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
10627600000014

第14章 教书更要育人(1)

教育,先要教会人生存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多数动物相比,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和大多数动物相比,人的本能相对匮乏。我们知道,大多数动物出生后很快就能独立生存,其生存能力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是本能的。可是人类初生时,孱弱无力赤身裸体,除了会吸奶会睡觉,几乎没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而要获得生存能力,这个过程相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很漫长:十个多月后才会站立,才会逐渐蹒跚行走,十多年后才会思索,才会逐渐获得生存能力……而这些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获得。所以,教育的诞生,是人"缺陷性"的本质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教育最本真的意义就是教人具备生存能力,就是教人学会如何活着。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教育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比如成为传递社会文化的工具,成为统治者统治他人的工具……但是,无论如何发展,教育的本意没有变,也不应该变。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说,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创造人、发展人、完善人;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起来,使受教育者发挥出自己的天资,并且能够自己决定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在我国,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教育说得更具体的就是我们进行教育的目的,我们培养的各种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凡此种种,还是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一句话:教育,是教会人生存。全面发展不是可以更好地生存吗?发展人、完善人,不是可以更好地生存吗?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一个"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的人,一个"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他的人生岂不更是一个完美的、高质量的人生?而一个人很好地生存了,自然也就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更好地体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当然也就更能反馈教育的功能……

我想,教育的本来意义莫过于此吧。

可是,曾几何时,教育变了模样?从以校园围墙为标志的学校教育出现后,从考试制度出现后,教育就从内容到方法,逐渐远离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世界,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考试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教育逐渐就成了文化学习的代名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提到教育,只是认为:上学阶段,人们才与教育发生关系,离开了学校踏上社会,就不再与教育沾边了。有些时候教育几乎成了考试的代名词了,教育的目的被扭曲为:为了考试,为了升学。

当教育变成了这样的"面目",它离"教会人生存"越来越远了:受教育者每天被强迫着背诵"之乎者也",被催逼着演算各种公式,还要做永远做不完的试卷,迎接永远考不完的大小测验……十年寒窗,装了一肚子的"知识",可是走出校门,被子不会叠,衣服不会洗,屋子不会收拾;不会自我推荐,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解决工作难题;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看到机会没有能力争取,拿着文凭却满街瞎转;未就业先失业,未上岗先下岗,未立世先辞世……我们教育的缺陷还不明显吗?

有人说,该把学生直接叫考生,该把学校直接改为考试辅导站,我觉得这种说法还不算太夸张。到学校里看看,我们的学生每天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围绕考试的,学校每天忙碌的,唯一的重心也是为了考试。考试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成为考试制度的附庸;考试的胜利即是教育的胜利,拿到高等学府的录取通知书,即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胜利。

如此学生,如此学校,如此教育,何谈生存与发展?

违背了教育的本来意义,看看我们的学校能为社会输送怎样的人才。

我们先把学校教育出来的人分为两类:一是过关斩将、挤过独木桥甚至拿到硕士、博士文凭的胜利者,一是被一轮轮考试淘汰出局的失败者。失败者在公众眼里,自然算不上人才,在这个唯学历是从的时代,缺少学历这个敲门砖,这些失败者要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自然困难重重。而且,从上学第一天起就被灌输"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的理念,当一朝被宣告淘汰出局,其心理落差有多大可想而知,很多人的心灵甚至被扭曲。带着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生活,能否有高质量的人生,能否充分体现自身价值,都让人捏一把汗。

而那些"胜利者"就一定成为人才吗?如果按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他们该是真正的人才吧。因为,人们通常把成才与受教育程度联系在一起,高学历的属于高级人才,低学历的属于低级人才,那么没有学历的自然不是人才。

有的人学历很高,可能力却很低(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创造力很差。对着书本可以一套一套的,可是一旦投身实践中,在现实的工作和科研中,即便是双硕士、双博士学位,也如小学生似的无所适从;有的人仗着自己的高学历,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意做,晃荡徘徊,最后一事无成;有的人除了应付考试的本领之外,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存在严重缺陷,踏上社会甚至连普通的工作都胜任不了;有的人不能适应学校以外的生活,不能承受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压力,不能接受挫折和不如意,不能经受各种打击……患上各种心理疾病者有之,自暴自弃不能自立者有之,漂泊不定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者有之,甚至轻生者亦有之……

这样的人,我们能说是人才吗?

正是因为现代教育已经背离了它的本来意义,所以才有了对人才概念的谬误,才有了不切合实际地过分追求高学历,甚至不择手段地谋求高学历,乃至伪造假学历、假文凭的现象……也才使得孩子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把学习看做一件痛苦的事情;也才使得家长们为孩子考不上大学犯愁,为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犯愁……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该停止对教育意义的扭曲了,否则对受教育者,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还教育的本来意义,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人可尽其才。

当然,作为执教者,让我们完全放弃分数的束缚,只考虑如何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有两点,只要稍加注意,应该都能做到。

第一,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学会的东西拿来用。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着重强调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创造财富的思想。他在《学与术》中讲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浮力,此物理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治疗疾病,则医术也。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互关系,凡百皆准此。"这番话很精邃地点出"学是为了用"的道理。

所以,作为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尽量少想一点:这些内容与考试有关吗?为了加深记忆,不至于到考试的时候忘了,这样类型的题用不用再多做……而是多结合实际,让知识变得活起来,而不是成为分数的另一种表示符号,那么你就已经在还原教育的意义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知识教死了,不仅要把知识作为一种财富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有位老师对我说过一件真实的事情:

