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
10627600000024

第24章 决不甘于平庸(1)

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

人们常说,起点决定终点,其实这话并不正确,至少是很片面的。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态度占85%,知识和智力只占15%。"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有一个著名的2.18分理论:人的智商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他认为从对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来看,智力因素占40%的权重;在智力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比中,知识占40%的权重;知识又分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占40%的权重;书本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又占40%的权重,由此便能得出这样一个分值,如果你在学校的总平均分为85,在学校学习所打下的底子,不过是1×40%×40%×40%×40%×85≈2.18(分)。

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基础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实际呢,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能量给封杀了。

我们先来看NBA球星博格士的故事:

几年前,许多人喜欢看NBA的夏洛特黄蜂队打球,特别喜欢看1号博格士上场打球。

博格士身高只有1.6米,在东方人里也算矮子,更不用说在即使身高两米都嫌矮的NBA了。

据说博格士不仅是现在NBA里最矮的球员,也是NBA有史以来破纪录的矮子。但这个矮子可不简单,他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精准,甚至在高个队员中带球上篮也毫无所惧。

每次看到博格士像一只小黄蜂一样,满场飞奔,心里总忍不住赞叹。我想他不只安慰了天下身材矮小而酷爱篮球者的心灵,也鼓舞了平凡人内在的意志。

博格士是不是天生的好手呢?当然不是,而是意志与苦练的结果。

博格土从小就长得特别矮小,但他非常热爱篮球,几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篮球场上玩耍。当时他就梦想有一天可以去打NBA,因为NBA的球员不只是待遇奇高,而且也享有风光的社会评价,是所有爱打篮球的美国少年最向往的梦。

每次博格士告诉他的同伴:"我长大后要去打NBA。"所有听到他的话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有人笑倒在地上,因为他们"认定"一个1.6米的矮子是绝不可能打NBA的!

他们的嘲笑并没有阻断博格士的志向,他用比一般高个人多几倍的时间练球,终于成为全能的篮球运动员,也成为最佳的控球后卫。他充分利用自己矮小的"优势",行动灵活迅速,像一颗子弹一样,运球的重心最低,不会失误;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投球常常得手。

博格士不怕人嘲笑,也不计较自己的身高,他能够巧妙地把自身的"劣势"转换成"优势",所以,创造了自己的奇迹!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达尔文上学时,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罗丹在父亲眼里是"白痴",在老师眼里前途无"亮",艺术学院考了三次也没考进。爱因斯坦四岁才说话,七岁才认字,老师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理,满脑子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们在嘲笑面前依然保持自我,保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依然拍着翅膀飞啊飞,依然在心底里对自己说"我行,我可以",这是他们从众人眼里的庸者变成世人眼里的伟人的重要原因。

大量深入的研究表明,聪明并不必然导致成功。最聪明的人往往并不是最有成就的人;最有成就的人,也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成功最需要的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品质,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哪怕是笨鸟,也可以先飞。就我接触的不少青年教师而言,他们的致命弱点恰恰是不想飞、不肯飞,他们躲在公办体制这顶大伞里,怕外面的风雨,怕太阳的炽热,怕路途的坎坷,怕寒风的凛冽,怕秋雨的狂暴,怕黑夜的漫长,怕身心的疲惫,怕失败,怕出丑,怕这怕那,到最后,人生都淹没在"怕"的海洋里了。

请记住另一个成语:勇者无敌。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勇敢面对;请你开课,你勇敢地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交给你一个所谓的乱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因为,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此刻,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接受了几次工作的挑战?

请从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懒惰中走出来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将来;你现在怕吃苦,到头来吃一辈子苦。生物学家做过一项实验:同种生物放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一种是非常舒适的环境,一种是要通过努力才能取得食物的环境,结果永远是生活安逸的生物不是早死就是病死,而在恶劣环境下的生物却过得非常快乐而且长寿。人也是一样,凡是那些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都是比较坚强、有活力并能取得成功的人。从现在开始"起飞",还不算晚。从现在"起飞",你的教育生涯一定能够精彩美好。

我们说"能",我们总能

有位语文老师很自卑,他说他不能讲一口流畅标准的普通话,也不能潇洒自如地画小桥流水人家;他说他制作和运用多媒体不也熟练,也不能像某些很有表演天赋的老师那样,逗得学生满堂笑。他觉得自己有这么多缺陷,这辈子怕注定只能做一个很平庸的教书匠了,永远成不了优秀教师。

这位语文老师其实不是平庸,而是缺乏改变平庸的主观信念而已。

有位心理学家做了如下一个实验,以研究主观信念对人们行为的作用。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里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房子里的一切,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里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是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能力低下、力量薄弱,而是缺乏成功的信念,对成功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就败下阵来。当消极的信念产生后,对于未来就不敢有任何希望,一生也就只能平庸地过去了。

因此,请相信世界上没有我们不能做的事情。世界上最伟大的事都是由人做出来的,而他们事先并不知道自己能够做到。虽然他们事先不知道,但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仍然前进,并且做到了。

