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关键不是智商,而是让自己保持理性的情商。巴菲特一再强调说:“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保持理性,才能战胜市场。如果你不理解它,就不要做。”另外,投资者必须要养成适合的性格。巴菲特认为,决定投资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投资者的能力,而是他的性格。
智商高不如情商高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赚钱,赚大钱,为此,很多人就选择了投资的方式让钱生钱。在所有的投资方式中,股票是深受许多人喜欢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关注股票,了解股票,并投身于股票事业。但在股市上能赚到大钱的人,终究还是少数。在股市上操作,看似是个人简单的买卖交易行为,事实上却是智力的角逐和心态的较量。从多方面来看,股市大赢家往往都是那些情商水平较高的人。有人说:“如果在事业的成功中,情商的因素占到了六七成的权重,那么可以说,做好股票者,百事可做。”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智商,即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通常都是用智力商数来表示,简称为IQ。智商往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情商,即认识、管理自己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通常是用情绪商数来表示的,简称为EQ。情商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热情、毅力、自制力以及自我驱动力等。
自从情商一词出现,人们就开始对比情商与智商哪个更重要。从功能上来讲,智商体现的是人的智能水平,情商则体现的是人在自我认识、激励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智商是前提,情商是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大量事实都证明,二者相比起来,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更能决定人生的命运。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却并不高,这类人或许有很强的能力,但他们的人际关系却不太好,事业也不是特别顺利。相反,那些智商平平但情商很高的人,都有着拼搏向上的精神,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人也就很容易获得成功。有人曾经这样说道:“凭智商获得工作,凭情商获得提拔。”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情商智力》一书中也指出:情商与人的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是影响人一生快乐、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大量有关招聘的经验研究表明,在对雇员的选择中,智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往往是情商。巴菲特认为,在投资中亦是如此,投资者能够在投资中取得长期的成功,关键是:
1.投资的关键不是智商,而是让自己保持理性的情商。巴菲特一再强调说:“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保持理性,才能战胜市场。如果你不理解它,就不要做。”
2.投资者必须要养成适合的性格。巴菲特认为,决定投资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投资者的能力,而是他的性格。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投资的过程中,智商高不如情商高,情商远比智商更重要。做投资,你不一定非要是个天才,但你的确需要具备合适的性格。
现如今,股市中为什么会存在大批的“睡眠账户”?为什么很多投资者都总是用“买菜”的方式来从事证劵交易,为了多挣那一分钱而将买卖成功的良机错失掉?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情商往往会对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和决策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性格,扬长避短地进行投资,并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情商,一定可以创造出良好的业绩。
股市上曾流传这样一个笑话:在熊市里,大多人都会亏钱,但却有一个和尚总是赚钱。对此,人们感到非常不解,便问和尚有什么秘诀。和尚笑着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当大家都蜂拥去买股票的时候,说明大家都很想要股票,既然这样,我就要将股票尽快卖给别人;当市场交易很清淡,大家想卖股票都很困难的时候,我就要去买股票,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却说明一个道理:投资决策的过程并非都是完全理性的。譬如,在资本主义市场上,贪婪和恐惧作为人性中的两大弱点,总会暴露无疑。笑话中的和尚之所以能够赚钱,就在于他是否能够战胜这两大弱点,战胜的法宝并不是凭借智慧,而是靠信仰。所以说,当投资者习惯了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和估值方法来进行投资的时候,评判一下以往的投资业绩和得失,尝试换一种思维或理念来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是很有必要的。
