也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第三,工厂的产品是大批量面向市场生产的,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直接与密切。

1768年,R·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台“大机器”,需要很多人围着它转,世界第一个工厂诞生了,其规模达到400多人。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英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革命也加速了农业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引起了工农业产品之间交换规模的急剧扩大,农业更大规模地卷入商品经济。工业所提供的农机和化肥等生产资料又更新了农业生产的面貌,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普遍建立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现代工业的建立1870年后,许多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开始进入一个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通常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六十年代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1876年俄国物理学家布洛契可夫发明单项变压器,1882年法国物理学家德普勒发明远距离高压输电的方法,1885年美国物理学家威斯汀豪斯制成具有实用性的交流变压器,至此,三相交流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的电力系统臻于完善。电力做为一种新能源开始得到广泛应用。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方式,人类开始由蒸汽时代跨人电气时代。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从此电灯开始大量进入家庭。爱迪生还先后发明了留声机(1877年)、电车(1882年)等,电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讯事业的发展尤为迅速。继有线电报出现之后,电话、无线电报相继问世,为快速地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一又重大成就。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九十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从此,内燃机在工农业生产中日益成为重要的动力机械,而且内燃机的发明还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出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此后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进入了交通运输的新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和迅速发展,又大大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兴起。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现代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19世纪中期,英、德、法等国先后建立起一批生产磷肥和钾肥的化肥工厂,19世纪晚期,在英国大型水泥厂也开始建立。1857年,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染料厂在英国建成投产。八十年代初,人工合成药物也取得成功,阿斯匹林等药物已开始批量生产。与此同时,诺贝尔发明的安全炸药也开始批量生产。科学家们还采用化学方法,先后合成出一些新材料。如六十年代德国和美国先后人工合成了第一种化学塑料赛璐珞,并开始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