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孔子执着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575200000030

第30章 事与愿违慨叹国事(2)

蒯聩无心同他纠缠,只想尽早结果南子的性命。不料南子已被侍卫们扶了起来,护拥着走开了。他再一次发疯似的冲过去,用剑猛刺南子,却又一次被公孙余假的宝剑挡住了,震得他手臂发麻,虎口都裂开了,鲜血顺着剑柄润湿了他的手心。他高声喊道:“侍卫们,杀死那个贱人!”

侍卫们哪有理他的,护拥着南子,转瞬间就消失在黑暗中了。

公孙余假不可一世地说:“公子,是你自己自刎呢,还是让我来成全你?”

蒯聩深知不是他的对手,强打精神说:“似你这等小人,有何面目同我说话?如果你尚知几分廉耻的话,早就应该拔剑自刎了。”

这时,宫廷内喊声大作:“捉拿刺客!”“紧闭宫门!”“别让公子逃跑了!”接着,灯笼、火把也亮了,照得整个宫廷如同白昼。

公孙余假是个颇有心计的人,在宴席上看到蒯聩并没有喝多少酒,却佯称喝醉了,心里就犯开了嘀咕。他经过反复推敲,得出的结论有两个:一是蒯聩已经年近五旬,卫灵公尚健在,别说他不知何日才能登上国君的宝座,即使眼下成为国君,也好景不长了。他有可能想办法逼迫卫灵公让位。二是凭着他的处世经验,从蒯聩平素对他的态度来看,他和南子私通的事情,蒯聩显然是知道了。他担心蒯聩会寻找机会暗算南子。所以,宴席结束后,他尾随在护拥南子的侍卫和宫女身后,暗中观察动静。这宫中本来就路径复杂,加上是夜晚,并没有任何人发现他。他一直跟到南子的住处,听到南子喊叫秋莲不应,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正确,便仗剑在手,做好了救南子的准备。可是,他也有他的难言之隐:救南子本来是立了一大功,放在他身上就另当别论了,文武百官和国人将会怎样评论这件事呢?他想着,权衡着这其中的利弊。论他的本领,很容易就能将蒯聩擒拿住,或者当场杀死。但是,他不能那样做。他有两种担心:一是担心和南子私通的事情更加张扬出去,使自己难堪。二是担心卫灵公怪罪他。蒯聩毕竟是卫灵公的亲生儿子啊。他决定放走蒯聩。

蒯聩听到震天响的捉拿声,早已乱了方寸,一心想逃走,趁公孙余假不防,向他虚晃一剑,拔腿就跑。

公孙余假一边追赶,一边指向相反的方向说:“公子向那边逃跑了。”

跑到高高的宫墙下,蒯聩翻不过去,转过身,双手握住宝剑,拉开了同公孙余假决一死战的姿势。

公孙余假瞅准宫墙,假装刺蒯聩,却将宝剑用力刺进了石缝。

蒯聩抓住时机,连刺几剑。公孙余假左躲右闪,快步后退。喊声越逼越近,蒯聩急中生智,腾身跳上公孙余假横插在石缝里的宝剑,借着宝剑的反弹力,一纵身爬上宫墙逃走了。

卫灵公气疯了,命令道:“紧闭四方城门。把都城翻个个儿,也要将这不肖之子捉拿到!”

蒯聩在宫墙外听了,知道卫国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便不顾一切地朝西门奔去。身后一阵马蹄声。他灵机一动,躲在暗处,等那匹单骑来到面前,冲过去,一剑刺死骑兵,飞身上马。这个骑兵本来是去西门传达卫灵公命令的。蒯聩驱马来到西门,守城将士尚未接到紧闭城门的命令,见到蒯聩,惊诧不已。

蒯聩说:“我有急事出城,快快打开城门!”

守城将士唯恐有诈,只用些不着边际的话儿拖延时间:“公子,这般时候出城,不知有何急事?”“公子只身出城,却是为何?”“为了公子的安全,不见主公的命令,我等不便让公子出城。”

蒯聩心急火燎,哪里容得他们七嘴八舌地乱吵乱嚷。当即手起剑落,砍下一下士兵的头来,不容抗拒地说:“开门!如若不然,他的下场就是你们的下场!”