研究人性的特点,研究人类行为在投资领域的具体特征,对提升投资业绩有着很大帮助,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更多取决于“情商”。巴菲特曾说:“当你出去工作时,要选择一个十分钦佩的组织,因为这将会令你兴奋。”
勤奋和毅力,只能帮助人更好地完成工作,只有情感的投入才能使人成就辉煌事业,所以说,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巴菲特的成功,无疑是取决于他过人的才华,但他本身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正如他所说:“我所做的事不超过任何人的能力范围。”或许,我们只有在风起云涌的商业投资领域中像巴菲特那样保持冷静、理智和执著,才能像他一样成功。
情商的高低决定了成就的大小
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含如下内容: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够调控自己;自我激励,走出生命的低潮期;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顺利沟通、正常交往的基础;人际关系的管理,即管理和领导能力。
简单来说,情商反映的是三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内外感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三大能力是极其有意义的。由于投资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自我调控能力就显得很重要;理财分析师凯恩斯就曾认为,投资股票就如同‘选美’,而选美实际上就是选择别人的眼光,亦即感知别人的能力;另外,投资的超额收益往往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这就需要一定的交际能力。
纵观古今,但凡那些成大事者,不仅智商高人一等,情商也超乎寻常。情商既影响着个人的人际关系、健康、情感等,还能让智商发挥出更大的效应。所以,想要成就大事,在智商高的同时,历练情商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从而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巴菲特的情商极高,他总是喜欢有目的地完善自己。年轻的时候,他就参加卡耐基的口才训练,他的发言充满狂热,让很多人都很着迷。许多为巴菲特工作的人并没有从他这里获得更多的收入,但他们觉得能够分享巴菲特的智慧本身就是一笔很大的奖赏。
关于曾经抛售强生、宝洁等公司股票的原因,巴菲特解释说:“我并不是不看好这些企业的前景,当时抛售股票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对公司的现金情况深感不满,市场在迅速变化,但公司手头的现金储备水平并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水平,这就是导致我出售股票的原因,我需要现金来购买价格便宜的企业。”
巴菲特认为,投资并不只是一个有关智商的游戏。他曾这样说:“如果你的智商超过了150,那么就把其中的30卖给别人,因为你不需要过高的智商,在某些时候,过高的智商往往会对你有一定的伤害。但你需要有足够的情商和判断力,因为在投资过程中,你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建议,这时,你就需要从中进行筛选,作出自己最后的决定。”
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说:“情商意味着: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他十分认同“要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大量研究证明,情商在人生的成功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只有拥有高情商,智商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些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曾被认为智商很低,但他们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情商,最终获取了成功。
在人生各个领域中,情商高的人占据着很大的优势,不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在主宰个人命运等方面,其成功的机会都是很大的。除此之外,情商高的人更容易获得满足,更能运用自己的智能收获丰硕的成果,他们的生活也会更有效率。反之,情商低的人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感,内心经常会发生剧烈的冲突,同时,他们应集中于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思考能力也降低。换而之,情商的高低完全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能力能否发挥到极致,从而决定了他将来会有多大的成就。
