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同往事
10512100000062

第62章 李鸿章―你说我容易吗(2)

1853年在吕贤基的奏请下,李鸿章奔赴安徽,就此开始了"宛转随人盖九年"的军旅生涯。

李鸿章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三千年未有的多事之秋。1823年他出生时,正是道光继位后的第三个年头。中秀才那年,中国的国门被来自大不列颠的鸦片贩子们用舰炮轰开。自1862年经曾国藩举荐出任地方都抚后,李鸿章就如同上满弦的陀螺,一会儿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一会儿又当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两广总督及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围剿捻军,他像吸食大麻过量的烟鬼,没日没夜的指挥着他的洋枪队,与起义军厮杀。德国首相俾斯麦同李鸿章会面时,不客气的告诉他,你李鸿章只会打内战,而同外国人打仗却不行。李鸿章不服气,把责任一把推给清廷:"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也"。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沈葆祯等清军将帅,在平定了农民起义军后,很快又扛起了洋务运动的大旗。在办洋务方面李鸿章比他的老师曾国藩及同僚们叫得更响,走得也最远。李鸿章兴学、开矿、办厂、修铁路,以至后来由他一手经办筹建的北洋水师,涉及领域之广,历时时间之长,都是他同时代人无可比拟的。

当号称亚洲第一海军的舰队,行进在出访日本岛的漫漫海途时,这位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中堂大人,其声誉达到了人生的顶点,但随着甲午海战走向海葬,李鸿章从他人生的权利威望的顶峰上骨碌骨碌地滚落下来。

原来他的"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以及用其老师曾国藩的忠、信、笃、敬四字为纲,与洋人委屈周旋的羁縻之策,并不能使大清帝国摆脱外患。

1894年,阴历甲午年,不管对大清国,还是对李鸿章来讲,都是一个灾难性的年头。因为这一年中国不仅赔偿给了日本两亿两白银,而且还把台湾从中国版图上割让出去了。尽管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时挨了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一枪,左颊中弹,险些丢掉了性命;尽管马关条约真正的签约责任人是太后和皇上,但李鸿章作为清政府参与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当事人之一,他永远被钉在了中华历史的耻辱柱上。时隔一百多年,人们提起李鸿章,很少有人记起他所创办的中国近代的军工和民族工业,却没人不知道他所签订的一个个卖国条约。从日本签约归来,李鸿章被朝廷免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官职,扒去了黄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