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自然界未解之谜全集
10552600000067

第67章 海洋湖泊之谜(1)

大西洋未来的命运

导言: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现在的大陆和大洋格局是大陆板块运动的结果。而且,大陆板块、大洋板块还在继续运动。许多人开始预测几亿年以后的大陆格局,有人说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最终会变成地球上最大的海洋,而与它临近的太平洋将会消失,这有可能吗?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占全球总面积的32%,占海洋总面积的46%,它比世界陆地的总面积还要大。太平洋的面积约有1.8亿平方千米,容积为7.237亿立方千米。如果说太平洋最后将会消失,也许有不少人不相信。

科学家们已经测出,太平洋是世界大洋中最古老的海洋。5亿年前,地球就是由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一片古海洋和以非洲、南美、澳大利亚、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合成的一块古大陆组成的,今天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在当时全部被海洋所覆盖。此后,太平洋逐渐收缩,伴随的是大西洋的不断扩张。大西洋是距今2.25亿年前才开始形成的,同时,太平洋面积不断缩小,形成了今天的局面。专家测出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正在缓慢地移动着,而目前这些大陆板块正以每年1.9厘米左右的速度相背漂移,而南大西洋洋底自6500万年以来,一直以平均每年4厘米的速度向两侧分离开来,也就是说,大西洋仍在逐年变宽。而大西洋的另一边是太平洋,自然,它开始变窄了。

大西洋

除了大西洋以外,澳大利亚大陆在向北移动,印度洋海盆也在扩大,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大陆板块的扩张,太平洋海盆正在以每年9厘米的速度消失。也因此太平洋海盆的边缘地带成为著名的“太平洋火环”,这里有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多的火山和地震。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早期学者都说:月球是从太平洋海盆中分裂出去的,因此给地球表面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凹地——太平洋。

地质学家们认为,既然大西洋的面积不断增大,太平洋将来很有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不过,这将发生在1亿~2亿年以后了。那时,美洲西岸会与亚洲东岸相对接,然后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新板块的结合处将抬升起一条也许比喜马拉雅更加雄伟的山脉。

其实这并不是无稽之谈,曾经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古地中海(特提斯海),就是由于印度、阿拉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汇合才消失的,这些大陆板块汇合碰撞之后,在它们之间升起了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诸山脉。因此,我们不能否定如果大西洋不停止扩张的话,大约1亿~2亿年后,太平洋就要从地球上消失的推测是不正确的。

可是,大西洋真能把太平洋挤掉吗?也有一些科学家表示异议。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地质学家利用电脑,对地球上各片大陆将来的漂移情况进行了模拟推算,得出的结论是:太平洋目前的收缩只是暂时的,随着地质历史的演进、各大陆板块的漂移方向和互相作用的结果,将来太平洋有可能还会扩张。电脑显示,在1.5亿年之后,大西洋不仅不能长成更大的海洋,反而会被太平洋挤成一个“小西洋”,甚至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这样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地质学家们还发现,在今天的大西洋诞生之前,地球上曾有过一个古大西洋,它大约存在于距今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当时这个古大西洋的宽度达数千千米,可能比今天的大西洋还要宽。可是,到了距今2.7亿年前的二叠纪时,这个古大西洋就消失了。

当然,在探索和研究地球上陆地海洋的变迁过程中,科学家们对大陆板块的漂移方式,造成板块漂移的动力、方向及速度等,都存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未来变迁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了。

魔潭的奇怪引力

导言: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说地球各处都存在引力,所以我们才能在路面上行走,而不是倒挂于空中,但是这一定律在某些地方似乎受到了挑战,让人怀疑这些地方的引力十分异常,完全不符合万有引力定律。那么,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呢?在非洲的西诺亚洞有一个魔潭。西诺亚洞是津巴布韦境内的一处古人类穴居遗址,它由明暗两洞及两洞间的一个深潭组成的。深潭位于一个竖井般直伸地面的石洞底部,距地面数十米。石洞直壁上有透穴同明暗两洞相望,石洞的下部有一穴口,潭水从这里流出,绵延形成长达15千米的地下河。

