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无论在做人还是做事方面,都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他总是比其他人更早地打算好事情的结果,在孔庙前挨打的前一个星期天,老舍就对儿子舒乙说:"又要死人啦,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顺便说了说在先前的政治运动中,两位文化界人士到什刹海投湖自尽的事。老舍站在人生的观景台边上,像一碗被太阳晒热的糖水,当那清白而烈性的太阳脚底一滑,扑到地平面以下,他便也跟着迅速地凉了。
七
太平湖是城外一个不大有名气的野湖,离小羊圈胡同大约半站路,有渔民长年在那儿养鱼、捕鱼。(现在此湖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三十年代的时候,老舍靠写小说挣了些稿费,就在太平湖西南边的葡萄院给老母亲买了几间小屋。从老舍投湖的位置上往对面西南看,就是老母亲过世时住着的房子;往西北看,就是蓟门故里,老舍那每月三两饷银、天天拎着一个大片儿刀晃悠,身上还带着一腰牌,上头写着"面黄无须"的父亲就埋葬在那儿。
1966年8月24日,"和爷爷说再见"。这天一大早,老舍和三岁的孙女道了别。
舒乙曾这样说过:"对一个有明确生死观的人来说,生与死的转化竟是如此迅速,如此没有障碍,令所有善良的人们都不寒而栗"。
时代的主体建筑由专供祭祀使用的天坛,转而变为一张冰冷的试验台。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就是放置在台面上的一支试管。当新时代研制出来的原料掺入试管内原有的液体当中,要么没有任何反应地沉淀了,要么发生微妙的化学变化,而老舍的试管,则在两种物质的热烈拥抱中炸成一滩玻璃渣子。
"武死战,文死谏"在10年浩劫中,老舍是中国著名作家为时代祸患敢于命谏的第一人。他的投湖自沉,使人想起2200多年前的屈原投江自尽。对老舍来讲,北京的太平湖就是屈原的汨罗江,士可杀而不可辱,他要用他的血肉之躯同那个发疯了的年代抗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屈原投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舍投湖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末端,随着老舍在太平湖的纵身一跃,北京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满族文人便在这座古城中永远的消逝了。
八
如今,看得见、摸得着的老北平早已成了形单影只的孤砖片瓦。好在还有老舍的书,像个和气的老伙计,热情地张罗着大伙儿到老京城里随处逛荡,老舍笔下盖起来的北京城,与真正的老北平已难辨虚实真假。
有人统计过,北京的真实地名在老舍的著作里一共出现过二百四十多处,不用担心什么人口膨胀,有再多卷起铺盖迁徙至此的人也可以盛装。而老舍自己已是一枚失去了货币价值标示能力的金币,不能再在人世的交易市场流通。