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自然界未解之谜全集
10552600000015

第15章 海洋动物之谜(6)

然而,从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的鸟类为什么会具有这样奇异的飞行本领,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被彻底解开的谜。人们研究鸟类飞行秘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揭开这个谜底的时间一定不长了。

公鸡报晓之谜

导言:在没有发明准确的报时工具之前,人们是靠公鸡啼晓开始每天劳作的,人们又发现,不光是公鸡,其他动物的行为也有其“准时性”。但公鸡为什么能每天准时啼叫,古人是不去深究的。现代科学手段为人们探求公鸡报晓的原因提供了可能,从而使人类明白了“生物钟”的道理,并进一步查清了“生物钟”的生物化学原理。但动物的生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钟”都源于一个原理呢?鸡是一只“活时钟”。古代人对鸡素有好感,称赞它“头戴冠,足搏距,勇斗,守夜不失时”。周代有种叫“鸡人”的官,专门负责“司晨”,就是在祭祀这一天,每当鸡鸣的时候,专门唤醒百官赶快上朝。后来发展成在每天早晨“鸡人”戴上鸡冠形的红帽子,撞钟报晓了。古代还有个“闻鸡起舞”的故事,说的是人们如何把鸡鸣声当作策励自己上进的警号。在人们的心目中,鸡还是喜庆的象征。

“雄鸡一唱天下白”。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晨就要啼鸣呢?科学家在探索生物的秘密中,发现不少动物的习性和生理功能,都受到大自然节律的支配。比如,蝙蝠总是在黄昏以后飞来飞去捕捉昆虫;鹦嘴鱼总是在白天到离海滩洞穴1千米的地方去觅食;雀鲷鹭每天飞向海边总是比前一天推迟约50分钟;牡蛎总是在涨潮时张开贝壳捕捉食物;招潮蟹总是在潮退时才从沙里爬出来觅食;沙蚕群集海面,常常在满月后3天,日落后的54分钟,不迟也不早;灰熊总是在特大暴风雪来临的时候才进洞冬眠。

这是怎么回事呢?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证明生物体内有一座奇妙的“生物钟”指挥着生物的行为。生物的节律周期是这种生物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大自然的光照、气温、湿度、气压、潮汐等各种因素不断影响下,生理上不断调节,逐渐形成了生物的昼夜和季节性的节律。

鸡的“生物钟”藏在哪里呢?日本科学家经过对鸡进行研究和试验,第一次发现和证实了鸡的“生物钟”长在鸡的松果体细胞里。松果体在大脑和小脑之间,是一个松果形状的小内分泌器官。一到黑夜,它就分泌出一种叫黑色紧张素的激素,来抑制鸡的活动。如果给鸡填上装有黑色紧张素的胶囊,鸡就入睡了。

美国科学家在试验中也发现,如果把麻雀的松果体摘除,它活动的周期节律就会消失;如果从另一只麻雀为它移植了松果体,周期节律又恢复了。这证明鸡(包括鸟类)的“生物钟”就在松果体细胞里。光线能使松果体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发生变化,从而发生化学反应,使“生物钟”“摆动”。正是这种奇妙的“生物钟”记忆着明暗的规律,才指挥着公鸡的日常活动。天快亮了,公鸡就放声啼唱;天快黑了,就赶快去宿窝。

孔雀开屏之谜

导言:很多人都看见过孔雀开屏这一现象,美丽的鸟展示出最美的形态,确实令人赏心悦目。但孔雀为什么开屏,什么时候开屏呢?答案就不一样了,有人认为是向敌人示威,又有人说是向雌偶求爱,这反差可太大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孔雀的老家在南亚,是世界上有名的观赏鸟。

孔雀家族有两种成员,一种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和东南亚,叫“中国孔雀”,又名“真孔雀”或“绿孔雀”;另一种生活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叫“印度孔雀”,又叫“蓝孔雀”。中国孔雀和印度孔雀的样子相似,只是中国孔雀的外形稍小。但它们头上的羽冠不同,中国孔雀的羽冠像一把突起镰刀,而印度孔雀的羽冠像一把展开的折扇。

前人认为长着漂亮羽毛、会开屏的孔雀,一定是孔雀公主。事实却不是如此。雌孔雀跟雄孔雀站在一块儿极不相称。雌孔雀像是个灰姑娘,全身的羽毛呈灰褐色,点缀着不规则的暗色斑纹。而雄孔雀则像个漂亮的白马王子,它头上长着6~7厘米的羽冠,面部露出金黄色和天蓝色的色泽。在丰满的绿色羽毛上,镶嵌着黄袍色的横纹。让人特别喜爱的是它那像裙带一样整齐的尾羽,每枚尾羽上都有宝蓝色的眼斑依次排列着,两边分披着一根根金绿色的丝带状小羽枝,闪烁着古铜色的光泽,被人称作“天使的羽毛”,跟传说中的凤凰羽毛比起来毫不逊色。