洞中的深潭为什么会有“魔潭”之称呢?原来它有奇怪的引力。深潭面只有十多米宽,按理说将一块石头从水潭的此岸扔向彼岸的石壁,不需要多大力气,可事实上无论用多大的力量都无法将石块扔过去,飞石一过潭面就会落入水中。有人说还是力量不够,于是用枪支实验。但一颗子弹射出去,同样不等击中深潭对面的石壁,就如同被吸住了似的,直接溅落潭中。

这样的实验已进行过许多次了。但西诺亚洞的魔潭的这种古怪的引力由何而来?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合理的答案。

海平面是上升,还是下降

导言:海平面上升是近几年来国际关注的事情之一。因为海平面上升不仅会淹没沿海土地,而且使得诸如海啸等海洋灾害次数将比现在多几倍。所以人们都密切观注着海洋的变化,害怕下一秒自己的家园就被它无情的吞没了。然而,不少人说海平面并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这种观点从何而来呢?有科学家对澳大利亚东南岸的45千米沙滩进行考察,发现在1870—1970年,这里的海岸线后退了150米,平均每年后退1.5米。而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可能会让许多城市和地区在若干年后被海水淹没。

在气候变化的同时,海洋表面出现升降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然而,现在的海平面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还有人为原因。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把海平面的迅速上升归结于人类过多燃烧煤和石油,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剧增,进而产生“温室效应”造成的。按照这种理论,如果二氧化碳再成倍增长,那么南极西部的冰川很可能就会融化。其结果将使全世界的海面上升5米,进而导致世界上的沿海地区遭受灭顶之灾。然而,有些学者认为,虽然“温室效应”是存在的,但近年来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大了,个别地方甚至产生了新的冰川。这说明,在中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的增多并未改变气候的自然趋向。因此,南极冰川融化导致海面上升的说法,可能并不准确。

还有学者指出,水体温度上升促使海水蒸发,一部分水由水体进入大气层,将导致海平面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水汽和尘埃的存在会使大气中的云量增多,进而全球性的降水就会增多。这样,冰川上的雨水补充增加了,水大量地积聚于两极的冰川,这也可能导致海平面下降。此外,还应当看到全球大中型水库等水利工程的作用,也可能会导致全球性的降温以及海面下降。

滔天巨浪是如何形成的

导言:平静的海洋突然出现滔天巨浪,吞没航行的船只,这是海洋上时常上演的一幕。数百年,许多船只神秘失踪,数以万计的人葬身大海,很多人都将责任归咎于巨浪。1980年,一艘长达295米的英国“德比郡号”巨轮在日本海岸失踪,船上44人无一生还。最后调查结论认为可能是巨浪掀开了主舱口,淹没了船舱。

几百年来,水手们总是说见过突如其来的海墙或海洞,却一直没人相信,直到近代,人们才开始相信他们的描述了。巨浪确实能够把一切都化为乌有。

传统理论认为除了海啸之外,所有的海浪形成初期都是海洋上随风而起的涟漪。在风平浪静的日子,涟漪不会变成巨浪,因为洋面张力把它们拉回海面。但是,当风力超过二级时,大风向涟漪注入较大能量,足以形成为海浪。

如果海风继续吹,海浪就越变越大。浪高取决于三个因素:风速、海风持续时间及洋面面积。

但是,海浪的高度差距很大,有些会非常高。1933年2月,美国海军“拉马波”汽轮在从圣地亚哥驶往马尼拉的途中遇到了太平洋上的风暴。大风连续刮了7天,洋面巨浪滔天。到了2月7日上午,汽轮遇到了巨浪。巨浪从后面袭击过来,把汽轮摔进深深的浪谷,然后又掀到满是泡沫的海浪浪峰上。

