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家的畏惧
旧金山有一位主任检察官,他现在是一位繁忙的演说家。他的工作表现杰出,被人看好为明日之星,因此常受到各种团体的邀请。但是他辞谢了好多组织的邀请,就如同大多数人一样,当时的他畏惧演说。因此,他必须推谢所有的演说邀请。
他回忆道:"以前,即使是出席会议,我也总是坐在最远的角落,而且从来没有站起来说过一句话。"
他知道这个问题阻碍了他事业的发展,并常常令他因焦虑而失眠,他知道自己必须采取行动,解决这个沟通的问题。
有一天,这位检察官又接到他高中母校的演说邀请,他立刻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多年来的努力,使他与校方及毕业生都培养了很好的关系,再也没有比这些听众更值得他信任的了,而这会使他觉得容易放得开些。
于是,他同意前往演说,并尽可能地做好准备。他选择了一个自己最有研究,也是最关注的主题:检察官的工作。他以许多亲身经历为例子,因此不用写讲稿,更不用记忆。他只是走上学校礼堂的讲台向全校师生讲话,就如同向一群老朋友谈话一般。
那是一场极为精彩的演说,从讲台上,他可以看到听众的眼神集中在他身上,他听到听众因他的笑话而发出的笑声,他可以感受到大家的温馨与支持。当他结束演说时,所有的学生都起立鼓掌,声震屋宇。
那天的经历使这位检察官学到几项有关沟通的宝贵经验,那就是:开放与信任的气氛对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成功的沟通所带来的价值。他继续努力,后来成为演说界的名嘴,并且升任为主任检察官。
心灵感悟
勇气与果敢是事业成功的脊梁,而与人沟通是成就辉煌人生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没有出色的沟通就不会有成功的可能,然而,要有卓越的讲话艺术,勇气是首要要求。没有勇气的锻造同样产生不了令人信服的演讲术。
撕破恐惧的面纱
即使再勇敢的人,也有畏惧的时候。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小时候有过这样一段经历:5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叔叔家玩。叔叔的房子后面养了一对大鹅,结果公鹅一见他就一边怪叫着一边向他扑来。他哪儿受得了这种恐吓,于是他拼命跑开,向大人哭诉。
受了几次惊吓后,叔叔找了个旧扫帚交给他,然后指着大鹅对他说:"你一定能战胜它!"
当鹅再次向他冲来时,他手里拿着扫帚,浑身不住地颤抖。猛然间,他鼓足勇气大吼一声,挥起扫帚向鹅冲去。鹅掉头便跑,他紧追不舍,最后狠狠地给了鹅一下,鹅惨叫着逃跑了。从那以后,鹅只要一见他,就会远远地躲开。
从此,他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勇敢迎战,就能战胜对手。
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都被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粗壮好斗的男孩追赶。一天,这一幕正好被他父亲看见,于是冲他大喊:"你干吗容忍那小子追得你满街跑?去把那小子给我赶走。"
于是,他不得不停下来,面对自己害怕的对手。他开始猛烈的反击,这一招立刻把对手吓住了,慌忙夺路而逃。艾森豪威尔顿时勇气大增,一把将对手抓住,正颜厉色地警告他:"如果你再敢找我的麻烦,我就每天打你一顿。"
故事虽小,但意蕴隽永:别看有些人耀武扬威,其实不过是外强中干,唬人而已。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还没有真正与问题接触,就将其无端放大,以至于很快心生恐惧、逃避,最终将自己打败。
实际上,问题绝大多数时候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只要我们撕破恐惧的面纱,就能很好地解决它。
心灵感悟
著名将军巴顿曾经说过:"如果勇敢便是没有畏惧,那么我从来不曾见过一位勇敢的人。"即使再勇敢的人,也有畏惧的时候。那么,怎样才能撕破恐惧的面纱,从恐惧中解放出来,培养真正的勇气呢?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强迫自己面对。