凡是到动物园游玩的人都会被雄孔雀华丽的羽毛所吸引,特别是在雄孔雀开屏时,它展开漂亮的尾羽,如同一把巨大的碧纱宫扇,又像是一面锦缎屏风,吸引了很多游人的注意。为什么孔雀要开屏呢?有的动物学家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应该先了解孔雀在什么时候开屏最多。

每年4,5月间,是孔雀开屏最多的时候,同时也是孔雀的繁殖季节。德国动物学家梅克肯断言,孔雀开屏是求偶的需要。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他曾不止一次地发现,每到繁殖季节,雄孔雀的羽毛就会焕然一新,在山脚下的草丛或者小溪边,竖起美丽的尾羽,展开自己华丽的彩屏,紧紧跟随在雌孔雀身后求爱。我国的动物学家也认为,雄孔雀的这种本能绝非偶然,它是动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结果。随着繁殖季节过去,这种开屏现象就逐渐消失了。

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孔雀开屏以后,张开的尾羽上有许多艳丽的“眼点”,是用来迷惑、吓唬敌人的。他们指出,孔雀开屏的目的,就是告诉要捉它的敌人:“我可不是一般的鸟,不要打我的主意!”假如敌害被它的形象迷惑住了,雄孔雀就趁这个机会逃走。

我国的动物学家也觉得,游客鲜艳的服装和大声谈笑,也会刺激孔雀,唤起它们的警惕和戒备。孔雀雀这时开屏,也是一种示威、防御动作。

到目前为止,这两种观点还在继续争论,孔雀开屏到底是什么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

神秘的火鸟之谜

导言:这里说的火鸟不是长的像火一般红的鸟,而是能引起火灾的鸟。中国古时候有太阳里住着火鸟的神话,它飞到哪里,那里就火焰熊熊。可那是神话,现实中有这样的鸟吗?没有人敢说见过。欧美等地曾发生过多次莫名其妙的火灾,人们在无奈之余,想起了火鸟,并且煞有介事地说出了种种火鸟光临现场的征象,恐怕也是不可信的成分居多。没有确凿的证据,打死我也不信。20世纪80年代中期,波多黎各首都圣胡安及其邻近的一些小城连续燃起原因不明的熊熊大火,大火好像是从天而降,几分钟后便吞没楼房,葬身于火海的人数剧增。波多黎各政府当局试图找到纵火犯,而消防人员在调查这些火灾的起因时认为,是疏忽大意或儿童玩弄火柴和打火机诱发火灾。究竟谁是火灾的罪魁?火灾毁掉了一切罪证。

不过,在火灾发生前有人发现,在波多黎各上空曾出现过一些光耀夺目的火鸟。据目击者讲:“这些神秘的火鸟很大,有些火鸟的翅膀展开后足有4米多宽,它们的身上没发现有羽毛,只有向外喷出的火舌。”

西班牙飞碟专家费·萨利瓦多在追踪调查和研究波多黎各起因不明的大火灾时,在一个村子亲眼目睹过火鸟:黎明前,它们出现在几座房子的上方,它们刚一出现就散发出一种奇怪的臭氧气味。这些火鸟飞得很低,几乎碰到房瓦上,然后,转瞬即逝,似乎一下子消失在黎明前的昏暗之中。萨利瓦多有幸当场抢拍了几个火鸟的镜头,可惜的是,当他冲洗胶卷进行显影处理时,发现这些镜头跑光了。

波多黎各远不是第一个出现火鸟的地方。最早的历史文献证明,早在罗马帝国时代以前就有过关于火鸟的记载。一部古代手抄本文献写道:“公元前106年,在罗马上空曾出现过‘火红的巨鸦’,它们的嘴里叼着烧得红彤彤的火炭,火炭往下一掉,立刻火灾四起,整个罗马城有一半被大火吞没。”

在中世纪,火鸟又光临法国和葡萄牙。当时,人们认为火鸟是天上派下来的火神。有些民族还把家畜和粮食拿去供奉火鸟。中世纪的祭司和炼金术士,法术高超的法师和著名的神医,都曾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地寻找能降伏这种火鸟的办法。