根据当时记录的数字,海浪高达34米,大约有11层楼那么高。这是迄今有可靠记录的最大的海浪。

那么,这些巨浪是从哪里来的呢?海洋学家一直认为巨浪是由小波浪汇合起来形成的。

在某些地方,的确如此。

非洲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水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那里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途经这里的船只经常遇到巨浪袭击。迅速流动的厄加勒斯洋流在此与南半球海洋吹来的西风相遇,水流速度放慢,小波浪开始堆积,结果形成巨浪。其他一些巨浪多发水域也是因为快速流动的洋流与反方向的风相遇,结果形成巨浪。

但是,这种理论不能解释所有巨浪形成的原因。一是因为它无法解释在某些没有迅速流动的洋流的水域,为什么也能形成巨浪。二是即使有迅速流动的洋流和反方向的风相遇,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巨浪出现得这么频繁。

面对传统理论无法解释实际现象这一事实,海洋学家和数学家努力寻找其他答案。但至今没有哪种理论能够最合理地解释海浪的现象。

北冰洋是如何形成的

导言:北冰洋是地球上最小的海洋,面积仅1310平方千米,约为太平洋面积的1/14,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4.1%。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以白令海峡与太平洋沟通。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其洋面常年被冰冻。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有地质学家认为是海洋扩张运动的结果,还有人说北冰洋是地球吞并小行星留下的撞击坑。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的海洋,但至今人们都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最近有科学家说2000多万年前,北冰洋只是一个淡水湖,湖水通过一条比较狭窄的通道流入大西洋。但是到了1820万年前,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狭窄的通道渐渐变成较宽的海峡,大西洋的海水开始流进北极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

他们是根据从北冰洋的罗蒙诺索夫海岭采集的一段沉淀物判断出来的。一位叫杰克逊的科学家说,这段沉淀物形成于1820万年前至1750万年前,分成颜色不同的三段,其最下层是黑色沉淀物,其中含有很多没有分解的有机物,这说明当时北冰洋底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来进行降解。他们猜想从1820万年前开始,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的费尔姆海峡开始变宽。北冰洋的淡水从北极水面流出,而大西洋海水则从下面流入,这些缺氧的海水导致了黑色沉淀物的形成。

另外一种说法是北冰洋是地球吞并小行星(地球同轨姊妹星)留下的撞击坑。

有专家通过模拟实验认为北冰洋的罗蒙诺索夫海岭的S形弯曲和弯曲外弧喇叭口开裂是被两头大陆架顶压的结果,罗蒙诺索夫海岭还向下延伸了较长的距离,即说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固体地表断片的直体截面露出海底。也只有地球吞并的小行星才有如此大的力量。

哪一种说法更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海盐来源之谜

导言:海水是咸的,这也许是人类自诞生以后就知道的事情,但是地球表面2/3的海水中的海盐是怎么来的呢?是天生就有的吗?当然不是。那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是因为它含有很多的海盐。但是海水中的盐从何而来,却一直说不清楚,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探讨这一问题。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产生海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①盐是海洋中的原生物,在地球刚形成时,由于大量降雨和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出来的大量水蒸气和岩浆里的盐分随着流水汇集成最初的海洋,海水就咸了。不过,那时的海水并没有现在这样咸。后来,随着海底岩石可溶性盐类不断溶解,加上海底不断有火山喷发出盐分,海水逐渐变成咸的。②陆地上河流流向大海的途中,不断冲刷泥土和岩石,把溶解的盐分带到了大海之中。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从河流带入海洋的盐分,至少有30亿吨。可是,这两种解释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海盐主要来自陆地河流的输入的理论。因为人们对海洋物质组成、化学性质和江河输入的计算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数值差非常之大。近几十年,科学家们为了说明这些差异,曾提出过种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们从新发现的海底大断裂带上的热液反应中,似乎找到了解释的新证据。科学家对海底热液矿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后发现,通过海底断裂系的水体流动速率,虽然只相当于河川径流的千分之五,但是,由于断裂聚热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却比经河川携带溶解盐所引起的变化大数百倍。海底热液反应是海盐的重要补充的说法,已经为许多海洋科学家所接受。但是,这种解释并没有最终解开海水中盐来源之谜。它只是提供海水中盐来源的一个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