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变法成功了。
这一场背水一战为他一刀劈开了造物主永恒创造力的洞天:"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臻于造物者本身的意志。这时,齐白石所创造的整个画面的世界,正在掀起一场极其庞大的解放运动,在每一个纤维的交叉网点里,都有无数亿个生命从梦魇的壳壳里冲出来。某种生命的热情在四周飞上飞下,四面八方都洋溢着一种柔和的生命躁动的声响,好像是每一刻流连在画中的灿烂的分秒,喃喃地在田地间举行着欢宴。
"衰年变法"已经是1903年初来北京的齐白石19年之后发生的事了。
1919年,决定定居北京的齐白石先住在法源寺羯磨寮;后住在陶然亭附近的龙泉寺。
1920年,住在闹市口石灯庵,还一度住帅府郭葆生家避难,后又迁去象坊桥观音寺。
1922年6月,住在西四三道栅栏。
1923年秋冬之际,搬至高岔拉1号。
这些年里,齐白石一直都处在被谋生的重负压抑下的痛苦之中,在北京失重般地漂着。"衰年变法",细细的绳子上悬挂着齐白石"饿死京华誓不休"的决绝和痛楚。他自己曾经叙述当时的卖画生涯:"我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平时一般画家的价码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问津,生涯落寞的很。"
齐白石早期的画以八大山人为师,山水学金农,但当时八大山人的画路在北京没有多大的市场,在画家们哀叹"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的大环境下,还没有名气的齐白石,不但要维持生计还得同时撑起湘潭和北京的两个家,可想有多么艰难。"一身画债终难了,晨起挥毫夜睡迟",经济的问题一生都不间断地向这个勤勤恳恳的老木匠挥动起鞭子,重重地落下。
然而,变法的初见成功并不意味着齐白石就此摆脱了过去的境遇,就此得到了或者金钱或者精神等不同方面的满足。他仍然在艺术的边缘孤独地踩着独轮车,歪歪扭扭,尽量把持着艺术和生活之间微妙的平衡,不至于跌落到生活底层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