三十年的恐惧
多年前,伦敦《每日邮报》刊登了一则非常奇特的新闻。
英国网球女将吉帕特,因为拔牙而猝死。这件事情的发生不是因为生理上或医生的技术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在吉帕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曾陪同她的母亲去看牙,没想到母亲竟然死在牙医的椅子上。这在她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于是她就一直认为自己以后一定也会这样死去。
30年来,她的恐惧日渐加深,不管她的牙坏到了什么地步,她都不去看牙医。
直到有一天,她的牙痛实在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才同意请一位牙医到她的家中为她治疗。当时,她的家庭医生和牧师都在一旁协助她,当她坐在椅子上,牙医为她带上围巾,刚把拔牙的器具拿出来时,她看了一眼,竟然就死了。
心灵感悟
心怀恐惧,哪怕极小的事情都可以将你击倒,因为恐惧本身已经攫取了你的生命。
恐惧的力量
有一家银行,要求广告公司做出一个与众不同、别具匠心的大型旅行支票的广告。广告公司主管的压力很大,他召集同事说:"这次旅行支票的广告,上面很重视,要求我们必须拿出不同凡响的东西来。我打个比方好了,这个旅行支票广告一面世,就要像明星麦当娜上街一样地引人注目。"
广告公司的同事听后,个个感到担子很重,要找到如此吸引人的好创意谈何容易?
大家加班加点,绞尽脑汁,可是想出来的点子总不能令人满意。
一天中午,几位同事一起出去吃完午餐后,四处闲逛,看看能不能找到灵感。
忽然,大家看到前方一片骚乱,于是跑上前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警察抓住了一个扒手,不少行人都围拢过来看热闹,远去的行人也频频回头。
"对啊!这不就跟麦当娜上街一样地引人注目吗?"一位同事突然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
过了些日子,这家银行推出了一个绝妙广告:
图:一个扒手正将手伸入游客的口袋。
文:你将亲眼目睹一宗罪行。
黑体字:使用我们的旅行支票可以预防这种罪行。
这张广告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旅行支票的广泛使用打开了通道。
无独有偶。纽约有位叫摩斯的年轻人,在纽约市的一个热闹地区租了一家店铺,满怀希望地做起保险柜的买卖。然而,生意惨淡,虽然店里形形色色的保险柜排得整整齐齐,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从他的店前走来走去,但是却很少有客人光顾。
看着店前川流不息的人群,摩斯终于想出一个走出困境的办法。
第二天,他匆匆忙忙前往警察局借来正被通缉的罪犯的照片,并把照片放大好几倍,然后贴在店铺的玻璃上,照片下面附上一张缉拿罪犯的说明。
照片贴出来后,来来去去的行人都被照片吸引住了,纷纷驻足观看。人们看到了逃犯的照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本来不想买保险柜的人,此时也想买一台。因此,摩斯的生意很快出现了明显的转机,滞销变成了热销。
不仅如此,因为他贴出了案犯的照片,使警察局得到了价值非凡的线索,顺利地缉拿到了案犯。因此,摩斯还荣幸地领到了警察局的表彰奖状,媒体也作了大量的报道。他也毫不客气地把表彰奖状连同报纸一并贴在玻璃窗上,可谓锦上添花,生意也更加红火了。
心灵感悟
巧妙地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也是成就事业的机会。生活处处皆学问。
拿破仑与皮毛商人
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他的部队在一个无比荒凉的小镇中作战,当他意外地与他的军队脱离时,一群俄国哥萨克人盯上了他,开始在弯曲的街道上追逐他。拿破仑开始逃命,并潜入僻巷中的一家小毛皮商人家。当拿破仑气喘吁吁地逃入店内时,他对毛皮商人可怜地大叫:"救救我,救救我!我可以藏在哪里?"
