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使他深感畏惧的足球明星们,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轻视他,而且对他相当友善。如果贝利的自信心稍微强一些,也不至于受那么多的精神煎熬。问题是贝利从小就太自尊,自视太高,以至难以满足。他之所以会产生紧张和自卑,完全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
心灵感悟
一心只顾虑别人将如何看待自己,而且还是以极苛刻的标准为衡量尺度,这又怎能不导致怯懦和自卑呢?极度的压抑会淹没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天赋。通过专注于你的事业,忘掉自我,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是克服紧张情绪,战胜自卑心理的法宝。
超级杯冠军的成功秘密
有人问,美国橄榄球教练杰米·约翰逊是怎么把达拉斯牛仔队这个烂摊子改造成一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超级杯冠军队的,教练杰米·约翰逊说:"相信自己能赢,就一定能赢。"他还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几年前,德克萨斯技术大学一位叫阿尔伯特·金的研究生做过一个试验。他召集了一帮劳工,办了一个电焊培训班。然后,他告诉教电焊班的老师,班上某某等人具有电焊天才,是好苗子。其实,金只是随便点了几个人的名字而已,他对这些工人的才能如何其实也一无所知。但是,老师却把金的话记在心里,并真的把那几个人当作好苗子,经常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促其上进,并明确无疑地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结果,培训班结束后,那些最初被金点过名的人真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教练杰米·约翰逊又说:"不论我是把一个球员当作一个胜利者看待,还是将整个球队看作一支冠军队,或者是将教练助理视为甲级队中最聪明、最勤奋的教练助理,关键是我树立起了整个球队的自信,这才是我们能赢的真正动力。"
心灵感悟
相信自己能赢,就一定能赢!这就是教练杰米·约翰逊仅经过短短的4个赛季就把一支失魂落魄的橄榄球队塑造为全美超级杯冠军队的秘诀。
孤独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个大山的脚下住着一户辛勤且孤独的农夫。为了驱赶自己的孤独,他每天都辛勤地工作,把自己埋在无聊的繁忙之中,但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才感到自己真的很孤独,于是他总是对着上天祈祷,愿上天赐给他一份幸福。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天,上天于是问他:"需要什么?"他回答:"我需要不孤独。"上天问他:"如果让你离开这里,让你生活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而你是那里最富有的人,你愿意吗?"他看了看这些属于自己的一切,他摇了摇头。上天又问:"如果现在你房屋附近有一块良地,你是选择种果树还是种粮食?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他想了好久,始终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选择。这时上天说:"如果你不选择我就走了。"他说:"我能不能都选择?"上天笑了笑:"叫你选择只是让你作出个决定,没有想到你就这么难以作出决定,难怪你那么孤独。"
于是这个农夫每天都在等待,等待上天的下一次降临,好让自己有机会作个选择。他甚至很少去地里干活了。农夫觉得愈加孤独了。
心灵感悟
做事情是消除孤独的一剂良药。无事可干以及总是在思考该选择干些什么的人是最孤独的。
米开朗琪罗的孤独性格
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酷爱学习使他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在旁人眼里,他孤芳自赏,生性乖僻,疯疯癫癫。不论何时,社交活动总使他感到腻烦。他没有朋友,只和几位严肃的人士来往。他生平只爱过一个女人--著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多利阿·柯罗娜,但那也无非是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确实,他自己就善于把人的形象理想化,而无须借用别人的理想。能证实这一点的是:这个人虽然很少创作出仅仅是赏心悦目的美术作品,可是不论在什么地方见到了这种美,他都会对之倾注满腔的热情。一只美丽的山羊,一片美丽的风景,一座美丽的山,一片美丽的树林,一条好看的狗,无不引得他出神入迷。就像以前人们诽谤柏拉图的爱情一样,人们对他爱美的天性也散布了不少流言蜚语。
他慷慨大度,他分赠掉了大量自己的作品。他说过:"不管我多么有钱,我的生活始终过得如同贫人一样。"他从来不想那一切构成一个庸人生活含义的东西。
他吝惜的惟有他的时间和精力。在进行重大的创作期间,他常常和衣而睡,免得花去披衣束带的时间。他睡眠很少,而且经常半夜起床,抓起雕刀或铅笔记下他的构思。每逢那种时日,他的一日三餐仅是几片面包而已。清晨他把面包揣在怀里,以后在梯子上一边工作,一边啃面包充饥。只要有一个旁人在场,就能完全扰乱他的情绪。他必须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为身边琐事而忙碌,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尽管在认为值得耗费精力的大事上,他果断而有魄力;可是在小事上,他却羞赧不已,例如他就从来不愿出面举行一次晚宴,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间,没有一个被他遗忘过。他说,不经预先回忆一下,他是否已经用过这个形象,他是绝对不动手勾画草图的。
