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欠身道:“孔丘的学识皆由勤奋学习而得。君侯所说的九曲明珠,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未知可否让我看上一看?”
陈湣公毫不犹豫地吩咐道:“将九曲明珠呈上来!”
一会儿,两个宫女抬着一方紫红色木制漆匣轻盈地走了过来,双双跪在孔子和陈湣公面前,小心地将木匣打开。
孔子定睛看时,不禁暗自叫好称绝。那盘中的明珠共有二十一颗,各有核桃般大小,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俱全,红的像朱砂,白的像冰块,绿的似翠叶,蓝的似碧水,晶莹,明亮,闪闪发光。孔子拿起一颗放在手心观看,更加惊叹不已。但见那细细的绳孔弯弯曲曲透心而过。孔子用心数过,每颗珠子中间的绳孔果然有九个弯。他端详着这稀世珍宝,脱口说道:“真是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啊!”欣赏、赞叹过之后,他又着难了:“怎么穿线呢?”他暗暗问着自己,一时间没有了主意。
陈湣公和众大夫眼巴巴地望着他,宛如守护在一个即将断气的亲人面前,盼着他像妙手回春的医生一样,能有妙方将断线的宝珠穿起来。
孔子突然想起了采桑女唱的歌,心头一喜,眼睛里闪出了光芒。他不慌不忙地站起身,向陈渭公拱手道:“君侯,此珠制作得过于精巧,孔丘一时无办法穿好,如若主公放心,我带回馆舍,仔细揣度,也许会有办法。”
陈湣公顾盼左右,众大夫脸上皆有顾虑之色。他慢慢站起身,放开胆子说;“夫子说哪里话。当今之世,谁人不知夫子的英名,谁人不晓夫子的为人!九曲明珠虽是稀世珍宝,交给夫子,寡人也是一千个放心,一万个放心啊!”
孔子说:“那么,孔丘就把它带走了。”
陈渭公仍不免有些茫然。
孔子自信地说:“请君侯静候佳音吧。不出三日,定可穿成。孔丘告辞了。”
目送他们师徒二人走出宫殿,众大夫怅然若失。公冶明说:“主公,这九曲明珠一旦遭到不测,如何是好哇?”
陈湣公忖度再三,低声说:“孔子一贯主张仁与义二字。宝珠在他手中,决然不会出事。不过,一旦有了盗贼,将如之奈何?”
公冶明说:“我也为此担心。”
陈湣公说:“不妨事。多派几个兵丁暗中保护宝珠也就是了。”
众大夫点头称是。
陈湣公当即部署停当。
且说孔子带着二十一颗九曲宝珠回到馆舍,子路很不高兴。一出宫殿就嘟囔开了:“老师,你临来时还教我谨慎从事,不能逞能。如今你自己倒逞起能来了。这些小玩意儿,或许从来就没有人能将它们穿在一起。是陈国国君故意难为你的。你倒如此认真,一旦穿不起来,岂不被世人耻笑!再说当今之世,如此混乱,若被贼人盗走,你长一千张嘴也说不明白,岂不落个不仁不义的可悲下场!”
孔子坦然一笑说:“仲由啊,你这些话都对。”
子路愣了,瞪着惊诧的大眼睛望着孔子,希望他赶快加以解释。
孔子说:“我前天在来陈国的路上听到一个采桑女说,她有办法将九曲明珠穿好。”
子路颇觉奇怪地说:“我同老师一起来陈国,未曾见过有人向老师传授穿九曲明珠之法呀。”
孔子说:“你忘记那采桑女是怎么唱的了?”
子路摇头。
孔子轻声吟道:“……九曲明珠穿不得,寻到泄庄来问我。”
子路越发感到茫然。
孔子把话题一转道:“你说的须提防盗贼一事,确乎重要。你和冉求、公良孺皆属有勇有谋之辈。回到馆舍,由你们三人好好看护宝珠也就是了。”
听到老师这样信任自己,子路由衷地笑了。
回到馆舍,孔子立即将学生们召到面前,郑重其事地说:“我们初来陈国,国君便以礼相待。他有九曲明珠一串二十一颗,本是穿在一起的。如今穿珠线已断,陈侯欲将宝珠重新穿起来,苦于无人能胜此任,方求助于我们。这些明珠是陈国的传世之宝。古人云:‘君子成人之美。’我们理应帮他穿好,怎奈此珠孔细多弯,是极其难穿的。未知你们之中谁有妙方,能将此珠穿好?”
学生们从子路手中接过宝珠,相互传看,一个个惊叹不已,却没有一人能拿出穿宝珠的办法来。
孔子说:“端木赐,前日来陈国途中,你可曾听到一个采桑女唱了些什么?”
