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孔子执着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575200000032

第32章 互争君位子贡问女(1)

且说赵简子只顾进攻,猛然见到飞来的利箭,有些慌神,便惊叫一声,翻下车去。那支利箭不偏不斜地射在他身后一个士兵的胸口上。

赵简子重新登车,把手中的宝剑用力向前一挥:“放箭!”

四路兵马形成的包围圈像一挂捕鱼的网,把范氏和中行氏的兵马围得水泄不通。赵简子每喊一声“放箭”,就有大批士兵中箭身亡。

掌灯时分,范氏和中行氏身边剩下的战车只有十二三乘了。他们看到大势已去,便杀了条血路逃出了重围。

赵简子又指挥着兵马追杀一阵,才鸣金收兵。

这一场血战,真可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赵简子大获全胜。从此,他独霸一方,奠定了建立赵国的基础。此是后话,表过不提。

且说孔子碍于面子,不便立即返回卫国,在黄河岸边闲游几日,才率领着学生们踏回原路,一路上甚感颓丧。这一日,馆舍闷热,不能成眠,便和学生们在庭院中乘凉。忽听黑影处有两个人在发议论,听声音一位像是长者,一位像是青年。

长者说:“眼下真是兵荒马乱的多事之秋啊!赵简子不仁不义,杀了窦鸣犊和舜华,又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何其得意啊!怎料想佛肸却趁机在中牟举兵造了他的反。”

青年说:“在这烽烟四起的岁月里,强者为王。谁能说准将来的晋国是姓赵还是姓佛呢!”

长者说:“我们平民百姓不求功名,图的是个安宁。似这等终日你征我杀,我们怎能安生?”

青年说:“但求苍天保佑,让圣明君侯及早降世吧!”

孔子听着他们的交谈,对赵简子的成见越来越深。他想:“赵简子不仅收留了阳虎,又杀了窦鸣犊和舜华,还不知道要做多少坏事呢!”

这时,忽有一个人闯进庭院,急呼呼地问道:“请问,哪位是鲁国孔夫子?”

子贡迎上前去说:“不知先生找夫子何事?”

来人说:“佛大人在中牟联络了许多兵马,要讨伐赵简子,特差在下来请夫子前去助一臂之力。若能打败赵氏,也好辅佐主公共治晋国。”

孔子在一旁听了,立即动了心。他觉得自己的一套治世办法十分灵验,却没有人赏识。如今机会来了,怎可轻易放过,便对学生们说:“弟子们,既然赵简子作恶多端,搅得晋国鸡犬不宁,佛大人在中牟起兵讨伐他,也就是义举了。我们到中牟去辅助佛胖如何?”

学生们像一尊尊泥塑木雕像,呆然地望着孔子。

子路愤然说道:“老师,我听人说,鹤鸦不同巢,鹿狐不同穴。赵简子兴兵动武,佛胖招降纳叛。他们弃礼义,杀贤人,威慑君侯,践踏百姓,实属一丘之貉。你怎能去辅助他呢!”

孔子有些犹豫了。

颜回说:“师兄之言很有道理,望老师三思而行。”

经过一番冷静的思考,孔子也感到自己刚才说的话有些欠妥。他后悔了,有点难为情地说道:“子路说得对。我们不去中牟了。”

来人悄然而去。

第二天,孔子带领学生们重返卫国。刚进城,就听人们纷纷议论:“君侯病故了。”

孔子到了蘧府,从蘧伯玉口中证实卫灵公已经病故,急忙前往宫中吊唁,以后仍旧寄居蘧府。

不久,卫灵公的孙子辄被立为国君。他就是卫出公。周围许多国家纷纷派来使者祝贺,惟独晋国不仅不来祝贺,反而在卫国的戚地扶持辄的父亲蒯聩壮大势力。

戚地西临黄河,与晋国隔河相望,是通往晋、郑、吴、楚等国的交通要道。蒯聩依仗晋国的支持,占据着这块肥沃、富饶的地方。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立即差人给辄送来了书信,希望回宫接替君位。不料卫灵公在临去世时特意嘱咐道:“蒯聩欺君杀母,叛逃戚地,外靠晋国之扶植,内怀窃位之野心,可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似这等乱臣逆子,怎能继承君位!因此我死之后,由你担当国君。你要好自为之,千方百计使国家强盛起来。要多训练甲兵,外可攘敌,内可平叛。一旦蒯聩率兵马杀将回来,你要亲自督阵,把他杀死,倘若杀不死,也要把他赶出国去,让他终生不能踏上卫国的土地!”