吃透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一个投资者若要成功,就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条件:必须要有耐心;必须要有工作激情,但不贪心过重,同时要对投资的过程非常入迷;必须要善于独立思考;必须要有良好的安全意识,不固执己见,不草率行事;承认对某些东西的不懂;按照你所投资的企业的类型,灵活进行投资,但永远都不要以高于内在价值的价格来购买。
越容易越成功,越困难越失败
日常生活中,大多人都喜欢关注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以及一些只有很少人才能够完成的吉尼斯纪录,却很少关注那些很容易做到的小事,譬如:不随地吐痰、关心他人等。殊不知,那些重大事件及吉尼斯纪录对我们的成功和幸福并没有什么帮助,而那些容易做到的小事往往会是我们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通常,人们总是会将生活中的误区带到投资中,比如说,很多人都愿意学习那些复杂的技术指标和走势图表分析来进行投资,但却不愿用简单实用的常识来理性投资。
创造惊人业绩和超级财富的巴菲特告诫我们,真正的投资策略就好比是生活常识一样简单。由于价值很简单,所以就没有教授愿意传授这种知识。倘若你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而且是用学习多年的数学模型来进行复杂的计算,然后,你再去学习价值投资,这就像是一个牧师去禅学院学习,就会突然发现:只要懂得《摩西十诫》就足够了。
巴菲特曾对商学院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批评:商学院往往比较重视复杂的过程,而忽略那些简单的过程,但是,简单的过程总是最有效的。他甚至认为,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知识。他说:“如果高等数学是必须的,那我就要回去送报纸了,我从来都没有发现高等数学在投资中有什么作用。其实,投资的关键就在于那些你很容易就能够做好的简单的事情,这要比做困难的事情更容易避免错误,更有助于你取得长期的投资成功。”
很多人认为,在生活中,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做出不寻常的事情,在投资中应该也是如此。巴菲特则告诉我们,在投资中,要想成就非凡业绩,未必非要做非凡的事情。
身为富国银行的管理人,卡尔·雷查德和保罗·黑森等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他们能够固守于他们所了解的企业,并根据自己能力的高低,而不是自负程度的高低,来确定他们追求的目标。IBM的总裁托马斯·沃森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则,他说:“我并不是什么天才,只是在某些方面,我显得比较聪明而已,我的成功就在于我只专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
的确如此,如果投资者能够合理地理解消费者行为以及产生长期竞争优势或劣势的因素,就很有可能会对行业做出分析。诚然,每位投资者或多或少地都会犯错误,但若将自己限制在相对较少且易于理解的行业中,就能够很容易地以相当准确的方法来判断投资风险。
总而言之,做任何事情,动机越是直接、简单,目标就越明确,最后也就越容易获取成功;动机越复杂,取得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小。因此,日常生活中,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将其复杂化,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
吃透巴菲特
巴菲特说:“作为一名投资者,就应该从中深思,往往那些越容易做的事情,并不是你不会做,而是你忽略了,没有去做,没有在意你应该注重的事情。”所以说,在投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追求简单的东西,不能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价格好不如公司好
选择股票你是看价格,还是看公司实力呢?是否觉得难以抉择?当然,投资存在巨大风险,有时候就像选择伴侣,一招不慎,很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沃伦·巴菲特当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的投资观念中有这样一条:选股好比选老婆,价格好不如公司好。如果将价格比作脸蛋、身材,公司就好比心眼、品性,外表的美丽并不能够代表整体的良好,内在的东西才代表着一个人真正的价值。
好价格,不一定能够“好”到底
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入的股票,到最后很可能一钱不值。看似便宜,实则昂贵。然而,许多投资者仍然无法抵制漂亮外表的诱惑,纷纷低价买入,而且欣喜不已。