守城将士一个个呆若木鸡,乖乖地打开城门,放下吊桥。

蒯聩用宝剑柄狠狠地戳了一下马屁股,那匹马又痛又惊,如同离弦之箭,“嗖嗖”地冲出了城门。

蒯聩一口气跑出五六里路,回头一看,只见人群手持火把,蜂拥而来。他不敢停留,拼命地向晋国逃去。

且说卫灵公受了这场惊吓,却仍然蒙在鼓里,不知蒯聩为什么要行刺南子;也不知公孙余假为什么打不过蒯聩,公然让他逃走了。一大堆疑问缠绕着他,搅得他六神无主。他回想着卫国的经历,原来也是一部争权夺利和相互倾轧历史啊。他忽然想到公孙余假怎么会恰如其时地搭救了南子:“那里是宫掖禁地,他怎么去了?难道……”他不敢想下去。然而,他的理智控制不住感情了,自言自语地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自古而然哪!”他气冲冲地走出卧室,想去质问南子。可是又一转念,她怎么会承认呢?闹得不好,还会搞得满城风雨。俗话说:“捉奸拿双”,我留心观察便是。他重新返回卧室,心里酸甜苦辣样样俱全,说不出究竟是个什么滋味。

谁也不知道他这一夜是怎么度过的。第二天,他下令派重兵看守南子的卧室。表面上是为了保障南子的安全,实际上却是不让公孙余假有机可乘。他每天夜晚都陪着南子。然而,他越殷勤,南子越厌烦;他越亲近,南子越冷淡。久而久之,他对南子产生恶感了。

一天,他理着白花花的胡子,预感到自己黯然的前景,不胜悲叹,担心会有更多的近臣内侍背叛自己。他猛然想起了孔子,当即差人去请他进宫。

且说卫灵公感到前景不佳,急忙差人将孔子请到宫中,恭恭敬敬地请教道:“不肖之子作孽未遂,而今逃往晋国。请问夫子,寡人该如何处置呢?”

孔子望着卫灵公那张愁容苦脸,思虑了半天,不知怎样回答好。就南子的行为而论,搔首弄姿,狐媚惑主,秽乱宫掖,丑声外扬,是死有余辜的。就蒯聩的身份而论,既是太子,又是人臣,应该为父亲隐瞒隐私。即使刺杀南子,也要另寻万全之策,怎能亲自出马,落个弃国外逃的下场呢!孔子有点头晕眼花了。卫灵公、蒯聩、南子像走马灯似的在他眼前转来转去,搅得他心烦意乱。“夫妻的夫妻,父子的父子。他们毕竟有骨肉之情啊!我能贬斥谁呢?”他这样想着,嘴唇微微启动了几下。

早已等得着了急的卫灵公看着他的嘴唇,眼睛里冒出了一线希望之光。他觉得,卫国目前极像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等待着孔子立即拿出灵丹妙药来。不想他张了张嘴,又闭上了。

经过长时间的沉默,孔子模棱两可地说:“主公与公子有父子之情,与夫人有夫妻之义。依丘之见,这情与义是应该并重的。而今公子已到晋国,想必他不会轻易地回来了。他既不回来,也就不会危及夫人了。让他们并行不悖地生活在世上,有何不可呢?”

卫灵公听着他这些搪塞话儿,很不满意。可是心里一琢磨:我要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在这件错综复杂的关系到亲属之间的事情上,硬要他这个局外人来说长道短,出章程,拿主意,不是太难为他了吗?想到这里,卫灵公笑了笑说:“夫子所言亦有道理,且看这不肖之子以后的行动吧!”

公元前495年5月,鲁定公去世,其子蒋嗣位,是为鲁哀公。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就把希望寄托到这个新的国君身上了。盼他能派使臣来把他接回鲁国。

这一天,孔子带领学生们出城郊游,他站在一个土冈上向东方望去,恨不能两臂长上翅膀,立即飞回鲁国去。什么时候能实现这个愿望呢?鲁国何时才能强盛起来呢?他感到越来越渺茫了。但是他的格言是“克制自己,恢复周礼”。他不允许对自己的信念有丝毫的动摇。他正在想着,忽有两只斑鸠从他头顶上飞过。他触景生情。唱道:

布谷鸟儿筑巢桑树上,

小鸟儿在枣树间来往。

那个贤德的人儿呀,

他的态度真端庄。

他的态度真端庄。

是四方各国的榜样。

他本来一心一意想辅佐鲁定公把鲁国治理好,让各诸侯国君仿效,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不想刚有起色,就受到挫折。但是,每当唱起这首歌,他的心里就感到充实、慰贴,尽管不知道自己所寻求的贤德人儿是谁,却好像就在眼前挺立着,高大、慈祥、深沉、端庄,有顶天立地的力量,有匡时济世的心肠。

布谷鸟儿筑巢桑树上,

小鸟儿在榛树问来往。

那个贤德的人儿呀,

举国上下的榜样。

举国上下的榜样,

我们祝他万寿无疆。

他唱着,学生们和着,语气坚定,节拍铿锵。

这时,从大路上走过一队人马来,旗帜蔽日,辔声灌耳。孔子知道是卫灵公出游,急忙对学生们说:“弟子们,卫君来了。你们赶快随我走下土冈,排队迎候。”说完,提起长衫前襟慢慢走到路边。学生们依次尾随在他身后。

卫灵公的马车来到面前,孔子趋前施礼问道:“主公准备驱车何往?”