卫出公刚登上国君的宝座,蒯聩就差人送来了书札,既扫兴,又恼火,当着来人的面把书札扔在一边说道:“他既与我祖父绝了情,我便同他断了义。卫国国君之位已由祖父传予我。你速速回去告诉他,寡人限他三五日之内离开卫国。如若不然,死无葬身之地!”

送信人浑身战栗,把一切礼数都忘了,慌忙出了宫殿,回到戚地,如实禀报了蒯聩。

蒯聩听后,气得脸发青,眼发红,咬牙切齿地说:“不杀死这逆子,夺回君位,我誓不为人!”他恨不能立即率兵马攻进帝丘,将亲生儿子辄碎尸万段,以解心头之恨。怎奈他手下只有兵车百乘,深知势单力孤,寡不敌众,莽撞行动,势必落个鸡蛋碰石头的可悲下场。待心情稍稍平静下来后,他决定立即起程,西渡黄河,去向赵简子讨主意。

再说赵简子自从袭击郑国的粮车大获全胜,把范氏和中行氏赶出晋国,继续招兵买马,扩大势力。这一日,他静坐家中,闭目合睛,正在用心谋划着自己未来的立国大业。

突有门人传报:“启禀大人,卫公子蒯聩求见。”

赵简子心头一喜,忙道:“有请!”

门人把蒯聩引进客厅,赵简子早已起身迎候。

两人分宾主坐定。寒暄完毕,赵简子问:“公子此番前来寒舍,未知有何见教?”

蒯聩欠欠身,哭丧着脸儿说:“赵大人,实不相瞒,我父王病逝前,已将君位传予我的逆子辄。我差人前往都城送信,想叫他让位给我。他非但不让,反而口出狂言。我岂能咽下这口气!逆子既然不仁不义,我也不必恪守那许多礼数了。”

赵简子板着面孔,眼珠机灵地转了两圈,问道:“公子难道要与亲生儿子同室操戈吗?”

蒯聩按捺不住满腔怒火,说道:“我正想率兵马攻进都城,杀死这逆子。不然,蒯聩今生今世有何面目做人!”

赵简子装出信心不足的样子说:“不知公子眼下有多少兵马?”

蒯聩叹口粗气道:“仅有百乘。”

赵简子想称霸一方的心膨胀了。他想助蒯聩一臂之力,一旦攻克卫国都城,杀死辄,蒯聩成了卫国国君,自己就有了一个忠实的盟友。想到这里,便使出激将法:“公子用百乘的兵力去同辄抗衡,犹如以卵击石,岂不是自取灭亡?我奉劝公子忍下这口气吧。何况辄还是你的亲生儿子啊。”

蒯聩的面孔刷地拉长了,激动地说:“大人之言差矣。辄虽是我的亲生儿子,却不将君位让给我,此为不孝。连孝道都不尽的人,怎能治理国家呢?”

赵简子觉得火候已到,爽朗地笑着说:“这么说,公子的主意已定了?”

蒯聩紧握双拳,狠狠地说:“蒯聩发誓要铲除这逆子!”

“既然如此,我愿发兵车二百乘,让樊才随公子到戚地,由公子差遣。”

赵简子顿了一下:“未知公子意下如何?”

蒯聩急忙施礼:“多谢赵大人!”

赵简子当即差人请来樊才,当着蒯聩的面吩咐道:“眼下,卫公子有难,你速率兵车二百乘赴戚地,与公子合兵一处,务必不遗余力地支持公子攻克卫国都城,夺取君位!”

樊才躬身道:“遵命!”又侧身对蒯聩施礼道:“在下樊才,愿听从公子差遣!”

蒯聩顿时心花怒放,满脸堆笑,感激地说:“难得赵大人一片真诚,又有樊将军鼎力相助,实为蒯聩三生有幸。事成之后,定当重谢!”

赵简子显出不以为然的样子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蒯聩心情急切,没心思同他闲谈,问道:“赵大人,何时发兵?”

赵简子有心把人情送到底,说道:“全凭公子决断!”

蒯聩说:“今日请樊将军点齐兵马,明晨便动身如何?”