巴菲特说,以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般的公司远不如用一般的价格买入非同一般的好公司。以非常好的价格买入,并不一定代表你就因此而获益,这通常只是一种表象,或者是一种非真正意义的获益。而一个非同一般的好公司却能够带给你真正意义上的收益,纵使他给你的价格并不是非常低廉,但是只要公道、合理就值得好好把握。
其实,通常情况下,一个非常低廉的价格都说明这个公司存在问题。试想,谁会在自己势头高昂的时候将自己尊贵的头颅低得不能再低?这样的公司很可能问题百出,甚至一个接一个。只有不卑不亢的好公司才能够给你不卑不亢的长期、稳定的回报。
当然,具体情况该具体分析。买入一般的公司的股票并不代表你就会很快举起白旗,惨败告终,只是说与后者相比获益不够确定、长久。你的前期收益很可能会被后期的低收入拖后腿,取得低水准的总回报。巴菲特曾说:“虽然在我的早期投资生涯中买入这样的股票(好价格,一般企业的股票)确实让我获得不错的收益,但是,到了1965年,投资伯克希尔公司后,我就开始发现这种投资策略并不理想。”
当然,你也可以这样做:在获得前期回报后,适时卖掉这笔投资。不错,这样做的话,你不可否认的可以收获一笔可观的利润。但是,这样的投资极具冒险性。你不能够保证什么时候是已经得到了前期回报,你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是否真的会出现这个“适时”的时机,更不要说投资市场上存在种种无形的限制和不确定因素。这些都需要精细地研究和精确地分析。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买入呢?这完全是不确定的“获益”!或者你会说这种做法,跟巴菲特所赞同的“雪茄烟蒂”的投资策略相似:买到便宜货,尽力发掘那只有一口的利润,像一个如饥似渴的瘾君子似的想方设法想要从那短得最多只可能抽一口的烟蒂中得到天堂般的享受。不错,但是巴菲特的“雪茄烟蒂”投资所讲求的是极其便宜而又需要有些素质的公司。而你所追求的,并不如此。
所以说,好价格,并不代表你因此获得了好的利润。在选择股票的时候,还是该仔细思量、抵制诱惑,买入价格合理、好公司的股票,虽然起卖价格上高于前者,但是你却可以在尽情品味幸福生活的时候,随时拿出一支上好的雪茄幽幽探索其中滋味之美妙。
价格,永远没有“最好”
如果你认为低价买入是一种优势,那么你所谓的优势很快就会被颠覆,因为你会发现其完全被企业过低的投资回报率所侵蚀。价格,没有永远意义上的“最好”,这家划算,那家或许会更加低廉。只看到价格而忽略其公司内在的潜力,就很难保证这只股票真正的增长潜力。
没有内在美的老婆,很快就会给你,也只能够给你索然无味的感觉。然而,美丽的事物总是让人难以抗拒,你很可能会一次又一次的失足。巴菲特也不例外,巴菲特曾说“或许,你会认为这道理再显现不过了,我却是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才真正领悟。事实上,我在多次的教训中学习了好几遍。”
但是,巴菲特在阅历多年后,彻底看清了这个问题,因此,他的投资目标迅速调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巴菲特说:“在买入控股企业与买入上市公司股票之间,我们真的没有看出有多少根本不同,但是每种情况下,我们都试图买进长期经济状况良好的公司的股份,我们的目标是发现价格合情合理的优秀企业,而不是价格便宜的平庸企业。”
当然,世间万物不可能完全的黑白分明,让我们从中挑一个称心如意,我们面对的问题很可能是都有残缺的股票。比如,一个是股票价格很低,但公司有问题;一个是公司很不错,但是价格确实有问题。该如何抉择呢?不要挑剔,不要犹豫,仍然要坚定自己的立场,选择有真正良好意义的股票。对于这一两个“有问题”的问题,巴菲特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在拥有合适价格的问题企业和拥有问题价格的合适企业之间进行选择,我们宁愿选择后者。”
选择一个有内在美的老婆永远不用担心会被颠覆,你只能越来越觉得其有魅力,别有洞天。即使当初娶其过门时候你花费了稍多的金钱,但是那也只是暂时的“稍多”而已;而选择一个只有外在美的老婆就大相径庭了,不仅花钱而且受罪。
吃透巴菲特
关于好价格与好公司的选择,巴菲特具备发言权。因为,25年的投资生涯中他不仅有成功,也经历失败。经过大量成功和失败的过滤后得出的经验最接近事物的真正规律。风风雨雨,大半生投资历程后,巴菲特反思、总结了这样的选股法则:“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企业要比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下一家一般的企业要好得多。”在认识到这个法则后,巴菲特彻底抵抗住了美丽外表的诱惑,因为内在美的幽香时时吸引着他。
神秘感不如安全感
在选择伴侣的时候,老公的位子一定要安排一个好的人选,因为他的角色举足轻重,关系着一个女性一生的安全和稳定。对此,你是选择性感、含蓄充满神秘感的,还是想要选择正直、厚道更具安全感的呢?沃伦·巴菲特为每一个长期投资的投资者们提出了良好的建议:选股好比选老公,神秘感不如安全感。
命运相连,安全的更可靠
一些人在投资的时候容易青睐于具有神秘感的股票,就如女性在选择老公的时候,很容易对拥有神秘特质的男性动心,所谓有味道。当然这样的股票的确能够给人很多期待,但是期待只是一种幻想,幻想最终都要被现实的接触所打破。神秘感还在的时候,你不知道其真正的面貌。若是内在涵养很好,自然是大赚一笔;但如果内在不堪入目,将是彻底打破了心中对其的好感,甚至破坏了自己心中对这一大类型的好印象。
这种选股方式是一种冒险,需要人们拥有很大的担当。长期投资后,我们想要的一定是高回报。但是,具有神敏感的股票却不一定能够担起这种责任和使命,或许会让你觉得彼此之间还是独立的个体,不会影响深远,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通常这样的选择都让投资者迫切地关注所投股票。
