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105600000003

第3章 生命伊始的教子之道(1)

十月怀胎,瓜熟蒂落,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家庭结构诞生了,每个人都被赋予了新的角色。生命的诞生,给年轻的父母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且必须面对一个崭新的课题:生命伊始的教育。

孔夫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

孩子的未来不是什么命中注定的,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和教育,不要忽视3岁以前的教育,它可能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生命伊始,父母们请记住你们的“初心”,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让孩子有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让生命之花自由地开放。

生命伊始,父母的言行是孩子行动的楷模,请记住你的一言一行后面总有一双关注的目光。

生命伊始,父母们,请给孩子创造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环境,在这种氛围下,你的孩子定能如鱼得水,健康成长。

人之初,性本善

孔夫子日:“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以后的发展就全赖后天的教育了。芸芸众生,极伟大者有之,极平凡者有之;流芳千古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这些都不是生下来时就决定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铸造而成又产生分野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美满幸福的人生呢?那么,当他(她)刚刚接触世界时,为父母者又该如何做呢?

给孩子们一个世界,孩子出生以后,对外界的意识来自于看到、听到、感觉到和理解到的资料总体,父母和周围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接触世界的最初来源。和小孩子相处最多的自然是母亲,因此,母亲的角色在孩子的生命之初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将来。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长期受精神压抑的病人,讲述她长期以来经常做的一个梦。每当做这个梦,她都会从极度恐慌的状态中惊醒,同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她绞尽脑汁想摆脱这个梦,可都无济于事。梦境是这样的:她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微不足道、小而又小的斑点,一些硕大无比、圆滚滚的庞然大物在周围旋转,就像巨大的弹簧,越变越大,仿佛要吞没了她,她觉得快要在这庞然大物中消失陷没。梦境无法很好地描述,只是一种感觉,一种令她窒息的情感。在她的叙述中,可以观察到个性丧失以及害怕丧失生命的生物之基本反应。

不久,病人又谈到了这个梦,当时她正在旅行,和丈夫在一家僻静的饭馆里用过午餐,饭馆的布置很华丽,但饭菜稍逊一筹。回到旅馆时,她感觉不大舒服,便上床躺了一会,睡着了。没多久,她又做了这个梦,在一阵恐慌中惊醒过来,这时,她感到腹部急剧疼痛,“痛得全身蜷成一团”,在这之前,她并没有什么特别恼人的事。同样,这个梦依旧无法具体描述,因此,精神病医生判定,她的恐慌的梦似乎与某种极其久远的,原发性的剧烈腹痛有直接联系。

弗洛伊德学说证明了,孩提时期的经验可以重现于梦境中。对这位病人母亲的一些情况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设想这个梦可能的起因。这位母亲,体形高大丰满,亲自给孩子哺乳,她坚持认为,没有任何问题不能由吃来解决;她还认为,对孩子的最佳护理就是让孩子吃饱喝足。这位母亲同时也是一个泼辣好胜、盛气凌人的女人。由此,我们推断出,这个梦产生于病人是有语言能力之前,因为她总是描述不出梦的内容。

她的腹痛的联想表明,此事与早期吃东西的经历有关。很可能是这样:婴儿(即此病人)已经吃饱,感到满足,不需再进食时,母亲却坚持要她再吃些(“再吃一些,耐得久些”)。于是婴儿可能感到“梦一般的”迷糊感、窒息感和腹绞感,而梦的内容(一个被硕大无比、圆滚滚的巨物所吞没的小斑点)很可能是当时婴儿对自己的处境的感受在今天的重新播放。她自己,那个小斑点,被这样一个硕大无比、圆滚滚的东西,即母亲的乳房或是她整个巨大的身体所吞没。

诸如此类的梦,为下述设想提供了旁证:我们在人生之初时的经历,虽然不可名状,但却被记录了下来,并在目前生活中得以重新播放。虽然婴儿最初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出于本能,但很快就变成了一种条件性或后天学来的(或记录下来的)经验。

以上是美国医学博士托马斯·A.哈里森的论点,它为我们做父母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命伊始的教子之道,即从婴儿降生之时起,他就是一个有意识、有思想的个体,母亲是婴孩第一个接触到的人类,也是他通往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这种联系不仅非常密切,而且影响深远,因此,母亲必须学会与孩子合作以及使孩子与她合作的技巧,她的技巧是否优良,会影响孩子的所有潜能。而这种技巧的获取,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的,每天都会有新的情境,其中有千万点都需要她应用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取他的情感,并保护他的利益时,才会有这种技巧。

记住:人之初,性本善,生命之初的孩子是一张纯净的白纸,什么样的教育和引导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要忽视最早的教育,愿父母三思!

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诸葛孔明在《诸葛亮集》中论述了为政者应采取的思考方式,他说:“为政者应该首先想想周围的环境,然后再为将来做好计划,如果没有事先对未来发展有一个对策的话,短时间内就会立场顿失”。又说!“想要得到利益就不能忘了把可能的损失计算进去,要想成功就不要忘了把失败的可能列入。”这种“欲思其成,必虑其败”的思考方式是立体式的全方位的思考,值得每一位为父母者深思。

很多父母在孩子未出世前就为他设计未来,从没有一位父母会想象他们的孩子将来会是罪犯或社会不良分子,出生以后更赋予许多的期望,而很少考虑孩子可能遭致的失败。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就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进行比较,比如,是否走路、讲话比别的孩子早?在幼儿园是否红旗拿得最多?学习成绩是否班中第一?甚至是否最为老师宠爱?……一旦孩子长大了,万一功课不如人,或IQ较低下,或有不良习性等等,就在心里对孩子生起嫌厌的心,如果不幸的孩子又进不了“尖子班”,便感觉无望,脸上无光,甚至舍弃了对孩子深刻的爱;等到孩子几年考不上大学,游手好闲的时候,简直是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恨不得孩子在我们眼前消失。这样的父母实在是太多了,而这种缺乏全方位思考的父母只会把问题弄得更糟,甚至无意识中把孩子推往犯罪的深渊。

其实,只要父母们反过来想一想自己的“初心”,对自己的孩子就会宽容很多。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总是非常的紧张并:不断地祈祷:“只要给我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了。”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医生一句“一切正常,健康”的话语就足以让父母很满足并感谢是上帝的恩赐了,父母们不会奢望太多,这就是大多数父母们对孩子的“初心”。可惜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岁月的增长,父母们变得不那么宽容了,他们不能容忍平凡,不能看到失败,即使是爱也加了太多的条件,热切的期望变成了沉重的负荷,孩子们逐渐变得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由爱而变成严苛,孩子们幼小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因为太小,还不能独立,只能做出一些特殊的行为作为反抗,或重新引起父母的重视。

例如,有些孩子会晚上尿床,白天却不会溺湿自己,尿床常常会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母亲总是用尽各种方法想消除他的夜尿症,如果孩子注意到这一点是多么受人重视,他就有可能再坚持下去。夜尿症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是:吸引别人的注意,使别人听从他,要别人在晚上也像白天一样地注意他。有时,这种习惯是一种敌意的表示,它是反抗别人的方法之一。而稍大的孩子对父母的冷淡和疏忽往往会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如出走、自伤、极端顽劣,等等。

因此,父母们,记住你们对孩子们的“初心”,太多的愿望往往会变成太重的负担,毕竟“第一”只有一个,伟人只是少数,只要孩子有善良的心、有健康的体魄和丰盈的人生,又何必计较这区区的“第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