赵简子说:“使得。”

当夜,赵简子设宴为蒯聩接风洗尘。同时,请樊才作陪,也算是为他饯行。

第二天一大早,樊才便点齐了二百乘兵车,和蒯聩一起督率着朝黄河岸边奔来。烈日炎炎,纹丝不动,空气异常潮湿闷人。整个大地好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拉兵车的马汗淋淋、湿漉漉,吃力地向前行进着。车上的士兵们闷热难熬,烦躁地抹着额头的汗珠。

连行数日无话,一日黄昏时分,好不容易来到黄河岸边。众人一看,渡口只有四只渡船。蒯聩和樊才刚想指挥兵车上船摆渡,突然一阵狂风吹过,大团的乌云由南向北滚滚而来。接着,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由天而降。半个时辰过后,天黑了,雨也停了,天空布满了星辰。看黄河,水多流急,无拘无束地嘶鸣着向下游奔去。回首西望,白花花的一片,刚才还热得烫人的大地,转瞬间变成了汪洋。

全部兵马都变成了落汤鸡。

樊才站在渡口处,向摆渡的艄公喊道:“船家,快把渡船备好,将我的兵车运到东岸!”

艄公们不敢怠慢,纷纷跑过来说道:“将军,眼时风大浪高,又是夜晚,极不安全。依小的之见,明晨再摆渡过河吧!”

“嗯?”樊才圆瞪双眼,“莫非怕我不付船钱不成?”

艄公们急忙作揖道:“将军不要误解,小的们实无此意。将军公务在身,小的们孝敬大人也是应该的。”

樊才瞄一眼河水,说道:“现时风也小了,雨也停了,星斗满天,恰好趁此夜晚摆渡,天气凉爽,尔等少冒许多汗水。”

艄公们还想作揖解释。

樊才把手一挥,不容抗拒地说:“尔等少说废话,速速把渡船划过来!”

艄公们无奈,只好倍加小心地将渡船划到渡口,任凭樊才指挥着兵车登船。好在风越来越小了,四只摆渡船忙碌了一夜,总算把二百乘兵车渡到彼岸。

一踏上卫国的土地,蒯聩觉得浑身轻爽,立刻有了精神。

他看着身后二百乘兵车,气粗胆壮,仿佛有一种卫国都城唾手可得的感觉。他美滋滋、乐悠悠地返回戚地,立即将自己的一百多乘兵车交给樊才指挥。然后用试探的口气问:“樊将军,何时发兵攻打都城为宜?”

樊才说:“公子,眼下我等刚到这里,人困马乏,需歇息几日,养精蓄锐,有一套周密的安排,方可行动。”

蒯聩做国君的心情无法抑制,便说:“将军的兵马大将旗鼓而至,如若不及早出兵,攻他个措手不及,等那逆子听到风声,做好了准备,就对我们不利了。”

樊才说:“常言道,夜长梦多。道理自然很明白。不过,我对卫国都城周围地势甚不了解,盲目出击,多有不妥。”

“将军何必多虑呢!”蒯聩抖动着肩膀说,“卫国都城周围全是平川,只有几条河流,地势并不复杂。”

樊才的眉头皱紧了,怏怏不快地说:“偷袭战最忌讳的就是平原,无处躲,无处藏,大队人马蜂拥而至,岂有不走露风声之理!”

蒯聩说:“我们夜间偷袭也就是了。”

樊才无可奈何地说:“看来也只好如此了。”

当下,两人商定,天黑发兵,准备打辄一个措手不及。

这天晚上,阴云密布,空气好像停止了流动,整个大地都失去了生气。蟋蟀叫得烦人,蚊子叮得难受。二百多乘兵车吱吱呀呀地前进着。这声音尖脆刺耳,越怕它出声,它的声音越高,仿佛能传到几十里地之外。樊才抬头望望天空,一颗星星也不见。他希望赶快刮大风,吹散满天乌云,压住兵车发出的噪声。不料,越往前走,兵车的吱呀声越晌。

大队兵车来在一条大河边,突然一阵飒飒响,起风了。这里地势低洼,河两边长满了芦苇。在微风吹拂下,芦苇轻轻晃动着,掀起了波浪。蒯聩心头一惊,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樊才也警觉地从兵车上站了起来,两眼紧盯芦苇丛中。那芦苇叶飒飒刷刷的响声,令他心神不宁,对蒯聩说:“公子,这里芦苇丛生,埋伏几百乘兵车倒也容易。我等需谨慎小心。不如先让探马前去探听探听虚实,再作道理。”

蒯聩唯恐樊才心虚胆怯,便给他壮胆打气说:“樊将军,这里离都城还有四十多里路。我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这里,谁会伏击我们呢?”

樊才说:“公子,兵家最忌粗心。我等万万不可大意!”说完,他在兵车上转过身,命令道:“停止前进!”

