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疾病预防
夏日酷热多雨,气温、气压和湿度均有所改变,暑气易乘虚而入而致疰夏、中暑等病。
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汗多,人体日渐消瘦。疰夏反映机体的胃肠消化功能减退。所以,减食量、少油腻,减轻胃肠负担,以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是预防疰夏的主要措施,同时也可服些健脾益气、芳香化浊的中药,加以预防。
夏季阳光中的紫外线特别强烈,如果暴晒过久,热射线可穿透人体毛发、皮肤、颅骨,直接影响脑膜和脑细胞;或者天气潮湿闷热,汗液排泄不畅,机体散热困难,使余热大量积蓄,引起中暑。其表现为身热烦躁、呕吐、大汗或无汗,甚则突然昏倒、面色苍白、四肢抽搐、牙关紧闭、昏迷不醒。预防措施是,在夏季要科学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宜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或奔走。在生活、工作场所,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降温措施,如电风扇、空调设备等,以预防中暑。同时要保证睡眠,注意饮食,家里应备些防暑饮料和药品,如西瓜、绿豆汤、芦根汁、风油精、人丹、十滴水等。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剩菜剩饭要回锅加热,变质的食物宁弃勿食;经常使用的饮具、饭具、茶具等,要经常消毒,保持卫生;饮食安排应讲究科学,适当吃些大蒜,喝些柠檬汁、橘子汁,对预防肠道感染有一定作用。
秋季应该怎样养生?
秋季3个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季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自然界阳气渐退,阴气渐生,秋风劲急,地气清肃,气候转凉,众生收杀。此时,人体的生理活动应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减少或避免天气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皆以“养收”为调摄原则。
1.精神调摄
祖国医学认为,秋令内应于肺,情志主忧。一般而言,秋季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于烦躁或悲愁伤感。尤其是身临花木凋零、草枯叶落的深秋,更易使人产生凄凉、苦闷、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因此,秋季养生应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宁静,以减缓肃杀之气对机体的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个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还可使人意志消沉抑郁。而阳光则能使此激素分泌减少。入秋以后,天气常是阴沉的,雨水亦多,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也因此而变得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当我们知道这个机制后,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秋季的忧愁。首先,生活要有规律,作息有时。其次,多开展些户外活动,晒晒太阳。再则,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大豆等。这是因为高蛋白饮食可使大脑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消除人的抑郁情绪。
2.起居调摄
在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的起居作息也要作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研究表明,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小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脑血栓的发生很有意义。血栓疾病在深秋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睡眠时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湿度小,风力大,皮肤水分蒸发较快,易造成皮肤干裂,唇干咽燥。因此,居室内应保持一定湿度,注意补充体内的水分。劳作运动应适宜,避免大汗淋漓而伤津耗液。
秋季气候寒暖多变,故衣服的增减要适时。为了增加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衣服不宜一下添加过多,即所谓“春捂秋冻”。但秋冻也有个“度”的问题,倘若秋末气候已经很凉,仍然衣着单薄,冻得太过,使人毛耸寒战,超过了常人所能耐受的限度,非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使人因受寒而伤身,这就有违“秋冻”的原意了。3.饮食调摄秋天气候干燥,如果调养不当,人体往往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涩等秋燥症状。故此时饮食调摄应以防燥护阴、滋肾润肺为指导思想。《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这里的麻是指芝麻,因为芝麻能滋阴润肺。除芝麻外,蜂蜜、乳品、梨、甘蔗、银耳等皆有滋阴作用,宜常食。同时,还应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葱等,因为辛辣太过,易损伤人体阴津。
暮秋时节,人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品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器的功能,更有健身、祛病、延年的功效。这时可适当吃些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及莲子、大枣、山药等,以增强体质。
4.运动调摄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机会。秋季锻炼,可以静功为主,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习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可针对秋燥易伤肺的特点,用“叩齿”、“舌抵上颚”、“咽津”、“鼓呵”等方法来增强肺脏的功能;还可适当配合动功锻炼,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同时,秋季还可逐步进行些抗寒耐冻的锻炼,不同年龄的人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青年人可进行冷水浴、游泳等;老年人可进行散步、慢跑、拳操等,为严冬到来作好准备。
5.疾病预防
秋季是肠炎、痢疾、疟疾、脑炎等疾病的好发季节,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群体大剂量投放中药,如板蓝根、马齿苋等单味煎剂,对肠炎、痢疾的流行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燥是秋天的主气,故常称之为“秋燥”。秋燥之气有温、凉之分,久晴无雨,秋阳暴烈,多属温燥性质;秋深初凉,西风肃杀,多属凉燥性质。无论燥之温凉,总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因此,秋天洗澡不易过频,以免发生皮肤瘙痒症。秋季如出现干咳无痰、口舌干燥,最好吃些雪梨、鸭梨,生食能清火,蒸熟食能滋阴。另外还可服用秋梨膏、养阴清肺膏等滋阴润肺之品,对防治秋燥有一定疗效。
冬季应该怎样养生?
