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胜在制度赢在执行
10628800000045

第45章 监管到位,消除腐蚀制度的“蛀虫”(2)

第二,或许你可以由他先提出来。对付想跳槽的员工,最好的办法是由他提出辞呈。让他体面地离开公司,总比你直接下逐客令要好。比如,在解雇他时,给他发放一定数额的离职费,并且给他在其他的公司找一个适合他做的工作,对你的所作所为,他会一辈子永记心中,不会到处对你解雇他而说三道四,败坏你的名声。其实安排某人主动提出辞职,并不是件复杂难做的事。但也不能太随便,应注意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方式。最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是这样的:“鉴于我们公司业务的特殊性,我认为你在公司这样长期做下去,显然对你对公司都不太合适,公司已决定,你应离开公司另找工作。但是什么时候离开,怎样离开,还没有正式决定下来,请你先考虑一下,然后我们再交换意见。”这样简单而直截了当的谈话,将会取得你预想的结果。

第三,让别人来“聘用”他。有的公司碍于当时聘用人的后台关系,或其他难以言明的因素,不便直接下令让某人离开公司,总是说服别的公司接收此人,并让这家公司主动找该人联系工作。当此人被该公司“聘用”后,自认为是自己的才华被领导看中而被挖走的,对于“聘用”之中的一切都始终蒙在鼓里,根本不知自己是被原公司体面地“开除”的。

第四,为他找到合适的位置。有些员工虽然诚实肯干,但是碍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适应能力弱等原因,不太适应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比如,公关部的某公关先生对于结识发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有一定能力,但在其他方面却毫无办法,并且常常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里如何安排他为好,是解雇还是降级使用,必须认真研究。常用的处理方法是,把他调到另一个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上去,或许到这个岗位,他会干得更好。关键是找到这个适合他的部门。

第五,果断处置不手软。对任何公司和领导来说,开除或解雇员工,总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因为这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公司存在的某些缺陷或不足之处。但是如果解雇的是一个存在一天,对公司就为害无穷的“捣乱分子”,则没有一点值得留恋的。某公司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公司的背叛者。这位A先生在业务额不能完成、资金无法收回的情况下,想离开公司一走了之。临走之前,公司得到情报说,他准备将公司的客户和业务,以及有关公司的商业秘密的档案资料一并带走。为了不打草惊蛇,公司营销部特地在他离开之前安排他出差,为洽谈一笔新业务拜访客户。当他离开办公室后,公司派人查封了他的办公室,取走了属于公司的一切档案资料,当他回到公司时,交给他的是一张解聘书。这种做法并没有一点算计员工之嫌,对于这种人只能当机立断,否则他阴谋得逞,公司将后患无穷。只有这样,你才能彻底排除纵容下属、姑息养奸的可能。就像舞台上总会有一个两个丑角,领导的下属里面也并不全是忠诚之辈、老实之人,肯定也会有一两个类似于丑角的人。有一双火眼金睛的领导当然能很容易地辨认出来,但偏偏不少领导都有近视症,或是本身不正,有徇情谋私之意,带点歪门邪气。

加大监管力度,谨防“蛀虫”孳生

2003年,微软公司的一个内部“蛀虫”被捕。这个名叫理查德·格雷格的员工通过微软内部的购买系统,低价购买并转售了价值1 700多万美元的软件,自己从中侵吞差额利润。

25岁的李方林,大学毕业后经熟人介绍到合肥一家私营企业工作。由于是熟人介绍来的,公司领导对其比较信任,让其负责为客户办理按揭贷款和保证金缴存等重要事务。工作一年后,李方林开始利用公司管理上的漏洞(公司对其没有具体的报账要求),将单位委托其存入银行的客户保证金私自取出占为己有,甚至有时候根本不把客户保证金存入保证金专用账户而直接侵吞。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李方林侵占公司客户的保证金达32万余元。虽然李方林因职务侵占罪而受到了法律的惩处,但公司却遭受了很大的损失——32万余元的客户保证金被其挥霍一空,其家人也无力为其偿还。

“加大监管力度,深挖销售仓管用人“蛀虫”,用人坚持有德,欠经验应培养,无德有才不用,有德有才重用;拨正销售方向,杜绝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掌控市场主抓广告堆头促销,拉动买者带动卖者促进销量。”这是2008年椰树集团的春联。

由此我们看出,企业内部的“蛀虫”已经不是捕风捉影的事,而是实实在在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贪婪是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动下,总有人愿意铤而走险。无独有偶,去年全球第二大零售业巨头家乐福集团也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内部的反腐风暴。从2007年6月25日至8月1日,家乐福北京CCU及7家门店进行调查。经查,包括12名供应商在内的22名人员被北京警方传唤,其中8名家乐福经理被警方正式拘留,被拘留的原因是涉嫌收受供货商贿赂。在国内零售业,采购领域的灰色交易一直大量存在且极难根除,下至收货处的保安、收货员,上至采购员、店长,都不同程度地涉嫌灰色交易。

不同的岗位,存在不同的“蛀虫”,企业的“蛀虫”除了前面提到的仓管“蛀虫”、采购“蛀虫”外,还有财务“蛀虫”、销售“蛀虫”、用人“蛀虫”、生产“蛀虫”等。“蛀虫” 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蛀虫”的敛财手段也日益高明。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那么企业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内部腐败呢?

(1)加强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建立持续性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自我评估、改进措施等。

还要强化企业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提高对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认识,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善严密。

(2)重奖重罚制度,贯穿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重奖重罚”不但会激发广大员工、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也激发了员工们对监督工作的热情,真正地做到了“奖到人心动,罚到人心痛”。许多案件的揭发都来自员工的举报,对举报人实施“重奖”的措施,是揪出“蛀虫”的有力手段。“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蛀虫”也起到了震慑作用。在制度建设上,“出现问题先重罚,罚出制度完善”,这对于完善制度,细化管理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3)“事后追究”机制。在建筑行业,设计和施工对建筑物的责任是终身制的,“事后追究”机制有利于企业中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效地防止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行为,对于那些想捞一把的人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4)“要事业,不要人情”“工作上讲原则,生活上讲朋友”。在用人问题上,不讲人情,不讲朋友,坚持“一重用,十不用”的用人原则,把好“选人、用人、励人”三道关。针对一些特殊岗位实施特别管理办法,如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实行轮岗制衡;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或核心技术等关键岗位员工的离岗有限制性规定;对易腐关键岗位(如采购、营销等岗位)实施重点防范等措施。

“蛀虫”虽小,影响甚大,过去国企体制障碍限制了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随着企业的改制,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给各项制度的实施扫清了障碍,使得“蛀虫”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是防治“蛀虫”工作是长期的,要常抓不懈,让“防蛀”成为一种常态,谨防“蛀虫”孳生,同时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企业的“防蛀”能力 ,让企业根深叶茂、蓬勃发展。

建立防止“家贼”的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