巴菲特说:“我们的经济命运将取决于我们所拥有的公司的经济命运。无论我们的所有权是部分的,还是全部的。”你或许会说,我自己有手脚有思想,不用依靠老公赚太多的钱。但是,一个家庭的幸福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公的能力。投资就更是如此,买入一个长期股票后,作为投资者的我们不免就充当起了与其共命运的角色。正如,一条绳上的蚂蚱需要同甘共苦,命运相连。
我们在选股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该公司的真正实力,神秘不是选择的理由,它背后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每一种不确定性的发生都直接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投资者。与其买入以后担心、怀疑,不如选股的时候就选择一个能够看得清楚的。
当然,你也可以说自己具有超级的眼光和预测力,但是事物变化万千,新旧事物更替变换,老的不一定不是好事物,新兴的不等同于好事物。商场硝烟弥漫,谁也无法准确判断神秘硝烟背后真正的模样。就像巴菲特说的那样:“在投资中,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公司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甚至也不是证券分析师……”
总之,在选股的时候还是慎重选择,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分析力和预断力。神秘感与安全感相比,还是后者更可靠。
知心爱人作陪,身心更舒畅
选股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公司的实力和经济特性,就像女性在选择老公时候那样悉心观察、仔细判断、认真体悟,了解他才敢与他放心牵手。这种选择非常重要,因为一个知心爱人更能够与自己风雨兼程而谈笑风生。虽然说神秘感很诱人,但是搞不懂的时候,神秘感就会散发出一丝丝恐惧因子了。
市场中有许多“泡沫”,这些神秘的泡沫给人无限想象,但是这种泡沫经济毕竟脆弱不堪,难以长久。投资者在选股的时候一定不要随波逐流、踏浪而上,被抛落于深不可测的商海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还是选择相对务实一些的股票比较妥当。
一些投资者乐于投资高科技经济的股票,但是高科技领域并不是谁都能够看得清楚的。高科技经济公司的经济确实增长快,但是高处不胜寒。如今,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存在追风、效仿嫌疑,不仅不能够把握未来的方向,也不一定看得清未来蓝图。一旦稍有风吹草动,没有真正能力的公司就要惨遭垮台。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尽管它们短期内成长、壮大得惊人,但是长期内却存有巨大、不可测的风险。买入这样的公司,投资者的回报、利润自然很难得到确保。
诸如此类的神秘股票抵抗风险、自立自强的能力都不能得到保证,自然也不能够保证投资者未来长期的经济收益。巴菲特曾在1996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说:“我们喜欢这样的企业:务实、简单、稳定。”
投资讲求的是长期、长久的利润,巴菲特在投资中最强调的就是:投资一个公司,要看这个公司未来长期经营是否能够让我觉得投资有安全感。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能够确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尝试,但是不可盲目,搞不清楚状况就行动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投资更是这样。巴菲特始终坚持能力控制原则,始终看重知己知彼,始终只关心自己能够理解的行业,始终只专注于那些容易预测的产业,始终只关注于相对永远不变的东西……
选择股票不能够讲究投机,利润和回报要求投资者务实,要求购买稳定的股票,这一点,神秘感永远也比不上安全感。
吃透巴菲特
巴菲特在投资的时候,始终坚持立场,不会随波逐流,不会投机为事。因为,他明白投资于有长期稳定发展能力的企业不需要那样做就可赚钱。在巴菲特眼中,稳定压倒一切,盈利才是硬道理。巴菲特喜欢务实、简单、稳定的企业,即他所追求的持久盈利、长期获利、稳定优势、经营稳定,使他在面对“神秘感”和“安全感”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而且赢得踏踏实实、真真切切。
通货膨胀:抓住灾难背后的投资机会
通货膨胀时期社会总需求远远大于社会总供给,这对供给产品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和考验。但是,巴菲特却并不像大多数投资者那样痛苦无奈,在巴菲特眼中,即使是通货膨胀时期,投资者仍然可以抓住“灾难”背后的投资机会。因为,巴菲特始终相信通货膨胀虽然会给很多企业带来伤害,但还是会有企业非但不会因此受到损伤,反而很可能从中受益,比如那些具备消费独占性的企业。所以,巴菲特认为,通货膨胀时期,不要消极,我们完全有可能抓住灾难背后的投资机会。
通货膨胀时期,慎选投资对象
通货膨胀时期,各个企业都会出现紧张的状况,但是企业通常也都会采取更多种措施进行补救和提高警惕,使企业可以少受通货膨胀的伤害。然而一些企业就不能够如此幸运了,这不仅与自己所采取的策略有关系,也与自己所经营的行业有联系,还与整个大的市场环境息息相关。所以,特殊时期投资需要特殊对待,特殊时期投资需要投资者认真观察那零星但尚存的投资机会。