20世纪40~50年代,美国的报纸报道过一位男子晋升为海军少将的消息。还在任初级军官的时候,他因为得了癌症而被解除军官职务。他和癌症大战一场后活了下来。医生告诉他只能再活两个星期,但是在他坚定的努力下,治疗收到了效果,他的病情给制服了。

这个人一生的努力就是要做一名美国海军军官,但是因为有得过癌症的记录,按照海军的规定,有关方面告诉他"根本没有复职的希望"。但是他继续奋斗,最后得知只有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才能够使他回到海军。因此他就促使国会通过法案,并且经由杜鲁门总统签署而成为法律,使他能够获任海军军官。

这位军官就是欧文·罗森柏,后来晋升为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少将司令。

罗森柏将军永远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且拒绝认为有他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这一切都证明,一个人可以掌握住生命中的不可能,并且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有些人太容易接受失败,另一些人虽然一时并不甘心,但是麻烦和挫折消磨了他们的志气,最后也就倦怠了、泄气了,进而放弃了奋斗。只有具有深厚信心和充分勇气的人,才能历经人生艰苦的战斗,获得最后胜利。

下面是美国国际新闻社比亚·詹森的故事,虽然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是"能做到"的原则是相通的:

当时我在欧洲的一个大城市,是美国合众国际新闻社的全职记者;我没有经验,总是担心无法达到那些年长而坚韧的男同事们的期望。一天,披头士合唱队要来我们市了,而上司居然派我去报道他们的新闻(我的上司不知道他们多么著名)。那时他们可是欧洲最知名的乐队,仅仅是他们的出场就会使成百上千的姑娘晕倒!

新闻发布会令人兴奋,而我也兴高采烈。但是,我觉得我需要一些更丰富、更耐人寻味的消息,能登上头版的新闻。我决不能浪费这个机会。当时,我心中有一股冲动,认为自己一定能够亲自访问他们,我没有想到失败与拒绝,我认为我能成功。

我走向旅馆大厅,拿起话筒,拨了他们的号码,他们的经理接的电话。我自信地说:"我是美国合众国际新闻社的比亚·詹森,我想与披头士他们谈谈。"让我惊异的是他居然爽快地说道:"上来吧。"

我战战兢兢地进了电梯,上到总统套间,就好像中了大奖似的。我强忍住自己的不安,装得像个世界级的一流记者。我们一起又笑又听又写,采访取得了极大成功。

我的报道登载在第二天国内大报的头版;而对每个披头士成员的更详细采访,则作为特写登在随后几天世界各大报上。当其后滚石乐队来的时候,他们把信件发给了我--一个年轻的没经验的女记者。我用了同样的方法,而且同样也很成功。

很快我发现,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能获得成功。于是,在我脑海里形成了这样的观念,我相信任何事都是可能的,我们说"能",我们总能。有了这种方法,我总是能得到最好的新闻,我的记者生涯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说"能",我们总能。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能成为优秀,能取得成功,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努力;才能正确面对困难,笑对挫折;也才能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斗志,感动他人、影响他人。这样的人,自然能够站上成功的峰巅。

要成为优秀教师者,请先对自己说"能"吧。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在现实生活中,大事都是由小事构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即使让你修建万里长城,也得一块块砖地垒,不做小事,又何来大事成功呢?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做不了小事,又如何做得了大事呢?小事都做不好,别人又岂能相信你具备做大事的能力呢?又岂会把担当重任的机会给你呢?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古人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认真做好每个细节,这样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和《开心词典》的著名主持人王小丫,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分到一家经济类报社当记者。可她万万没有想到,报社领导把她分配到通联部去抄信封。整整三个月,她都是在桌案上与信封为伴。

当时王小丫感觉失望透顶,她不明白大学毕业怎么就干这个谁都能干的写信封工作啊?虽说一时有些想不通,可照样好好干。然后,她对待每次抄写信封的任务都是非常用心地完成。三个月之后,她写信封写得又快又好,一个人的工作量抵得上别人的三倍。

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领导看她表现十分突出,就主动地问:"想不想干点什么其他工作?"

从此以后,她先后成了文摘版、理论版和副刊的编辑……

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我们每天做的就是这样一些小事:

教育无非就是做这样的小事,也正因如此,每一个教师只要投入地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国教育的事业做得让社会满意。

教育是培养人的大业,但是,正如飞机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是由几万个小零件组合起来的一样,人的培育要靠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做,这是一个大量的做小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不可能有"速成班",教育不可能三个月、三年培育出巨人来。回头想想,教育留在脑海里的,只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和细节。每天你微笑着对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脑袋,每天你都和孩子亲密地接触一下,每天你都准备好了去上课,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样,每天你都记下教育的轨迹,每天你都认真做着这些小事,几年后,你肩负起学校发展的重任,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这样一个和平昌盛的年代,教育对于99.99%以上的一线教师来说,真的没什么伟大的事情等着你去做。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谁能把小事做好,做到位,谁就是这个时代的教育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