话音刚落,只听“咚咚咚”鼓声大作,接着是一片冲杀声,从芦苇丛中杀出无数兵车来。

蒯聩吓得魂不附体,盲目地驱赶拉车的马,那些马匹却就地兜圈子。

樊才指挥着兵车迎战,冲着为首的一员大将问:“来将通名!”

“王孙贾是也。”王孙贾站在兵车上,仗剑在手,问道:“你是何人?”

樊才不甘示弱,说道:“我乃晋国大将樊才!”

王孙贾直呼其名地怒斥道:“樊才‘!你身为晋国大将,不侍奉在晋侯身边,戍守晋国边疆,公然率领着大队兵马进犯我卫国,却是为何?”

樊才说:“都因卫国丧纲常,失伦理。王将军!请你仔细忖度一番,卫君去世,理所当然应传位给其子。如今其子健在,却传位给其孙。这种老少无序的作为,还不值得讨伐吗?”

王孙贾理直气壮地说:“这些都是我卫国内政,与晋国何干?再说公子蒯聩欺父戮母,逃离卫国,寄人篱下,不得君位,也是咎由自取。将军何必为这种不仁不义的人来卖命送死呢!依我之见,将军还是率兵马赶快返回晋国吧!”

蒯聩在兵车上跺着脚说:“王孙贾,你若还略懂礼数,就赶快收兵。难道你不知我是谁吗?”

王孙贾冷笑两声说:“你不久前还是有名的卫国公子,遗憾的是,你不珍惜自己的身份,做出那般主公容不得的事情。须知而今卫国另立了新君,别说做国君,连你的立身之地也没有了。你若识时务,还是赶快逃到他乡谋条生路去吧!”

蒯聩气得“哇哇”大叫,把手一摆说:“放箭!”

士兵们一齐放箭,卫军阵中有人中箭落下兵车。

王孙贾怒火中烧,高声说:“公子,我已经让了你这一个回合。你若想得寸进尺,可别怪我手下无情了!”蒯聩想指挥着兵车冲过去。樊才急忙制止道:“公子,不可造次。这里芦苇成片,地势低洼。他们在暗处,容易躲,容易藏;我们在明处,无处躲,无处藏。若硬拼硬地厮杀,对我们十分不利。需要想法把他们引出芦苇丛中再作道理。”说完,低声命令身后士兵:“速速后退!”

这时,骤然狂风大作。接着电闪雷鸣。借着闪电光亮一看,樊才大吃一惊,浑身顿时凉了半截,只见无数乘兵车“一”字摆开,横在他们面前。车上的士兵们剑拔弩张,一个个严阵以待,只等王孙贾一声令下,就会像潮水般涌过来。

王孙贾仿佛猜透了樊才的心思,高声喊道:“樊将军,识时务者为俊杰。赶快收兵返回晋国,我保你不损一兵一卒。若要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望你审时度势,及早做出抉择!”

蒯聩对樊才下令后撤已经有点不满了,听了王孙贾这几句话,再也按捺不住满腔复仇的怒火了,发疯似的吼道:“不准后撤,赶快冲过去。谁杀死王孙贾有重赏!”

兵车有往后撤退的,有往前进攻的,顷刻间乱了阵脚。

又一声闷雷响过,大雨纷纷落下。王孙贾看看时机已到,一声令下:“将士们,杀啊!”

大雨哗哗下,铜鼓震天响。双方兵马混在一起,乱作一团,也有被对方杀死的,也有自相误杀的,还有被马踏死、车压死的。王孙贾紧紧追住樊才不放。蒯聩趁机带领着几十乘兵车夺路向戚地逃去。

樊才着实身手不凡,他边跑边放箭,把王孙贾拉车的马射中一匹,马车前进不得。樊才无心恋战,也一溜烟朝戚地奔去。

这场厮杀,双方各有伤亡,蒯聩和樊才损兵车一百多乘。王孙贾的损失较少,只有五十多乘。

经过这场战斗,蒯聩知道了厉害,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整日躲在戚地操练兵马,准备伺机反扑,以求一逞。这也成了辄的心头之患。他不得不时时提防突然的变故。

且说孔子住在蘧府,对卫国的风风雨雨亲耳所闻、亲眼目睹,深感不能继续在这里住下去了。一天,孔子对学生们说:“弟子们,如今卫国国君与其父同室操戈,搅得举国兵荒马乱,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势下,我们住在这里,多有不便。”

子路抢着问:“老师,到哪里去呢?”

孔子早有所思,答道:“宋国是我祖籍生息过的地方。我们就到宋国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