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分管事七分管人
10629200000035

第35章 恩威并施,管人要一手软一手硬(2)

大卫第二天果真上班了,他酗酒的坏习惯也从此克服。不仅如此,在随后的一次劳资谈判中大卫站在保罗的一边,给了保罗有力的支持,大卫还劝说了工人们,让工人们像往常一样和气地与工厂签订了合同。

宽容并不代表无能,而是一种高明的管理策略。如果你能宽容地对待下属,既可以消除当事人的尴尬,更会增加下属对你的敬佩,融洽你们之间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与下属保持适当距离

在领导与下属相处时,要记住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若距离太远,“可望而不可即”,让人“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神圣得不可接近”,似乎也没人买账。

无原则地接近往往会适得其反。“与群众打成一片”是许多人喜欢标榜的。但是不是距离越近越好?也不是。

首先,人都有这样一种惯性,即“得寸进尺”。你要是对他近乎些,久而久之,他便会由最初夸赞你这位领导没有架子,工作作风好,进而和你称兄道弟,不分里外、上下、轻重,甚至有可能得寸进尺。比如一位服务部的经理小陈就是与手下人打得过于火热,后来每一次分配工作,手下人竟然都要跟他讨价还价一番,搞得小陈自己相当被动。

其次,一般人都有“宰熟”的心理。生人或接触有限的人,因为摸不清底细,便不敢轻举妄动。没有了距离,大家相当熟悉,从生活习惯到特长爱好,了如指掌。根据你的喜好投你所好也好,知道你的弱点采取相应对策也罢,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眼中。如此一来,你由领导成了被监控的对象甚至被利用的傀儡。

领导可以一直以“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形象出现。这样下属可以比较自由地向其反映各种情绪,也可以流露一些情况,还可以在非正式的场合称呼随便点。但是,绝不允许他们没有上、下级观念,也不允许他们过于放肆。得让下属清楚,领导永远是领导,无论领导多么和蔼可亲、多么平易近人,那也是为了更方便地开展各种工作、实施各项措施。领导艺术的高明、巧妙,只是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他是一位领导的事实。让下属感觉到这一点,既有利于自己决策的平稳展开,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领导者个人深入群众、深得人心,同时又有工作魄力、业务能力的良好形象。

在下属面前要适当表现“身份”

领导跟员工在一起时,要适当表现自己的“身份”,在办公室里与员工相处,别人应该一眼就能瞧出谁是员工,谁是领导。如果你不能表现出这一点,那么,你这个领导就是失败的。

你虽然不必过于矜持,但要让你的员工起码意识到,你是领导。这样,即使是活泼、轻佻的员工也不至于去拍你的肩膀,或拿你的缺点肆意开玩笑。他们在你面前会小心谨慎,会看你的脸色行事。当你们一起离开办公室时,他会恭恭敬敬地把门打开,让你先行。

作为领导,要保持自己的威严,在无形中造成员工对你的尊敬之意,会为你的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员工会处处小心——至少在表面上尊重你的意见,当他们执行任务有困难时,会与你商量,而不会自作主张、自行其事。

领导要注意自己的讲话方式,在办公室里跟员工讲话,一般要亲切自然,不能让员工过于紧张,以便更好地让对方领会自己的意思。但是在公开场合讲话,譬如面对许多员工演讲、作报告,要威严有力,有震慑力。

但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领导讲话都要一是一,二是二,坚决果断,切忌含糊不清。

跟员工交谈,即使员工一方处于主动,领导听取对方谈话,也切忌唯唯诺诺,被对方左右。如果对方意见与自己意见相左,可以明确给予否定,如果意识到员工意见确是对企业对自己有利的,也不要急于表态。

多思考,少说话,也可以以“让我仔细考虑一下”或“容我们研究、商量一下”来结束谈话。这样,在回去之后,员工不会沾沾自喜,而会更加谨慎,领导也可以利用时间从容仔细考虑是取是舍,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领导的权威,总比草率决定要好。

行为是无声的语言。很多员工与领导直接交谈、交往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了解你往往是远远地看到领导的一举一动,或通过其他一些材料,员工们会根据每一个较小的事情来判断领导。

作为领导,当你显示自己的身份时,你是将办公室的门敞开还是紧闭?当你走出办公室如何与员工打招呼,你如何接听电话?如何回复来信?每一个细节都会映入员工的脑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在向员工们传达了自身的一份信息。

行为有时比语言更重要,领导的身份权威很多往往不是由语言而是由行为表现出来的,聪明的领导尤其如此。

用监督保证命令的权威性

领导向下属下达命令后,并非没事了。信任下属当然有必要,但领导还需要用监督来保证命令的权威性。所以,领导即使在日理万机、分身无术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监督的权力!