子贡醒悟道:“那采桑女唱道:‘大千世界奇事多,遇上疑难费揣摩。九曲明珠穿不得,寻到泄庄来问我。’想必那采桑女定有穿九曲明珠的秘方了。”
孔子满意地笑着说:“端木赐啊!你不仅心细,而且记忆力强。好,你明天一大早便去泄庄找寻那采桑女,务必将那穿九曲明珠的秘方讨回来!”
子贡说:“弟子一定认真去办。”
孔子又对冉求和公良孺说:“冉求,公良孺,你们要和仲由一起,尽心尽力将九曲明珠看管好,确保万无一失!”
冉求和公良孺齐声说:“弟子明白!”
第三天一大早,子贡辞别孔子,驾车向泄庄奔去。正是轻车熟路,不到两个时辰,已经来到泄庄。子贡停车嘹望,但见几十所茅屋周围,长着许多桑树,枝繁叶茂,桑椹累累。子贡左找右寻,不见有人。他正在纳闷,忽有歌声从树林后传来:
大千世界奇事多,
遇上疑难费揣摩。
子贡心里一乐,丢下马车,快步向那歌声传来的方向跑去。到跟前一看,嗬,好一位稳重、大方的农家女子:体匀称而健壮,脸黝黑而红润。腰扎一条短围裙,头裹一块方头巾,两只有神的大眼睛。子贡拱手施礼道:“请问这位大嫂,此地可是泄庄?”
那女子庄庄重重地还过礼,说道:“此地正是泄庄。”她顿了一下,反问道:“先生莫非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贡感到惊奇,急忙答道:“鄙人端木赐,正是孔夫子的弟子。”
女子问:“先生莫非有什么疑难求助于我吗?”
子贡越发感到惊奇,再施一礼道:“我们师徒一行到了陈国,陈君有一串九曲明珠断了线,想让我们帮助穿好。不料那宝珠的孔既细长,又弯曲,我们没法穿。因前日路过此地时听到大嫂的歌声,故而今日特来求教!”
那女子一声长叹,说道:“当今之世,也不知埋没了多少英才!天子、君侯只看见他眼皮底下那几个人,全然不知、全然不晓这苍天之下,遍地有英雄,处处有人才。”
子贡问:“如此说,大嫂你……”
那女子急忙打断了他的话,说道:“先生不必多问。待我传授穿九曲明珠的秘方给你。”
子贡说:“如此甚好。多谢大嫂了!”
那女子说:“以蜜汁灌润珠孔,以蚕丝黏糊蚁尾,同放匣中,只需一夜功夫,蚁必引丝穿珠。”
子贡一听,顿开茅塞,连连道谢。接着,又问些有关贤人、隐士之类的话。
那女子说:“人各有志。先生不必多问,速速回都城为君侯穿九曲明珠吧!”说完,提着篮子走了。
子贡望着她的背影,不胜赞叹,不胜敬佩。直到目送她进了柴扉,才登上马车,返回都城。
孔子得到秘方,赶快如法炮制。第二天早晨打开盛宝珠的匣子一看,二十一颗宝珠果然颗颗皆被蚕丝穿好了。孔子大喜,命学生们将昨夜已准备好的丝线拴在蚕丝上,小心翼翼地拉过,一个一个拴好。不到一个时辰便将二十一颗九曲明珠穿成一串。
孔子分外欣喜,感叹道:“那采桑妇人的话颇有道理。看来她定是位隐士的夫人了。一个村野桑妇竟然有如此智慧,足见我等不懂不会的事情太多了。学无止境啊!”
用过早饭,孔子带着子路到宫廷送宝珠。
陈湣公闻报,惊喜若狂,夸道:“夫子足智多谋,为寡人做了一件大事,偿了多年的一桩心愿。寡人当重赏于你!”
孔子说:“孔丘只求成君侯之美,不图……”
陈泪公抢着说:“夫子带领众多弟子来敝国,住在馆舍,多有不便。我赐给你一处住所如何?”
孔子推辞道:“古人说:无功不受禄。君侯的美意,孔丘领了。这住所孔丘决然不能收受。”
一个执意赐予,一个坚决推辞。相持良久,陈湣公说:“也罢,夫子不收,寡人也不能强人所难。那就请夫子和爱徒们屈居馆舍吧。”
自此,陈湣公时常请孔子到宫廷叙谈。孔子每每纵谈天下事,口若悬河,令陈湣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陈泪公对孔子益发敬重。
一天,陈湣公退朝回到后宫,刚想命令:“歌舞侍候!”忽见一侍卫手捧一只雄鹰跑进宫廷,它身上还穿着一支箭。陈湣公看了勃然大怒,骂道:“蠢材!捧一只死鹰呈给寡人,是何道理?”
那侍卫“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战战兢兢地说:“回主公,方才奴才从前院走过,猛见天上掉下这只雄鹰,身上还有一支利箭,奴才未知吉凶,不敢自作主张。特呈请主公命令定夺。”
陈湣公瞪大眼睛,把手一摆道:“呈上来!”