毛皮商说:"快点,藏在角落的那堆毛皮底下!"然后他用很多张毛皮盖住拿破仑。
当他一盖完,俄国哥萨克人就已冲到门口,大喊:"他在哪里?我们看见他跑进来了!"不顾毛皮商人的抗议,他们把他的店给拆了,想找到拿破仑。他们将剑刺入毛皮内,但是没有发现他。不久,他们放弃并离开了。
过一会儿,正当拿破仑的贴身侍卫来到门口时,拿破仑毫发无损地从毛皮下爬出来。毛皮商向拿破仑胆怯地说:"原谅我向一个伟人问这个问题,当您躲在毛皮下,知道下一刻可能是最后一刻,那是什么样的感觉?"
拿破仑站稳身子,愤怒地向毛皮商人说:"你竟然对拿破仑皇帝问这样的问题?警卫,将这个不知轻重的人带出去,蒙住眼睛,处决他。我--本人将亲自发布枪决命令!"
警卫捉住那可怜的毛皮商人,拖到外面面壁而立,蒙住双眼。毛皮商人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他可以听到警卫的动作。当他们慢慢排成一列,准备他们的步枪时,他可以听见自己的衣服在冷风中簌簌作响,他可以感觉到寒风正轻轻摇着他的衣摆,冷却他的脸颊,他的双脚正不由自主地颤抖着。然后,他听见拿破仑清清喉咙,慢慢地喊着:"预备……瞄准……"在那一刻,他知道甚至这一些无关痛痒的感伤都将永远离他而去,而眼泪流到脸颊时,一股难以形容的感觉自他身上奔泻而出。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安静之后,毛皮商人听到有脚步声靠近他,他的眼罩被解了下来。因为突来的阳光使得他睁不开眼,他可以看见拿破仑的眼睛深深地望着他的眼睛,似乎想看穿他灵魂里的每一个角落。然后拿破仑轻柔地说:"现在你知道了。"
心灵感悟
不要在愤怒中回顾,也不要在畏惧中前瞻,但是要看清楚周围的一切。
面对决斗者你怕吗
一天清晨,施特劳斯下榻的旅馆里来了两位怒气冲冲的俄国军官,他们找到施特劳斯,向其递交了一份决议书。施特劳斯好生诧异,不知俄国军官为何要与自己进行决斗。经过委婉探询,其中一位军官告知,同来的另一位军官近来发现:其妻每天都让花店给施特劳斯送去12朵玫瑰花。而按欧洲习俗,传说玫瑰花与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有关。军官怀疑其妻的送花之举,有献媚于施特劳斯之意,无法容忍,遂迁怒于施特劳斯,要与其决一死战。
施特劳斯得知事情原委后甚感可笑。因为直到他起床之前,连这个俄国军官的妻子是何模样还未曾见过。况且,他也不喜欢用枪弹来解决这种争风吃醋的下流事情。他思索片刻,带着两位军官到3间摆满各色鲜花的房间里,然后笑着对军官们说:"不知二位先生能否将你们所说的那些花挑出来?"原来,施特劳斯的众多崇拜者每天都要给他送来许多鲜花,以至其房间里实在摆不下,只得另租3间空房专门用来搁放鲜花。
望着3间房子里一大堆五颜六色的鲜花,两位军官相对无言,遂向施特劳斯行了军礼,极不好意思地告辞而去。
心灵感悟
勇敢面对,冷静处理,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恐惧可以通过学习而产生
恐惧是怎样形成的?该怎样消除它?心理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因而做法各异。
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名叫华生(Watwon),他认为恐惧可以通过学习而产生,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消除。
华生试图在实验室里证明他的理论,他找来一个刚刚出生11个月名叫阿尔伯特(Albert)的婴儿来做实验。
他的第一个实验是想使阿尔伯特对大白鼠产生恐惧反应。
实验一开始他发现孩子听到大的声音和失去支持时,便产生恐惧反应,还发现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距离他在12英寸之内,他就想法得到它,得到之后便摆弄它。
