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后随父落籍广西藤县,父辈以耕田经商为主。农民的勤劳、俭朴与商人的机警善变,使袁崇焕具备了双重性格特征。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袁崇焕终于由举人考中进士。这一年他刚好三十五岁,就是在这一年,明朝的军队在萨尔浒大战中被清金军全线击败,此战既决定了明皇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同时也决定了袁崇焕这位读书人,将要放下笔杆拿起刀剑,由四季如春的南国邵武县衙,走上冰天雪地的北国抗金前线。
历史上有人曾把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作为这个国家是否太平昌盛的评判标准。作为邵武县令的袁崇焕,他首先是一个清官,在任上没有为自己敛财不说,更是身体力行为民做事。据乾隆《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这个父母官,遇到百姓房子着火,立即穿着官靴上墙爬屋,实在让人感动。他微服私访、秉公执法、平反冤狱,史料称"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
天启二年(1622年),到京师接受朝廷政绩考核的袁崇焕,在明朝先失陷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辽阳、又失陷广宁,丢弃全辽,举国上下谈敌色变的情形下,单骑出关,了解战场形势。
就在失陷广宁第四天,御史候恂慧眼识才,不泥成规,上奏皇帝请求破格任用袁崇焕。天启皇帝的一纸诏书,使袁崇焕一下子由文官变成了武将。随着袁崇焕积极防御,营筑宁远的战略主张被皇帝采纳,以及他的苦心经营实施,宁远城终于成为努尔哈赤一道无法逾越的战略屏障,明清两军从此进入战争相持阶段。
是袁崇焕改变了明朝军队一败再败、一退再退,不得不把山海关作为屏障北京的最后一个营垒的危险处境。
可是就在袁崇焕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升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创立的功勋达到了他人生的顶峰之时,祸患也随之而来,他临死前曾留下这样带血滴泪的名言:"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招冤,蒙罪始可有功。怒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