侍卫双手将鹰递上。
陈湣公站起身来仔细端详,又拔下穿在雄鹰身上的箭反复看过。原来这支箭是竹竿、石箭头。陈湣公命人量过。箭杆长一尺八寸。当时,冶铁、冶铜技术已相当发达,作战用的箭头不是铜做的,就是铁制的。因此,陈湣公看着这支与众不同的箭发呆。他一直愣了许久,抱着非搞个水落石出不可的信念,又差人去请孔子。
孔子听说陈湣公有请,并不着急,因为自从他为陈湣公穿好了九曲明珠之后,陈湣公每每有了疑难之事便求教于他。他不慌不忙地给学生授完课,仍让子路驾车赶往宫廷。
陈湣公急于想弄明白射死这只雄鹰的石箭头的来龙去脉,迫不及待地盼着孔子快快来到宫廷。见到孔子,便开门见山地问:“夫子,而今做箭头多用铜和铁,可是,刚被人射死的这只小鹰,却是用的石制箭头。请问夫子,这种箭到底有何来头?为谁人所做?”
孔子双手拿箭,仔细看了一番,慢吞吞地说道:“说起这支箭么,它的来历可就久远了。”
陈湣公催促道:“请夫子快讲给寡人听!”
孔子接着说:“这种箭是古时候北方肃慎国的。”
陈湣公问:“这肃慎国在什么地方?”
孔子说:“肃慎国,又称息慎国、稷慎国。商周时代,居住在不成山北面,东至大海,西至黑龙江中下游。因为他们主要从事渔猎,所以最擅长制作箭支。当年周武王灭殷之后,九夷百蛮都臣服于周,各以上乘物品进贡。北方的肃慎国进献的就是这种箭。先王又把这种箭分给他的儿女,他女儿嫁给虞胡公,被封于陈。先王把一些远方的贡品分别赐给臣属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永远不忘记替周天子守卫疆土。”
陈湣公听着孔子讲得有根有据,有声有色,好像听天书一样,呆愣愣,傻乎乎的,似懂非懂,将信将疑。
孔子猜透了他的心思,不容置疑地说道:“君侯若不信,可以差人到保存文物的库房里去查看对证一番。”
陈湣公派人到文物库房一看,里面的石箭头果然和射中雄鹰的石箭头一模一样,顿时刮目相看,更加五体投地地佩服孔子了,心悦诚服地说道:“夫子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真乃寡人的良师啊!”
孔子顿然失色,避席施礼道:“孔丘不敢,孔丘不敢!”
陈湣公爽朗地笑着说:“能者为师,自古而然。”
孔子越听越坐立不安,只好起身告辞。
师徒两人回到馆舍,子路将事情经过向师弟们详细说了一遍。
子贡颇有感慨地说:“如若将学问的高低用墙来作比喻,我们师兄弟的学问只有一墙高。”他用手比比划划地说,“你站在墙里,我站在墙外,你能看到我,我也能看到你。脑子里究竟装了多少墨水,我们彼此都能看得清。我们的老师可就不同了。在我看来,他的学问,足有好几个墙头高。”
子路憨厚地笑着说:“师弟不愧能言善辩之士。这个比方打得既贴切,又生动。”
师兄弟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有说子贡说得对的,也有说他说得不对的,吵吵嚷嚷,好不热闹。只有颜回躲在一边不动声色,沉默不语。
子路走过去,拍着他的肩膀说:“子渊师弟,你每每发表高见,经常博得老师的好评。未知你对老师的学问作何评价?”
颜回笑而不答。
子路说:“各抒己见嘛!大家都是师兄弟,有什么话不能直说呢?”
颜回说:“我们师兄弟之间,应该如此。对老师则不然。他老人家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德高望重。颜回不敢妄加评论。”
子贡说:“老师与我们情同父子,有何不可说的话呢?快说说看!”
颜回把师兄弟们一一看过,低头推敲再三,在众人的一片催促声下,猛地挺起瘦弱的身躯,深有感触地说:“老师的思想,达到了令人难以琢磨的境界。越抬头往上看,越觉得他的思想高远无边;越用心钻研,越觉得他的思想深奥莫测。你用目往前看,他的思想如蓝天,似大路,坦然若揭,就摆在我们面前。可是,转瞬间又到我们后面去了。老师的思想完美无缺,无懈可击,高不可攀,坚不可摧。虽然这高远和深奥不容易琢磨,但是,老师却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一定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却根本不可能,只有不遗余力地学习。我觉得我已经用尽了才力,似乎可以独立地做些事情了。可是,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从哪里入手了。”
子贡赞叹道:“还是师弟对老师的思想体会得深,琢磨得透!”
这时,漆雕开从外面慌里慌张地闯进屋来,着急地问:“老师现在何处?”
众人一片惊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