这个孩子对巨大声响的反应同其他孩子的反应是一样的。
华生找来一根直径1英寸、长1英尺的钢棍,当用锤子敲击这根钢棍时,孩子便产生明显的恐惧反应。在做完上述预备实验之后,华生便开始正式做实验。他先让阿尔伯特玩弄一只大白鼠,孩子玩得很高兴,几周之内毫无惧怕的迹象。有一天正当阿尔伯特伸手去触摸那只大白鼠时,华生用锤子猛敲那根钢棍,发出很强的噪声,使阿尔伯特产生了很不愉快的感觉。
华生是这样描述当时孩子的表现的:他被吓得猛然跳了起来,然后跌倒,一头扎进床上的褥子里,可是孩子并没有哭叫。以后华生便重复地这样做,每当孩子伸手触摸大白鼠时,华生便敲击钢棍,孩子便猛然跳起然后跌倒,继而哭泣。
这种做法显然给阿尔伯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周之后华生又让阿尔伯特玩弄大白鼠,这时孩子对动物不再怎么感兴趣了,看来有点胆怯。华生对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描述的:当把动物突然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时,阿尔伯特并没有走上前去接近它。当实验者逐渐把大白鼠移近阿尔伯特时,孩子便试探性地伸出左手。当动物用鼻子嗅他的左手时,他立刻把左手缩了回去。后来他伸手去模大白鼠的头,当还没有碰到动物时,便又把手缩了回来。
在进行本实验之前,阿尔伯特是不怕大白鼠的,而这种实验重复多次之后,他不但惧怕大白鼠,而且害怕兔子,害怕用海豹皮做的衣服外套和棉花。
所幸的是华生还可以通过重新形成条件反射的方法,或者称作去条件反射(recon-ditioning)的方法,把形成的恐惧予以消除。有一位名叫彼得的小孩就做过消除恐惧的实验。
彼得是一位3岁的男孩,他不但惧怕大白鼠,也怕兔子、毛大衣、羽毛、棉团、青蛙、鱼和机械玩具。彼得很像刚才所说的阿尔伯特,所不同的是,彼得的恐惧不是在实验室里而是在家里养成的。
华生有一位研究生名叫琼斯(Jones),华生交给他一项任务,要他设法减轻彼得的恐惧行为。琼斯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把彼得置身于他所害怕的那些东西面前,同时让其他一些孩子在场,而那些孩子对琼斯害怕的动物并不害怕。琼斯把这种方法叫做"社会因素法"。琼斯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推想,如果他看到其他孩子玩弄这些东西,他的好奇心就足以使他战胜恐惧。
这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彼得的恐惧开始逐渐消退。不幸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彼得患了猩红热,住了两个月医院。出院那天,正当他和护士上出租汽车时,有一只个子很大的狗向他们发起了攻击,他们两个一阵慌忙,当彼得躺在汽车上时,显得精疲力竭。经过几天恢复之后,琼斯又把彼得带进实验室,想看看他是否还害怕以前所害怕的那些东西,出乎意料的是,他比以前怕得更厉害。
在彼得身上所做的实验失败了,但琼斯和华生并不灰心,他们决定变换一下方法再做一次。他们想,如果把彼得所害怕的东西,同可能引起愉快感的东西放在一起,呈现给他,也许他就不会再害怕了。于是他们独出心裁地利用彼得吃午饭的机会进行实验。他们把彼得领进一个长约40英尺的大饭厅里,让他坐在一把高椅子上,当他吃得正高兴的时候,把一只兔子放在远处让彼得看。因为距离远,兔子又是放在铁丝笼子里的,彼得并不害怕,照样吃他的饭。以后每当吃午饭时便如法炮制,不过逐日将兔子移近,后来竟把兔子放在桌上,进而又放在他的大腿上,最后彼得一手吃饭,一手玩兔子,恐惧就这样消除了。
心灵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