因此,在他笔下,从不见重复。尽管在生活的一切方面他是那样的温善、随和,可是在艺术上他是难以想象地多疑和苛求。他亲手为自己制造锯子、雕刀,不论什么细枝末节,他都不信托别人。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他就放弃整个作品,转而另雕一块石头。由于他往往不能把自己的宏伟构思付之实现,甚至在他的天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还是为数不多的。
有一次,一刹那之间他失去了耐心,竟把一座几乎竣工的巨大群像打得粉碎,这是一座哀悼基督的雕像。
一天,红衣主教法尔耐兹在斗兽场附近碰见了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雪地里行走,主教停下车子,问道:"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里去?""上学院去。"他回答说,"想再努一把力,学点东西。"
心灵感悟
艺术和文学奇才们的天才作品都诞生于孤独。孤独对于他们而言如同空气是生命的必需品。真正的创作需要绝对的孤独。
凡·高的孤独童年
凡·高从孩子们面前走了过去,一言不发。他出了园门,穿过田野,沿着草地的小径前行。他要到溪边去,孩子们从他随身所带的玻璃瓶和渔网中看出了这一点。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敢在他身后问:"哥哥,我能一起去吗?"不过,他们很了解他在捕捉水里的昆虫时有多聪明。
他回来时,总给他们看各种各样的甲壳虫:孩子们带着尊敬的口气谈论他,毫无嘲弄之意,但是他们不敢要求去那清新凉爽的溪边,溪边开放着最为美丽的勿忘我和玫瑰色的睡莲,在那儿,把双手插入闪光的白沙之中,不染半点尘埃。孩子们凭本能感觉到:他们的哥哥喜欢独处。如果父亲送他去的那个寄宿学校有个假期,他所寻求的不是陪伴,而是孤独。
他知道最珍贵的花长于何处。他避开那有着笔直的街道、井然有序的小屋的村庄,穿过丘陵和山谷寻找他的道路。每次他总能发现令人惊奇的东西,窥察那些稀有的动物尤其是鸟类。对于鸟类,他知道它们筑巢或生活的地方。如果看到一对云雀降落在麦田里,他知道该怎样接近它们而不折断周围的禾苗。
那时候他没有留下一幅钢笔或铅笔的素描。这个未来的画家当时并没想画画,只是沉思默想。还是一个小男孩时,他曾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审视一个雕塑家的助手用黏土给他做成的小像。8岁那年,他画了一幅画:冬天的花园里,一只猫在光秃秃的苹果树上疯狂地飞奔着。
这使母亲大吃一惊,孩子艺术感觉的自然表达是如此惊人,她竟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过了好久,这件事才被父母提起。
凡·高最后成为法国印象派画派的代表,他的一幅油画,创造了世界单幅油画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
心灵感悟
孤独的人容易发现许多普通人不易发现的东西,在孤独中屡屡创造出一个个令人称道的奇迹。只有真正进入这种境界,人才能明志,才能有灵感,这是孤独的神韵。
海明威的受奖演说
我不善辞令,缺乏演说的才能,只想感谢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委员们慷慨授予我这项奖励。
没有一个作家,当他知道在他以前的不少伟大的作家并没有获得此项奖励的时候,能够心安理得地领奖而不感到受之有愧。这里无须一一列举这些作家的名字。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他的学识和良心提出自己的名单来。
要求我国的大使在这儿宣读一篇演说,把一个作家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说尽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作品中的一些东西可能不会马上被人理解,在这点上,他有时是幸运的;但是它们终究会十分清晰起来,根据它们以及作家所具有的点石成金的本领之大小,他将青史留名或被人遗忘。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苦,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孤苦寂寥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会有幸获得成功。
如果将已经写好的作品仅仅换一种方法又重新写出来,那么文学创作就显得太轻而易举了。我们的前辈大师们留下了伟大的业绩,正因为如此,一个普通作家常被他们逼人的光辉驱赶到远离他可能到达的地方,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作为一个作家,我讲的已经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说出来。
再一次谢谢大家。
1954年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写下了在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海明威本人未出席这次授奖仪式,当时美国大使约翰·C.卡波特代读了这篇发人深省的授奖演说。
心灵感悟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因为他总是要去探索尚未到达的领域,总是要去做他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有时候作家是被自己的天分驱赶到孤独中去的。
孤独的少年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17岁的男孩。由于没有知心朋友,总是感到很孤独。回到家里也是一个人呆呆地读书或者看电视,什么地方也不想去。老师,您说我该怎样才能摆脱孤独呢?
