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说:“三年来,我每当一闭上眼睛想老师,他老人家就会出现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慈善安详,可敬可亲。每到这时,我的耳畔就仿佛听到了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还是那样亲切入耳,令人信服。他永远活在我们心目中啊!”
三人大哭一场,洒泪而别。
从此,孔子墓旁只剩下了一个草棚。子贡早起晚睡,一边守墓,一边学习。
在漫长、单调的守墓生涯里,同学们经常来看望他。一天,冉求来了。两人围着孔子的坟墓转了一圈,冉求说:“眼下周天子的声望逐渐衰微,主公也毫无办法振兴鲁国。世风每况愈下,如之奈何啊!”
子贡说:“以老师的学问和才华而论,可谓盖世无双。没有人用他,他也毫无办法。我等只有些雕虫小技,根本无法扭转乾坤,还是明哲保身、洁身自好吧!”
冉求苦笑道:“师弟难道要当隐士不成?”
子贡叹口气说:“用不才,则贤者远避之;行无道,则有道者远避之。况且朝代更替,自古而然,谁也无法阻挡,谁也无力扭转。”
冉求用惊奇的目光望着他。
子贡激奋地说:“周天子深居宫廷,上不通天意,下不知民情。别说他不是神明,即使他是神明,也不能把天上、人世和阴间的事情都看得一清二楚,处理得恰如其分。然而,他却以天下之至尊而自居,岂不是自欺欺人!因此才导致了群雄争霸、诸侯割据的局面。”
“那么,”冉求更加迷惑了,“你对未来作何预测呢?”
子贡斩钉截铁地说:“争霸愈烈,组合越快。依我之见,天下将沿着分而合、合而分的循环往复的道路走下去。”
“你对实现天下为公作何解释?”
“那是古人的美好理想,真的实行起来,恐怕是千百年以后的事情了。”
冉求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然后告别子贡,闷闷不乐地走了。
鲁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73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子贡和同学们一起祭过孔子以后,要离开孔林回家了。他把书卷装上马车,趋步走到孔子墓前,烧香,献爵,祭奠过后跪拜道:“老师,恕弟子不孝,不能在这里陪伴你一辈子。从今往后,只有这些小树和你做伴了。”他从坟前爬起,逐棵抚摸着同学们栽的树。
拉车的枣红马一声长嘶,好像在替他的主人发泄错综复杂的感情。
子贡再一次跪倒在孔子墓前,涕泪交流地说:“老师,您安息吧!弟子走了。”他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把孔子坟墓周围的一草一木看了又看,放开脚步朝马车走去。可是,他的一双眼仍然不停地往后看。他没法预测在未来的风风雨雨中,老师的坟墓会发生什么变化,他担心有朝一日会有人进行破坏。他更担心有人会对他的老师进行污蔑、诽谤……
子贡就是怀着这种恋恋不舍和忧心忡忡的心情离开了孔林,沿着弯曲、坎坷的路奔向了卫国。
且说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怀着恋恋不舍和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他担心将来会有人破坏孔子的坟墓,甚或用恶言恶语中伤孔子本人。
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秦始皇赢政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王朝以后,为了加强统治,采取愚民政策,销毁民间兵器,焚烧过去各国的史书和民间所藏的儒家经典及诸子的书籍,坑死儒生四百六十多名,几乎把孔子和弟子们留下来的书籍焚烧一空。幸亏孔子的九世孙孔鲋急中生智,在孔子故宅中砌起夹壁墙,将《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书藏在里面,才得以幸免。
但是,自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农历12月以太牢(猪、牛、羊各一头)之礼仪祭祀孔子以后,历代封建皇帝竞相仿效,孔子的身价和名气不断提高。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过阙里,命大司空宋弘祭祀孔子。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孔子及72弟子,并且亲临讲堂,让皇太子讲经。
元和二年(公元85年),章帝刘炟亲自到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安帝刘祜到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也亲临曲阜祭祀孔子。
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路过曲阜时,也都亲自祭祀孔子。唐玄宗还曾派礼部尚书苏颈以太牢之礼仪到孔林祭奠孔子。
五代时,北周太祖郭威于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在曲阜孔庙祭祀过孔子,又去孔林祭奠孔子。
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路过曲阜,在孔庙祭祀过孔子,也去孔林祭奠孔子。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孔庙祭祀孔子时行三拜九叩大礼,到孔林祭奠孔子时,又行了一拜三叩礼。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于乾隆十三、二十一(两次)、二十二、二十七、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九、五十五年(公元1748、1756、1757、1762、1771、1776、1784、1790年)曾九次过曲阜,都亲自到孔庙和孔林祭祀孔子,或三拜九叩,或两拜六叩,或一拜三叩,五体投地地崇拜孔子。
历代封建帝王不仅亲自到曲阜祭孔,而且还追封孔子许多谥号。
上回书已经说过了,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去世后,鲁国国君哀公亲自为其宣读悼词,称孔子为“尼父”。这虽不是封号,但却是比较尊贵的称号。
孔子有封号,开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于元始元年封孔子为公爵,称为“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封孔子为“文圣尼父”。
北周静帝宇文阐于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又改封为“邹国公”。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取销其封号。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为“先圣”。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又改称为“宣父”。
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尊孔子为“太师”。
武则天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又改封孔子为“隆道公”。
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
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封为“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朱厚熄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
由于历代封建帝王的追谥加封,供奉和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孔庙规模不断扩大,等级不断提高,到明洪武朱元璋年间,曲阜孔庙扩大到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孔子及其后裔的墓葬地孔林也扩大到二百多公顷。孔子后裔的住宅孔府也是三路布局、九进院落,达到了封建社会建筑规模的最高等级。
孔子的后裔也不断受到历代封建帝王的追封和加官晋爵,享尽了殊廿采。
孔子只生孤子孔鲤一人,字伯鱼,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此为第二代,故称二世祖。
孔鲤也只生孤子一人,取名孔汲,字子思。此为第三代,故称三世祖。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为沂国述圣公。相传《中庸》一书由孔汲所着。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着有《谰言》十二篇。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
孔谦生二子,长子孔鲋,次子孔腾。孔腾,字子襄,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孔腾为第九代。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被汉文帝封为博士。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被汉文帝封为博士。
第十二代,孔延年,也被汉文帝封为博士。
第十三代,孔霜,字次孺,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被封为褒成侯。
第十四代,孔福(一作孔吉),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被封为殷绍嘉侯。
第十五代,孔房,于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世袭褒成侯。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于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世袭褒成侯。
第十七代,孔志,于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世袭褒成侯。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于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世袭褒成侯,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被封为褒亭侯。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被封为奉圣亭侯。
第二十代,孔完,于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世袭褒亭侯。
孔完早逝,无子嗣,由他胞弟孔赞的长子孔羡世袭爵位。孔羡,字子余,于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被封为宗圣侯。孔羡为二十一代。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世袭奉圣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