卫灵公淡然一笑道:“寡人近日精神不爽,不过随便出宫消遣消遣而已。”

孔子说:“难得主公有此雅兴!”他本来还想同他闲谈几句,不料他既不下车,也不搭话,摆出一副旁若无人的神情,只顾抬头看空中北飞的孤雁。

这情景令孔子愤慨、恼怒,他无法忍受这种轻慢和侮辱,等卫灵公的马车从眼前走过去,他立即带领学生们返回蘧府,将一应物品和竹帛收拾停当,就辞别蘧伯玉上路了。

天空如洗,春光明媚,与孔子颓唐的情绪、懊丧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春天的黄土路,风烟滚滚,好像给眼前的美景佳色遮上了一层帷幕。

“向何处去?”学生们心中都在这样问着自己。

子路憋不住问道:“老师,我们今番走得如此匆忙,到哪里去呢?”

孔子抬头望了望前方,感叹道:“天之大无边无际,地之大路无尽头。正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龙游’。我听说晋国近几年治理得颇有起色,我们就到晋国去吧!”

学生们一听老师心里原来有底儿,也都放心了,于是谈笑着朝前赶路。

连行数日,来到黄河岸边。见到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师徒们惊叹不已。孔子跳下马车,站在路边一个高丘上,用目细望。黄河水可真是名副其实啊,不仅水黄,连河堤、河床都是黄色,土有黏性而细腻,水含碱性而混浊,宛如一条黄色的巨龙向迷离的东方游动,向充满神秘色彩的蓝天飞腾。“水,水!”他嘀咕着。“想不到这黄河水竟然黄到如此程度!”在这一瞬间,他的心情很矛盾,认为自己从前对水的评价过高了,特别是以出以入而就鲜洁似乎并不对。他从高丘上走下,从河堤上走下,一直走到河水前。水的形象在他脑海里变换着,及至返回头看到河堤时,他又对水产生了无比崇敬的心理。是这勇猛的水跃百谷而不惧,携黄土而东流;是这洁净的水驱污垢而不染,除混浊而自清。这黄河水,将黄土高原的土搬下来,造成了一片广阔的大平原。他顺水势朝东望去,仿佛看见了大海,脚下的黄土在一点点向东移动,那由黄河水冲积的平原则一点点向大海延伸。想到这里,他突然一怔:“总有一日,这黄土会不会将大海填平?”

子路在他身后喊道:“老师,渡船过来了,我们过河吧?”

孔子如梦方醒,望着那只载满车马和行人的木船说:“过河!”说完,拽起衣襟,快步回到河堤上,朝渡船走去。

这只木船是黄河渡口专用的摆渡船,与一般木船有许多不同之处,宽大而平展,笨重而稳当,载着四辆马车和三四十个行人。他们之中,有穿着入时、华丽无比的;也有粗布衣衫、平淡无奇的;还有破衣烂衫、褴褛不堪的。有的牵马,有的赶车,有的提篮,有的挑担,三教九流,行行俱全。

孔子站在渡口石砌的台阶上,聚精会神地望着从船上走下来的每个人。他的目光忽然落在船头一个身穿儒服的中年男子脸上。此人中等身材,体匀称而挺直,脸方圆而红润,约有四十五六岁年纪。他在船头上向岸边嘹望,目光恰巧和孔子的目光碰在一起,两人顿时有了相互敬慕之感。他像一块吸铁石一样吸住了孔子,使孔子不由自主地向前探了探身。

那人跳下船,像见了老熟人一样径直朝孔子走来。在离孔子五六步远的地方站住,抱拳施礼道:“先生莫非是鲁国孔夫子吗?”

孔子急忙还礼道:“鄙人正是鲁国孔丘。未知先生何以认识鄙人?”

那人用目光将孔子身后的学生们扫了一圈,爽朗地笑着说:“若不是大名鼎鼎的夫子,怎会有这么多的英才尾随其后呢!”

孔子跨前一步,再施礼问道:“请问先生尊姓大名,何方人士?”

那人轻轻摆着手说:“说起来惭愧。在下姓阳名进,本是晋国的一个地方小官,虽无大的作为,辖区倒也治理得满有起色。可是,正在我一心励精图治,准备干一番事业之际,不料赵简子杀了主张礼治的两位大贤人窦鸣犊和舜华。眼下,他正在磨刀霍霍,不知要殃及多少人,我这才辞官不做,离国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