为什么有许多命令或指示下达后总是受阻呢?就是因为领导没有监督命令的执行情况。就像这种情况:你发布一条命令,大家听明白了,你笑了,感到心满意足,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很棒的事。你回到办公室,端起茶水看早报,一切顺利,天下太平。你认为,这期间,事情进行得很顺利。你的命令被执行得适当而迅速,可以高枕无忧地去钓鱼。事情能是这样吗?不会的,绝对不会的。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没有检查监督的命令就不称其为命令,只是一种美好的想法。要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你的命令就必须得到认真贯彻,必须自己亲自去检查工作,因为下属不敢忽视上级的检查。不检查总会有疏忽!检查一个人的工作,以便督促他能够很好地执行命令,但也不能伤害一个人的感情,所以这也是一种艺术。监督过度会毁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监督不够对执行命令也很不利。要监督还得考虑不要引起被监督者不满的最好方法是:随时到工作现场走走、看看。你的露面对于能使一个人保持紧张的工作状态起着有力的督促作用。

怎样检查下属的工作并且知道他们是否认真工作了呢?下面的方法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你可以每天专门拿出一点时间检查工作。每天都要检查所管辖的工作的一部分。但不要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检查同一内容。要变换时间,也要变换检查的内容。有时在上午检查,有时在下午检查,如果要是两班倒或者三班倒的话,夜班时也要检查,不要让任何人处于监督之外。

你还可以在检查工作之前,仔细思考一下要检查的重点,那样你就不至于白走一趟,下属们也不见得能对付过去,你总要表现出很内行的样子。最好你每次检查的内容不要少于3点,但也不要多于8点。每天都要有变化,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把全部工作程序和工作任务都检查到了。

你需要有选择地检查。你在检查工作的时候,不要泛泛地检查,要有所选择地检查几点,其他方面就不必看了。不要想在一天里把什么都看到,实际上也做不到。这种检查制度要坚持下去,不要让任何事情分散精力,也不要让任何事情打断例行公事。这样,你所管辖下的整个工作都会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同时,你在检查时要有主见。检查时要按照自己选择的内容进行检查,而不是按照下属提供的内容进行检查。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主见,那你就可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时刻不要忘了谁是检查者,谁是被检查者。

你要永远越过权力的锁链。这一点是毫无例外的。没有任何类型的检查是会令人满意的。不要问你下属他们工作得怎么样,你知道他们会怎么回答。你必须亲自下到基层去,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想知道的事情。作为一种礼节,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员肯定会跟随着你,但你不要问他任何问题,而要对他管辖下的人提一些问题,这是能够得到直接回答的唯一途径。

你要多问问题。要记住,检查工作是为了更多地了解情况,而不是让别人了解你。所以要多问,细心听取回答。让下属告诉你他们怎样改进了自己的工作,毕竟大多数的人还是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的。

要重新检查你发现的错误。如果不能采取必要的行动改正你曾经发现过的错误,那么这样的检查就没有价值。既然发现了错误,就有必要重新检查。为此要建立一个制度,要对你下达的改正命令实行监督,以便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切记,一个命令如果缺乏监督和检查,那么和没有这个命令毫无区别。

总之,领导在向下属发布命令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乱发布命令,不用傲慢的态度发布命令,发布命令时要会替下属着想。发布命令之后,隔一段时间就去了解一下命令被执行的情况,至少做到:统一观念,集中精力,有序工作,明确方向,逐步完善。命令是使企业上下一致、同心协力的规范措施,理当重视,否则你就易失去领导的权威。记住,命令就是权威,权威服务于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