在斯拉夫民族传说中的咒语里,火鸟曾被描述成火蛇。这些喷火生物所到之处,不仅城市冒火,村庄生烟,而且还发生妇女和财物被劫持事件。

继波多黎各大火灾之后的1994年,起因不明的火灾浪潮又席卷西班牙。当时,西班牙政府求助于俄罗斯消防队来扑灭这场大火。俄罗斯消防队员帮助扑灭了西班牙森林大火之后,却又遇上了怪异现象。消防队指挥索·维托少校亲眼目睹了一场火灾的发生,他回忆说:“我发现从几棵大树的后面反射出奇异的闪光,我向那闪光处走去,来到一片林间空地。这时又发现,在林间空地对面的树林边缘,离地2米高的半空中,悬停着一个形状模糊不清的大火团,旁边与其相邻的树枝突然起火燃烧,然而,这还并非是最惊人的场面,要知道,当时正下着倾盆大雨!这神奇的火舌继续蔓延,最终又酿成新的森林大火。”看来,有关神秘的火鸟之谜迄今仍悬而未解。

鸟类迁徙之谜

导言:鸟类迁徙是人类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不理解的是:这些鸟类迁徙的规律性和迁徙路线的从不改变。把一个人放到千里以外,如果不让他沿途问路的话,他也是找不着家的。而鸟却能。它的本领是从何而来的呢?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太阳定向、星辰定向、磁场定向等,总之,人类解开鸟类迁徙之谜的日子不远了。在北方,喜欢鸟儿的人,常常发现有些鸟类秋天消失,翌年春天又回来了,而生活在南方的人发现有些鸟儿秋天出现,第二年春天又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动物学家的观察实验,才逐渐解开了这个谜。

鸟类由于季节周期性的更替,在它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着一年两次的移居迁飞,这在动物学上称为“鸟类的迁徙”。进行迁徙的鸟类叫做“候鸟”,在一地繁殖和越冬的鸟叫“留鸟”。候鸟又分冬候鸟和夏候鸟。有些鸟类在非繁殖季节,随着食物而到处游荡,这些鸟叫做“漂鸟”。有些鸟由于大风或其他意外原因而来到它们未分布过的地区,这些鸟叫“迷鸟”。

全世界迁徙的鸟类超过总数的1/3。每到秋天,鸟类在经过大量进食之后在体内积蓄了大量的脂肪。一些鸟开始集群并结伴起飞,踏上飞往南方的远征路程。另一些鸟则留在原地过冬,用顽强的毅力忍受严寒和饥饿。

在此人们不仅要问,鸟类是靠什么来找到它们迁徙的路?有些鸟是成鸟与幼鸟一起迁飞的,而有些则是幼鸟们在一起单独迁飞。显然这种本领是由它们的祖辈遗传下来的。但鸟类是怎样识别自己的迁徙路线却众说不一。日间迁徙的鸟大多喜集群飞行,它们常以河谷、海岸线、山脊等可见的陆地轮廓为标志,随着广阔的气流前进。因为它们需要顺风的帮助以节省体力。

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家在试验中发现,日间迁徙的鸟类是借太阳位置来定向。人们将鸟放在一个特殊设计的鸟笼内,这个笼子有六个距离相等的窗,每一窗都可以看到天空。他们发现笼中的鸟在迁徙季节都面向着迁徙时所应飞的方向,春季向东北,秋季向西南。然后将窗口的太阳光改变方向,结果鸟立即就根据阳光的新方向改变朝向。

这项试验证明了鸟类是利用太阳作为指南针,然而,太阳在整个白天里不断改变位置,鸟是如何去调整的呢?人们通过另一些试验发现,鸟类有高度准确的生物钟,当它们知道当时所见到太阳的位置时,就可判断出所要飞行的航向。

尽管人们已经证实太阳在鸟的定向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夜间迁徙的鸟又是靠什么来导航的,却还是个谜。有人将一批笼鸟带到天文馆进行试验,才解开了这个谜。

在天文馆里,鸟随着放映在圆顶上的星座来辨别方向。当人造的天空改变时,它们也随着飞向另一个方向。由此看出,星座是鸟在夜间飞行中的导航因素之一。通过进一步的试验发现,鸟在识别星座时,不是以某一个星星或星座为标志,而是根据体内的生物钟与当时所能见到的整个天空中的星座分布情况来判断航向的。由于在整个夜晚,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要不断的移动,所以夜航的鸟就得利用生物钟所提供的信息与当时的星座情况相对照来判断飞行方向,并时时加以修正。而实际的飞行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在人们用雷达追踪候鸟的迁飞时发现,有些鸟可以穿过浓密的云层,虽然它们那时无法看到陆地和天空,但依然十分准确地沿着路线飞行。这种现象表明鸟类还有另一种非视觉导航辅助系统。以后人们在信鸽身上的试验中发现:那些没有绑上磁铁的信鸽,在雾天放飞中能够找到归途;而那些背上被绑上磁铁的信鸽,就会迷失方向,直到大雾散去。

从以上的试验中看出鸟类在迁徙中是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生物钟以及感觉器官来导航,人类在其中或许只了解一部分。随着对鸟类迁徙研究的不断深入,鸟类迁徙之谜将会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