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105600000005

第5章 培养孩子兴趣的谋略(1)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望子成龙?然而,孩子们却拒绝以现有的努力去争取父母希冀的愿望及收获,而父母则唯孩子将来的收获是问,而忽视了孩子的天赋和秉性。

孩子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能帮助自己发掘秉赋的环境及明理的父母。一般孩子绝不愿勉为其难地达成父母设定的目标,所以,望子成龙的正确做法,就是尽量辅助他们,使之发挥天赋潜能,要以睿智的眼力来透视自己的子女,了解他们的个性、兴趣及长处,相信他们在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经你一点,便会像火花一般灿燃发光。这才是真正的良师益母,才能真正培养出孩子的兴趣。

那么,你就必须掌握以下谋略:

临机应变

三国时期,蜀魏交战,蜀国宰相诸葛亮委派熟读兵书的马谡担重任,驻守街亭,出发前孔明还千叮万嘱,必须在当道下寨。马谡到街亭后看了一番地形,却把蜀军布置在山顶上,取的是兵书中“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计,心里还暗暗嘲笑诸葛孔明太谨小慎微。再说魏国名将司马懿率兵到来时,听前哨说蜀军已布阵以待,心中暗惊,佩服孔明用兵如神,但当他见到蜀军在山顶下寨时,大笑不止,认为是“天助我也”,于是派兵断了蜀军水源,重兵包围蜀军下寨的小山。司马懿并非等闲之辈,这一招已经胜券在握了。马谡的军队被切断了水源又见山下无数魏军重围,军心大乱,不到三天就崩溃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街亭之战”。

马谡熟读兵书,在许多次作战中都能以谋取胜,为何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正因为他自恃兵书熟烂于心,在以往的战斗中极少失手,因而自视甚高,听不得别人的劝谏也忘了孔明的教导,在布阵时只强调了兵法中居高临下这一点,而忽视了临机应变的谋略,导致失职被斩。

培养孩子兴趣也应该临机应变,千万不要主观武断,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或事倍功半。孩子在三岁以前对世界的认识还非常非常的肤浅,他们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持续不长,而且兴趣不断地改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多,他们也许会表现出某方面的天赋,也许对什么都有兴趣。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虽然没有像前文提到的赛达斯父亲那样在他婴儿时就开始做“试验”,但也常常施以许多压力,以父母对世界的价值判断强加于孩子身上。比如,当今中国掀起教子学音乐的热潮,父母们节衣缩食,为宝宝们买下一架钢琴或小提琴什么的。(仅以弹钢琴为例)搞音乐的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有音乐的天赋,就逼着孩子从三岁开始弹钢琴;不是搞音乐的父母,觉得以前自己没有机会学音乐是人生一大憾事,基于这种补偿心理,也不管孩子是否会有同感,也逼着他学钢琴。有更多的父母则认为,让孩子学钢琴是一种时尚,况且人有我有,没有理由我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差,于是也逼着孩子学钢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善良、可爱甚至可歌可泣的,也不否认有些孩子经过苦练将来可能会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但是,世界之大,把孩子们都往一条路上赶,也绝非好事。孩子的反应又是如何呢?有一篇报告文学是这样记录的:中国当代的孩子真是幸福,他们是当代的小皇帝,宠爱有加,应有尽有。

但是孩子们的内心却并非个个快乐,一群4岁的幼儿园小班同学回答老师的“你最讨厌什么”的问题时,有60%的孩子回答:我最讨厌妈妈(爸爸)逼我弹钢琴!付出的已经付出了,承受者却是毫不领情,甚至反感有加,这种逆向心理很值得为父母者深思。如果你的孩子十分反感弹钢琴,却对堆积木、画图画、讲故事十分入迷,为什么不可以临机应变,让他们“改行”往建筑、画画、文学方面发展呢?为什么非要赶那个时髦、要那个面子呢?有些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不好钢琴就是弱智,给自己丢脸,于是就加砝码加任务要孩子苦练,甚至剥夺了孩子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街亭失守”!

临机应变,给孩子们自己选择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就算到头来不可能成为什么“家”,但有个健康的身心、有段美好的童年、有段无憾的人生,这也许比成为什么“家”更重要吧!

自以为是的父母,不但没能培养好孩子的兴趣,反而因此使孩子反抗,本来有天赋的不再出于兴趣而学习,没有天赋的更被限制了向别的方面的发展机会,孰得孰失呢?

自然之法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许多种情感方式,比如逆反心理,从三岁起就发育成型了。这也给家长教育带来了困难。

宋朝宰相韩琦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处事不可有心,有心则不自然,不自然则扰。”即是处理事情要顺其自然,不可太用心计,不然会弄巧成拙。

培养孩子的兴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要注意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可以塑造,随机应变地加以调整外,还要注重自然之法,尽量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比如要鼓励孩子读书,本意是好的,可是由于说得多了,也不分场合,孩子们便会感到厌烦,反而丧失了士气。

所谓自然之法,举个例子来说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的故事引人玩味,他发动“陈桥兵变”,部属为他“黄袍加身”便成了皇帝,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即位之后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拟解除宿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兵权。一天晚上,他邀石守信等四人饮酒。酒酣,屏退左右,对石守信等人说:“我没有你们,不可能有今天的皇位。但做天子实在艰难,远没有做节度使快乐,我现在天天晚上睡不好觉。”石守信等人不解,问是什么原因。太祖说:“原因很简单,皇帝之位,谁不想坐!”守信等急忙叩头,并劝慰说:“如今天下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说:“你们当然没有异心,但谁能担保你们的部下不贪图富贵呢?一旦像我当年那样把黄袍往你们身上一披,你不想干也不行啊!”一席话把石守信等人吓得满头大汗,哭着说:“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太祖便“开导”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好田市之,为子孙立永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第二天,四人同时称疾,请辞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石守信等四人的下场,比起历史上的许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式的人物应说是好了许多。最妙的是赵太祖的自然之法,他坦言自己的忧虑和看法,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立场看,确也合情合理,顺属自然,既令臣下服从,又能在史书上留下大度的名声。如果家长也能这样合情合理地要求孩子,使孩子觉得自然又无强迫之感,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逆反心理也相对减少。

还说在宋仁宗时代,太原民间风行弓箭之术,民间组织了箭术同好会,老百姓自动自发,乐在其中。政府听之任之,既不禁止,也不鼓励,因而在地方的防卫上有所助益。然而,后任官员却对此事别有用心,下令练习弓箭术的人进行登记,编成部队,不用木弓,改用角弓。太原人原不富有,才会用木弓,如今命令一下,大家只有卖牛买弓,引得群众怨声载道,骚乱不少。本属民间爱好,也难以为继了,百姓纷纷弃弓毁箭,结果适得其反。这就是违反了自然之法,既失人心又失民意。教子之道亦然,培养孩子的兴趣只能依照小孩本性,不强求不扭曲,让其自然发展。

当然,让其自然发展并非无需管教,而是把有效的生活知识,传递给他们后,引导他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把他们限制在某一点上,也不是让他们重复一些可以避免的、愚蠢的错误。这里有个“度”,父母们应该用心去把握,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自然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