虽然巴菲特能够抓住灾难背后的投资机会,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能够充分地预测股市的走势和买卖时机的良莠,所以,他在投资的时候总是认真地等待、观察、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企业的基本情况上,从来不受通货膨胀时期失业数字、利率、汇率以及政治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当然也或许正因为此,他通常能够准确地判断非常时期的投资问题。
在巴菲特眼中,通货膨胀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虽然加重了企业对股东收益的负担,但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企业通常会更多地为股东考虑。
面对紧张的通货膨胀时期的经济,大多数投资者认为股票与通货膨胀自然形成对冲局势,企业自然会把通货膨胀所付出的代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进而使企业股东的投资价值得以保护,但是巴菲特认为企业并不一定会这样做,而且也并不能够保证企业自身真的就会获得更多的净资产收益率。所以,一般企业通常会采用提高资产周转率、增加经营利润、减少纳税、提高财务杠杆比例、使用更便宜的财务杠杆。但是巴菲特认为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够达到企业所梦想的结果,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在短期内起到一些变化,但是从长期来看根本毫无意义:周转率起到的作用会因更快的销售收入、资本支出、固定资产周转、固定资产重置抵消掉,经营利润也不会由经理人主观的一己之力来控制、升高,投资者也无法减少自己在投资公司收入中的份额,减少税收的梦想也自然不可实现,提高或采用更便宜的财务杠杆也不能够达到减少公司财务费用的目的,通常都会被特殊时期的问题所抵消掉。
所以,在通货膨胀这一特殊时期进行投资选股的时候,巴菲特通常都会选择投资只需要较少的固定资产支出就可经营的企业,而且尤其青睐于其中经济商誉较好的企业。而那些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支出才能够维持运作的企业的股票,巴菲特决定不去碰触。
投资机会来了,抓住
通货膨胀时期,众多企业经济受损,有的甚至面临垮台,这样的经济情况下,投资者的利益也必然要受到冲击和考验。这并不是说通货膨胀时期并不是没有投资的好时机,一些经济商誉好的企业仍然可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愿望。不过,这样的投资也并非随时可得,而且需要适时把握才能够得到保证和真正意义上的满足。所以,对于这个好时机,投资者不仅需要审视,更需要等待,尤其需要看准并及时抓住。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巴菲特花费50亿美元买入了高盛。尽管在别人看来这完全是一种冒险,但事实证明巴菲特因此获益良多。当然,这并非高盛拥有隔离经济危机的超能力,相反它也面临了空前的冲击。那么为什么还会被巴菲特看中呢?这主要是因为高盛这一稳健优秀的企业拥有一支专业的金融人才队伍和良好的经济商誉,即使其中几个部门出现大的问题,也最终能够被很好地化解。而且投资也并不是一个马上就要求收益的行为,只要它具有长期收益的可能性就值得被投。
通货膨胀时期若要想抓住投资良机,更重要的还需要投资者具有耐心、信心、毅力,以及能与波动的经济状况相匹配的品性。就像巴菲特所说的那样:“投资不需要巨大的智慧,一般的智慧就足够,但是需要一种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市场变幻莫测,危机时期的市场更是如此,投资者切不可听风即是雨,需要具有抓住商机的魄力和耐性,其中“等待”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在看中高盛后,巴菲特并非立刻就买入,而是静候佳音。他不仅是等待一个最佳的市场投资时机,也等待高盛的主动邀约。正如李嘉诚所说过的那样,送上门的生意远远好于主动找生意做,巴菲特同样深谙此理。通货膨胀时期,商家对外进行多样的活动、宣传,其中不乏诱人的大馅饼,但是巴菲特始终坚定立场,不受任何的干扰,耐心地洞察他的投资商机,而后耐心、理性地等待。期间,巴菲特接到很多企业的邀约,其中也包括高盛的商谈电话。但是巴菲特没有动摇自己想要买入高盛的想法,也没有因受到高盛的拒绝而放弃,他完全按照市场的规律和世界的规律行事,最终他胜出了,以良好的价格投资于高盛。
投资需要智力,更需要品性。就像巴菲特所说的那样:“投资人最重要的特质不是智力而是性格。”若不是如此,怎么会有那么多投资者面临同样的危机时刻却惨遭损失或错失良机呢?机会未到,不要心急,耐心等待;机会到了,果断行事,稳稳抓住。对于投资,理性思考后,品性作陪也非常重要。
吃透巴菲特
通货膨胀时期,商业受损、经济不稳,大多投资者都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或是盲目地进行投资,但是巴菲特却并没有恐慌也没有自暴自弃,他依然镇定自若,该收的时候收,该放的时候及时放,收放自如的他在通货膨胀中抓住了灾难背后的巨大投资商机。其实,在巴菲特眼中,通货膨胀既是危机,同时也是一次投资良机。投资是一种讲求长期内收益的行为,正如巴菲特所说:“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月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通货膨胀中的投资更是如此,需要投资者深谋远虑、理性分析。在通货膨胀时期,巴菲特始终坚持自我,耐心、恒心、果断、理智,不受外界的干扰。或许这是特殊时期,一个投资成功的投资者的重要品质吧。