冬季3个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严寒凝野,朔风凛冽,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处于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安度隆冬,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同样,在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这一季节的养生,应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使人体的阴阳保持相对平衡,有益于健康。
1.精神调摄
冬临大地,自然界万物生机闭藏,此时正是人体“养藏”的最佳时机。为了保证冬令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在精神调摄方面应注意宁静,含而不露。冬季勿使情志过极,以免扰阳。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欲求精神安静,必须控制情志活动,如同私情那样隐而不宣,又如同获得珍宝那样而感到内心愉悦。
2.起居调摄
冬三月,天地闭藏,起居方面则要顺乎自然。一般应早卧晚起,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使身体保持温热;晚起以养阴气,使人体阴平阳秘。冬季还应保持室内温度基本恒定,因为室温过低易伤人体元阳;室温过高或室内外温差过大,则容易感冒。此外,冬季还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调节。
冬季的衣着,要随气候的变化适时增减,以温暖舒适为原则。如冬季衣着过于单薄,易感受寒邪;反之,衣着过于厚重,则腠理开泄,亦易导致寒邪入侵。
此外,冬季应适当节制房事,以固护阴精。这对养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3.饮食调摄
冬季饮食调摄应以保阴潜阳为指导思想。《饮膳正要》认为:“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主张进热食,但须注意燥热之物应适可而止,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当然,生冷之物更不可食。冬季宜多食瘦肉、禽蛋、鱼类、豆类等含优质蛋白的食品,以增加营养;多食牛、羊、狗肉等高热量的食品,以温补阳气,增强御寒能力;还应多食蔬菜、水果等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以防皮肤皲裂。
养生家提出,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因粥能补液填精,且水分充足,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是冬日养阴第一要物。如我国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惯,常吃此类粥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此外,还可常食有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皮肤变得干燥,有的出现便秘,其原因之一,就是饮水量减少,水分只单纯地从食物中获得。由于日常生活中每日从食物中只能补充到大约1L液体,达不到人体体液平衡的要求。如不另外补充,皮肤细胞因缺水而收缩,形成皱纹,弹性降低;同时人体代谢所需的大量水分不能满足,结肠内水分被吸收,便造成便秘。所以要使肌肉柔软、皮肤滋润,冬季勿忘多喝水。
4.运动调摄
冬季气候寒冷,但根据养生的要求,应克服严寒所带来的不便,视自己的身体情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对增强体质、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冬季锻炼可分为室内锻炼和室外锻炼两类。室内锻炼的项目有,各种健身器械锻炼、气功、太极拳等;室外锻炼的项目有,跑步、骑车、溜冰、滑雪和球类运动等。儿童可选择跳绳、踢毽子、拍球、拔河等。一般可根据各人的运动习惯等来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季要注意锻炼卫生。清晨在冷高压的影响下,往往会出现气温逆增的现象,即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因而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不能向大气上层扩散,而是滞留在下层。这时,如果早早出外锻炼,反而会对身体有害。故冬季的早锻炼不要起得太早,应待日出后再外出锻炼。此外,冬季锻炼前,应做充分的准备活动,以防肌肉拉伤及关节扭伤。
5.疾病预防
冬季寒冷多变的气候常会导致各种疾病,须注意预防。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猝死的好发季节。因此,在寒冬来临之前,要积极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将血压、血脂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内,尤其是一直在服用的降压药和抗血液高凝状态药物不得擅自停服;避免过度劳累;室外温度过低时宜少外出;保持乐观、豁达、平静的心理状态。
寒冷易使上腹部受凉或吞咽进冷空气,易引起胃肠痉挛。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患者要注意腹部保暖。寒冷也使鼻黏膜的温度和湿度均降低,容易患鼻炎和感冒。平时可常按摩双侧鼻翼,加强鼻黏膜血流量,以增强耐寒力。
寒冷使人体裸露部位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相对缓慢,使耳、鼻、手等远离心脏部位常发生冻疮。这些部位应时常涂些护肤油脂,并适当进行按摩,外出时可戴帽子(或耳套)、口罩、手套等,予以防冬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