我曾经"有幸"听过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课,这个老师给学生讲解修辞手法,先是详细地为每种修辞手法下了定义,然后告诉学生每一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以及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接着,就要求学生反复背定义:什么叫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什么叫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甚至还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背诵比喻的三要素,什么本体、喻体、比喻词,让学生反复念叨"明喻就是甲像乙","暗喻就是甲是乙"……听得我头都大了,不知道那些学生的头脑是否还能保持清醒……

当然,这是前几年的事了,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想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该再有了。但是在我们的老师当中,还是大量存在着只是强调理论本身,忽视理论运用的现象。所以,建议大家经常想想这句话:知识记住了只是知识,既记住了又能运用,才是力量,才是财富。

第二,做到让学生学以质疑,学以创新。

传授知识--接受知识--运用知识,这还只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属于最基本的层面。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要求我们不能只是一成不变地接受既有的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在继承既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也就是说,在"运用知识"后面,还应该有一个"创造知识",以传承给后人,如此,教育才算是发挥了完整的作用。

创造性,是人思维的功能之一,我们教师面对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学生,不可以忽视他们思维中的创造功能。不可以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们接受知识,而忽略了调动他们思维中的创造力,在接受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学会创新。如此,当我们的学生把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勤于思考,提出新的理论,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他们就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了。

行文至此,不妨说得更诗意一点:教育是什么?教育是阳光,驱逐人类的蒙昧,引领人类走向光明。教育是什么?教育是雨露,滋润幼苗健康成长,育树成林育木成材。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希望,是未来……

要使教育真正和这些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最基本的一点:还教育的本来意义!那就是--先教会人生存。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有一位小学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可能是大多数教师都曾经历过的事:

小学语文第九册有篇课文《给予是快乐的》,讲的是保罗把自己得到哥哥所赠的圣诞礼物--汽车的快乐给了小男孩,让小男孩坐上车兜风;小男孩想的是,要是自己也能给瘫痪的弟弟送辆车以让其"亲眼看一看圣诞橱窗里的那些好东西!"课文让人强烈地产生一种感动,涌出给予的冲动。在课文结束时,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过给予的快乐吗?"学生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那天放学,突然下雨了,我带了两把伞到校,马上就借了一把给同学,我感到很快乐。"另一个学生说:"夏天,烈日炎炎,民警叔叔在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看到叔叔们大汗淋漓,我马上买了一个大西瓜送给他解渴,我感到很快乐……"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我不禁皱起了眉头:也许孩子们说的是真的,但有没有一个孩子上学会带两把雨伞?主动买西瓜送给值勤民警的似乎也很鲜见,隐约中我有一种感觉:孩子是在编故事,是在讲一些并未发生的事情,然而却讲得煞有介事,毫不脸红……

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追溯到作文教学的弊端上来。现在,学生生活比较单调,拘囿于课堂使他们很难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写起作文来,源于生活的东西就比较少。怎么办?市面上作文书很多,家长和老师以为,那些文选上的作文都是"范文",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学生都可以去模仿。于是,这些本本就成了孩子们的案前书、枕边书,每天读几篇,脑中便有了些许"积累",写起作文来,这些"积累"便成了作文材料的"源泉"。打开学生作文本,所涉内容"似曾相识",题材撞车的很多,弄得老师评讲作文时不敢读优秀作文,因为说不定这篇佳作就是一篇"赝品"。有人对作文上的这种现象不以为然,认为写作文从模仿开始,题材的借用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甚至认为"编造"是一种想象,想象是写作成功的翅膀。殊不知这种"宽容"副作用相当明显,明显到孩子写作文就想到编故事,进而甚至说起谎来"从容不迫"了……

文风就是"人风",文品就是人品,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观点。如果写作上的积弊迁移到做人上来,那就真正很危险了。由此,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单就学科的技巧进行教学,而要超乎学科、立足做人高度思考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作文教学而言,除想象类作文外,我们要把让孩子"说真话、叙真事、吐真情"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让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如果学生缺少生活积累,就要教给他深入生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挖掘生活的本领,从而让学生努力成为生活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虚拟"。

新课程倡导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人的第一步是要"求真"。陶行知老先生有句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要真正实现"求真"的境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学校的所有工作,教师的所有行为,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学科教学,无论是开展活动还是进行家访,无论是学科竞赛还是考试考查,我们都要奉"真"为圭臬,坚持不掺假、不搞虚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而我们老师为人师表,更要真情地投身教育、真心地关爱学生,以心换心,以情融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勤学上进的好学生。

记住,优秀教师应该是一个求真的教师。

遵从学生的性情

新华网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

在武汉市举行的"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中,有3000名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等形象。这次比赛的小学五年级作文题是"给我一点时间"。记者在"楚才杯"组委会,发现五年级4200份考卷中,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的题材--被妈妈逼着整天"培优",学习压力大,期望妈妈给自己一点时间。

孩子们被妈妈逼着赶场"培优"、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

3000考生不约而同地"妖魔化"妈妈,现象的背后,透露出学生面对家长们强迫"培优"的无奈,显现出畸形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为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中国的孩子被夹裹在这种潮流中,失去了自由天性,失去了自然发展,一切都被设定,一切按照程序进行,渴望拥有的快乐童年却被抛在了一边。

这里面,便有着对生命和性情压抑的影子。这种压抑的由来,是中国传统文化背负着沉重的责任,而教育要承受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