老师给这个男孩的回信:
我先来谈一谈什么叫孤独。在古汉语中,"孤"与"独"各有其特指的对象和内涵。"孤"是专门对小孩而言的,指失去父亲的幼儿,所谓的"无父为孤";"独"呢,是专门对老人而言的,指没有孩子的父亲,所谓"无子为独"。在现代汉语中,"孤""独"联用就不是指父子之间的聚与散,而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分离感,也就是一个人与他人或群体分离后的那种失落感。孤独意义上的分离,既可以指空间位置上的"离群",也可以指人际交往方面的"离心"。就说婴儿吧,一离开妈妈就要哭。这哭声并不说明他真的渴了或者是饿了,而是婴儿对孤独的一种反抗。所以,妈妈抱一抱他,哭声就会戛然而止了,因为空间距离的缩小导致了分离感的解除。进入青春期以后,许多人也同时登上了孤独的高峰。这种孤独主要不是一种"离群"的感觉,而是一种"离心"的失落。17岁的少男少女总觉得自己和亲人、和友人、甚至和恋人有那么一点内在的不协调。如果一个人苦于"离心"意义上的孤独,单靠妈妈抱一抱恐怕就不能解决问题了。因为这种孤独所要求的主要不是空间距离的缩小,而是心理距离的拉近。如果缺少了心灵上的沟通,即便满街都是红男绿女,我们照样会有一种痛苦的分离感。正像一首诗中所写的:
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独。
其实,孤独并不是十七八岁特有的感觉,而是与生俱来并且会陪伴我们终生的一种存在状态。人为什么会孤独呢?因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而人又不可能完完全全避免与社会的某种分离。在空间和心理上脱离他人和社会之后,人的社会属性就遇到了危机,这种危机反映到头脑中就叫做孤独。既然孤独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办呢?这里我给你提出这么两个对策。
第一个对策,要把孤独体验变为走向深刻的契机。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孤独,我想他是不会有心理深度的。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说的就是圣贤之人能够利用孤独进行深刻地思索。希望青年朋友也训练自己积极运用独处的时间,多读一些好书,多懂得一些能使自己走向成熟的经验,甚至可以搞一点技术上的研究和艺术性的创造。这样一来,孤独就不只是一桩心灵的苦差了。
第二个对策,要让孤独变成人际交往的亲和力。从表面上看,孤独好像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落落寡合。其实呢,孤独是一种凝聚的渴望,而不是离群的怪癖。正像我的朋友小吕说的:"啥叫孤独哇?孤独就是不能和自己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我觉得她讲得很有道理。怎么办呢?那就走出你孤独的小屋,争取和你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如果不能直接地在一起,间接地在一起也是有意义的。你还记得那句诗吧: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个"少一人"呢,我想它不是说少了一个干活儿的人,而是向远方的兄弟表达"想在一起"的手足情意。
心灵感悟
不要怕孤独!刚开始时那滋味也许是苦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铺展,孤独就成为使灵魂升华的契机。不要停滞在孤独里,孤独时敞开心扉去结交你欣赏的人,孤独的阴云就会逐渐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