“市场总是错的”
市场波动不定,价格时高时低,这些特质让投资者难以琢磨。许多投资者对市场进行了研究之后,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中“市场总是对的”就是其中的一个观点。但是,巴菲特却并不这样认为,作为一个投资者的他说:“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那么我早就变成一个拿着锡罐子的街头流浪汉。”巴菲特在进行投资选股的时候,从来都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衡量来判断市场的变化,忽视或者利用之。
“市场先生”是个精神病患者
“市场先生”是由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首先提出来的,当然这一提法被巴菲特非常认可。这是他们对波动无常的市场所进行的形象描绘和称呼。他们将市场价格想象成为一个名为“市场先生”的家伙报出来的价格,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来,提出一个价格,但是并不做说明,怎么做全看投资者自己。
在巴菲特眼中,“市场先生”是一个精神不稳定的精神病患者,今天可能欣喜若狂,但是明天很可能态度急转,变得低落消沉,而且他的这种波动完全不遵循任何规律,所以,投资者很难事先准确预测。投资者绝对不应该失去自我地跟随市场先生而波动,否则你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作为投资者,应该知道“市场先生”是一种与自己同时经营一家私企的合伙人的角色,但是他异常的精神却完全不理会你的角色、立场,他的报价非常的不稳定,他发狂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只看到了影响到你们所营企业的积极因素而已,而他消沉的时候,也极有可能是因为只看到你们所营企业碰到了一丁点儿的小麻烦。
虽然说“市场先生”也有正常的思维,但是他的表现却常像一个让人捉摸不清的小孩子,因为自己内心世界中的小开心而欣喜若狂,因小恐惧而害怕发抖。
精神病患者“市场先生”拥有这样的特点:喜欢自我表达,不会因为对方的责骂、不屑而改变,因为他对此毫不在乎。今天受了你的冷落,明天他还是那个阴晴不定的他。
诸如此类的特点,“市场先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却苦坏了投资者,但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改变不了他就接受、研究、利用他,纵使他是精神病患者。
让“市场先生”做你的仆人而非向导
正因为“市场先生”是一个情绪波动不稳定的精神病患者,所以,作为投资者不能够将其看作自己选股的向导。对此,巴菲特给出了一个建议:将“市场先生”看成自己的仆人,对他,不是跟随而是利用。
“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来报价,但是对于他的报价,投资者不能够完全信赖,而只可作为参考。对此,巴菲特通常这样做:理性分析市场,事先做出自己的估量,然后再对“市场先生”所报出的价格进行评价,从而来确定一只股票到底是涨了还是跌了。如果“市场先生”的报价与自己的估量相一致,那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巴菲特绝对不会盲目跟风,因为他相信“市场先生”绝对会报出与自己估量相当的价格。独立的评判方式,使巴菲特把握市场而不是追随市场。在巴菲特眼中,失去自我而跟随市场的投资者绝对不适合也不应该进行这样的游戏,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回顾巴菲特的投资,我们就可以深刻地了解“市场先生”的问题。1963年,美国运通不慎发生了色拉油丑闻,不仅资产受到重创,而且声誉也大大下降,运通的股价由60美元跌到了35美元,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可能性,并且在运通大局借债后仍以失败告局。很明显,“市场先生”报出的信息显示:运通要倒了,大多数人也这样认为,但是巴菲特经过研究后却并不这样认为,他看好这个信誉良好的企业,而且他还拿出了巨额投资运通。大胆的买入使巴菲特获得丰硕的回报,结果证明运通的确值得投资,市场先生错了。
诸如此类,巴菲特经历的案例还有很多,所以他说:“市场总是错的。投资者应该独立地判断市场价格,利用市场而非盲目信任、跟随市场。”
吃透巴菲特
股市价格变化莫测,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且有的时候“市场先生”还会报出极其离谱的价格。所以,巴菲特认为市场总是错的,他没有进行“为什么”的研究,他只懂得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自己所观察到的进行投资。在巴菲特看来,市场反应的通常都是短期价格而且多是由不稳定的股民所登记等而得来的数据,市场所起到的作用只是简单记录和显现。所以,巴菲特选股从来都按照自己的评判,对于市场报价只当作参考,他不跟随市场,而是将市场看作仆人,观察、利用他。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不能够陷入市场报价的圈子,否则只能面临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